《春》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春》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春》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初步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朱自清散文作品中的真情以及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2.运用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真情为文的写作观。
2.引导学生感念朱自清先生对于祖国语言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点:
1.了解朱自清在新文化运动后为创作白话文学的典范作出的历史贡献。
2.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源于对生活的细微体悟和语言的出色表达。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二、教学策略
1.力求从朱自清写作的初衷──为中学生学习白话文提供范本入手,研究在白话文学兴起初期,这篇文章在文章结构、语言修辞、感悟生活、付诸真情上的探索和提供的范式。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一画面一所得,从不同画面中体会朱自清散文的不同特点,并体会他为创作典范的白话文学的匠心。
2.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以期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大概更多的是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今天我们来了解你不知道的国文教师──朱自清。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为《中学生》杂志和开明出版社的教材提供的大量语文学习的文本,比如《春》《背影》等,主张真挚的情感、美好的语言,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提供了现代白话文学的优美典范!对我们今天的母语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
【设计意图】
此导入以新视角切入,增强学术性,以国文教师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体会作品的用意绝不是堆砌华丽的辞藻。引导学生体会今天所读到的白话文学,典范美丽的语言,有朱自清先生的心血。
(二)感知学习
关于写景:
1.播放《春》朗诵视频,对课文内容进行想象。
2.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春”的美表现在几个方面?
3.找出文中直接表现出作者对春天“喜爱”与“赞美”之情的地方,并进行简要的概括。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春──喜爱)
【设计意图】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培养学生对文字的领悟力。
(三)内容探究
北大教授钱理群说:“他的每篇散文都有实验的目的,怎么抒情、怎么叙事、怎么创作,核心是创造一个现代的中国的语言,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
下面我们就从结构方式、语言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细细揣摩,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理清行文结构。
【设计意图】
学习情景交融的递进式结构。
2.体会并学习精美的语言表达。
(1)精读课文,在文中描写的几幅春之图中,你最喜欢哪幅画面?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学生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以春花图、春风图为例引导学生。)
讨论后以“春花图”的选材引导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景物,“注重一毫一厘,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时之细,都不轻轻放过,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是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朱自清
(2)“春花图”各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通感,写春花气味的香甜。
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3)讨论:在“春花图”中,作者与众不同地观察体现在哪些景物、哪些词语中?
景物:流连花下的蜜蜂与欢乐。
词语:“闹”。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不仅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渲染出来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而且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花的繁多、香甜。
景物:野花映衬的阳光与春风。
词语:“眨”。
写野花:这里运用比喻写出了野花遍地都是,在春天的阳光下晶莹发亮、轻轻摆动,格外招人喜爱。野花是杂样的,又“散在草丛中”,星星点点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和煦的微风中不断地闪烁。正因为野花有这些特点,才和星星的闪烁、眼睛的眨动有了极为相似之处。
“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动态之美。“眨呀眨的”显然是因有了徐徐微风,野花才会摇曳着曼妙的身姿,此处也为下一段春风的描写作铺垫。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有如下要点:
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观察其细微的不同,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
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于读者面前。
(4)春花和春草,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春风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会如何写呢?作者又是如何去写呢?
精读春风图,讨论后以春风图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要充分调动人的一切感觉,从多种角度描写景物。
朱自清先生教给我们恰切运用修辞,调动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和暖、轻柔和清新的特点。
“母亲的手、鸟儿、繁花嫩叶、清风流水、牧童短笛”一系列清新婉约的意象,明媚了作者的心情,“高兴、卖弄”歌喉的岂止是小小的鸟儿,还有可爱的人儿,还有整个绚烂的春光,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如此有声有色有气息有温度,让人感受春风的神韵,画面美妙动人,秀雅温婉,意境清新明媚。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这样的描写叫人怎能不爱春风,陷入浓浓的春色中,又怎能不爱上如此细腻婉丽的我们的语言文字,我们的母语。
【设计意图】
学习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运用通感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学会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激发学生对母语的欣赏、热爱甚至陶醉。
