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2025/10/0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篇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优美篇章,物与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明线是写樟树,暗线是突显宋庆龄高尚的情操。明线是显性的,暗线是潜伏的。我教这课时,抓住一句话“宋庆龄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为切入点,设计了三个环节来使明暗两条线融会升华。第一环节是让学生感受樟树的外形美,第二个环节是体会樟树的内在美,第三个环节是将人和树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白樟树就是宋庆龄的象征。

教学前面两个环节时,我按部就班,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旺盛的生命力,也体会到了樟树香气长存的高贵品质。接下去教第三环节,也是这一课教学的难点所在。在初次阅读的时候,我觉得本文还是把着重点放在对樟树的理解和感悟上,让学生在阅读中到樟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最后点拨一下即可,不需要重墨涂抹,对树的瞻仰就是对人的怀念,宋庆龄的形象也会丰满起来,因为人去树依旧葱翠,人去树依旧香气扑鼻。这应该是水到渠成。所以教学第三环节的时候我通过一个多媒体展示了宋庆龄的几张图片,配以宋庆龄的事迹介绍。我本以为学生会在这里找到樟树和宋庆龄的联系,并能感受到宋庆龄的伟大。但我预料错了,这一点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出来。虽然后面有几个学生说出一些樟树和宋庆龄的联系,但是这些回答难免让人有一种在帖标签的感觉。学生只是知道了樟树与宋庆龄有联系,并没有真正读懂课文。

课后在陆校长的指导下,我对这一环节也有了更深的思考。回顾我的课堂,我觉得我这一环节讲得太“碎”,太生硬。我以一个对宋庆龄比较了解的这样一个人的角度上来问孩子问题。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也总是在尽力回答我需要的答案。课堂看似生动,但实际上学生缺少思考,缺少理解。宋庆龄的故事毕竟离学生的距离比较远了,那么我们如何让学生感知宋庆龄呢?如何把树与人联系起来呢?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不能把树与人独立开来理解这篇文章,我在解读的.时候已经能够清楚地知道树就是人,树的一些品质就是人的品质,对树的瞻仰就是对人的怀念。那怎样让学生去认识一个陌生人呢?去理解陌生人与樟树之间的关系呢?我觉得必须要以一个感性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只有感性的故事才能让学生快速地去认识一个人,而且学生天生就是喜欢听故事的。所以找一个恰切的故事,一个能够体现宋庆龄品质的故事,这个品质也是和樟树想吻合的,这样就将人和树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我准备讲宋庆龄冒险救陈庚将军的故事,让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再去读课文,去体会樟树与宋庆龄的联系,给学生一个思考与感悟的时间。等学生真正有了感悟,再通过一个小练笔的方式把感悟写下来,这时候学生积淀的东西才是真正要学的。这时候学生也就应该能真正理解樟树和宋庆龄的关系了。

我觉得,我开始所有的设想都是美好的,可往往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这无疑说明自己在教学上存在不足,尚需努力。首先,我要在语言锤炼上还需要下功夫,不同的文章,语言特点不一样。我要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将文本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将自己的语言融入到文本之中,使“其言皆出吾口”使“其意皆出吾心”,这样一来,才能对文章有了一种亲近感,文本就内化为教师的内容。其次,与其它课相比,语文课更富有人性,更富有感情,这对语文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一定要精心准备。切不可自以为是、随手捻来。有时,灵感的突发,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我们在教学上毕竟还只是入门阶段,文化底蕴也不够丰厚,只有踏踏实实才能上出实实在在的好课。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篇2

我这次比赛上的课题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本文人物离学生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文章所写的樟树虽然学生比较熟悉,但本文主要通过对樟树的描写,要求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宋庆龄同志的高尚人格。我的设计是想通过对文本阅读指导,让学生认识樟树,欣赏樟树,感受樟树的外形美与内在美,从而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理解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樟树前留影的原因,从而感悟宋庆龄的人格魅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对文本的阅读指导,我感觉还是比较生动的,抓住了樟树“蓬蓬勃勃”与“香气永存”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的深入、感悟也比较深刻。通过大量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补充,学生对宋庆龄有了一些了解,对文章的这种写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或许是人物离学生较远,或许是我预设得过于生硬,学生对“树”与“人”的这种联系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让课堂出现了尴尬的瞬间,也让后面的教学内容显得有些拖沓。

