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
《文化苦旅》,虽是一本初中就听到父母唠叨中要我翻看的书籍,却在这个高二与高三衔接的假期中,才完成他对我的救赎。苦旅苦旅,谁看到这个题目可能都会对此书退避三舍。但事实却与我的第一感觉大相径庭,他让我感受到了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文化沉淀的自豪和悲哀。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呈现,而且中国文化在愈演愈变的世界格局中独树一帜。这已经证明了我们民族的强盛。但余秋雨先生很客观地叙述了我们文化中一些阴暗角落。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文化,也是经历过跌宕起伏的冲击。如果我没概括错的话,这本书先写了余秋雨在游山玩水中对文化的感悟,又有对童年的回忆。文章的第一章节,就对我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震撼。没错,就是王道士的故事,一个在当时看起来很朴实的人,却因蝇头小利贩卖敦煌莫高窟的文卷给外国侵略者。
而京城也是因为资金问题并没有重视这些惊世文物。才导致了我们现在想要研究敦煌的文献还需要向外国买文卷胶卷的尴尬境地。这是多大的讽刺啊!还有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余秋雨先生的游记。我想,我是不会把每一个景点都联系到历史、联系到感悟文化,也许我只会肤浅地感叹一声:这个地方真美啊。但他、却从柳侯祠想到屈原、从白莲洞想到桃花源、都江堰想到长城.从历史古人对这一景点的感情中来复原故人们那种永不熄灭的精神之火。而在其中,每篇文章都是令人向往的。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天一阁"的遐想。我不了解为什么中国文化会对藏书这么闲情的活动都抱有厌倦,使得只有范钦家族的天一阁,这座遍体鳞伤的藏书阁流传至今。丰坊是范钦的挚友,也是一位藏书大家,但他却在死后一本藏书都没留下。甚至作者自己也写到了藏书优。想到这些,如果我们的藏书都能完好的保存,我们的文化还会更加灿烂。说实在,中国文化有太多悲哀。物质的悲哀,精神的悲哀。中国的建筑、文卷,只需一炬无情的烈火,就会让灿烂的文明消失在无影无踪之间。近代国民的精神,就如同石头一样麻木。能给我一丝温暖的,是余秋雨先生的回忆。其中《三十年的重量》一篇,让我体验到了师生之间那种藕断丝连、时间永远抹不去的美好、青年追求事业的奋斗,对长辈的尊敬。还有他在新加坡,看到他对华语的关心。使我相信自己,作为龙的传人,我有信心将这一门难懂的语言掌握好,因为那时中国人必须做到的。短短假期,能在卑微的生命中做了一次苦中带甜、甜中带酸的文化苦旅。是我的荣幸。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2
我始终觉得余秋雨的远足是寻静与安逸,只有退去人世的喧闹,才能重拾旧笔,做出好文章,他的《文化苦旅》就很轻松的显得高大许多。
我是很敬佩余秋雨的思想,他的文笔并没有太多的艳,而是一直在谈,很可能一直谈下去。出足远行,观赏大好河山,无疑让他明白了许多。从扰乱不定的心去开始回归本真的状态,这才是最为高明之处。
他的幽默诙谐从文章里皆可看出,但我最为佩服的就是他能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来去自如。他一直都在寻觅着古代和现代的联系,用古代来论证现代,用现代来诠释古代,这无疑是文章中最难的部分。但余秋雨则不同,他一直在保持这种风格,并且驾驭的`极好。读完《文化苦旅》,内心总是荡漾着一些东西,这苦字何意?应是对文化那种琢磨钻研,领悟的煎熬吧。我本身抱着不屑痛苦的心情去读却没想到此书还颇有些趣味。余秋雨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很强,无论是遇到些什么,他都能“融”进去,就像迷上一件东西而狂热,疯狂一样。他用独特的方式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动人的河山图。自然风光自是不用说的,最吸引我的无非是余秋雨的“华”,即才华,那种穿梭于古今两代不留痕迹的才华,他把身边所处的环境,事物研究钻研的很透彻。