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2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⑴某毛纺厂有男职工25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4倍。
A.女职工有多少 人?
B.男女职工共有多少人?
C.女职工比男职工多几人?
(B、C两问要让学生思考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说说分析的思路)
⑵养鸡场有公鸡120只,母鸡的只数比公鸡的5倍多32只,
A.有母鸡多少只?
B.公鸡、母鸡共有多少只?
(让学生试试用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二、创设问题情景
每年的“六一”节前怡园小学生都要向山区同学捐书,今年大队部对三、四、五年级捐书情况统计如下:
三年级说:“我班捐书36本。”
四年级想了想说:“我班捐书的本数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大声说:“我班比三、四年级捐书的.总数少8本。”
你们知道五年级捐书多少本吗?
三、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看是否正确。
3、汇报、板演。
36*2=72(本) 综合算式:36+36*2-8
36+72=108(本)
108-8=100(本)
学生说理后再问: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如:36*(1+3)-8
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把三年级捐书的本数看作一份数。
四、应用及变式
1、说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多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⑵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少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⑶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是红金鱼的2 倍。花金鱼的条数比红、黄金鱼总数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⑷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少3 条,花金鱼的条数比黄金鱼的2 倍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让学生每两题一比较。
2、列式计算
课本练一练的第二题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一练的第3-5题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2
新课程观强调: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本人结合圆柱的体积一课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 [片段一]
■ 师生共同探究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对公式加以应用。师出示教材例4(苏教版第12册P8):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 由于课前学生已进行了预习,多数学生是按照教材介绍的解法来解答:
■ 1.5米=150厘米 201150=3000(立方厘米)
■ 师:这道题还有其他结果吗?(学生又沉入了深思)不一会儿,另外两种结果纷纷展现:
■ ①20平方厘米=0.002平方米 0.00211.5=0.003(立方米)
■ ②20平方厘米=0.2平方分米 1.5米=15分米 0.2115=3(立方分米)
■ 师:为什么会出现三种结果?
■ 经讨论,学生才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
■ [片断二]
■ 巩固与应用阶段,我将教材练习二中的一个填表题(表1)进行了加工组合呈现给学生这样一个表格(表2)。
■ 表 1
■
■ 表2
■
■ 学生填表后,师:观察前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 生1: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是几倍的关系,体积也是几倍的关系。
■ 生2: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越大,体积就越大。
■ 师:观察后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容易说出了后两组的关系。
■ 学生的表述尽管不是很准确完美,但已说出了其中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正是解答练习二第17、18题的基础,又为下一单元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
■ [片段三]
■ 教材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量一个圆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径,算出它可装水多少克?
■ 学生动手测量自备的圆柱形茶杯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它的体积。
■ 师:水的生命之源。人每天都要饮用一定量的水,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计算自己每天需要饮用几杯水(自己的杯子)才能保证健康,并把自己对水的想法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 [教学反思]
■ 精心研究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基础
■ 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与依据,只不过是编者对学科知识、国家要求与学生进行整和思考的结晶。但由于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我们在执行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 1、挖掘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也考虑了地域、学科、时间等因素,留下了诸多空白,我们使用教材时,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片段一] 中的例题教学,就挖掘出了教材中的训练空白,并没有把教学简单地停留在一种解答方法上,而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的道理,从而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2、找出知识联系,大胆重组教材。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本节课的教学,而应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知识系统。[片断二]的表1仅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体积公式,此外无更多的教学价值,而重组后的表2不仅实现了编者的意图,而且为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走出了数学教学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点教学的误区。
■ 落实课标理念是用好教材的关键
■ 能否用好教材,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落实了新课标的理念。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再以学科为中心,而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教材在编写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心里装着学生,使用教材前反复琢磨,怎样的教学才能符合新理念。前两个片段就突破了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走向了学生中心。[片断三]在教材关注学生的基础上向深层发展不仅让学生动手测量,动脑计算,而且让学生在课外展开调查研究;不仅关注知识技能,而且关注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对生命之源水的自我看法)这一片断的教学,其价值就在于渗透了人文关爱。
■ 学生获得发展是用好教材的标准
■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脱离教材,片面追求新课程的形式,而忽略了实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获得最大发展应作为我们用好教材组织教学的追求。本节课紧扣教材,以本为本,着眼学生的发展,无论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都获得了最大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并能进行辨析。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方法: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教材。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课前准备利用《完全解读》课前预习 ; 发导学案,天平称一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目标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方程的意义,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学案中的学习目标,知道我们本课所要掌握的内容
1、理解“等式”、“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并能进行辨析。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二、自学讨论展示交流
1、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
2.学生小组讨论后,在小黑板上展示相应的学习成果。
(图1)在天平左边放一只100克的空杯子,右边放一个10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两边( )。
(图2)在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发现( ),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 ) 重,现在还需要增加( )克的重量才能使两边平衡。
如果水的.重量是X克,我们可以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关系:( )
(图3)天平1的法码有200克,左边杯子重100克,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根据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可用式子表示( )。
天平2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 )边倾斜。( )边重些,可用式子表示( )
课堂小结:1像这样含有( )的等式,称为( )。
你能写出一些方程吗?
