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熟练正确诵读全文;理解文意,并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整体把握全文结构,理解作者行文思路,
3、能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图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学习重难点】
1、熟练诵读全文,感受语言之美、自然之美,培养想象力是学习重点。
2、把握行为思路,理解鸢飞戾天两句的深意是导学的难点。
【学生学习活动概要】
指导诵读,读对读顺──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互助学习,理解文意──学习提问,理清思路──自由朗读,感受语言──创新思维,激发想象。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诵读全文
过程及要求:激兴入课──教师范读──明示目标──学生对照课下注解给生字注音──教师提示其它生字的读音(由学生提出)──齐读。 (矫正读法)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快速默看课文,思考回答两个问题
⑴ 本文可谓写景小品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这里的景物有何特色,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作者对这里的美景怎么评价称赞的?
⑵ 所写之景属于哪个季节?你怎么看出来的?
2、集体交流学习情况。
三、互助学习,理解文意
1、分四人小组边读边疏通文意;
2、检查解疑
小组代表发言,其余组员补正。
四、思路探讨,感受语言
1、依次探讨以下问题
(若前整体感知②未完成,则先从此切入)
⑴ 全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先探讨此问)
⑵ 第一段总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⑶ 第二段分写水、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清碧与湍急矛盾吗?为什么?)
⑷ 本文写景重在写山,文中直接写山的句子有哪些?请概括山的特点。
⑸ 第三段分写山,除直接写山的特点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⑹ 你怎样理解鸢飞两句?
2、自由朗读,感受语言。
五、创新思维,激发想象
独立思考后,创新复述:
1、教师示范复述第一段。
2、学生分四组分别重点准备复述二、三段的部分内容。
3、学生复述、教师点评。
六、归纳小结、结束学习
(教师帮助活动)
1、激兴导入: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比如,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给友人写书信就很讲究----他们往往通过对某事的叙述或某景的描写来间接表达自己的志趣或者是对友人的'规箴、互勉之意。不信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古代文人的短信,即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吴均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一一《与朱元思书》。(板书文题,简介作者)
2、指导诵读,读对读顺:范读时注意停顿、语感,读出层次,读出画面;齐读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不要求划一。
3、用小黑出示问题
4、问①不难回答,学生自由发言即可。(若需要,可提示学生注意课文第一段内容)
板书奇山异水
问②可能会出现争论。若如此,可暂置讨论,提示待后理解 (以激发深入学习),自然过度到下一学习环节。
说明:将课文内容分成四份(第三段分两份),指明各组重点理解的部分。
要求:结合下注,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小组发言完毕,其它组同学自由补充,教师时适引导评价(学生的理解意对句顺即可)。
5、析读结合。
通过上面的理解,学生会明白本文所写为秋景。
由秋景过度到本文写景顺序的探讨,以引起学生进入课文内容及行文思路的探讨。
通过探讨,让学生明白:本文写景的基本格局是先总后分;并明确先分写异水,再分写奇山。
(以下问题用小黑板出示,要求学生快速自由作答,提倡争论。)
快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析读结合。形成板书(参考):
清碧(缓慢处)
奇山
湍急(急流处)
异水
水、鸟、蟑、猿 (听觉)
挺拔高峻 人──息心忘返(视觉)
树──茂密 感悟
总写 分述
6、对鸢飞句的理解要灵活,同时以此句的理解为契机,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志趣。
要求: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师示范要求:进入角色,感情投入;吟咏描绘,生动情切;用语丰富,追求意境。
学生自荐复述,要求学生给优秀复述者以掌声鼓励。
结课语: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这段优美的写景小品文,你可曾记得这是约1500年前的古人给好友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哟,作者如实写来,不事雕凿,音韵和谐,结构严谨,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还含蓄地表达出多种深意,你不妨以后在给与自己同龄的亲朋好友写信时也试试!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2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和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重难点)
2、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体会其寄情山水的审美情趣(借景抒情手法)(难点)
精读课文:
1、文章的3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这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内容结构)
第1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总(总领全文,山水特征)
第2段:描写异水。
第3段:描写奇山。分
(写景抓特征,有条理,层次清晰)
2、作者描绘异水,抓住了水清澈、湍急的特点,又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异水:“清”: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正面、夸张;静态;俯视)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动态;俯视)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水急;平视)
(注意点拨抓特征写景物和多角度写景两写法)
3、作者从哪两个角度、抓住哪些内容、那些特点来写描写山奇?