《道士塔》中用一庸俗愚昧的道士形象来反映旧社会时人类的无知、无能,以及对珍贵国宝的叹息。余秋雨所写的这些场景绝不只是把自己当做旁观者,而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进入故事的内容。余秋雨的这些文章其实都是对古代时那种社会上的性质以及社会上的人一种无形的批评,和对那些文人志士的一种叹惋,对封建制度的悲伤,当然还有自己以及亲人的一些回忆,都是引人深思的,所谓文化,不过是古往今来人们所愿意、所喜欢运用的一些特殊的表达,它是很悠久的,更是一种传承。余秋雨把文化二字移到苦字上来,更是体现了他对研究文化的良苦用心。在他的笔下,让更博大的文化显得更通俗接地气,让更繁琐的历史显得更幽默有趣。
余秋雨在文化这条无底海中慢慢下潜,渡着,小心的去摸索,他一直坚信着下潜的越深那海里的未知就越少,在文化中探索,在人心中铸基。
这一篇篇文字成了我苦涩后的回味,就像喝完果汁咂咂嘴唇,余香依然留在里面。文化漫长苦涩的旅行的背后是甜蜜舒适的徜徉。
那缥缈的山峰,高壮的道士塔,静谧的天一阁都化成一股暖流向我们涌来,我们褪去以往的羞涩,迎接更美好的中华文化!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3
散文集《文化苦旅》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在《流放者的土地》中,作者从山清水秀的江南一踏上广袤的东北大地,他写道“这里的天空蓝得特别深,因此把白云衬托的银亮而富有立体感。蓝天白云下面全是植物,有庄稼,也有自生自灭的花草。与大西北相比,这里一点也不荒瘠,但与江南相比,这里似乎又缺少了那些温馨而精致的曲曲弯弯,透着点儿苍凉和好汉。”这是余秋雨刚接触东北这片辽阔的土地的初步印象和感受。东北的天蓝地广瓜香一扫作者心中的荒凉之感,但抹不去这片土地上那凝重的流放的历史。“宁古塔”清代对所谓的犯人的流放之地。清朝的许多大案都以它作为句号,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常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最不吉利的符咒,而“宁古塔”所在地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市宁安县。我生于斯,长于斯,四年的大学生活又在荒地东京城度过。在这片浸透流放文化的古老土地上,历史的痕迹在我心中,只不过是渤海古寺庙中那座古朴的唐代石灯塔,至于“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这种被流人充斥的文化,我是知之甚少。
那日,游雪堡,参观大型雪雕“流放文化”。只见三个清代装扮得文化人,两人对坐一方桌两侧,一人站立中间,目视前方。三人左旁边利者的巨大雪墙上,龙飞凤舞写着一句话。可惜我不识书法。不能完全看懂,只是看一“吴”字,可能是一姓吴的文人,被流放于此,感于冰天雪地,感于罪人之身,感于妻离子散的依据感叹之言吧!回家后,我仔细翻阅余的散文,终于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吴兆骞,清代康熙时期的`人士,被流放宁古塔,而其好友顾贞观紧所能,倾囊而出救出吴兆骞。余氏查阅大量的史料,得出结论: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感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深刻关联。
我不知道他的结论是否准确,但总是隐隐感觉历史的遗风总有它一脉相承的道理吧。在灵动的文字中,我感受到的是生命传承的力量。虽然我对流放的土地不甚了解,虽然我对流放的文人不甚了解,但是我懂得这片土地的博大,它总是敞开胸襟,接纳一切投奔而来的人们,无论他们是被迫的,还是被生活所迫的。
今天的东北,问起人们的籍贯,你总能得到丰富多彩的答案。谁能否认蛮荒之地的热情呢?踏上这片土地,你会感受到那款款深情的。东北风刮过文坛,不正是以东北人的幽默浩清征服国人的吗?这就是我读余秋雨的《流放的土地》一点感悟。耳畔萦绕着《我爱你塞北的雪那动人的旋律,我知道我生于这片多情的土地,尽管它还落后,但它永远是古老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4