三、课堂小结过关检测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
2、下面老师将对同学们所学的内容进行检测,看哪些同学学得好。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是的在( )里打√。
28+12=40( ) x-13 51( ) y+17( ) 4x+48=64 ( ) 34〈 11+42 ( ) 5(a+3)=35 ( )
(2)根据下面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1)a的5倍等于100
(2)125与y的和等于200
(3)x除以2等于b
(4)a的2倍减去y的差是20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的设计重视自然数、奇数、偶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真实的生活素材开展数学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情景比较熟悉,在认识自然数上并不陌生。但是奇数、偶数的特点总结方面可能会欠缺一些。 设计思路 通过用谜语星星引发后面的故事情景,让学生打开智慧之窗。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深深体会到数学的价值。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认识奇数和偶数。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的过程。
2、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教学难点:
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自然数的特征。
师:老师发现,天空有几颗非常明亮的星星,它们一共是4.5颗,你觉得老师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觉得星星的颗数不能用4.5来表示。
师:那你觉得用什么数来表示才好呢?
生:我觉得用像1、2、3这样的数来表示好。
师:说的非常好!我们平时数东西的时候,就像这样1,2,3,4,5一个一个地数,这些数都叫自然数。(板书:自然数) 课件出示问题:0是自然数吗? 小组讨论。学生汇报结果。
小结:0也是自然数,它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
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师:自然数不但可以用数的形式来表示,还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的内容。)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直线上的数,(手势)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教师指名回答。
师: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自然数的特征,大家跟老师一起再来概括一遍,“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的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
三、认识奇数和偶数。
师:大家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十位同学到前面来。 学生举手,教师请十位学生到前面站成一排报数:1、2、3 师:请报单数的`向前一步走。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交流。
生1:我发现10名同学的报数不是双数就是单数。
师:刚才我们提到了单数和双数,单数都有哪些数?双数又有哪些数?谁给举一些例子?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单数又叫做奇数,(板书:奇数),注意字的读音。双数又叫做偶数。(板书:偶数)值得说明的一点:0也是偶数。
师:现在,谁能举出几个奇数和偶数的例子呢?
四、尝试应用。
1、师: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奇数和偶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奇数和偶数?
生1:电影院的座位号分奇数号和偶数号;
生2:上体育站队报数。
2、观察数列,初探奇数、偶数的规律。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奇数和偶数。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试着按要求写出奇数和偶数。
(1)写出自然数1-30之间所有连续的奇数。
(2)写出自然数1-30之间所有连续的偶数。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写的。你给大家读一下好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两组数,有什么新发现吗?四人小组可以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
师:哪个组想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五、课堂练习。
1、下面各数中,哪些是自然数? (出示题目:6、25、1、47、0.01)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在圆圈里填上奇数偶数。
4、数字游戏。 (学生手中拿着奇数和偶数的数字牌根据老师口令做游戏)
六、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呀?(学生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老师这有一道拓展练习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拓展练习:教室里有一盏亮着的日光灯,淘气的小明一连拉了8下开关。聪明的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来判断,这盏灯是否还亮着?如果拉9下呢?拉100下呢?)