比赛已经结束,我对自己本次的表现不太满意。我认为自己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优美。

2、对文本的.解读要更多地关注学生。

3、要让课堂充满活力。

当然,无论赛课的结果如何,对于我来说算是有了一次收获,而且这种收获也只有多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够获得。从教龄来说,我从教已经十几个年头了,这么多年来,学习提高的机会也不少,但很多时候,只是知道了怎么上好课,对自己的某些不足,没有能够及时地发现,不知道问题在哪。所以只有通过这样公开的赛课、评课,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是对自身一次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一次学习、提高的过程。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篇3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盐城市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的观摩研讨活动。当活动的前三天,我从网上获悉我执教的课题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我立即打开语文书,一遍又一遍的认真研读起来。审视一下课题,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还是宋庆龄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普通平凡的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的含义。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这不失为一篇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文章,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也不单纯是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上,要能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孩子们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技能,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这才是语文工具性的真正体现。那么怎样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课堂上如果我们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出发点,组织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那么三维目标自在其中,每个语言符号都表现出一种思维,承载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积累,就是对思想的传承;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对一篇课文来说,教学环节设计只有紧紧围绕课文的语言文字,才抓对了教学的切入点、立足点;同时也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归宿。因此,我在这堂课上力求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完完全全为学生。《宋庆龄故居樟树》(第二课时)教学预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樟树的外形特点。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3、了解对比手法,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粗壮、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崇敬、瞻仰、纪念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对照屏幕自己批改,有错误订正一遍。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些什么?

4、过渡:这是怎样的两棵树让宋庆龄舍不得呢?下面我们继续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近樟树,相信大家只要用心读书,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品词析句,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身姿

1、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奶奶舍不得呢?自由读文第4自然段。(课件映示文字)边读边做上记号。细细品味,你能读懂什么?

2、交流,指导朗读:A句子1:樟树不高,但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出示樟树特写图片欣赏,指导朗读)

B句子2:稠密的树叶绿的发亮。(看图理解稠密指导朗读感受樟树枝繁叶茂,美丽

生命力)

C句子3: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的。(无论总是加点)从这句话你又读出什么?

A.理解蓬蓬勃勃,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B指导用无论总是造句。

①无论( )的夏天还是( )的冬天,樟树总是那么( )。

②无论( ),( )总是( )。

3、指导背诵。练习背诵。小组互背、指名背(说说用什么方法背诵)、齐背。

4、练习说话:这是( )的樟树。

5、过渡:宋庆龄舍不得樟树不仅仅樟树的蓬蓬勃勃,这还是怎样的樟树呢

?三、揣摩写法,彰显樟树永久保持的本色

1、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你又读懂了什么呢?有了收获先跟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①樟树的本身香气②理解香气永久保持相机出示句子: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引读三句话: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拒虫)指名读句子指导造句。只要就(加点)

3、练习用只要就造句: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 )。只要( ),( )就( )。

4、背诵樟树的可贵之处。

5、再在读读这节,你还有什么发现?

6、交流追问:这段是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为什么写别的树?不写行不行?说说理由。先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繁衍后代。

7、小结: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更突出樟树与别的树不同之处,那就是樟树本身有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能拒虫。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8、朗读第5自然段。(男女生分层读)

9、过渡:这两棵樟树陪伴宋庆龄奶奶一同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一同经历了无数次风风雨雨,宋庆龄奶奶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那蓬蓬勃勃的樟树还挺立在故居的庭院里。

四、品读感悟,感受故居主人的人格魅力

1、引读第6自然段。(示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瞻仰。

3、讨论交流: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①出示宋庆龄的照片。说说宋庆龄给你留下的印象。

②交流课前搜集的宋庆龄的有关资料③说说人们留影纪念的原因。(课件映示人树合一)

4、小结,朗读第6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1、总结:今天我们跟着作者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近故居的樟树,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和可贵之处,通过读书体会到这樟树也是宋庆龄人格的象征。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撒在人们心间,播撒在我们的心间。

