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

2025/10/09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想,这首词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了吧!它记载着一部用血写成的历史:《三国演义》

自古以来,有哪一本名著能与《三国》相提并论?或者说:凡是周、秦而上,汉、唐而下,依照历史而演义的人,没有不和《三国》相仿的书。问《三国》有何独特之处?三国,是古今争天下的一盘奇局,而《三国》的作者,乃天下第一大作家—罗贯中。

自从我读《三国》后,我对老天之变化有所感慨。自董卓独占天下,群雄并起,一场血战由此开来。俗话说的好:事可以计算到,但人是永远计算不准的。

诸葛出山后,刘备如鱼得水,先得荆州,长驱河北,传檄淮南......此时,天下人都说“刘备的一片江山不是打出来的,而是哭出来的!”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刘备的江山是靠一个“义”字而拼出来的!

都称三国有三绝,智乃诸葛亮;义乃关羽;坚乃曹操。

读这本书是,买一本原版的,再买一本现代版的.,读原版时盯着现代的,这样有利于你的理解能力。所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要用心读,把遇见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不懂得词语或句子要及时请教他人,不要不懂得装懂。读书就要善于在书上批注,把你有意见或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在旁边写下感受,等你再次翻开书是,书中的知识便一目了然。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放声朗读,这样,即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又可以加深对《三国》的理解,还要善于总结故事的中心思想。这样,读起来原著就容易多了。

通过读三国,我还受到了一些启发;其实《三国》的争天下就跟现在的学习一样;不付出代价,有怎能有收获?其实人就是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成长,逐步走向社会的。看不见一点竞争的证据,有怎么进步呢?怎么让人输的五体投地哪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正能做到的却了了无几。我们学习就要懂得,洒下多少汗水,就收获多少果实,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到这一点。

《三国演义》,作者以文章的奇特而表现其是的奇特,直接贯穿事实,它将成为宜本独一无二的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我早就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我一拿到这本名著,就如饥似渴的读完了。

《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灵帝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直至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西晋统一,期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展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发生发展与被镇压的过程,集中描绘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为夺取政权,统一中国而展开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

《三国演义》描写的.人物众多且十分生动形象,个个鲜活的人物都打动了我,我非常喜欢张飞,他高八尺,豹子头,圆眼睛,满腮钢须,他的声音亮如洪钟,威势如奔马,书中描述张飞曾在战场上大吼一声,震倒敌方一员武将,这可见张飞的勇猛。除了武将张飞外,我也很喜欢关羽,他九尺高,丹凤眼,两条卧蚕眉,胸前长须飘飘,印象最深是他的一张红脸,就像红枣一样。据说关羽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红脸,有一次他受了箭伤,华陀为动手术他刮骨疗伤,他一边下旗,一边疗伤,直至最后手术全部做完,由于古代麻醉技术不好,关羽忍痛绷脸时间太长,从此就变成了红脸。张飞关羽我喜欢,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又叫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擎,手执羽扇,飘飘然,有如神仙下凡般,他足智多谋,是智慧的化身。

《三国演义》不仅人物描写得好,故事情节也描写得很好,我最喜欢描写赤壁之战的章节了,赤壁之战分三个环节写的:“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中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博学多才和足智多谋,不费一文钱和一兵一卒,就为周瑜准备了十多万支箭,为日后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周瑜打黄盖”中也充分描写了黄盖忠勇。我最喜欢的就是火烧赤壁,周瑜火烧赤壁,张飞和关羽围追堵截,曹操拥兵几十万,最后就剩三百,足见当时战争的惨烈和曹操败得狼狈。

总之,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触远不止这些,书中人物个个厉害,故事情节也非常吸引人,我很喜欢《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大家都在观看电视剧新三国吗?我在看完前1、2集之后就被剧情所吸引,缠着妈妈一定要买一本三国演义,当我拿到书后就如饥似渴读起来,连我妈妈叫我来吃饭,我都要抱着这本书,妈妈费了老半天的劲才把我和书分离开。

现在我没事就看,至今已经看了一大半了。真令人爱不释手啊!三国写的是蜀、魏、吴三足鼎立的国家,他们在各国主公的带领下,在一帮绝顶聪明的谋士运筹帷幄下,在一群骁勇善战的武将奋力拼杀下,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在各国主公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虽然曹操很奸诈,但他能把握大局,善于使用人才,爱惜人才(特别喜爱关羽)。受到失败挫折后能仰天大笑,(一笑笑出赵云,二笑笑出张飞,三笑笑出关羽)最后能化险为夷,最终成就大业。

在谋士中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他文采(出师表)、口才(舌战群儒)出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近乎于神人: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博望,他用锦囊妙计气死了周瑜,用空城计骗了司马懿,用司马懿的话说就是“真乃天下奇才也!”而且他还做事有始有终,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在“关羽”等五虎上将及其他将军中我最崇拜的是常山赵子龙,身高八尺,姿颜雄伟,被封为“永昌亭侯”。他七进七出救“阿斗”武艺超群,智勇双全没有打过一场败战,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