师:看来,自然数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都做生活的有心人,去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吧!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5
学 科 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体会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
40×20 300×8 10×70 50×80
70×50 63×10 9×200 400×6
教师用出示题目,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随机抽取几题指名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根据13×2=26,快速说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130×2 13×200 130×20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上台板演,说说计算方法,展示正确的书写格式及得数。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列式,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提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计算,集体交流算法。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你能找出有联系的条件吗?想想它们能算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评讲时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并指明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学生读题,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提问:要求“买5件大衣一共要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么求?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复习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复习,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口算的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第一单元即将结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系统地整理,复习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1题。
让学生先口算,再说说口算方法。
师小结:
(1)两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先算0前面的数的乘积。然后数一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再在这个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并注意进位。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上台板演。
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计算引导学生归纳出:
(1)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个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个位;再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十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十位。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引导:计算时,你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3题。
指名估算,并引导学生回忆估算的方法:用四舍五入法把不是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最接近它的整十、整百的数来算。一般是先找出两个乘数的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将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完成一题,再互相检验,看看和估算的结果是否接近。
4.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5.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0题。
(1)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计算,再组织对比,交流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2)出示第二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对比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3)出示第三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上下两题的联系。
6.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1题。
(1)出示第一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111、222、333……
(2)出示第二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4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算一算、填一填,再说说表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得出:单价×数量=总价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5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懂题意。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不可能是第一种,第一种是48元,48×19大约是1000元,超过800元,可能是第二种38元的篮球,38×19大约是800元,且低于800元,第三种是28元,28×19大约是600元,不需要付800元,所以是第二种篮球。
追问:买篮球一共要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3.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7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说说要求“电视机多少台”需要先求什么。
4.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2、13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先确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想想可以算出什么,再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讲。
5.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5题。
让学生先根据学过的方位知识,弄清图中几处地点的相应位置关系。然后再根据计算的结果在平面图上指一指或画一画。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有趣的乘法计算 第 9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得数的规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规律进行一些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并发现数学的秘密,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能利用所得的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
二、交流共享
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
(1)出示题目:24×11 53×11
谈话: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先列式计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2 4 5 3
× 1 1 × 1 1
2 4 5 3
2 4 5 3
2 6 4 5 8 3
提问: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
①24×11=264,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4;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2;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2+4=6。
②53×11=583,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3;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5;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3=8。
(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测62×11的积。
提问:猜一猜62×11等于几?
追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用竖式验证一下。
师小结: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3)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3×11 16×11 43×11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快速地说出答案。
(4)出示题目:64×11
提问:试着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追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再问:为什么百位上的数“6”变成“7”,多了1是从哪里来的?
(5)试一试:59×11 67×11
2.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可以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百位上,个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再把两个数字之和写在积的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如果满10,要向百位进1。
3.提问:你能出一些像这样的算式考考大家吗?
学生出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探究两个乘数十位相同,个位相加是1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1)出示题目:22×28 35×35 56×54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在小组交流说说算式里的两个两位数的特点。
引导:像这样的算式,老师能直接算出得数,即22×28=616、35×35=1225、56×54=3024,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是否正确。
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板书相应过程。
(3)你随便出这样的算式老师还能一下子说出得数。
让学生试着出题。
(4)追问:究竟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观察这些得数,它们有什么特点?把你们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之和为10时,它们的乘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同其本身加1之和的积。
2.试一试。
(1)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15 43×47 69×61
(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3.让学生同桌互相出题,写两道这样的算式互相考一考,说出得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教学设计:
一、兴趣引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活动2:画出85°的角。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85°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活动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4:画70°,115°的角。
1、说说你想用什么工具帮助你画出这些角?(用量角器画这两个角。)
2、学生动手画角。
3、活动后师及时问,怎样使用量角器画角?
活动5:归纳总结
1、先让学生说说画角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同桌讨论:画角时,当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时,是看里圈还是看外圈?
小结: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如果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3、用量角器画55度和140度的'角,说说画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4、初步判断所画的角是否正确。
学生举例。例如要画一个120度的角,结果画了一个锐角出来,利用角分类来判断就知道是画错了。
三、巩固练习。
1、用一副三角板画出75和45度的角。
2、用量角器画出15、80和165度的角。
(1)合作交流;
(2)集体校对。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45、135的角,让学生演示其折角的过程。
板书:
画角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