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红楼梦有感

2025/10/03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红楼梦有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红楼梦有感 篇1

多年前读过红楼,可惜那时少年心性,此书又博大精深。我没耐心读完,更不解悟其中的含意。书里细致而繁琐的描写不逊色京剧里的老生开始唱“啊”字,一个字唱几分钟,直让你瞌睡。尽管都是国粹,但吃不起消化不了。完全没有琼瑶阿姨一串一串的水晶梦来的直接又快活。如今渐老,琼瑶书籍亦如嚼过吐了的泡泡糖,再不想看一眼。重拾红楼这块“石头”硬啃,竟然别有一翻味道 ,越嚼越香,越看爱看,早晚不舍。

首先我认识到这本书不只简单地写些你情我爱。它涉及到 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那时候又没有电脑,这个曹雪芹他是怎么把如此巨大丰富的知识积累的?实实地让人震撼他的毅力。而整部书又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还说后人专门有研究红学的,真是不为过啊,不为过。

尤其是小说语言艺术魅力的成功驾权,不愧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仅仅三言两语就把个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注: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例如刘姥姥一进贾府见王熙凤,那“凤姐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周瑞家的和刘姥姥站了一会子凤姐不问不敢打招呼,足见凤姐平时在贾府的威严和厉害。凤姐见刘姥姥“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这时的刘姥姥已经在地下拜了几拜,刘姥姥够机灵的,迅速能看准形式找对在家做主的人。最好笑的是,刘姥姥还没有开口求接济,这凤姐先哭半天穷,可见凤姐心计多手腕灵活。一来一去笔墨不多,人物性格尽显突出,让读者感到人物可见可摸。

红楼内涵精深,但作者都是写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也是从这种生活中发掘人生的痛苦与欢乐。

万物人为灵长,有情有爱才不枉为人,而爱情更是让人愿生死相随的强烈感受。宝玉生在百花中独爱一枝,那枝已逝何来相恋。“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究竟是物是人非梦一场,万境归空。

读红楼梦有感 篇2

浓浓的书香味,深深的宝黛情,无论是这封建制度下缠绵千古的爱恋,还是在开放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皆是情深缘浅,岁月截止了它们的发展,却吹不走它们曾存在的事实。

起初认为这只是部写封建社会家族兴亡的书,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免关注到那“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王熙凤可算是贾府里最懂贾老太太心思的人,甚是讨贾老太太的欢喜,与宝玉及其他姐姐妹妹比起来她算是孝敬长辈的了。能够把贾府这样一个大家族的出出入入管理的井井有条让人佩服。虽然贾琏不大成才,但她依旧恪守妇道,对于姐妹们开诗社什么的也极热心。她,就是这样一位疾恶如仇,干练的当家人。

待读了第二遍,第三遍,慢慢读懂了深深的宝黛情。脑海里回响着林黛玉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那种悲到心底,挣脱不了的伤感,就像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的痛,诗,是她精神的寄托,是她情绪的表现。她那柔弱的背影令人疼惜,她的一颦一笑又是那么的迷人。她心比天高却做不到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依旧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宝玉,她似乎不应是这个世界的人,最后香消玉陨。若说那贾老太太是很疼惜黛玉的,却也不然。她铁石心肠地将他俩分割开来,这大概都归功于封建社会的传统理念吧!导致宝玉最后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一部《红楼梦》,一个大观园的故事,惹的多少人为它泪流。

读红楼梦有感 篇3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看着这模样竟有些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性”,这是我对你的初识,你刚现身,便给我留了一个美好如梦中初晨的身影,让人想要去追寻,再细细察看几遍书中原文,我却不免将书掩上轻叹一声。

甄英莲,真应怜,是该怜你命运多舛,一生坎坷,还是应怜你菱花空对,万雪岑岑?我想,最该怜的,还是你生于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罢。

朝为父母掌中宝,夕为贩子脚前货。你经了多年的漂泊辗转,终遇得一良人,遇得一个将真心托付于你的冯渊,是你的命运有望了吗?孰料拐子又将你卖与他家,孰料薜蟠会打死冯渊?许多的文人学者说你陷入富贵温柔乡,便转眼忘却有情人,应该在那时便去殉情而亡。