(四)作品风格
如此典范的作品,不仅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需要一颗温柔的心灵。同时需要优美典雅的语言积累,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自己和他人获得美的感悟。
1.“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朱自清先生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情景交融。
2.准确地运用词语写出景物的特征。如文中的“钻”“逼”,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春雨沐浴后的“青”直送眼前的特点。
3.有层次的描写景物,运用动静交错、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方法写景。
一幅春花图从树上写到地上、从实景写到想象等。
4.大量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拓展阅读
赏析朱自清先生的另一部散文作品《白马湖》,进一步揣摩体会朱自清散文作品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及驾驭文字的高超能力。
【设计意图】
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
(六)布置作业
1.从推荐阅读篇目《冬天》《白马湖》《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任选一段你最喜欢的优美语言抄写下来,并从用词、修辞、诗画意境、真情实感等方面自选一个角度,说说你认为美在哪里?(200字)
2.观看纪录片《大师──朱自清》。
【设计意图】
以课堂教学激发阅读兴趣,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参考书目:李广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
杨振声《朱自清研究资料》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集》
老作
《春》教学设计 篇2
《春》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春景的方法。
2、体会课文描写春景的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理解作者热爱看天、赞美春天的感伍。抓歌春光,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4、应掌握的词语:
(1)识记:迷藏散在草丛里巢应和笼着一层薄烟蓑、笠
(2)理解:欣欣然朗润吹面不寒杨柳风卖弄应和呼朋引伴黄晕烘托舒活
(3)运用:酝酿繁花宛转一年之计在于春花枝招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课文写景的层次;分析课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春草图”,体会同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了解本单元的内部结构,明确本单元教学要求。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五单元。这个单元引读部分的四篇现代文都是散文,也可以看作记叙文。大家把课本打开,看目录的第4页:第五单元,先看引读部分。
大家研究一下四篇现代文的标题,想象一下课文的内容,说说这四篇课文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都是写季节的,写了春、秋、冬三季;都是描写景物的。
教师顺便交代;《春》是写的江南的春天,《春风》是写的北国的春风;《诗六首》中也有不少描写景物的句子。大家再看一看,“引写”和“基础知识及运用”与“引读”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引写”就是要运用“引读”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去观察景物、描写景物;在描写时,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所以“基础知识及运用”安排了“修辞(一)”。
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79页,看一看本单元的“单元教材支配表“,看一看“引读”部分的教学要求,想一想,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达到什么要求?
明确:体会散文中词语的生动性和准确性;找出散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理解它们的意思,体会它们好在何处。了解各篇课文是抓住什么恃点写景的,又是怎样安排写景的层次的。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仿佛就展现出一派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万物苏醒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用自己的彩笔来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
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杜甫的《绝句四首之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是通过哪些景物来描绘春天的?(鸟、柳树)
我们还学过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大家再一起来背一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又是通过什么景物来描绘春天的?(春风)
其中哪一个字用得特别好?(绿)绝句只有四句,它往往只能从一两个角度,也就是选取一两种景物来描绘春天。但是写文章往往就不止选取一两种景物了。
在学习课文以前,请大家想一想,如果要你以“春“为题作文、你将选取哪些景物进行描写?(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我们来看《春王这篇散文,看朱自清先生选取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的。板书课题、作者、体裁。
三、整体感知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听录音,体会感情,注意预习题四中加点的字的读音。
2、学生对不会读和不懂的字词提问,学生自己解答。
四、理清作者思路,分析课文结构。
讨论预习题二。
明确课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第1段)、给春(第2段至第7段)、顺春(第S段了第IO段)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大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待她降临人间后,则尽情地欣赏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最后赞美春天,颂扬青天,深化题旨。文章结构体现了作犬的思路。
五、研习课文。
1、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盼望着“?
明确:表达附排春天心情的急切。
②“近”和“盼“有什么关系?
明确:“近”准确地表达出春天还没有到来,照应了“盼“字。
(3)指名朗读,注意指导读出两个“着”、两个“了”的感情。体会两个“着”、两个“了”的作用。明确:给人以非常亲切、柔和的感觉,两个“了”中又充满了喜悦之情。
(4)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有感情地齐背。理清课文第二部分的写景层次。
(1)再听第二部分的录音。
(2)讨论:
①第2段和第3至7段是什么关系?明确第2段是总写着景,宏观勾勒;第3段至第7段是分写,微观描绘。
②这一部分是怎样安排写景的层次的?