⑴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奇山。
(给人以全面的感受,使人亲临其境一般。)
⑵高山、泉水、草木、鸟兽(正面描写山中景物,充满生机)
人在其中的感受(侧面烘托山水魅力)。
⑶重点研读归纳景物特点(调动感官描写景物)
特点:(山高、树多、景美)
奇山:
“看”山形之奇:
A高山寒树(高峻树多)
B轩邈成峰(形之奇拟人修辞山峦千姿百态的奇景);
修辞分析:运用拟人,将静止的山拟人化,写得有动态美,富有生命力。
声之奇: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声之奇万物欣荣,欢快自得以动写静)
“想”:望峰息心;窥谷忘返(人在其中的感受侧面烘托山水的巨大魅力)
“看”: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呼应树茂,变现光影变化,由明亮活跃转为晦暗沉寂,显示景物之多变,这又是一奇)
4、写景方法归纳
1、抓住特征写景
2、多角度写景:仰视、俯视、平视、远眺
3、多技巧:修辞、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多感官调用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看出来?
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以及鄙弃功名、避世退隐的思想感情(联系背景)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侧面描写,烘托山水巨大魅力)
总结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课后作业
请多以四字词语描写我校校园风光。
在钟灵毓秀的金平区,坐落着一所花园式的学校——汕头市育能实验学校。育能实验中学风景秀丽,环境优雅。校舍线条分明、色彩和谐、布局合理,呼应四方景观。楼宇之间长廊相连,浑雄一体,无惧日晒雨淋。
(依次展示学校各处风景: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环校绿道、文化长廊,学术报告厅、社团等。)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要点
1.掌握以下词语:
行旅 桐庐 悠然 领略 鸢飞戾天 经纶 亟思 遁世 缥碧 轩邈 泠泠 窥谷忘反 见日
2.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
3.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等特点;
4.学习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本文为课外自读课,但由于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词较多,故安排一课时课内自读;
2.重点放在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
三.教学步骤
具体教学内容
1.请生读课文,正音正字;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掌握学习重点;在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具体学习课文
3.学习第一段.这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⑴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⑵分析各句:
第一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二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三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4.学习第二段
⑴翻译本段.
⑵本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
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
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5.学习第三段
⑴朗读本段,概括段意:
本段写奇山以及浏览感受.
⑵先找出写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6.通读全文,体会本文意境,概括写作特色.
⑴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7.作业
⑴完成练习一,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特点;
⑵完成练习二,区别“许”、“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义.
⑶完成同步练习各题.
课后记:
本文在课下注解中,似乎有一处解释不通,即169页注解“⒆[疏条交映]粗壮的枝条互相掩映”,与下文的“有时见日”连接不合理。想来,既然是粗壮的枝条,那么,怎么能见到太阳呢?或者,“疏条交映”该解释为: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吧!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
2、欣赏作者笔下的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3、阅读和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文,体会文章中的字词句。
2、难点: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探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二、看视频听名人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语速和感情,边听边划出难认难读的字词并说一说。(学生说后,屏幕展示课文生字词,再集体读一遍。)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读它,欣赏它并力求当堂背诵。
2、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探究课文内容。
边读边发现问题。
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
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班内共同解决。
3、在探究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
4、学了本文,大家想一想,说说本文写作上好在哪?还有哪些不足?
学生说后屏幕展示:
优点:多用对偶,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用词精练,字字珠玑,无以复加,无以舍弃。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写景。
写景状物善用动静结合,总分结构一目了然。
写景不忘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不足:根据总写“奇山异水”到分写的写作结构应先写“奇山”再写“异水”。
三、拓展
找出描写上面图片的句子,并选其中你喜欢的句子扩写一段话。
四、小结
学生说后,屏幕展示。
五、作业
1、收集描写山水的诗句,在班上交流。
2、仿本文的写作结构和方法,写你见过印象最深的景色。
【板书】
总写:奇山异水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视觉)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分写: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奇山(听觉)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 千丈见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 高山寒树 树之奇
负势轩邈 山之势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
(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2、完成《三点一测》
教学行为调整与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美文,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朗读的指导,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使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也可能引起争论,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本文的难点是“鸢飞戾天”两句。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