2、摘抄:将课文中好词好句摘抄到积累本上。

六、课后延伸,增加文本的广度

1、继续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继续上网搜集宋庆龄有关故事,讲讲宋庆龄的.故事。板书: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香气持久虫类怕它教后反思从研读教材,到教案成熟,从试教到正式上课,真可谓是辛苦并快乐着。因为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让我从中获得了许多深刻的体会:一、语文课上要真教语文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可见,语文教学应立足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对一篇课文来说,教学环节设计紧紧围绕课文的语言文字,才抓对了教学的起点、立足点。同时,抓住语言文字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归宿。无论哪篇课文,都有教不完的语言文字的东西。如果都抓,显然既不必要,又不现实。《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有哪些值得抓、要抓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点?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苏教版教材有一个很好的编排体例,那就是,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都提示了一篇课文的教学要点。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用钢笔描红。3、读读下面的词语。4、读读下面的句子,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5、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这些题目在提示我们,对于这篇课文,应该进行哪些语言文字的训练?显然,感悟、积累、运用,是这些要求背后的要求。具体说,就是:读课文,练感悟;积累描写树木的词汇、语段;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说话。想到这些,我不由得心生感慨:我们的语文课上可以做、应该首先做好的事情真不少啊!不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落到实处,我们的语文课堂必然会在半空中兜圈子,必然失去应有的真意。二、文道统一要真学语文现今,语文课堂应该着力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已被愈来愈多的教师所认同,并不断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不少操作层面的智慧。但同时,又一个重要层面被忽略了——课堂教学抓住了语,丢掉了文。更有甚者,完全曲解了语的内涵,缩小了语的外延,将语的教学仅仅局限在字词句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上。语文教学凸显文,就应该光明正大地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谋篇布局、段落层次、表述方法以及文字的流畅和韵律等,完全不必欲抱琵琶半遮面!在这些方面,《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就是一个极好的学文的素材。比如,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不应让学生感受、认识吗?如果学生学习完本篇,脑海中只有樟树的一些印象,感受不到樟树可贵之处和宋庆龄博大情怀的联系,就难免流于疏浅。再如,本文谋篇布局的方法很巧妙:单就写樟树来说,作者从事物的不同方面来写,每写一个方面,都围绕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此外,作者介绍樟树,还由表及里,由外观到内质,给读者留下了完整、深刻的印象。在围绕特点写具体方面,本文也很有独到之处。如,对樟树的香气,作者除了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还恰当地运用对比,使人充分感知樟树香气之悠长。课堂教学中,见语又见文,才能使言语蕴涵的意象丰满、鲜活,也才容易体悟文章所含之情。就《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来说,注重本文文的特点,利于学生的感悟。注重文的特点,同样有利于学生的积累、运用。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层次、脉络,方便快速积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的能力;明晰了作者的思路,在反复诵读中,更容易感受语言的流畅与韵律。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应看到,语言并非生冷的抽象符号,它则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感情真挚,内涵丰富,通达天地,畅晓古今,可谓包罗万象。人文关怀,智能发展,品德熏陶,习惯培养,方法习练等等,都应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顺便自然达成,得到足够的重视。三、思想思路要和谐共生思想是一堂课的灵魂,当下的课堂必须要有思想,有了思想,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但因为思想是灵魂,故不能多样,更不能走样。《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首先是有疑而学,一步步追问主人为什么舍不得樟树?仅仅是舍不得吗?;其次是以读为主,理解樟树的外在和内在的美,继续引导,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不仅仅舍不得,还是离不开。同样作为一节课的思路,不仅仅是教者的教学思路,还是学生的学习思路,还应该兼有文本固有的呈现思路即文路。有效的整合教路、学路、文路于一体,才是真正课堂的思路。思路是一节课行走的方向,不能偏向,更不能岔道,旁逸斜出,节外生枝的课堂,有时虽然热热闹闹,但只能是高耗低效,只有沿着预定的路走下去,才能更高、更快、更强地走远,抵达理想的课堂彼岸。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篇4

