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勇气》教学设计

2025/10/0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勇气》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勇气》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感悟文章主旨,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表演“剧本”的能力,演读能力、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和平信仰,培养学生爱正义,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悟文章主旨,把握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思想内涵,把握“勇气”的含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表演朗读法、自主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学生上台,组织教学。

学生语: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来到我们班的有几位特殊的嘉宾,这位年轻的女教师是曙光电影艺术学校表演系的王老师,这位是新苗电影制片厂的总导演,我是刚刚被聘请的话剧编剧。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北山电影艺术学校的各位同学,今天是你们展现能力的最好时机,今天是你们圆梦的最好时刻,记住你们的誓言:自信、励志、竞争、协作祝你们好运!下面请看由我编剧、张导演导演的话剧《勇气》。

编剧语:为了更好的让大家熟悉剧本,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片段。介绍背景:刚才同学们所看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前的一个小片段。1939年德、意、日和美、英、法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蔓延了全球。短短6个星期之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就宣布投降。但具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拿起武器同世界向往和平的反法西斯的人民一起英勇斗争。1944年6月6日晨,英、美、法的三个伞兵师在德军防线后方空降。一美国伞兵降落在敌控制区。于是故事发生了。

二、表演剧本,整体感知

该剧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一句话概括)

观看影片

表演、思考、

创情激趣:(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同时设置战争情景,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忍、残酷。为后文分析法国妇女的人物形象,以及领悟文章主旨蓄势。

整体感知: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表演“剧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粗读剧本,熟悉内容【根据你所熟悉的剧本内容,你认为导演应掌握些什么?向张导演自由提问】

四、速读剧本,理清情节出示【多媒体页4、5】

过渡语:请应聘导演的同学注意听好下面几个问题:

问题一: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把故事分几个片断来表现?

问题二:如果你是导演,你会主要表现哪个片断?为什么?

问题三:如果你是导演,你会确定谁是故事的`主角?

五、选读剧本,认识人物,出示[多媒体页6]

导入:导演招聘场面,异常热烈,大家表现都出色,究竟谁应聘成功,请听后通知。接着我们将招聘演员,想演主角的同学听好了!你有三个题目可供选择。(老师组织)

问题一:如果你想当演员,请把握人物性格。

用“____”“`````````”勾画出美国伞兵,法国妇女的语句,说说美国伞兵给你什么印象?

问题二:如果你想扮演法国妇女,请你选择她的眼神、语言,动作来表演,你想展现出她什么个性?

问题三:如果你想扮演法国妇女,请在主题不变的前提下,想象法国妇女两次出场时的心理活动,以第一人称写。、

(二)师生互评,总结法国农妇的形象。出示【多媒体页7】

六、齐读课文,把握主旨。

导语:他们一不同国籍的人,法国人和美国人;不同地域的人,欧洲人和美洲人;不同处境的人,被统治者和解救者的勇气是怎样产生的呢?

明确:勇气来自真诚的信任!勇气来自坚定的信仰

七、拓展延伸

导语: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却不断地发生战争,血腥和暴力浸透了人类的历史。

出示:伊拉克难民图片,看后,你想说什么?【多媒体页8】

导语:战争消耗财力、物力和人员。真正遭殃的是人民。可某些好战分子,不顾人民的利益,一意孤行,总想给人民带来灾难!

出示“漫画”,图片。让学生给“布什总统”写一封信。

抽生读信

八、结束语:和平是一种信仰,让我们珍惜和平,热爱和平,保卫和平!

九、布置作业:改写〈〈勇气〉〉,以美国伞兵为叙述角度,用第一人称写。

提示:原作用第一人称,是“我”在讲一个美国伞兵的故事,改为美国伞兵自己来叙述,情节会有哪些变化?结构要作哪些调整?新的我(美国伞兵)会有许多心理活动,将军的话也不能像这样说了。

《勇气》教学设计 篇2

[课标要求]

1、理解“勇气”的含义。

2、理解作者的详略处理。

3、理解人称切换的表达效果。

4、揣摩关键语句的内涵。

5、体会小说表达的主题。

[学法点悟]

1、了解相关的故事背景。

2、透过平静的叙述,体会感人的力量。

3、不以使用笔墨的多少判断谁是主人公。

[整体感知]

《勇气》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前夕。但作者并没有描写硝烟弥漫的主战场,也没有写正义之师如何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而是选择了诺曼底登陆的前一天,写了大战前的平静,用出人意料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表现了战争中闪现的人性美——让侵略者无法理解的勇气。故事发生在哪里?主人公是谁?出人意料之处在哪?

[疑难解析]

质疑:“勇气”在文中有哪两种含义?作者更赞赏哪一种?