可我知道,那不是你。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他们没有历过挨打挨骂如家常便饭的苦日子,没有历过三天五天无衣取暖的颠沛流离,没有历过两面三刀的人心晦涩,又怎会知你呢?或许你所想求的,仅是日子从此安稳,你累了,只想找一个地方栖息永居,可以暂时让你身上的伤痛有所舒缓……

书门中出,可笑的是你只能自己偷空学诗,你是侍妾,是丫鬟,是那不值得问一问冷暖饥寒的货物。你恐惧众人的言语,恐惧宝钗的言语,可这一次,你是如此的勇敢。你同黛玉学诗,甚至学到“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着地下抠土”的程度了,连曹公都要说起你对诗的痴迷啊,“呆香菱学诗”这可不就是你?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你是忆起自己的无依了吗?抑或是忆起自己的波折了吗?你的人生为什么如这诗中的月般,不使永团圆呢?你才华如此,何以累及你到嫁给薛蟠这样的人呢?是贾雨村听信葫芦僧而乱判葫芦案,还是当时贾史王薛同气连枝,势力庞大,而甄家早已被烧成了瓦砾场,再无辉煌?是冯渊命薄而薛蟠强势,还是那拐子丧尽天良,人道尽失?……

这些,终归于封建王朝统辖下人命的鄙薄。细细想来,倘若你没有这番容颜呢?是会被断了手足乞讨还是会烙上熊皮卖艺呢?由是观之,可怕的不是你父亲好友的置之不理,不是薛蟠的暴虐无度,不是这番那番的人情世故,正如“悲哀的不是狼吃阿毛,而是封建社会吃祥林嫂”。

你似乎就此尘埃落定,身世安稳下来,可这一切却如梦般被一场暴风雨狂击而碎,再寻不得。世上之痛苦,不在于一生痛苦,而在于得到幸福后再尽数剥回。你忍受着夏金桂的泼辣无赖,忍受着宝蟾的挑弄耍计,忍受着你一心一意侍奉的夫君薛蟠的毒打。薛蟠那些棒棍相加,是相当于多少尖刃细细剐在心上?

你不敢反抗,不敢回驳,因为那是封建制度下铁一样的枷锁,早已紧紧枷住你的手脚,动弹不得。那,为什么不像夏金桂一样呢?虽然做得恶人,可却能保全身家性命,不必如此被蹂躏践踏。只因为你身处异乡,没有后盾,薛姨妈护你,是怕传出去失体面;宝钗护你,是念着你这些年为奴为婢的情意,众人都暗含心机,你只能在其中委曲求全,半分迁就。

高鹗笔下,你是幸运的,你终于修得正果,成为正夫人,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多年积怨,心中郁结,偏又又生了副灵空的性子,身体怎能扛得住呢?宅门落败,万事俱废,你叫人拿何来维续你那虚弱的身体,高雅的外表呢?薛蟠之性,风流无耻,昨日凤今日鸡,这种事情岂不常见?

“致使香魂返故乡”这是你的结局,有人觉得这是悲剧,可我却不觉,赤裸裸来自当干干净净去,你是莲,是水中芙蓉,你不愿沾染世俗的半分心机,那便化作一缕香魂,魂归故乡罢。或许这样,你才得以选择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夫婿罢。

叹香菱,叹你命运悲;梦红楼,转眼皆消散。

愿这世间女子,不必再经香菱一般的命运,能承欢膝下,与父母笑脸相迎,能自在地沐浴在春日媚光中,映着几树青葱,笑靥如花。

读红楼梦有感 篇4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一本很难读懂的小说。曹雪芹说他的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不仅是这本书的命,也告诉我们,这部作品具有十分深的意味。读这本书要细细读,慢慢品。

《红楼梦》写的是书中三个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角恋爱。我们能够看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我们也能看到四大家著有兴旺到衰亡的命运。作者在这本书里,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了各种行行色色的人物形象。

读红楼梦有感 篇5

相,交互也。处,交往也。相处,天下之难事也。

相处之道,若水。

水至柔。

人常言“柔情似水”。《红楼梦》亦云:“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相处,需水般柔情,去体贴,去关心。柔,是黛玉为宝玉被打而哭肿的双眼,是宝钗为黛玉炖好的燕窝,是晴雯为宝玉补的雀金裘。相处之道,像水般浸润每一寸土地,抚摸每一丝肌理,滋养每一方心田。

