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2025/10/08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

秋日午后,天高云淡,我又一次打开《穆斯林的葬礼》,操场上阳光明媚,孩子们稚嫩的读书声不绝于耳,我哗哗地翻着书页,慢慢沉入那个遥远的年代。刹那间喧嚣退去,新月白衫蓝裙,淡雅如荷,向我走来。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通过揭示穆斯林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塑造了韩子奇、韩新月、楚雁潮等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读来百转千回,荡气回肠。

爱的寂灭。是本书一以贯之的文学母题。爱情的花园争奇斗艳,韩子奇偏偏钟情枝头并蒂的俩朵,是漫长的分离隔膜了爱情?还是连绵的战火烧毁了坚守?“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生死别离生动地诠释了仓央嘉措的两句诗:“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两个相爱的年轻人,中间隔着宗教的沟壑,还隔着无法跨越的生死,当新月终于离世,荒凉的墓地飘起忧伤的琴音我忍不住潸然泪下,整本书散发着深沉的悲剧美,但掩卷沉思。我更爱在这一切悲剧之上所凸现的新月的形象。

弯弯的月牙,柔柔情情地挂在林梢,这是作者对于“新月”这个人物美学象征的定位,她到底什么样呢?用霍达的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都集中在她身上,包括秀美的外貌和优雅文静的气质。”她是真善美的化身,更难得的是她刻苦上进胸怀崇高的理想。“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折”或许正是因为她太完美了。作者才安排了如此悲惨的结局,她短暂的一生,过得积极而充实,她勤奋过,努力过,拼搏过,考进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她爱过,怨过,抗争过,拥有了刻骨铭心的爱情。即使一次次与死神狭路相逢,也努力地拂掉她落在身上的黑色羽翼,在生命定格的前一秒,她的心里没有恐惧,也没有怨恨,只希望能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见爱人最后一面,“楚——”那最后一声泣血的呼唤,包含着多少欲诉还休的依恋啊!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新月逝去的那一刻,我似乎听到空中隐约的礼乐之声,不知为什么这一段描写总能让我想到黛玉之死,“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黛玉憧憬了一辈子,却无法争取什么,郁郁而终。新月活得比黛玉精彩多了。生命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瞬,却绽放出了迷人的华彩,对比新月我何其惭愧,生活不知从何时一天天相似起来,点滴的平淡叠加起来磨砺着进取的锐气,胸中澎湃的激情变得波澜不惊,无可无不可的王国向我打开了大门。我慢慢发现丰富的语言文字,到我这单调得剩下了两个字“随便”,前几天偶尔翻到一篇小说《无可无不可的王国》,不由大吃一惊,这不是写我吗?虽觉惊心,还是提不起精神改一改,感觉自己正一路垮下去,要一直垮到脚下的泥土里去。今天读完《穆斯林的葬礼》不由汗颜,“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连新月这样的弱女子都深谙此中真意,我竟还浑浑噩噩?人生百年不过匆匆如白云苍狗,即使只剩一秒,只要认真地活过,就不枉走这一遭啊。看过《泰坦尼克号》的朋友大概不会忘记,那些船快沉时还在演奏的乐手,还在认真洗甲板的水手。这份从容不迫,需要何等气度!

合上书,秋日的阳光依然明媚。读书声依旧声声入耳,远处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吮着手指看我,一招手他竟一脸惊慌地跑掉了。跑到远处小马驹一样撒起欢来,说不出的活泼可爱。我仰望头顶湛蓝的天空,心里从未有过的敞亮。真好!我要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变得这样新鲜而富有生气。使生命真正如夏花之炫烂。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2

我喜欢读小说,喜欢享受读完一本厚厚的小说后的成功感,喜欢品位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喜欢去体会里面阐述的一些道理。而这一切都是源于一部曾获过“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

还记得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是在高一,开始就特别喜欢作者的名字“霍达”,他给了我一种十分豁达的感觉,本以为她的书也一样的豁达,然而我错了……

