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在暑假里,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里面每篇文章都引人入胜,无时无刻地吸引着我。我跳大神、唱身歌、放河灯、小团圆媳妇,有二伯……
首先,作者以动人的笔调描写了呼兰河周边的景色,由其是不断给人带来灾难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然后,描写了小城的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其中野台子戏描写的最为详细,让人印象深刻。
随后,就写了萧红小的时候与祖父生活在一起的景象。作者小的时候和祖父发生的搞笑的事有很多。有一次,作者摘了一大堆玫瑰花给正在蹲在地上拔草的祖父戴花,作者把祖父的草帽插了一圈的花,还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玫瑰开的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这可让作者笑的够呛。也让我感到非常地搞笑,看来作者小时候也很淘气。
但小团圆媳妇的惨死,让人心碎,感到无比的可惜,就是因为封建思想,才使小团圆媳妇死去,这也让作者感到无比的惋惜,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旧中国封建思想、封建习俗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作者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囤面,生动刻画了许多人物。虽然有点悲伤,可是仍然有美,让人读起来感到十分地开心、愉快。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呼兰河传》描写的是旧时代的呼兰河城。呼兰河城是作者萧红小时候生活的地方。萧红写的非常生动,我仿佛看到了呼兰河城一片热闹的景象。那里车水马龙,花草茂盛,那里有小河慢慢的流淌。但是,在一条小路的旁边却有一个好大的泥坑,那里每年都会淹死牲畜和小孩,人们却想不出办法,有人说要种树,有人说要拆墙,虽然把坑填平很简单,却没有一个人想起,我感觉那里的人很愚笨。
书里的语言非常的奇怪,好像很不通顺,上句不搭下句,但是又非常的好懂。书里的故事非常好玩,有跳大神、扭秧歌、看河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这里的民俗很丰盛,让我见识了很多。这里的人们生活很贫苦、艰难,没有一点儿绚丽的色彩。他们还很封建迷信,活着就是活着,死了也就死了,他们感觉死了到了阴间要比活着还要好。那里的人都非常的奇怪,人死了后他们也要观看一番,就好像是没见过死人似的,哪怕每年都有人被吓死。
《呼兰河传》让我了解了旧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极其平淡无味,封建无知,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一定要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不做那些愚昧无知的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童年,在我们眼中是充满了幸福,充满了快乐的。童年是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我想,现代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当我拿到《呼兰河传》这本书时,就会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那篇课文《祖父的园子》,也是萧红所写的。那篇课文所描写的萧红的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啊,可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萧红的父亲对她很冷淡,母亲对她很凶,祖母对她很不好,她只能和祖父在一起。
这本书最让我深刻的一章就是第五章,主要讲了胡家养了个童养媳,他就是年近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胡家经常无端打她,邻居还没有一个出来制止的。终于,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了的事。
小团圆媳妇是个较典型的童养媳,这个事例更加表现出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们的愚昧。这些人还很迷信,认为只要请了法师来,一切灾难都能解决。
当读到“还没有到二月,那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这句时,我心里就会有一丝愤怒,为那些愚昧的人民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不能自己做主,还让别人随意践踏,那人世间还有良知存在吗?还有人性存在吗?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可是我们却不懂得珍惜。同学们,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吧!因为比起呼兰河的那些孩子们,我们的童年好得多。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普普通通的小城,却承载了作者数不尽的回忆,平淡朴实的语言,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份美好与淡淡的悲伤。
原本我对《呼兰河传》的内容并不感兴趣,甚至在观看时,日常无趣的剧情让我有昏昏欲睡的感觉。但随着越来越深入地阅读,书中所描写的奇妙的世界让我深陷其中,反复品味。本书共分为七章节,每个章节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个整体,而我要重点描述的便是第五章。
第五章讲述了小团圆媳妇被众人的封建思想所毒害,最后被折磨致死的故事。这个短短的故事,却让我看完后,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为当时愚昧无知的社会感到悲哀。小团圆媳妇仅仅只有十二岁,却因自己对遭到婆家的毒打反抗,被认为是“鬼上身”。为了驱鬼,她的婆家用尽各种方法:跳大神、抽帖子,用热水烫等等,无所不用,但这些做法却大大加速了她的死亡。原本我想要谴责小团圆媳妇婆家的种种行为,可仔细一想,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给新媳妇下马威是寻常事,是为了教出好媳妇。后来,她的婆家也是花了重金去帮小团圆媳妇驱鬼。虽说这些人的本意都是好的.,但又有谁来为小团圆媳妇的性命负责呢?她还只是个孩子,拥有着大好的未来啊!
小团圆媳妇无疑是当时社会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妇女的一个缩影。即使其中的少部分人不甘命运,奋力与众人对抗也只是徒劳,她们成为了社会的异类,最终落得不幸的下场。更多的人还是被迫选择了顺从。那些封建迷信的思想,以帮助人的名义,最后却让多少无辜的生命受到伤害。这是时代的悲哀。所幸,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呐喊出他们不同的声音。
现在,人们的思想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顽固迂腐,但曾经的血淋淋的悲剧,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在那一部小说中,‘我’是一个爱捣蛋、天正无邪的小女孩,常常弄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当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面,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的填平。这只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有的不但没盖上,反而把菜籽给踢飞了;有一次,祖父让‘我’拿着锄头的头来铲地,其实哪里是铲,只不过是趴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好了;也分不清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巴草当谷穗留着;休息了一会,又跑到祖父那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浇菜,只不过并不是往菜上浇水,而是拿着水瓢,拼尽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记得还有一段特别有趣,‘我’在后院摘了一束玫瑰,放在祖父的草帽上,祖父却浑然不知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闻得见。”
在书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不过更多的还是快乐。她从小在后院长大,在后院,她可以跟祖父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时时刻刻跟祖父在一起,童年里充满了快乐。
童年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呼兰河传》就是描写了萧红的一个童年,我多么想念那童年的时光啊!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