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大班数学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 篇1
《测量远近》教学反思
每每与孩子闲聊时,总会时不时地听到孩子们说:“老师,你看,这棵树多高呀。” “老师,我长大了,以前好多衣服都不能穿了。”“ “老师,小学的操场比我们幼儿园的大。”等等。每当这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问问:有什么办法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高,多大呢?孩子们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用尺子,绳子、木棍等量,还有的小朋友想出用倒影来量。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了孩子对测量有一定的兴趣和认识。因此大班数学活动《测量远近》,正好符合了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征,帮助幼儿尝试借助工具测量周围物体,进一步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 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每个老师都跟我们说过,在互动上遇到紧急情况要懂得随机应变,我们都觉得挺简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你就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灵活”。所以无论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 篇2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安排了许多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使幼儿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这几种图形的认识,发展幼儿的求同和求异能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幼儿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1、以学定教,关注学习起点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幼儿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我利用拟人化展开教学,幼儿对于拟人化的图形十分感兴趣,对图形的记忆就非常深刻。
2、玩中求知,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幼儿对各种图形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我开放课堂时空,让幼儿从生活实际中找出哪些物体是这几种图形,使幼儿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幼儿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课中我设计“摆一摆”游戏,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和巩固。既加深了幼儿对各类物体的.认识,又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幼儿的思维。
当然,再好的设计,再美的想法都应该落到课堂教学中去检验。在本课教学实践中,既产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何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与“静”?如何真正让幼儿的思维活起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 篇3
《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大班科学领域数学目标提出“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以及“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各种数所代表的含义。”“笨笨熊超市”这个活动就是在幼儿学习过“认识日历”活动后,对日常加餐中食品包装袋上的各种数字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旨在引导认识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学习推算食品到期日的方法,从而能细心的进行推算,认真核查食品是否安全。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适合大班幼儿的现有水平,也是幼儿感兴趣的身边的科学。
日历、保质期这些问题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但也是非常枯燥的,为了激起幼儿兴趣,本次活动中,我特意创设了笨笨熊超市开业的'情景,果然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高涨了起来。我抓住时机,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引导幼儿发现食品包装袋上的数字,帮助幼儿明确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重要性,然后抛出问题“怎样根据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推算到期日,检查食品是否安全”,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主动性。果不出所料,幼儿开动小脑筋发现了日历和日期的联系,想到了先通过日历找到生产日期,然后根据保质期算出到期日的好方法。在这个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作为引导者,更多的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接下来的操作环节中,我做到了面向全体、关注个体,设计了四组操作材料,四组材料层次分明、由易到难,分别帮助幼儿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幼儿对于不同的操作材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不停的做任务与换组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本次活动的目标,而且发展了幼儿相互帮助、相互谦让、相互合作的优良品质。本次操作活动我预计时间为15分钟,孩子们不仅提前完成任务,而且正确率到达80%多,说明幼儿很好的掌握了本次活动的内容,并能够自如进行运用。
本次活动各个环节层层递进、衔接自然,从幼儿操作情况来看,目标已基本达成。在材料设计环节,最后一组摆货架的材料中,我故意提高了一个难度,四个食品中有一个设计成跨月的计算,我发现这个对于孩子来说难度还是非常大的,或许放在第二课时会更合适一些。最后一个环节我原本的设计的是一个互动活动,为每个幼儿准备一盒实物蛋糕,请幼儿根据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算一算蛋糕到今天还能吃吗,把安全的蛋糕送给客人老师,因为各方面原因改为了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里食品包装袋上的数字,然后算一算到期日,看看有没有过期。我觉得这样的设计也可以,毕竟数学的学习就是要在生活中进行运用的,家园合作才能达到更好地效果。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 篇4
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今天早上趣味分类,我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地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特征,在本次活动中,老师与幼儿的配合时比较默契的,教师让幼儿动手操作,给幼儿充分的活动时间。是比较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特点。我先要求孩子想一想你是按什么标准来分,图形,颜色或大小,然后再动手分。
今天,通过操作娃娃脸,使幼儿能直接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乐趣,通过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热证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注意个体差异,这次教学能把握住孩子的注意力与兴趣是我最大的`收获,但在教学上还有令我深思的地方,目标达成的同时,似乎有一条无形的绳索被老师牵引着,如果教师不是前面的牵引而是在旁的指导与启发,那么幼儿对这部分的知识更巩固、更牵引。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 篇5
在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大家一致认为孩子掌握的很好了,活动开展起来也很轻松,其主要原因是家长在家里灌输的太多了。这也不奇怪,因为一提数学,相信大家脑海里立刻就想到的就是加减法了,所以“热心”的家长很早就在家里给孩子灌输此类知识了。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问题如下:
1.虽然孩子们都知道“2+2= 4”,但如果你请孩子们看着图来编算式他们哑口无言了。在孩子们的眼中,能很快的说出“2+2”后面的结果就是成功的表现,至于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式子,为什么要这样记录他们是很迷茫的;
2.虽然孩子们知道“2+2=4”,但如果我不是用生活中常用到的简单应用题的方法提问,而是用分合式子导入时,孩子们也懵了,而在老师的反复提示后,很多孩子们的眼里还是在迷茫着。按道理来说,分合和加减法背后的逻辑知识是一样的,但在孩子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分合知识之后,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把两者完全分开的现象呢?
如何让孩子能较快的理解算式的含义?
第一步:教具和口述应用题讲明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法就是遇到“又飞来了”、“又拿来了”、“又跑来了”;减法就是遇到诸如“飞走了”、“拿走了”、“吃掉了”。 让幼儿理解到加法得出的数是变多了,不是变少了;减法则是变少了,不是变多了。最后记住在数学的世界里,我们经常要用到三个字:为什么。“你用什么方法算的?”、“为什么用加法(减法)?”
第二步:识加号、减号和等号及算式。往往是跳过了前面两个环节直接到这个环节了,所以孩子们很多并没有真正掌握到加法和减法背后的数学思维,而现在我们有了前面的铺垫之后,孩子们就能很好的'掌握了,随后就可以进行由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直接转换成式题并对式题做出说明的练习。
第三步:组成学习加减的方法:数学的组成列出加减法,用组成知识论证加减法的正确性。在学习中,加减可结合进行,这样有利于幼儿掌握数群之间的关系(4+1=5为等量关系,5-4=1为逆反关系),培养了幼儿在逆向思维和思维在灵活性。
注意:口述应用题、数的组成及加减算式、运算之间在联系和转换。三者之间在联系和转换的方法是复习加减和发展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切忌三者的分裂造成知识间的割裂。教师可以先口述应用题,然后请幼儿用分合式的方式写出来,然后再用分合式编一道加减法算式,最后可以利用算式再编出一道应用题来。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 篇6
本次活动总体来看,由于以故事开头,以儿歌结尾,数学活动结合了语言形式,孩子们感到新鲜,参与的积极性挺高,接受认知也比较好。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1)个别孩子,动手能力弱,在测量和记录时有误差。对于这些孩子,之后要单独辅导,不要让孩子对概念产生误解。(2)本次数学活动的节奏把握的不好,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多,我的'心里总是怕讲不完,前面讲的快,有点赶有点紧,而后面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由于孩子们的个体差异,节奏有点慢,孩子们交流的是开心,但是活动的纪律,放的有点散,有点乱了,活动的时间有点超时。(3)送小兔回家后,马上小结测量的结果。这样的过渡有点突然,应该在语言的衔接上再自然点。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在《指南》的引导下,通过培训,在老师和各位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虚心向别人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为了教好孩子,自己将不断努力,接受新形势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