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书房的门,余秋雨开始了文化之旅。他笔下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而我,也透过他笔下略带沧桑的文字,开始了一场心灵的文化之旅。
聆听着来自远古的呼唤,低声吟哦着文人墨客留下的动人心扉的诗篇。脑中也浮现出了一幅幅或苍茫壮阔,或柔丽凄迷、清新婉约的图像:积雪的群山,空旷辽远的天空,丝丝缕缕飘零的浮云,在朔风中萦绕千年的羌笛,是黄沙漫漫的阳关;叛逆得瑰丽惊人的激流,残缺的神话下,“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的神女峰,清荣峻茂的两岸,是孕育了王昭君和屈原的三峡;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苏州;群塔入云,藤葛如髯,是漂浮着千年藻苔的西湖……
身处广袤的自然,再高大的人也变得渺小;在滚滚历史文化长河里,再繁华的盛世也不过是惊鸿一瞥;而在深邃而神秘的穹宇中,孕育了千百亿生命的地球,也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那么,作为一个人,一个极其普通的生物体,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在自然面前,面对着几千年时间中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仰视着无边的闪烁的星空,趾高气昂?
其实,人生也是一场旅行,是一场心灵的旅行。终点站都是相同的,有些人急功近利,顾不得欣赏沿途的风景,用他所谓的'好方法,匆忙地走过去。只是,最后才发现,自己心竟是空的,回首一生,茫然无措,曾经费尽心机搜罗的功名利禄,却无法填满空虚的心灵。
那么,把心放谦卑一些,虔诚一些,淡然一些,闲适一些,去享受旅程;满怀着对下一处美景的期待,脚步坚定而轻快地向着前方踏着,永不疲倦。雾气氤氲的深山中,回荡着袅袅空灵飘渺的古琴曲;金黄麦田里,随着麦浪翻滚起伏的是莫扎特轻快跳跃的《卡农》;山溪泉眼旁,如流水般叮咚作响的是晨风中的柳笛清音。渐渐地,曾经羸弱的身体变得健康而挺拔,黯淡无光的双眸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苍白空虚的心也变得色彩缤纷而充实。
心在旅途,是一种积极乐观自信的心境,是一种追求美好,又能享受过程并不断发现快乐的生活态度,它使人不断地向着最完美的境界前进。我不知道那美好的远方在哪里,没有人会回答我,但是我会走着属于我自己的道路,不断向前,享受着沿途的辛苦与疲惫,享受着花朵苦涩的甜蜜,享受着属于我一切的一切。荆棘算什么,剌破的伤口总会愈合;风雨算什么,泥泞过后的天空总会更加湛蓝;失败跌倒算什么,大不了爬起,重头再来。
心在旅途,坚定的脚步永远向前;心在旅途,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5
初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不知道该以怎样的的心情来述说。开篇便是《道士塔》与《莫高窟》,那个我生活了十八年的地方,我却是没有一个游者对她的解读深刻。只记得,乐僔和尚开凿了第一个洞窟,王道士“打开了”莫高窟通往世界的大门,丝路花雨滋润了这方土地……
“大漠的落日下,那吹箫的人是谁?任岁月剥去红装,无奈伤痕累累。荒凉的古堡中,谁在反弹着琵琶,只等我来去匆匆,今生的相会……”一曲《飞天》奏响在耳际,只觉心中涌起莫名的情愫。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敦煌,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那个闻名世界的石窟,那段辉煌灿烂的文化。
眼望茫茫戈壁,四处荒芜。那片翠绿已被烈日化为干黄,那曾经的碧蓝只留下洁白的晶盐,只有苍穹依旧是不变的蔚蓝。那高架的铁塔撑起了多少人的现代梦,那纵横的缆线又牵来了多少人的小康梦。然而,当所有的中国梦都实现的时候。有谁还记得,敦煌,这座古城的梦想,千年如一的梦想。曾经的她,年轻气盛,任由祖国有志青年在她身上开采探挖;曾经的她,壮志凌云,任由原子弹绽开的蘑菇云在她脚边开花;曾经的她,豪气冲天,任由一批批的探索者带走她的经书卷藏。而如今,她的千疮百孔谁看得见,她的满怀心酸谁味的出,她的一腔苦水又向谁倾吐!寻梦的路,为何这般艰苦?