怎么也忘不了在漆黑的夜晚,房间里只有台灯那微弱又明亮的灯光,我的周围除了习题集外还有一张张擦完泪水的面巾纸……午夜1:46分,我闭着哭红的双眼,沉重的合上了这部让我心系的著作……

一个穆斯林的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一样交错复杂的爱情悲剧。回族的女作家霍达用50余万字把一段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用平凡的词句展现在读者眼前,使我在其中留恋往返,久不能寐。

韩子奇:从一个流浪天涯的“耶梯目”到名满京都、闪耀英伦的中国“玉王”,其人生创业饱含艰辛,终获成功;但在个人情感上却至死都是一个失败者,面对妻子梁君璧以及亲手拉扯成人的妻妹梁冰玉,主人公在始料未及的战争年代产生了不同的情感纠隔,最终不能自持,含恨而终。

韩新月:一个十九岁的花季少女聪慧而美丽,却在还未绽放时就过早的调谢。令人惋惜悲伤。她与她的大学教师相爱,是那样的单纯,然而灾难却正在向她悄悄走来。虽然先天的疾病夺去了她的肉体生命。但养母段然拒绝她与楚雁潮的爱情却使她的精神生命永远不能苏醒。

梁君璧:一个深受旧社会束缚的无知女性,用她自私的观念毁掉了天星和亲月一双儿女的爱情。新月以随风而去,而天星仍在,看着母亲为他精心布置的婚姻,他又能怎么办?也许这就是真主的安排吧!

楚雁潮:韩新月的大学教师,语言功底很深,着手翻译著作,同韩新月相爱却遭到世俗伦理和宗教信仰的双重阻碍,却依然爱得执着。

楚雁潮的痴,新月的情,韩子齐的无奈,韩太太的信仰,冰玉的爱……那都是牵我心的线,文字是没有生命的 ,但是它却把我泪扯了出来,好像我在经历着所有故事的发生。我为之动情为其流泪。给我最深的还是楚雁潮和新月的那份爱情,韩子齐与新月的父女情,天星与新月的兄妹情。人,最为之动容的还不是情吗?亲情,友情,爱情……

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次一次的被哪一个有一个悲剧伤的体无完肤。喜欢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是那么的纯洁,每次都会感到十分的羡慕,但是有个朋友告诉我这是不可能的。我觉得这个世界上不可思议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沉醉在书里的世界了。

我佩服霍达的思维,这部小说结构安排巧妙,让两条不同时空的线索交错发展,最后很自然地汇合在一起,序曲和尾声也前后照应,使整部作品显得缜密严整,浑然一体,可见作家匠心独具。全书语言清丽优美,意味深长,读来如品清茗,回味无穷。

好的文字,精细的思路总是一次次的吸引我闲时拿起这部著作,再次去书中的世界里游历…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3

当我拿起《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仿佛进入个全新的世界,里面讲了一个少数民族——回族。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的传统风俗......书中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代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作者对此书结构的安排也别具特色,作者在这章写当今,而后一章又开始着重写过去。就如此的一环扣一环的。这样的一种构思方式首先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使我开始对小说写作的一些结构、布局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作者还善于运用环境描写,以景寸情,情景交融,以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主人翁的思想情感,称托出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这本书的书名即可分析出结局蕴含着悲的意味。的确,结尾令人结尾惨淡痛心!新月跟楚雁潮之间的爱情令人感慨,令人怜悯,但却阴阳两隔。这是愚昧的封建礼教造成的,封建迷信戕害了家族几代人,而新月的悲剧也恰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天星跟容桂芳的爱情也没有结局,这难道仅仅是梁君壁的错吗?不,这是整个封建社会遗留的弊端,是封建礼教的思想侵害着没有思想的梁君壁!新月渴望母爱,打从记事起,她就没有享受过,幸好有一个疼爱她的姑妈,才让她隐约感受着母爱。照片上的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而现实生活中的母亲是那样的冷若冰霜,她多么渴望母亲能给她一丁点的爱,甚至是理解跟肯定。但事实确恰恰相反,“母亲”反对她上大学,反对她跟不是回族的人谈恋爱,甚至在她病危之即,还去刺激她。处处表现自己是为了维护自家的名誉跟对穆斯林的虔诚,但这一切让新月发出“她是我的亲妈吗?”的感慨,这是她埋藏心中多年的疑惑。她哭着问她的父亲,韩子奇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拿出了一封信,一封新月的亲生母亲写给新月的信。

