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1
本学期我担任初二(6)——(11)班的历史老师,回顾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思。
作为6个班的科任老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学生在个人能力、个人素质、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均存在着个体差异。由于存在着差异,也就导致:相同的课程在不同的班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
针对不同的班级,在课后不仅要备好课,保证课堂授课质量,而且要“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特点,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适时引导,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有的学生对历史人物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历史事件感兴趣,还有的学生对战争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寻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本学期共进行了三次考试,在考试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还无法从死记硬背的思维模式转以理解记忆为主的思维模式,在期中考试中可以看到:基础知识题,学生掌握的较好,失分不多;主观题,即材料解析题,学生在回答时能够把握材料,说出材料的主旨,但在回答定性问题时,在语言运用方面,还有欠缺,不能运用历史的语言来准确的表述问题,需加强训练;问答题,学生在回答时,明确具体的史实,以及史实所反映出的经验、教训,只是缺乏一定的条理性,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重点强调解题的条理性。
历史学科中记忆性的东西较多,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记忆史实,课后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预习,只有这样才能记忆的扎实,在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在考试时才能稳操胜券。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摸索一些帮助学生记忆时间、地点、事件的方法,让学生轻松、无负担地学习。在检查学生复习情况时,科任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要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双方合作,双管齐下,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顺利的通过会考。
反思过去,这本身已成为历史,要放眼新学期,发扬以往工作中的优点,弥补工作中的不足,与时俱进。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是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思维得到很好的贯彻,从九一八事变和现实的日本做法结合到西安事变情景剧的扮演,将学生从现实拉回到历史中去。充分利用教学,发挥德育渗透作用。让教学教育是为现实服务。历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中介,即学生能力的提高的前提是原认知能力的提高。因而在本课的课外思考题的布置上,充分地注重教育的现实性。体现读史明智的思想,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但是,结束本节课还有一点疑惑,如何很好分配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应把学生自主独立思考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以此来内化基础知识,落实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达到融会贯通,博采众长,从而深化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化认识。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课型和授课内容,灵活把握自主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调控。这一思维应该贯彻到今后的教学中。
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故事,在班上交流。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3
本周八年级进行了一次单元检测,及格率比上几次都有所下降,诚然试题本身有一定的难度,但从我而然也有一些问题,如对教材阅读、理解、分析不够透彻,课堂讲的较多,补充的较多。导致学生课堂练习时间较少。今后平时上课应多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分析、归纳学习要点,熟读教材目录,熟记大事年表。在照顾多数学生的同时,分层次要求,特别是哪些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差的学生,一定要有耐心,这些学生一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鼓励。要给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争取当堂所学当堂掌握。从学生而然,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特别是分析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自始至终都精神饱满地、主动地投入学习、参与活动。另外个别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被动,方法呆板,在本次考试中表现出的问题,说明有不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很马虎。
新课即将结束,马上进入复习阶段,今后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分析的问题教师决不代劳。复习要有专题,找出各个知识“板块”各部分的联系。历史基础知识复习不应只局限于识记,而要引导学生寻找联系点。只有这样才能理清知识,连点成线。要让学生学会理清历史线索,这对学生识记知识有极大的帮助,理清历史线索更是学生提高能力的重要基础。争取使学生取得一个较满意的成绩。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4
首先,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导入的主要目的是:既复习了学生熟悉的旧知识,又便于教师点明本节课在本章中的地位,体现模块教学的专题性。本节课我用的是学生熟悉的抗日战争的知识来导入,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时期进入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这一专题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抗日战争,下启人民解放战争
然后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解决基本知识点后组内交流,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增强了小组间的合作互助意识。在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阅读课本,提出合作探究的问题。老师针对学生质疑的情况作补充,提出拓展性问题。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图表等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交流展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体现了生命化课堂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本要求。比如说重庆谈判的背景,我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历史照片分析出蒋介石和毛泽东各自的目的。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当时毛泽东等中共代表冒着生命危险前去重庆谈判的超凡勇气和心系百姓的真挚诚意。这样不仅解放了自己,更解放了学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由于《内战峰火》这节课涉及到很多的地理位置和抽象难懂的战略部署,所以我用课件作为辅助手段,课件设计的原则是简洁、实用。把它作为教材的辅助工具,目标是把原来晦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比如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既是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让学生观察地图,在地图中找出大别山的位置。学生从图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大别山是三省交界处,而这里恰恰是国民党统治既敏感又薄弱的地区。在大别山开辟根据地,东可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西可威胁到湖北重镇武汉,并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可以把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向国统区。这样就很容易的解决了“为什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一问题。在学生分析完的基础上,我又用一个动态的示意图把毛泽东的这一战略部署形象的显示出来,并作相关的补充,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重难点问题得以突破和解决。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有教学设计与教学理念上的不足,对教材挖掘的深度不够。比如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是一场非正义性的战争,而战争的性质则决定了国民党注定失败的的结局。对于这一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分析出来,那么课堂内容就会更加的饱满、有深度。还有对用于课堂的掌控和驾驭能力都有待提高,比如在学生最后谈完本节课的收获之后,对学生作爱党爱国的情感教育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感受,适时地找到恰如其分的切入点来升华最后的情感教育,这样就避免显得呆板、老套。对于以上的问题及不足,自己还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进、完善。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5
我们经常说教给学生有生命力的历史,让历史活起来,学生才会喜欢上历史,今天徐老师这节课让我找到了答案。历史本身是一部丰富的情感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是目标之一。如何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语言感染力。对于近代历史是一部屈辱史,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同历史融合在一起,带着感情学习,以往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很失败有时讲述屈辱的.历史,学生们一点不感触,有的学生还在笑,让我很伤脑筋,今天徐老师的课我很受启发,让学生动情,老师必须讲出感情来,以情动人,加上配乐画和史料,锦上添花,特别是英雄人物名字图片滚动展示,配上徐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读,感人至深,达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由此我又想到大家都喜欢的百家讲坛,纪连海老师,不也是以情打动了观众,记得当他讲一段鲜为人知的普通百姓自发抗争的“江阴八十一日”这段历史时,很多听众当听到全城九万多百姓抱定必死的决心与几十万清军作战最后仅存五十人时都哭了。讲历史人物时,很投入,感觉自己就是其人,委屈无奈时万箭穿心、泪洒全场。
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上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今天我找到了答案,以后好好借鉴。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6
我们课堂改革以来,开始看到一定成效,但是存在诸多的问题,通过去杜朗口学习,我对于我们课堂上完不成任务有了新的感悟:关键是预习的问题,我们只是让学生课下预习,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在预习中没有方向,所以学生的预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课堂上的展示当然就完不成了。而杜朗口中学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信心、有能力进行充分展示,杜郎口中学将预习环节搬到了课堂上,开设了“预习课”。
1、出示预习目标,明确预习方法。教师板书或口述提出,如果学习任务适合分配到学习小组,可进行任务分配,规定预习时间。
2、做好预习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中去,解答学生的疑惑,进行必要的指导。
3、收集预习疑难,掌握需要展示的内容。
然后才通过“展示课”来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