今天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宋特和很多老师给了不少建议与指导,我颇为感动,受益良多,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朗读教学是"短板"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主线,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勃勃生机与可贵之处,但是总体感觉学生的朗读不到位,虽然宋特在后的指导中提到未必要读出樟树的生命力与蓬蓬勃勃的气势,但由此看出我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

二、堂教学"教过了"在教学中自己的思路虽然清晰,但是感觉还是"教过了",比如,宋特提到的学生熟悉的生字词仍然让学生反复读,甚至在日常复习上反复听写,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说,无疑是在做无用功,这一点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的,也需要精讲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不会或者不扎实的问题,这样更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过程"不敢放手"站在三尺讲台上只有短短三四年,却慢慢开始理解语教学的真谛,很多时候,我们教给了学生太多,却无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本的教学,虽然我也有让学生一定的动脑思考,下笔写体会,但是并没有"教得巧",学生很多时候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却没有自己发挥的太多空间。正如《最佳路径》中格罗培斯的设计理念一样,教学要给学生自由,教师害怕给学生自由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实是教师的教学引导及堂驾驭能力不够深厚。仿佛觉得自己是一个带领孩子走在独木桥上的人,只引导孩子到达了目的地,而对于沿途的风景却没有让孩子细细品味,或者,理想的境界应该是孩子边活蹦乱跳地走过独木桥,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愉快得到达目的地,这才是孩子想要的堂。深感惭愧的是自己的教学功底不够深厚,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忙忙碌碌,碌碌无为,只应付于完成教学的常规工作,却没有进行大量专业的阅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教学理论专著和相关书籍,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整合优化自己的教学思路。

四、教学过程缺乏思考。宋特的指导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缺乏思考的老师。在平时的上中,觉得好的教案就照着别人的上,却常常上不出理想的效果。归根结蒂,是缺乏思考,在评的过程中,戴菲老师也说要根据班级的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调整教学思路,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却很少思考班级的学情是什么,只知道这一节我要教什么,这就造成了学生会的我可能还在教,学生不会的我却不知道。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是提高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将每节的教学目标与本班的学情结合起确定教学目标,如此,才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

宋特的指导,让我有一种"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原还可以这样上,原我们还可以这样教。(南京雨花台中学春江学校小学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篇5

本文状物怀人,托物言志,构思巧妙,写法别致。文章的主体内容是对樟树的描写,分别写樟树的外形特征和可贵之处。而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则从不同的角度点明并强调了樟树所生长的地方:宋庆龄故居。这样,文章的布局就显得匀称合度、匠心独具:一方面,首尾呼应,紧扣题意,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另一方面,借树写人,以树寄情,文章的旨趣因此而深厚。

课文的最后一段,写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总是要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从结构上看,这也是课文的第三部分。这部分的内容除了呼应开头,再一次点明题意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表现角度的变化转换。如果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从故居主人的角度,来表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树的亲密感情,那么,课文的最后部分则是从瞻仰者的角度,来进一步体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樟树的'紧密关系。

为什么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最重要的就是经历了这么对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人们已经明白,故居的樟树就是宋庆龄同志高贵品格的最好象征,人们也透过这两棵默默无语但枝繁叶茂的樟树,真切而具体的感悟到了宋庆龄同志的崇高人格,表明宋庆龄同志的高风亮节已经在许多人的心中扎下了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篇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借宋庆龄故居门前的两棵樟树高贵的品质,来说明树主人的品德高尚。

那这两棵树到底有着怎样的高贵品质呢?课文用了两个自然段来介绍。

第一、四季常青。樟树一年四季,郁郁葱葱,蓬蓬勃勃。生命力顽强,她枝干粗壮,绵延蓬勃。这一特点特别像宋庆龄的一生,她一生为了中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忙碌不停,历经坎坷,但是不屈不挠。

第二、香气永存。樟树一生就有一种淡淡的香气,这种香气让所有的虫子都惧怕不已。香气不会随着树木的'死亡而消亡,只有木料存在一天,香气就一直都在。这恒久不变的香气,多像是宋庆龄高贵的品质呀!她一生忙于人们的解放事业,生命不停,奋斗不止。

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孩子懂得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的运用能够更深刻地刻画出人物的高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