我从读三国这段历史中仿佛打开了另一个奇妙的世界,他让我开了眼界,认识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知道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对于我及今后的人们都有很大的帮助,不论文臣武将、伟人凡人,都要有自己明确的做人做事目标,一旦确立就要脚踏实地,注重平时的积累,认认真真的做,向自己的目标靠近,即使受挫,也要吸取经验教训,从头再来。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在风起云涌的汉朝里,天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例如:刘备关羽张飞赵云曹操等等而我只偏爱关羽。他不仅饱读诗书,而且非常重义气,天生的傲气更是举世无双。

自从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每天都在幻想能像关羽那样。关羽不被后人广为流传还被人们尊称为武圣。可见关羽宁死不屈的精神影响了我们多少代人。

当我看到关羽倒走麦城的时候心里不由得替关羽感到惋惜,但同时我也为关羽宁死不屈的精神感到自豪。

关羽他义薄云天文武双全是我最喜欢的武将之一。在水淹七军的时候充分体现出关羽有勇有谋的表现。关羽人称武圣,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不佩服关羽的义气下,世人称关羽为关二爷,可见关羽是多么具有影响力。关羽直到他生命最后的一刻还在骂孙权突出了关羽不怕死的精神。光这点就足以比任何武将、好千倍万倍。可见关羽的忠心不二。

关羽的一生都在为他的大哥刘备效力,没有半点怨言,即使张飞错怪了他,他也没有半点生气的样子。可见关羽把兄弟情看的很重。

关羽与刘备、张飞失散是被曹操抓住。曹操劝关羽投降,关羽誓死不降,最后才跟刘备约法三章才寄在曹操跟前。当得到刘备的'下落时,关羽更是马不停蹄的赶到他身边,一路上危险重重他却过五关斩六将可见不怕任何困难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刘备他甘愿放弃生命。可见他多么重视兄弟情宜。

关羽跟刘备张飞一起讨伐黄巾贼时留下赫赫战功,关羽更是名震华夏。后收得周仓,不离不弃的跟着关羽。关羽死时,周仓自吻。可见关羽在他手下里具有良好的声喻跟他在一起的个个都是义薄云天。

在三国里关羽最佩服孔明不仅是因为对他的网开一面还因为孔明的神机妙算。关羽一生为被打败只因他倒走麦城时被小人出卖而导至他输了从而被杀让人觉得非常可惜。

关羽他最后的死虽然没有流下什么,但是关羽唯一留下的东西就是他的忠义,这就是我喜爱关羽的原因。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诸葛亮在失街亭后曾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在谈到这个故事时,许多人都感叹诸葛亮的才智,而嘲笑司马懿的胆小愚笨。少年时也曾说过,如果我是司马懿肯定会杀进空城,至少派一员将杀进去,也不会让诸葛亮逃脱。当看完整篇《三国演义》后才感觉到司马懿只是故意中计。其中当然另有一番原因。

司马懿原本是魏国兵马总督,却因蜀国诸葛亮用马谡之计离间,而被贬为庶民,险些丢了性命。诸葛亮率军入侵时,魏军连连败退,一时间无人能敌。魏帝曹睿在恐慌下出于无奈才依谋臣举荐起用司马懿。说起来倒是诸葛亮给了司马懿一个出头的机会。但凭这一点,司马懿理应给诸葛亮一个逃生的机会。依照司马懿的才智是不会不明白这一点。当然这只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魏帝曹睿之所以贬司马懿,显然是对他存有戒心。二度起用乃是出于无奈。如果司马懿仅用一仗就将不可一世的诸葛亮生擒,他必将成为曹睿心中最为恐怖的敌人。那么,依照古代帝王的.惯例,等待司马懿的将是致命的算计。相反,诸葛亮因为司马一的出现而败走,他对来说曹睿始终是一个心腹大患。而司马懿偏偏又是唯一能抵御诸葛亮的人。碍于诸葛亮的威胁,曹睿不得不重用司马懿。这一厉害关系,才智过人的诸葛亮和司马懿都很清楚。这便是诸葛亮敢摆空城计,司马懿又能中空城计的真正原因。

在空城计中着重讲到诸葛亮登城抚琴。在《三国演义》里更是以诸葛弹琴退仲达作为标题。弹琴在当时对诸葛亮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手续。在当时诸葛亮完全可以弃城逃走,但司马懿必会随后追杀。这样一来,蜀军将会伤亡惨重。诸葛亮也是因为如此,才冒险摆空城计。司马懿追杀诸葛亮本是一个很传统的打仗方式。但是他再怎么聪明也想不到,诸葛亮为了避免三军伤亡冒险给他摆了一个空城计。当时没有人记载诸葛亮给司马懿弹的是什么乐曲。但可以肯定这是诸葛亮主动和司马懿交流的一种方式。因为诸葛亮不能对司马懿高呼:是我救了你,杀了我等待死亡的将是你。所以他选择用琴声让司马懿去感受。也正是因为这琴声,让司马懿顿然醒悟。聪明的司马懿选择中计则是对魏军最好的交代方法,而放走诸葛亮则是他真正的目的。事实上空城并不是计,只是诸葛亮劝退司马懿的一个隐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