明确:先总写,从大处勾画春的轮廓;后分写,依次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
2、学习课文第2段。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2)讨论:
①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一切”是总写,山、水、太阳是扣住“睡醒”,从大处落笔分写。
②体会“刚”字的作用。
明确:“刚”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近”是说靠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
③引导学生想象山“朗润”、水“涨”、太阳的脸“红”的情境。
明确: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描绘,这时林木抽芽,山川变绿,使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的情态用“涨”描绘,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太阳“睡醒”的情态用“红”描绘,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
④体会三个“起来了”的作用。
明确: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⑤本段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喜地,赋予大自然的万物以人的感情,不仅人们喜欢春天,大自然的万物也喜欢春天。太阳的“脸红”则更使人感到春日的可爱。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根据板书有感情地背诵第2段。
3、学生轻声自读第3段至第7段,给五幅图画各拟一个小标题。
4、学习“春草图”。
(1)指名朗读第3段,要求读出感情。
(2)讨论:
①本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植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②体会“钻”所表现的内容,弄清“偷偷地”在文中的意思。
明确:“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到,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这里的“偷偷地”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去体会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③体会“做嫩的”“绿绿的”和“嫩的”“绿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嫩嫩的”比“嫩的'”更嫩,“绿绿的”比“绿的”更绿,准确地表现了春草“新”的特点。
④体会“一大片一大片”给人的感觉。
明确: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了春草的勃勃生机。
⑤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摇戏?这和写春草有什么关系?
明确:用了“坐”“躺”“打”“踢”“赛”“捉‘等动词。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③体会“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和“风很轻”“草根软”有什么不同。
明确:使用叠词有“非常”的意思,使语言准确生动,音节协调,节奏整齐,琅琅上口。
(3)学生自读,体会感情,然后根据板书的词语集体背诵。
六、复习巩固。
1教师小结本课内容。
2、学生根据板书齐背第1段至第3段。
七、布置作业。
1、“思考和练习”三1。
2、朗读课文第4段至第7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理清每幅图画内部描写景物的层次,继续体会同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的1、2、3段。
2、讨论思考和练习三1。
二、研习新课。
1、学习“春花图”。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门)讨论作者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明确:作者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
(3)体会写“树上”部分的语言和描写角度。讨论:
①“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些句子田拟人的方法描绘出各种花竞相开放,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把“争”字表现得非常形象,把树写活了、下写这些句了,就显得平淡、呆板,缺少生气。
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旬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对应的。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昧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4)体会写“花下”部分的语言及表现手法。讨论:
①“‘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②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5)体会写“遍地”部分的语言。讨论:
①“遍地”和“杂样儿’哈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明确:“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②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离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6)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自读这一段。
教师指导学生按层次,抓住板书的重点词语背诵。
2、学习“春风图”。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学生轻声跟读。
(2)理清作者写春风的层次。
讨论: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党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3)体会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语言。
讨论:
①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②“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个比喻给人的感觉。
明确:温暖和柔情。
①②总的是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阳
(4)研读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的部分。讨论:
①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②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明确:“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
①②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5)根据(),学生自己分析:
①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明确: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啤亮的短笛声。
②体会“应和”和“也”的作用。
明确:使四种声音浑然一体。组成一支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
①②总的从听觉角度写春风吹送的悦耳的音响。
(6)教师指导学生按层次、抓住板书的重点词语背诵这一段。
3、学习“春雨图”。
(1)指名朗读这一段。启发学生联系杜牧的名句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想象春雨的情状。
(2)研读直接状写春雨的部分,体会语言。
讨论: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含蓄地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3)研读写雨中自然景物的文字。
讨论:①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通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②体会两个“儿”读起来的感觉。
明确:使人感到亲切、柔和。
(4)研读写雨中的人的文字。
讨论:
①为什么要先写“傍晚时分”的景象,不把这一句放到最后去说?
明确: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一直贯到未句;二是“黄晕”也是色,与上文的“绿”“青”正相接连。
②“‘黄晕’和雨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里所见的灯光是隔着雨幕所见的光,没有写蒙蒙细雨,但也隐含其中了。
③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阅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5)指导背诵,方法同“春花图”“春雨图”。教师领背,学生轻声跟背。
4、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明确: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c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已学习“迎春图”。
(1)学生轻声齐读这一段,体会感情。
(2)体会语言。
讨论:
①“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信年龄之全。
②“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又何处?这里的“赶趟儿”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入在争春。
③“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④“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3)指导背诵,学生齐背本段。已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明确: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小结本课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第4段至第7段。
2、“思考和练习”三2、3、4。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第三部分,继续体会散文语言的特与,总结全文,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用抽背、小组背、齐背等方式让学生背诵第4段至第7段。
2、讨论“思考和练习”?
