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形体教学反思

2025/10/04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形体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形体教学反思 篇1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我自己之前的判断是相对正确的,同学们的知识面比较窄,缺乏创造性,所以我通过大量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外,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也是很重要的。我和学生们说,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上,不需要那么多一板一眼的规矩,如果想回答问题、有自己想法的同学,可以说自己直接站起来发言,前提是不要太杂乱就可以了,但是真正有勇气站起来的同学不是很多。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会着力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希望可以将美术课上得精彩,能确确实实地帮助到同学们,就像同学们回答美术的意义一样,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陶冶情操,随时随地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对生活充满希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形体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并没有设置“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在学生用数方块的方法得出几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基础上,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用数方块的方法来计算教室的体积?”目的有二:一是抛弃繁索的动作,直奔中心;二是快速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果然,课上学生的兴趣快速激起,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情感准备,并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

本节课,我最满意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及结果。由于在前几节课拼搭立体图形中,学生曾用8块小正方块既搭出了长方体也搭出了正方体,因此在本节课中,有好几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同一次的操作活动,就能同时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正确地阐述了原因——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同时学生能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进一步的揭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个环节的操作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正方体体积与棱长)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求长(正)方体体积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并根据数据抽象归纳出体积公式,这当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整个的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与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知识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意图之一。

但是,在本节课的学生汇报环节当中,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述有些不清楚,且汇报习惯不是很好,这跟学生平时在这个方面得到的训练机会不多有关系,也跟老师当时的心态——稍嫌急躁有着一定的关系。这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所改进,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不管怎样,课还是上完了,有收获,也有遗憾,珍藏收获,吸取教训,期待以后的教学会更好。

长方形体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体积概念,认识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分“探究发现”、“归纳概括”、“初步运用”三个步骤进行,使学生理解掌握了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我感觉满意之处有以下几点:

1、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提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课中我通过让学生们观察4组不同的长方体图形,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帮助下共同完成填表过程,在这填表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还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长乘宽乘高的积。最后在老师引导下用语言归纳出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字母表示公式。

2、充分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课伊始,我拿出学生常见的两个物体,让学生猜猜看哪个物体的体积大。从生活入手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质疑迫切想知道结果的前提下导出课题,接着探究课题得出结论,最后用结论公式解决生活问题,真正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充分展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讲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场所。教师应巧妙地“导”于幕后。在课中我首先创设各种有效问题和引导学生理解重要句词,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大胆展现。

不足之处是:

1、在观察填表得出结论后,如再设计验证这一环节可能会更好。

2、在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一环节给学生交流的时间相对少些。

曾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有臻美的课堂;没有最好的课堂,但有更好的课堂。只求以后自己努力做得更好。

形体教学反思 篇3

《形体的组合》是上一节课平面形的延伸,本课设计先让学生以小魔术的形式简单易懂的从平面转换到立体形体。第二个环节让学生欣赏国内外建筑这一环节,我深深领会了“给一碗水和有一桶水”的内涵。在我的专业学习领域对于建筑方面的知识了解的不是很多,根据教学大纲上对学生所需要了解的建筑知识我只是略知皮毛,要想把欣赏的内容讲的丰富有趣味性就需要对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在网上的学习我掌握了很多建筑和建筑师背后的故事和历史。第三个环节中赏析书中作品,学生根据书中作品运用形体的认识和自己的想法自由发言,体会形体组合之美。本课课堂比赛创作,实践操作的环节是最精彩的部分。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科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由此带来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单纯地接受式学习,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中强调学生的接受和掌握。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在小组合作创作中我努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模式,把关注点放在了学生身上,让学生自主创作合作,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这样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只起着引导、提示、帮助的作用,避免了教师长时间讲授,给学生留下动脑思考、实验、操作、情感体验的空间,学生学习自觉主动,兴趣浓厚,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展示评奖环节中,我让同学们将每个小组的作品摆放在展示台上,让设计组上台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制作经验,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主动参与者。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对形体的认识有个基础性的了解,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对形体的含义都掌握的较好。学生很清晰的知道,什么是自然形体,什么是几何形体,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我打破教材的规定,联系学生生活的现实,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了学生对物体形体的感受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初步学习了简单物体结构的表现方法。加深了对物体基本形体组合的理解,并懂得了迁移。在制作中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动手的兴趣,运用形体的组合创造出最有创意的作品,也使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学会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合作精神也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他们在课堂上,自由表达,放胆想、放胆做、放胆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完善人格与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享受美术学习的快乐。提高了学生对物体形体的感受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学得开心,做得认真、讲解详细、评得很棒。