“新月,我亲爱的女儿:你还在梦中,妈妈却要走了,我真不知道你醒来后会怎样哭叫着寻找妈妈......妈妈走了,继续在陌生人当中孤独的旅行,不是去寻找谋生的路,也不是去寻找爱,而是寻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看到这里,我也为之动容了,不知不觉也已泪流满面,书中的主人公更是泣不成声,新月想向母亲倾诉这十几年对她的思念跟内心的苦闷,但由于体力不支,顿时呼吸急促,不省人事。看到这儿我不禁为新月的悲惨遭遇而深表同情,新月她是那样一个善良,纯洁,开朗的女孩。她对学业是那么充满向往,一定要考上北大英语系。她对每个人都那么好,帮助寝室里英语差的罗秀竹。但她的心脏病把这一切都毁掉了,父亲姑妈的疼爱,哥哥天星的关爱,楚老师的支持,并没有让韩新月自暴自弃,而是积极的于疾病做斗争,可命运就是这样,从不眷恋人,还是让这样一个单纯善良的人留有遗憾的离开了。新月的心中都未曾放弃过对于爱,对于美好,善良等的追求,但最终却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拥有生命,便是我们人生最大的乐趣。

与书中的主人翁相比,我们不都很幸福吗?最起码我们拥有着宝贵的生命,这便是我们的财富。我们还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还苦恼吗?还为一些不如意的事而烦恼吗?珍爱我们的生命,树立我们的信心,相信没有过不了的砍,没有成材不了的人。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4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纠心和欣喜不断交错。时空前段不断地转换,挺喜欢这种叙述方式。

第一次看关于少数民族在京的生活,那么得真切。在京回族,生活地界融入汉族,可是依然保持着他们的习俗。每天都要向阿拉伯麦加的方向朝拜三次,不食猪肉,流泪,生活简朴,淡薄。伊斯兰的教文化在东方文化的显现,可以让我们了解那种特有的文化,以及他们的某些简单的语言。神圣的宗教文化总是那么得纯净,即使是非伊斯兰的教教徒,也很容易被那种文化感染,在节日,迎亲,葬礼中。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

这是一个玉的世界,小说中的篇章题目要么是玉,要么是月。玉的制作,玉的销售,玉的鉴赏。塑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他们的品格,也如玉一般,传统的质朴,找不到丝毫瑕疵。可是,注定要承受命运的不公,生活的痛苦。坚守着未来的一样。

我很喜欢新月在考上北大后的生活,纯如雪,洁似玉。有理想,有动力,有青春,有活力。这里一个无死亡,与颓废无关的世界。是一个未被扭曲的,健康的世界。拥有最宝贵的人性和善良。她检验者心脏病后,和刚毕业不久留校英语老师楚雁潮的爱情。我想看了这书的人,对楚雁潮的人格,才华,以及思想会佩服万分。我相信这种人,在那个年代,还是存在的。他爱新月,并非怜悯。而特别是在受到新月母亲阻挠后的那翻话。开始以为他会放弃,但是没有。他说“你们爱新月,我也爱她,我们都希望她好,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放弃的”。后来新月离开人间,二十多年后,中年了的楚雁潮在新月的坟墓前拉曾经新月很喜欢的《梁祝》,让人不禁感慨万分。

