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爬山》教学反思

2025/10/04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爬山》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爬山》教学反思 篇1

《爬山》这篇课文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力了,在下山途中又告诉我要用心欣赏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从大山的身上学到了沉静。这篇课文重在说理,把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的事例之中。

教学课文时,为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接着让学生说说这些话是在什么地方(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再让学生读读父亲说的话,提出疑问,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的事例,来讨论父亲的话的含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篇课文包含几个成语,如“似懂非懂”、“若隐若现”、“慢条斯理”、“自以为是”、“一五一十”等,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注重将词语放在原文中理解,培养学生推敲领悟词句的能力。随着学生的朗读和发问,他们的思维、想象、朗读、表达等能力均已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不足的地方是学生的讨论有些局限性,不敢放开,我却没有很好的去引导,为了节省时间就匆匆结束。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解放,积极性就没法全部被调动起来。

《爬山》教学反思 篇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原名《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纪念叶圣陶先生》,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纪念叶圣陶先生而作。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前我试想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将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串联,分设“立志”“感恩”“独立”“挫折”四个环节,但是在设计时我发现本组课文在写法和内容上都缺少整合点,反而《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可以和习作教学整合,《乌塔》可以和口语交际整合。所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采用阅读教学模式,以课文学习带《同步阅读》,实现阅读内容的扩展和阅读方法的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内容。第二课时体会叶老先生在做人和做文两方面对肖复兴的影响。这节阅读教学课,主要目标是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文的结尾肖复兴说:“我很庆幸,自己第一次见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对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楷模”来理解。“楷模”就是“模范”“榜样”,那么叶圣陶先生在人品和作品方面有哪些让肖复兴和我们学习的呢?这样学生联系上文的内容,学习叶圣陶修改文章的一丝不苟和待人的平易近人,抓住相关的句子和关键词,体会人物的特点。第二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是结尾的“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句子比较难理解,上文两次提到爬山虎,一次是在刚进叶圣陶家门时作者看到的`爬山虎,“绿葱葱”的,阳光仿佛都成了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是作者第一次去一个作家家里做客,而且是这么鼎鼎有名的大作家,心情该是多么激动、兴奋呢,这种心情体现在景色之中,要启发学生理解景色描写中寄托的情感,有些难度,在课堂教学中我启发不够,处理得有些生硬。第二处描写是在和叶老先生畅谈了一下午后,作者看到院子里的爬山虎“绿的沉郁”,“虎虎有生气”,这样生气勃勃的爬山虎是作者此刻“充实”“自信”心情的表现,但是因为铺垫不够,学生也没能引到这层面来。

总结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进而迁移到《同步阅读》中的《晨读》,理解最后一句话“我们阴暗潮湿的教室仿佛成了迷人的宫殿”的含义,同样需要联系上文中晨读时老师为“我们”读书,各种各样的书籍充盈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深深地陶醉在了这知识的海洋中。但是在教学中,这一设计没有实现,一是课内阅读时方法落实得不好,因此课外阅读中学生没能使用这一方法;另一方面,此环节的操作不够明晰,每一环节做什么,对学生的要求要明确。

总之,本课在设计上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不够细致,对课堂中的具体环节预设不够充分,导致没能达到教学效果。不仅要想到我想在课堂上实现那些目标,也要预想每一环节学生的反应和应对,让一节课的每一环节都在意料之内,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该注意的。

《爬山》教学反思 篇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从中表现了叶老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

文章篇幅较长,再加上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经过反复思考,在这堂课上,我努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抓住教学难点质疑