但本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方面:我的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使课堂时间把握不够好。在整个学生制作环节中,时间把握不是很好,学生们都想让自己组的作品完美,会出现反复修改,以至于时间用的有些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随时注意学生专注性及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还会将同学们和他们的作品一起拍摄并保存下来,记录他们成长的经历,学生会对这堂美术课留下深刻印象,更加喜欢美术课。

最后我做小结性讲评,进行课堂小结,肯定同学们的奇思妙想和辛苦劳动,鼓励他们生活中也要多动手,勤动脑,享受生活的乐趣。

形体教学反思 篇4

形体训练是非常适合小学生采用的一种运动形式。参加形体训练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形体训练除对学生身体形态的特殊锻炼价值之外,同时对学生思想意识培养、审美意识培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一、形体训练是发展小学生优美体态的有效手段。

在小学期间,不参加必要的体育训练,就会形成笨拙的体态,形体练习是最佳的`体育锻炼形式。形体练习这项活动从运动学角度分析,是一种有氧运动,运动中是消耗糖和脂肪的代谢过程。

二、形体训练以训练形式为手段,培养学生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的学生普遍生活条件优越,多数又是独生子女,承受力差,劳动观念不强,对体力上的付出很难接受。形体训练需要学生在训练中达到一定的强度负荷,要忍受柔韧练习中的疼痛。

接受这个训练就是学生的一次身心痛苦过程,尽管老师在对学生施加这种痛苦的过程中,想方设法使学生自愿去接受,但总是不可能避免的掺杂着教师的强制因素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训练中学生的种.种对抗心态,通过长期磨练逐步淡化,身体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好,继而在训练中逐步产生出轻松愉快感,长期坚持训练,能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这对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极为有利。

三、形体训练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审美意识的培养。

形体训练从站立姿势到坐、跪、蹲、卧、撑的姿态以及走、跑、跳、转体等基本姿势的训练开始,这些基本姿态的培养,都能从“美”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练习严格要求,美是宗旨,美是核心,同时学生在练习中通过动作的表现形式,以优美的姿态,健康的人体审美自我,审视他人,以求在艰苦的训练中得到美的享受,得到自我的满足,不断的发展自己的审美观念。

形体教学反思 篇5

形体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体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形体教学反思 篇6

汉字是我们的根,它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它的本身就具有一种美,是一种静静的美。每一个汉字都在讲述着一个故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让这些故事走进学生们的心中,被这些故事吸引,被这些故事感动。

教学时,我从这一点人手,引导学生们发现汉字的这种独特之美,从而使他们被汉字的这种美所吸引。如在学“笔”这个字时,拿一支毛笔给学生们看:笔杆是用什么做的?笔头呢?再来对照“笔”这个字,学生们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如此,义如其形呀!多么有意思。这个字一下子就印在学生们脑中了,再也不容易忘掉。学“兔”时,让学生们想:兔子不是有一条小短尾巴吗?从字中找一找,它的尾巴藏在哪儿?就是竖弯钩中的那个小点呀。你会写错吗?“闻名”的“闻”字,门里面的耳朵都听说了,呆在屋里的人都知道了,你说名声大不大?

开始的时候我是引导学生们说,后来学生们自己看,自己想,自己说。越想越生动,越说越有趣。这时的汉字,已经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汉字还蕴含着一种人文美。这一点更好地体现在汉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的穿插挪让(也就是汉字的`书写)中。如“林”字,二木手拉手,肩并肩,为了后一个“木”字的舒展,前面一个“木”字捺变成小点,相处得多么友好。“食”字,上面的“人”字像粮仓。而两捺共存一字之中,最后。一捺变成点,整个字看起来多么和谐。“扇”字,为了让字站得更稳,“羽”字甘愿让自己一半

身子露在外面做支撑,给人一种平衡之美……方方正正的汉字,不正在告诉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吗?这就是汉字本身的魁力所在。这些,我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们不仅轻松地记住了字形,更受到了一种熏陶与感染,或者说是震撼。同时收获的,还有学

生们油然而生的对我们民族智慧的敬佩与自豪。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与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

这样的识字教学,让汉字在学生们心中,不再是一个个无意义的符号,而是变成了鲜活的画面,有了丰富的感情。他们不仅认识了字,而且正在逐步感悟着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