给人一种心痛的情感体验,虽然心痛,然而是一种净化。新月知道生母后,百般留恋,看着相片,这就是她的妈妈。可是到最后也没有见到妈妈一面便离开了人间。等二十多年,妈妈回来后。韩子奇,梁壁玉,姑妈都已经不在人世。就像天星说的,“想见的,不想见的,都见不到了”。天星和新月的兄妹情,懂事的天星对同父异母的妹妹百般疼爱,因为他知道,妹妹的亲妈妈不在身边。

就如新月说的,“人在艰难的是否,促使人活下去的往往不是水,不是食物,这不是药物。而是一片的真情,一线希望,当这些全部归于毁灭,人就没有活着的动力和希望。”

霍达说过,一个真善的作家才能写出真正真心情的作品。小说里的很多言语,平淡中感人至极。里面所面临的人生问题,或者心理历程,也都是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要面临的。

如同《平凡的世界》一样,《穆斯林的葬礼》成了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5

《穆斯林的葬礼》讲述了一个家族六十年的盛衰兴亡,三代人的命运沉浮。而最终,这个家族也演变成了悲剧。在书中,霍达将回族人对玉的那种痴迷,对宗教的信仰,对人生真谛的追求,描写的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如:新月死后的凄惨,家里人的泣不成声,楚雁潮的独守墓地,以及新月的亲生母亲梁冰玉结局时的凄婉与无限悲哀,都无一不在扣动着我的心弦……

书中的女主人公韩新月让人心驰神往,她的确是如一轮新月一般,清新脱俗,纯真善良,而又敢于冲破家族观念追逐自己的理想。她是美的,是新颖的,却又是可怜的。在北大上学的岁月,一切莫不静好。画舫平临蘋岸阔,飞楼俯仰柳阴多。央镜光澄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她青春,她优秀,她出众。她有一个美好的家庭:爸爸,妈妈,哥哥,姑妈,都是她亲密的家人;她有一个可以诉说一切的知己,一段真挚的友情;她还有一个懂她的恋人,楚雁潮。一切的一切对于她这样年龄的少女来说,美得如梦如幻。

可惜命运不会永远眷顾她,美丽的花儿还未及绽放,便遭遇了倾盆灭顶之雨,年幼的新月被发现患有心脏病,整个家也跟着颓废,而给她致命的一击是,她爱了二十年的母亲却不是她的亲生母亲!且她的妈妈,一直不知去向……

在家族,宗教的巨大阻碍下,新月仍然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诗人艾青说:理想狡猾的像蝴蝶。但它却会一直存在于你的生命中,直到你的呼吸停止。理想,是灵魂的伴侣,是人的一种至高境界。就像书中所描述的一般,它就是超越了生命,并居于生命之上的。而它,难就难在,你可以拥有它,却不可以接触它。无论是逆水行舟还是淋着暴雨奔跑,困难,永远都不能成为你放弃它的理由,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握紧拳头,继续向前冲!高中三年,漫长而短暂,我的理想就像前行路上的一道光,不惧风雨,始终为我指清方向。而我,亦如奔跑中的新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穆斯林的葬礼》就是这样一本书,在冷静叙述故事的字里行间,给我们震撼人心的力量。它是一个穆斯林家族的生活轨迹,是一本艺术,是回族人的骄傲。读它,是徜徉在一条穆斯林的长河,是一个艺术享受的过程,是一个灵魂升华的过程。

霍达曾这样描写自己的写作状态: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曾费尽心力塑造的主人公,看似陌生新颖,其实谁身边没有一个“她”呢?有时甚至自己就是她吧!人生在世,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那也是幸运的。因为她毕竟经历了对自己心灵冶炼的过程,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更何况她还活出了自我的状态,真我的追求。人就应该是这样大写的人啊!

人生匆匆,若能读懂一本书,读懂一个故事,读懂一个人,那也是非常惬意的一件事吧!走进她吧,走进《穆斯林的葬礼》,你会发现一个从未有过的世界。然后你会坚定的告诉我,不负此行!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6

孤冷寂静的夜空,冷艳刺眼的杂星,无力垂挂的残月,碧绿如水的玉片闪耀着攫人心魄的幽光,只是,一块碎了的美玉。朴素神圣的葬礼,将那一段缠绵凄婉的爱情永远地埋在了幽幽松林下那片黄土之中,只留下一个凄凉的身影。那《梁祝》的娓娓笛声是在倾诉心中的思念,还是在无力地痛哭?