课题以物喻人,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难点,我从课题入手,欣赏两幅爬山虎的图片和两段美文的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记忆中叶老与肖复兴初见时的代表性事物——爬山虎之美,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然后利用过渡语言设疑:“留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仅仅是那片爬山虎吗?”以此通过对两件事的研读,领悟叶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激励着作者努力进取,永远坚实着作者文学创作的脚步。至此破题,使学生化难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确立教学重点研读。要想顺利地突破难点,又必须先要理解两件事中叶老的高贵品行,有了感情的积淀,才能水到渠成地体会到爬山虎背后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为解决“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认真”这个问题,我预想学生光靠肖复兴的叙述和表达,很难走进叶老这位名人的。因此,我把“叶老修改稿的原稿”这一直观作品呈现在同学面前,并启发学生想象70岁的叶老坐在灯下、戴着老花眼镜,为“我”一字一标点地修改作文的情景,进而引出“假如这是叶老为你修改的作文,你有什么感受?时,学生对叶老的崇敬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2、在处理“叶老为我修改的两处语病和简短的评语”时,我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通过这篇课程资源,不仅教给学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号,修改作文中的语病,还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要写真事、表真情,并渗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在抓住字、词、句重点细致地研读了“修改作文”这件事后,我又采用读文与想象、角色换位与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研读文章的'“邀请做客”一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发现、感悟“握手”这一细节,感受叶老的亲切平和。又引导学生“如果你是叶老先生,你会对肖复兴说些什么?”学生在充分想象后,畅所欲言,此时的学生俨然成为了一位“叶老”,深刻感受着叶老先生“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爬山》教学反思 篇4

《爬山》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尽了力,在下山途中又告诉“我”如何欣赏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任何事最重要的是有信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教学难点是理解“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

这篇课文重在说理,把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的事例之中。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学生来说,爬山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很多同学都有过爬山的经历,也写过爬山的周记。教学伊始,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爬山感受,奠定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教学前,我的前置小研究是:

1.想想我和父亲爬山,从中我学到了了什么呢?把文中最能体现我收获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父亲所说的值得深思的话,想一想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体会到什么?把体会写在书上。

3.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成语、名言、故事、谚语或结合自己生活实际等)理清主要内容,进而层层深入,组织学生讨论父亲的话的含义。

我先让孩子在组内交流,然后再小组全班交流,其他同学点评或补充。孩子们由于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发言积极。

在理解了父亲的三次富有哲理的话后,理解“我”的感受:“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中的“沉静”是指山坚定,不动摇。 “智慧”是指父亲教给“我”的做事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及明白了欣赏大自然的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讲。

《爬山》教学反思 篇5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了重点,即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接受能力的情况,我定下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点、难点。

《爬山虎的脚》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形状特点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这个重难点要突破,让学生充分了解,用讲授法或其它教学方法来完成可能难度会很高,而且时间也会很长,因此,我从网上找了几段视频,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这样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我先让学生说,当学生说不清楚时也不忙着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先出示一段视频,学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脚的形状,脚的颜色。然后再对照课文看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就不难了。

三、 注重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课堂教学形式:成功运用情境教学法。上课伊始,通过播放课件,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感官刺激,铺垫搭桥引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比较鉴别感悟说明语言的准确周密和生动。

人教社专家孟苓荃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还要继续下个一半的理解过程,即对文章的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理解过程。阅读教学,只有把理解课文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课文和语言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科普说明文,或者说科学小品文,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体会文章的整体逻辑结构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科普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在这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把 “触”换成“贴”不行,“触”表示速度快。把“触”换成“贴”不行,那把“巴”和“贴”换一换行吗?不行,“巴”说明牢固、有力以体会作者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相当的准确。

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我在课前也潜心钻研了教材,精心设计了教案,可是,一堂课上下来,我的感觉只有一个字——累。课后我一直在问自己;到底哪里出问题了才造成这种局面。思前想后觉得问题还是出在老师扶得太牢和老师缺少应有的教育机智。在学课文的第三段时,在看了爬山虎脚的介绍视频后,我可以让学生自己读第三段,然后问问学生你读懂了些什么?这样学生可能会学的更主动些,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另外,当我问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在哪里时,课前设计的答案是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可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还缺少应有的概括能力,他就把课文中的原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没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全搬了出来。我当时连叫了三个学生都是一样的答案。我一急就乱了方寸,话也越来越多,学生也是越听越糊涂。课后想想,我完全不必一定要学生说出标准答案,只要引一下即可,对,那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它就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这样就可以节省时间来研读第四自然段,以及进行换词练习,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爬山》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第四自然段细丝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让学生在有关的语句上反复朗读反复琢磨时,学生开始寻找到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起来,细细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观的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

而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想到了用肢体语言来展示。课堂上,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手臂当作爬山虎的茎,手指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把课桌当作一面墙。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再经过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我这节课最成功之处就是肢体语言来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简笔画,肢体演示,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自我发现中寻找独特的认识、感受,让学生体验探索的快乐。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使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欣喜地发现了叶圣陶的“秘诀”,有了这三个要素,何愁学生写模式化、概念化的虚假作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