解惑:一种是美国伞兵的勇气,他既是为自己求生,也是为正义的事业而生存。一种是法国妇女的勇气,她是为了支持正义的事业。而后者在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的情况下仍义无返顾、毫不犹豫地再次接受美国伞兵的求救,后者更崇高,更伟大。作者的态度从结尾时空军将领的话里有所流露。

质疑:法国妇女的勇气主要体现在她的行动上,文章只写了她两句话,你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吗?

解惑:面对美国伞兵的请求,法国妇女前后两次都回答“哦,当然啦”。两个“当然”表现了法国妇女对正义力量的毫不犹豫的支持和对非正义战争、对侵略者的痛恨。第二次说“当然啦”更难能可贵。法国妇女没有计较第一次救助美国伞兵给自己一家带来的灾难与不幸,或许这种不幸更激起了她对侵略者的仇恨,更坚定了她对正义力量的支持。为了战争早日结束,为了让更多的人不再受战争的摧残,她宁愿承受这不幸,哪怕是再多的不幸,她毅然说:“当然啦。”

质疑: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解惑:主人公是那位法国妇女。这要看小说的创作意图来确定,小说的主题是:凶残和暴力吓不倒人民,非正义的战争终究要失败。法国妇女的形象正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正义事业的无私支持。

[语言揣摩]

1、“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这位法国妇女有着坚定的信仰,对正义的信仰,对和平的向往,使她充满了勇气和力量,使她显得美丽而高贵,令人景仰。这种信仰使她在危急的时刻作出正确的选择,因而她是幸福的。

2、“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她没有向她的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

丈夫的死使她万分悲痛,突然的不幸使她几乎不敢面对。然而面对美国伞兵的第二次求救,为了坚定自己的信仰,鼓足勇气,她力求把自己的不幸放在一边,义无返顾地再次收留了这个给自己全家带来灾难与不幸的人。这两句描写更表现了这位法国妇女的无私和崇高。

[研究课题]

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艺作品很多,请你在课外收集一些阅读,归纳一下它们的主题,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字词,复述课文,探究小说在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上的匠心。理解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叙事的语言,结合课外阅读,和同学交流感受。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颀长( ) 熹微( ) 呜咽( )

掩护( ) 处置( )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拘谨 绶带 焦虑 碗橱 唯一 审讯 振作苟苟且 传授 憔悴 委婉 维持 迅速 震动

3、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颀长:

孔武有力:

熹微:

寥寥:

悉意:

一、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写出起止段,并说明分别使用了第几人称叙事?

开头(第 段): 。

中间(第 段至第 段): 。

结尾(第 段至结束): 。

三、 小说的叙述视角

叙事作品中,故事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叫做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叙述视角,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可以对读者讲话。另一种是人物叙述视角,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可以以特定的身份,感受、观察、思考。从《勇气》全篇来看,这篇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开头和结尾用第一人称,故事的主体部分用第三人称)。这样写显得真实感人。第三人称是“全知视角”,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能够更加客观、完整的描述,也利于作者直接表达对事件的感受。

四、问题探究

1、既然法国妇女是本文的主人公,为什么作者对她使用笔墨较少?

[提示:作者的这种叙述方式恰恰符合艺术的辩证法。法国妇女因她令人震撼的言行,昭示了人类一种崇高、伟大的精神,她的光彩丝毫不因着墨不多而黯淡,而美国伞兵虽然占了小说的大部分篇幅,也只能起到陪衬作用,甚至不能与法国妇女平分秋色。这也是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

2、通观全篇,作者用语平静,没有太多的渲染和议论。这是为什么?

[提示:因为作者要追求一种纪实的风格,显得真实。既然故事本身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一切雕琢、渲染反倒显得多余和做作了。倒不如把故事“本色”地呈现给读者,让读者直接去感受。]

3、如果说法国妇女的勇气令人敬佩,那么,美国伞兵的勇气表现在哪里?

[提示:他在身处险境的时候,临危不慌,积极想办法,向法国妇女求救,被捉住后能在次逃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当面对德国士兵的追捕走投无路,竟出人意料的折回小屋,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美国伞兵无疑是可爱的,令人敬佩。]

4、请想象法国妇女两次救美国伞兵时的心理活动。

[提示:结合当时交战双方的战争性质和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下文的情节,合理想象。]

五 、欣赏评价

1、“生”无疑是美好的,“死”是人的本能要抗拒的。面对生与死,自己的丈夫与一个陌生人,一位普通的法国农妇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抉择。勇敢的、有价值的活着或死去都是有意义的,怯懦的、无价值的活着都是我们鄙弃的。 如罗盛教救朝鲜的落水儿童等。对此你有何感想?你能否举一个相似的事例。