穆斯林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读完,已无数次地泪眼婆娑,心中无数次地哀叹,无数次地质问,最终也只能跟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只有无奈地任凭心中潮起潮伏。也许,悲剧总是唯美动人的,尤其是爱情悲剧,总是能惹得人为之泪垂。

悲剧之一——现实的爱情不该幻想着浪漫

梁君璧,她与韩子奇之间是基于三年朝夕相处的亲情后,又经历了三年“背叛遗弃”,而又重聚的刹那产生的火山爆发式的爱情。她需要他,那个破碎得只剩下三个女人的家需要他。他韩子奇从流浪而来,为了报答师傅的收留、授艺和养育之恩而娶了她,她则视他为困苦时可以依靠的宽厚得肩膀,落魄时能够重振家业的脊梁。他与她结合了,现实的结合。她的决定没有错。虽然她是个穆斯林,虽然她有了坚强的依靠,但她的身上清晰地散发着作为长女——中国式长女的特有味道:成熟,稳重,能坚忍地撑起一个家庭。少年丧父让作为长女的她过早的成熟。她稳重,有魄力,和子奇一起重新高高挂起了奇珍斋的牌匾。她,是个贤良的妻子,同舟共济让他们的爱深厚、纯净,让这个穆斯林的琢玉世家由衰败而兴盛,让千千万万在水凳上琢了一辈子玉,也同时受了玉器商人一辈子剥削的民间的巧手艺人们重又获得世人的尊重。

如果她安于这种现实的爱情,亦或只是亲情的话,那么,即使是动荡的局势造成的亲人的离散,甚至是丈夫与妹妹的背叛,她也都是能够尊重和默认的。悲剧就在于她太爱子奇,这穆斯林最忠实的教徒,在这现实的爱情中做的却是浪漫的梦——梦想着自己的丈夫永远是她的奇哥哥”,心中永远只有她一个。却不知子奇从来对她只是兄长对妹妹的关爱,只是“长子为父”传统家庭观念下一个男人的责任。他们的结合,在她是一种爱情的发展,在他也许只是一种生活的怜悯与相互依靠。

丈夫漂泊海外十年,她在家里带着儿子支撑着,坚守着,期盼着。她以一个女人在最艰难的情况下激发的坚韧度过了那十年。因为,她心中有梦。然而,当日夜思念的“奇哥哥”与不懂事的妹妹玉儿携手站在她面前时,她慌了。更令她不可饶恕的是,一个是自己的丈夫,一个是自己的妹妹,他们竟背叛了自己,不仅心心相印,还有了骨肉——那个可怜的女孩新月。她怎甘心?女人哪,真是奇怪的动物。当她作为长女时,面对家破人亡的惨境是那么的沉着坚强;当她作为妻子时,在操持家务和协助丈夫创业中是那么贤良干练。可如今,作为一个女人,她却是再也不能忍了,是再也忍不住了。同为女人,我发自内心地同情着她,为她抱屈,替她悲痛。为了维护这个家,你咄咄逼人赶走了亲妹妹也就罢了,可为什么连个孩子都不放过!怨恨真是条毒蛇,它借这个原本善良的女人的手逼死了新月,那个亲妹妹所生的孩子,喊了她一辈子“妈”的那个纯洁美丽,刚刚尝到爱情的甜蜜却永远的失去了的孩子。怨恨真是条毒蛇,它竟让她亲手破坏了儿子天星的婚姻,毁了儿子一生的幸福,它也催促了她曾经深爱着又用一生愤恨着的韩子奇之死。

她的人生注定只能遵从现实的残酷,可她却偏偏执着地追求心中的浪漫。最终,只是演绎了一场悲剧,一个家庭,两代人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