二、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第三部分。
2、体会这部分的语言,理解这一部分和前文的联系。
讨论:①这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存?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②这三个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刚”照矿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中的“刚”;“花枝招展”使人想起“春花图”;“健壮”使人想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③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J’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④这三个比喻句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撞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⑤体会“领着我们向前去”一句中“去”字的作用。
明确:这一句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用“去”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春天在盼望中到来,末尾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3、指导背诵,齐背这一部分。
4、研讨这一部分和第H部分的关系。明确: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三、总结全文。
1、学生讨论,归纳全文中心思想。
明确: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持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2、分析课文写作特点。
明确:(1)缜密精巧的构思。(可联系全文的思路和各部分写景的层次作适当分析。)
(2)情景交融。(可联系在各幅图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适当分析。)
(3)准确生动的语言。(可启发学生从词语、叠词置句、比喻、拟人等方面适当举例体会。)
四、当堂讨论“思考和练习”一、二、四。
五、学生自读,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春》教学设计 篇4
一、设计指导思想
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在《春》一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清新优美的特点。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重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学会审查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提高阅读质量,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生动性。
3、情感目标:
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②增强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和信心,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并总结阅读方法和思路。
五、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对散文已有一定的阅读和感悟能力,但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随机指导学生审查他们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总结归纳阅读的方法和思路。
六.教法: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成果展示法、交流讨论法、点拨法和读写结合法进行教学。
1.成果展示法
七年级学生阅读这样的散文应有一定的阅读体验,那么怎样使学生的思维成果变得清晰化呢?这就要求学生能用笔头展示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样才有利于抓住学生阅读思维中的弱点。
2、交流讨论法
每个学生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要让阅读成果显得更丰厚,还得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广泛地阅读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才会显得更为广阔。
3、点拨法
学生的阅读能力毕竟有限,作为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进行点拨指导,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更清晰,提高学生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同时也能及时地总结出阅读方法和思路。
4、读写结合法:
新课程明确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仿写题,以加深学生对描写景物方法的.理解。
七、媒体选择
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约化。在《春》一课中,运用了Powerpoint技术,并将从网络上下载的视频、图片应用于课件中,使人身临春之中,体味春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春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春天的文章。(出示课题《春》)
2、了解作者(课件展示)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等。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写景的成功之处。
③团结合作,审查自己的阅读成果,提高阅读质量。
二、听读课文,扫清障碍,体会读法
1、你弄清下列字词了吗?完成学案一。
酝酿(yùnniàng)婉转(wǎnzhuǎn)应和(yìnghè)
薄烟(báo)黄晕(yùn)抖擞(sǒu)
2、归纳朗读技巧:
本课在朗读方面应用舒缓、轻快的声调来朗读,重点读出对春来临的喜悦之感,同时应注意重音处理,比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偷偷”和“钻”就应该处理为重音,这样可以表达出作者对春草长出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3、指名几名同学读读自己喜欢的片断,注意运用朗读技巧。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1、思考讨论:文章围绕“春”写了哪几幅图景,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请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完成学案二。
3、展示阅读成果,共同交流修正。
4、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一)盼春(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2)总绘春天
(3)春草图
(二)绘春(2---7)(4)春花图
(5)春风图
(6)春雨图
(7)迎春图
(三)赞春(8---10)
四、品读课文,感悟美点
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同时也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请同学们品味本文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品味,把你的想法在课本相应段落与句子旁边作上圈点批注。
1、我认为最佳的段落。
2、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3、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4、我认为最好的词语。
5、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
6、我认为最清晰的层次。
教师准备:
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从“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儿相映衬;再次,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
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接下来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五.学习习作
刚才我们的同学在语言的花园里尽情地耕耘着,品味着,品出了很多精美的词语,感受到了作者笔下优美的春天。那么,我想问问,朱自清先生把春天描绘得这么美,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讨论,回答。)
老师准备:
1、作者热爱春天,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
2、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春天描写得形象生动。
3、作者对春天的景物观察得特别细致,动用了多种感官,抓住了景物最主要的特点。
六.作业:相信你也能写!
(如若课堂时间不够,可随机调整为课外作业。)
仿照《春》的写法,在“夏”、“秋”、“冬”三个季节中任选一个季节进行某一类景物的片断描写,注意可以用到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各种感官。
七、课外作业:
1、完成好片断仿写训练,并在课余时间交流。
2、背诵本文,进行语言积累。
3、课外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其它散文,感受其语言魅力。
《春》教学设计 篇5
一、猜猜他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二、作家作品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
三、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变,次年六月攻破潼关,长安沦陷。七月,肃宗继位。
八月,诗人从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
《春望》这首诗写于757年,诗人触景伤怀。
四、学习方法点拨
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把握情感;三读:品味赏析;四读: 背诵全诗。
五、诗意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六、问题
1.首联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丛生。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后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
这首诗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表现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的心情。
3.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伤时政,久别思家,反而使诗人见花流泪,闻鸟而惊心,以乐景写悲情,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恨别思家的'深沉感情。
4.赏析“溅”“惊”二字。
“溅”“惊”二字,在句中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看到落花反而使我的泪水飞溅,听到鸟鸣反而使我心惊。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
我比较赞成第二种。第一个以诗人为主,注重描写个人情感和感受,但是不够表明此时的“悲凉和无奈”。第二个以花鸟的不常态表现,说明此时的悲怆和惊心。这是经典的拟人手法的应用,连花鸟这无意识之物都晓得此时的离别惆怅,诗人如何不动容。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出战祸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难得。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以平常语写出苦境真情,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7.“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的情感?