2、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一句或哪几句,请说说理由。

六、扩展阅读

维也纳信使

《勇气》教学设计 篇3

【教材解读及设计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针对以上特点,我力争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勇气”,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勇气。

2、补上“花的”:

(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份特殊的勇气──花的勇气)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⑴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⑵思考: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

三、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过渡: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1、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交流──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妙、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抓好最后两段,特别是带点的字词。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拓展“白的小花、黄的小花、紫的小花”;“这么多的小花、这么密的小花、这么辽阔的小花!”理解并积累),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怎样的?)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3、作者的“失望、遗憾”只作为铺垫,做“略”处理。而“精”在对花的勇气的震撼和对美好生命的感悟。

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引申至课外。

四、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和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惊奇 怦然一震

吃惊

失望 遗憾

【课后反思】

略读课文教学的追求──“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比较好的做法是:略中有精,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我力求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在,仔细审视自己教学略读课文《花的勇气》的课堂,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正。

1、略需更略,精要更精:

在备课时,我的预设是1~6段略教,只作为“我”对花的生命的感悟的铺垫,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放不开,还是牢牢地牵着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线一步一步地学习、朗读、交流、感悟。而在处理第7、8两段时,没有足够的时间精教、精学。致使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还不够略,精也不够精。如果改为:

⑴初读课文后,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只需了解大意即可。)

⑵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交流中重点感悟7、8两段,即精读。)

⑶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⑷积累:

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拓展:

①延伸课外──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②搭起与精读课文的桥梁──阅读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相信这样的处理,略会更略,精会更精,这才是真正的略读课文教学。

2、充分利用导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在课前,我考虑到现在四年级的学生,对导语还不熟悉,还没接触文本就给予一定的定势,不太可取,于是舍弃了导语的利用。其实,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一般都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路,本文也不例外。所以,充分利用导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抛出矛盾冲突: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从而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师生对话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和力度。真可谓一举多得。

3、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只有老师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培养好。如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大致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这些宽泛的问题就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这样,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叶老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了一半。”可见,略读课文教学是何等的重要。

为了“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吾将上下而求索!

《勇气》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勇气”的含义。

2、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能说出其中的含义。

能力目标:

1、训练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2、训练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来自于信仰的力量,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正义、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正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勇气”的含义及某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法学法:

情境设置法独立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课时划分:

一个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图文并茂地向学生揭示战争的可怕和无情,让学生深刻感受和平的来之不易和可贵。导入新课。

二、结合地图生动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诺曼底着陆讲起,真切再现故事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故事。

三、读故事。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故事。

四、解读故事。设置问题如下:

1、美国伞兵在着陆后遇到一连串怎样的糟糕情况?

2、当美国伞兵第二次回到法国妇女家的时候,法国妇女是怎样做的?

3、美国伞兵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是一样的吗?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你更欣赏谁的勇气?

4、你怎样理解将军说的`那位法国女人是个“幸福的女人”?

学生先自己独立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两个问题,然后就自己独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帮助解决。

教师指导,帮助理解。

五、拓展故事。学生根据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在场景介绍的引导下以法国女人或美国伞兵的身份进入想象,想象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然后学生以法国女人或美国伞兵的身份讲述当年的那一刻自己是怎样想的。

六、课堂延伸。出示反映当今世界战争情况的画面,让学生深刻感受在当今世界和平仍需我们一起努力,体会自己今天拥有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么的可贵。

七、高唱和平之歌《橄榄树》,祝福所有人都不再流浪,拥有和平幸福的生活。大屏幕出示作业。歌声中结束这一课。

《勇气》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借助绘本阅读,培养学生观察画面的能力,享受阅读的情趣。

2.以读、说、绘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童书,感悟诗意面对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又到了我们课外阅读的时间啦!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一本有趣的童书。(出示书)书名是——板书:勇气

二、观察封面,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封面:读一本书要从书的封面读起,从封面上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伯纳德?韦伯

教师简介作者:伯纳德?韦伯,1924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在一个很有创造力的家庭长大。虽然小时候常搬家,但家人总是会确定新的落脚处有图书馆与戏院。“喜欢鳄鱼”成为他开始创作童书的动机,他还创造出一个著名的.童书角色——鳄鱼莱尔。伯纳德常走访小学与读者接触,他尤其鼓励小读者把看完故事的感受和自己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再发展成新故事。伯纳德曾出版的童书超过30本,其中《勇气》一书出版后,在美国和日本都引起了热烈反响。

3.出示横条上的内容:

荣获《父母必读》红泥巴20xx年度全国十佳童书第1名。著名儿童阅读专家阿甲倾情翻译。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彭懿推荐。让学生读一读,再说说了解了什么?

三、共读童书,随机设疑。

1.教师读第3—8故事内容,学生边听边看图。

随机引导学生思考:请同学们看图,为什么这里的勇气令人敬畏?为什么说这里的勇气平平常常?