水至刚。

自古就有“滴水穿石”之典。水何其弱,石何其刚,而水可以穿石,可见水之刚也。水之刚,乃柔中带刚。似王熙凤妩媚动人,操办家事却干净利落。相处,不可过分纵容,遇着不爽利的人、事,则需快刀斩乱麻,不可藕断丝连。

水至韧。李白有诗言“抽刀断水水更流。”宝刀可削铁如泥,却无法阻挡涓涓细流,可见水之韧。亦如《红楼梦》中丫鬟香菱,原本也只略识得几个字,后每日苦读,熟读李杜、王孟之诗,竟也写出“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的新巧之句,也终入得海棠诗社,与探春、宝玉吟诗作对。相处,则因坚忍不拔而觅得新的天地。水至洁。“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水晶莹透明,不浸染万物,却可清刷万物之尘埃。似宝玉,家族世代为官,人人追名逐利,而他看破官场污浊,绝不入仕,心自如积水空明。披上袈裟,只留下雪地一拜,便消失于世间。心清净,相处则不会被污浊所染。至柔、至刚、至韧、至洁,此乃相处之道乎?非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非其不争,而是举世莫能与之争。似杨绛“我跟谁都不争,我跟谁争都不屑”,终成一代大师;有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赢得万人敬仰。“我们曾如此期盼被外界认可,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道于我心,意在我行。相处之道,乃是提升自我啊!

读红楼梦有感 篇6

“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他与她到底是没来由的缘分。

这年黛玉正值芳华,带着谨慎与懵懂,入了贾府。那天阳光朦朦胧胧,她着一袭长衫,与姊妹们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她生了双暗含秋波的眸子,莲步轻移,朱唇轻启,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轻软如同花影,若在万紫千红中,也定能一眼就认出她。

初相见,宝玉眸子里映着如脉脉春风的柔情千种,见黛玉第一眼便喜得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像风过处的暗香朦胧,她也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他们两人都陷在这惊鸿一瞥里了。也应了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宝玉道出的那‘颦颦’二字,似痒痒的甜蜜涌进她的心窝。这缘,似白月光,照耀了二人的心房。

黛玉眉间总染着红尘的些许愁思,是宝玉的爱成了她冷清世界里唯一的温暖,亦成了她的生命之火。浅浅轻语,耳鬓厮磨,深深思绪,魂牵梦萦,这些都如同从云女的颈上滑落的漫天温润的雨,凝结在黛玉心尖。她恋着他,像酒,浓且纯。他们二人,心心相惜,都有着一颗灵性执着仿佛随手便可摘下黎明流韵的心。你不言,我不语,只相视一笑,便可知对方心意,这情,凝聚成一缕如玉的梦,也本该这般续下去的……

可黛玉多愁善感惯了。那日,她错疑宝玉,不顾夜里湿寒,独自一人于花荫下,低声呜咽。望着满地的狼藉,可想而知的那每一片花瓣上,写满的是她眸中的哀凉与痴想。泪又是一阵暗涌,抬手试去,试不掉的唯有那阻不断的愁绪。旦日,时光微凉,昔日那一幕幕的温情被春水浸泡。带着刺骨的冷,她来到山间,步履轻盈,生怕扰着满地的落红。纤弱的身子映照在烈阳下,越发地清瘦单薄更是像极了那在溪边浣纱的西子。微风轻抚,早已带走铅华,清绝明净。惹得人心房掠起旖旎,却不曾柔和。更抚不平微皱的眉,消不了满腔的苦。那白月光,到底是浸满黛玉的忧伤。在每一个夜里,深深凝望。

满腔的话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说起,亦不知向谁倾诉,惟将两行痴泪挂满。在万般绝望的一刻,用素手举起那无情的花锄,泥土飞扬间,那挥洒满地哀愁的落花,最终却收去一片苦痛。淹没了她处处的哀叹,葬了她的情思,引得宝玉悲痛倒在山坡,那怀中的落花洒满一地,无人再去怜惜。

一个春日,花飘零,人飘零,爱亦飘零,飞花万盏,像极了她的一生,荣华而短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琉影清浅,暗香浮动,再提笔,道出娓娓愁苦,待红尘终了,仍是负了尘缘,负了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