月牙泉的枯竭碎了谁的心,党河水的断流伤了谁的神,漫天风沙迷了谁的眼,遍地干涸断了谁的梦……风沙肆虐,细雨无踪,有谁明白敦煌的梦已面临着枯竭,又有谁明白飞天的故乡即将成为传说。曾几何时,敦煌子民念念不忘一个名字——楼兰,可谁曾想到,千年之后,敦煌竟是要步了他的`后尘,多么可笑,多么荒谬!难道敦煌的梦想就要如此被碾碎?
不!不可以!美丽的飞天不能没有家乡,轰鸣的沙山不能失去月泉,灿烂的莫高不能被黄沙掩住!
“我好恨!”恨王道士为何将如此珍贵的经卷拱手相送;恨我偌大中国竟是留不住一个小小敦煌;恨作为一个飞天儿女,我却是在风沙肆虐之时什么也不能为她做。余先生说“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敦煌只是默默地孕育着她的莫高,直到我们足够强大,能够保护她。
这个世界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而是俗世的繁华富贵;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而是守护一生的梦想。我们是敦煌的子民,飞天的儿女,共同守护千古的敦煌梦就是我的梦想。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6
“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阅读完余秋雨笔下的《道士塔》,我不由得有了写文章的冲动。在那看似平常的抬头瞬间,道士塔它悲惨命运的身影已渗透我的笔墨之中。
原以为他是个白发老人,他赋有犀利的笔端,穿透历史的冷漠;他有难以捉摸的眼神,总在寻找些什么。但走近他的文章深处,才发现他与苏东坡颇有相似,有着“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自喻,独自享受着老年、中年、少年。在颠颠倒到的日子里,泼墨洒下历史的余辉……
道士塔是一溜空地上的幸存者。虽然在夕阳下有些悲凉,但它始终不放弃他的使命。只是命运使他有了一个昏庸的主人——王园录。王园录是个平方法没有文化的道士。在愚昧地改造道士塔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藏在塔底下的文物。面对金钱的诱惑,竟爽朗地用文物做成了一笔又一笔轻松的小买卖。他还四处招摇,引来无数外国人的抢购,好比现实生活中抢购市场大清仓的场面。一箱又一箱的文物悄悄从中国土地上流走,换来的是只是他愚蠢的笑脸和渺小的身影。
我想我们不该痛恨外国的学者、汉学者、考古家、冒险家他们的狡诈。我们是不是该痛心地问一问:‘为什么他会出生在那个年代?’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不,他是古老中国的罪人,是他摧毁了文化。
如果我用‘无知’来形容他当时的行为,那只会使我对不起‘无知’这个词语。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完全可以将他彻底冲刷洗净。
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上,有着火烧圆明园的资料。那时我发现;原来我们中国人是那么富有,古老的中国文化是那么耀眼。虽然现在的圆明园已化为灰烬,但是它同样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也述说着千百年来历史的改变与人类对他的摧毁。
一位当代青年的几行诗句写得好。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我叹息了。在原本属于中国文化古物的立场上,竟会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专家为了追回曾经遗失的几件文物而钻研几十年。为了文物,他们会用屈辱去换取研究的代价。
我震惊了。在余秋雨的笔下并没有丝毫刻意地描写,只将笔端淡淡地写下这一幕,但它足以令我毕生难忘。那一句‘我好恨’将成为文章中发人深省的最后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