2.学生自由读第9—32页。

要求:①读一读句子,再看一看图画。

②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想一想书中为什么这样说?

3.交流:

勇气,是刚搬到新地方,你大方地说:“嗨,我的名字叫伟利。你们呢?”勇气,是和别人吵架后你先去讲和。

勇气,是改掉坏习惯。勇气,是爱它,却不摘它。勇气,是不开灯就上床睡觉。勇气,是小草从冰雪下破土而出。勇气,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勇气,是我们相互给予的东西。

四、整体回味,感悟延伸。

1.故事读到这儿,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你有哪些收获?

3.哦,勇气,你到底是什么?

出示:勇气,是()。

4.用上面的句式说一说自己亲身体验或者亲眼目睹的“勇气”。

5.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什么是“勇气”,再配上图画。

6.展示学生的创作。

五、推荐绘本,阅读延续。

1.经典的绘本故事非常多,感兴趣的可以找来读一读。阅读绘本,要注意观察、想像,还可以和小伙伴们分享精彩的片段。

2.推荐绘本书目:

《爱心树》、《一片叶子落下来》、《花婆婆》、《蚯蚓的日记》

《勇气》教学设计 篇6

《花的勇气》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整篇文章情景交融,两条脉络交相呼应。

一、聚焦文章的写作线索

第一条作者情感线。情感的跌宕起伏

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

第二条花线:绿色草地,没有花踪—拨草现花,五彩缤纷——雨中绽放,勇气喷发。

因为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我本着一个思想是能学生读懂的老师就不教,要教就教学生不懂或懂得不透的。所以情感线,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以练习题导学,然后检查方式抛出全文的写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感发展线索,奠定本课情感基调。我个人以为难点是在对花的勇气的感悟上,所以我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写“花的段落”。

二、聚焦在写“花的段落”

文中写花共有3处,分别发生在两个时段。

第一次遇到花,它给我的印象是: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象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1.花美:白的、黄的、紫的(色彩美),纯洁、娇小、鲜亮(形状,光泽美)

2.花多:满满一层;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用排比句从整体看,从局部看,从范围看突出了花的多)

3.花生命旺盛但娇羞: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

第二次看到花,它给我的印象是: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

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小花的勇敢:

a环境是恶劣的:全文共有6处地方在写雨。光这一段中就出现了3处。“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反复写突出了维也纳的四月的天气经常是冷雨冷风,连续不断的。

b花是勇敢的'。花居然“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2.花群的勇敢:不是一朵小花,而是“千万朵小花”“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令人震撼。

三、聚焦作者的写作方法

1.环境衬托法。上面已经介绍过。

2.反衬法。这个问题的思考缘于我的发现。整个文章以心情线贯穿始终,但作者怦然一震,是因为在冷风冷雨中发现了花的勇气,为什么还要写前面失望、惊喜、遗憾几段呢?我个人以为曲折的情节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曾经的失望,遗憾,使后来的情景在作者眼里看起来更加心动。起反衬作用。这么难,学生能懂吗?可是这次放掉了,下次类似文章再出现还是放掉吗?那岂不是少了很好的渗透写作方法的时机吗?

要不要在这堂课里教这个方法?这真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我查了作者资料,豁然开朗。

这篇文章出自冯骥才写的《维也纳的三个春天的画面》一个篇章。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他在文中开头就曾写道:”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个女孩子的十四岁、十六岁、十八岁──无论她外在的给人的感觉,还是内在的自我感觉,都决不相同;就象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我先说五月,再说三月,最后说四月,它们各有一次叫我的心灵感到过震动,并留下一个永远具有震撼力的画面。”

而我们的课文花的勇气就是四月,为什么放在最后写呢?我看了其它两个画面我才明白:1.五月的维也纳,到处花团锦簇,春意正浓。就像是那天夜间窗外新生的一枝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熟睡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我觉得就像18岁的姑娘,热烈大胆奔放。2.三月的维也纳,几个姑娘站在岸边,她们正在一齐向着河口那边伸长脖颈,眯缝着眼,噘着芬芳的小嘴,亲吻着从河面上吹来的捎来的春天的风!谁能想到用心灵的吻去迎接春天?因浪漫而震撼。我觉得就像14岁的姑娘,天真浪漫。3.只有4月的维也纳,作者的情绪时忧时喜,情节一波三折,最后终于见到在冷风冷雨中开放的花的原野,心头为之一震。

所以说4月的震撼来得更为深刻。所以我觉得反衬法在这里是应用明显的。虽然比较难,但能好的学生可以领悟的。所以我想教材都出现了,老师为什么趁势不点拨一下呢?于是我大胆作了尝试。

我是这么解读文本的,也是这么上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