反映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现状的忧愁,既思念亲人又叹息自己衰老的思想感情。
8.《春望》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的?
通过描写破败的春城,杂草丛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借景抒发作者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9.本文最突出的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景中有情,后四句重在抒情,借事抒情,但情中也有景。
《春》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52—55页。作者以包含着对“春”的希望的笔墨,热情绘画出春天的图画,来抒发自己热爱春天、憧憬美好未来的欣喜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意,体会美感。
2、能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文章思路。看看作者从“春”这一背静中,分离出哪些图景来写的?并体会作者对春景的特殊感悟与喜爱之情。
3、结合“作文三步法”感知物的技巧,来学习作者调动感官来感知“春”的方法,并找出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句等,体会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语言的精妙之蕴。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能复述课文,体会美感。
2、结合“作文三步法”感知的技巧,体会作者写作方法及语言的精妙。
3、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
2、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热望。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反复朗读,读出作者感知过程中所蕴涵的情韵。
2、品味绘春图中所含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及优美的语句。
[难点]
1、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思路,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方法。
2、结合“作文三步法”感知技巧,学习并掌握作者调动感官感知周围、感知世界的方法。
[教学突破]
1、读通、读懂课文,品味文章的意蕴和情韵。
2、结合“作文三步法”感知原理及分想思维技巧,形成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有机地联结起来的良好习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春天是绚丽多彩的,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曾对“春”怀有特殊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朱自清先生笔下描绘的一幅幅春天的图画吧,同作者一起领略和感悟春天的美!
2、在学新课之前,请同学们说说:你心目中的春天是怎样的?
3、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52页,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春》,看看作者笔下的春是怎样的一幅图画?与我们大家心中的春是否相同呢?
学生活动:
1、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心中的春天的景象。
2、在教师指导下,打开书本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教师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2、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3、通过预习、听朗读及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包括课文大意,作者及作品)
学生活动:
1、学生标记生字、生词,了解大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回答:(1)复述课文大意。
(2)简介作者及作品: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诗人,散文家。《睡罢,小小的人》是他新诗处女作。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2年与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散文有《毁灭》《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活动:
1、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文章思路。看看作者从“春”这一背景中,分离出哪些图景来写的?
2、谈谈作者对春天的特殊感悟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回答)
盼春
{总括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绘春{春花图(花争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颂春
2、学生思考回答:
作者调动了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全面感知春景,并对春景有着特殊的感悟,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美好未来的真挚感情。
四、朗读课文,赏析优美语言。
教师活动:
1、播放朗读录音。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形象联想句(即比喻、拟人句)及优美的排比句等,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之美。
4、结合“作文三步法”感知物的技巧,来体会作者是怎样调动感官来感知春景的?谈谈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自己的体会。
5、课堂小结:
本文是篇优美的散文,富有诗情画意的美,集形象、绘画、音乐、含蓄美于一体,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学习本文,不仅要体会文中的美,而且要把“作文三步法”的写作技巧融进课文学习中,形成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的良好习惯。
6、作业:写一篇感知物的作文。
学生活动:
1、学生轻轻地跟读课文,体会美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找出:
联想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比喻、拟人)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拟人)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比喻、拟人)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买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拟人)
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比喻、排比)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比喻、排比)
学生谈体会:
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句及优美的排比句,使语言富有诗情话意和摄人魂魄的感染力,把静物写活了。(接近意思即可)
4、学生找出课文中作者调动感官来感知物的地方:
春草{看:绿绿的
{触:嫩嫩地、软软的
{看:红的、粉的、白的
春花{嗅:甜味儿
{听:嗡嗡地闹着
{泥土的气息
{青草味儿
{嗅{花香
{ {湿润的空气
{ {鸟儿唱出的曲子
春风{听{流水声
{ {短笛声
{触:抚摸
{绿叶、绿草
春雨:{看{薄烟(雨雾)
{黄晕的灯光
学生谈体会:
结合名家作品,发现写作技巧与“作文三步法”感知物的技巧相吻合。在今后的课文学习中,要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紧密联系起来,以便在语文学习中也能提高写作能力。(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接近意思即可)
五、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总括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