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课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识字课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识字课教学反思 篇1
本课是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这些词语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又描绘了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三组词语排列有序,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在读过几遍课文以后,已经基本上能读准字音,能把文中的12个词读通顺读流利,但有个别词语仍有些拗口,如:层林尽染、叠翠流金、五谷丰登。老师在这几个较拗口的词语训练上加大了力度。再者大多数学生在读前后鼻音时也较容易出现错误,如前鼻音“尽,后鼻音“登”,故在此处要让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对于词语理解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课文中优美的插图,基本能说出每个词的意思,但有部分学生仍不感兴趣。 在写字方面,老师尽量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宝盖头的字,有绝大部分孩子写得不太规范,尤其是第二笔“点”学生容易写成“短竖”,第三笔“横钩”好写成“竖折”。还有一些同音字学生也很容易弄混如:“时”与“实”,很多学生分不清。
识字课教学反思 篇2
在这节课前25分钟,课堂井然有序,学生充分自学后讨论交流,个人自学时,我能特别关注几个后进生,重点指导其学习方法和个别难点问题,在小组交流时,能深入两三个小组,进行零散性点拔,可最后预设的教学任务没有达成,时间不够了,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经过老师们细胞式主课,总结下来,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小组交流讨论的效率不高,预设8分钟,实际用时12分钟;二是全班交流环节,针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这个教学难点,我的处理方式欠妥当,预设8分钟,实际用时12分钟。共超时8分钟。
仔细听了老师们的细胞式评课,特别是余校长对我们三节引导自型课的总点评,我明白了接下该如何尝试,让引导自学型的课更高效。一、继续改进个人自学,主要在识字写字方面,识字时可以自已盖住拼音考考自己;写字方面,在原有要求:看清字的`结构、笔顺,说说记字方法和关键笔划再书空的基础上,加上余校的建议——写一个,通过自已动笔写,能发现哪几个字容易写错,比较难写,最后说说如果你来当小老师,该如何提醒小朋友们写好这几个字?
二、加强小组讨论的引导。何老说“小组讨论的大体顺序,一是对自学重点的理解情况进行适当交流;二是各自说出自学中没有搞懂和质疑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讨论;三是对讨论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进行研究。”结合低段语文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这两个教学重点,按以下几步进行:1、识记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可以采用盖住拼音,小组内两两抽检的形式进行。2、课文朗读,让每一个组员都有机会在别人面前开口读书,针对不同的课文,组员可以分自然段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读完之后组员之间相互正音,组长适当点评。3、对照田字格,比比我写的字;4、我当小老师教字,“我教*,它是……结构,可以用……方法记住它,在写的时候需要注意……,请小朋友们跟我一起书空……扩一个词。5、各自说出自学中没有搞懂和质疑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讨论,组长提醒汇报员记下小组解决的问题和没有解决的问题。6、如仍有时间可以再读读课文。
三、充分相信孩子,让全班交流更高效。
1、同桌之间互查生字组成的词语;
2、1小组展示课文朗读,随机正音;
3、分享小组汇报讨论时的收获,“经过讨论,我们小组认为……”,“我们小组讨论解决了*个原来没有搞懂的问题……”
4、“我们小组还一个问题没解决……”
“我们小组认为……”
或“我个人认为……”小组代表未尽之言,该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作补充发言。“我想补充……”
5、小老师来教字。
几点注意,要控制时间,只交流一两个或两三个小组,针对发言,老师要有简明、准确的点评。
先这样去尝试,看课堂效率是否得到提高。
识字课教学反思 篇3
《识字6》以词串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祖国大地不同地区颇具特色的风情。课文共12个词语分为四组,第一组词语表现的是塞北风光;第二组词语表现江南春色;第三组词语介绍海岛夏景。第四组词语表现的是高原景色。这些“词串”,内涵丰富,展现了祖国大地的自然风光,字里行间充满着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凭借图画,诵读词串,不仅可以认识本课生字,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在认读字词、重在营造好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学字基础上,通过诵读、想象去体会、感悟,让学生由词语想到具体事物,由词串想到特写的画面,丰富学生想象的空间。
1.课前跟学生交流他们游玩的经历,让他们找到游玩的快乐。
2.用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带着学生去旅游的形式,打破以往被动学字的模式,让学生不经意间快乐认识、了解生字,从而导入新课。课前我还有针对性地复习了带“乔”的字,进行有趣的猜字认读游戏,与科学认读相结合。
3.借助拼音,自主识字。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4.初读课文,先一行一行读,纠正错音,并提醒注意词语之间要停顿,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音。
5.简单了解塞北、江南、海岛和高原的地理位置。对于地理知识还比较空白的低年级孩子来说,所以我以一幅中国地图导入进来,标出长江,长城,首都的位置,然后根据提示把这些位置在地图上出示出来,把较难的问题变得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6.图文结合,引导诵读,读中感悟。本课韵文优美,重要指导好学生的朗读,所以每个景点,我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大家欣赏美丽图画,倾听动听的音乐,通过图画体会感情,通过音乐激发感情:
(1)学习塞北时,我采用了先让学生看一幅塞北的草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辽阔,接着让学生看一群骏马在塞北辽阔的草原奔跑、听塞北瑟瑟秋风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骏马奔跑的速度,引导学生来说说在塞北草原骑马的感觉,并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还让学生将三个词语串联成一句句子,锻炼了他们对词语的使用。
(2)伴着音乐《江南好》在柔美的音乐声中让孩子一下子从草原走进江南,然后充分利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感知,利用白居易的《江南好》,让学生感悟江南的美,引导学生说出江南的美,读出江南的秀美,最后让学生背背跟江南有关的古诗。
(3)比较读,让学生从朗读感受塞北和江南不一样的地域风情。教学时我指导学生“不一样的词读出不一样的味,一个词读出一处景,一组词读出一幅画。”
(4)感受海岛风光时,出示了一幅配着浪花声的海岛图,让学生看着图片戴上太阳帽,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体会海岛的炎热、椰树的挺拔,为了让学生感受海岛风光的迷人,我出示了一组海岛游玩风景图让学生跟着音乐体会海岛的迷人风情,并让他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
(5)最后到高原一组词由一首动听的《青藏高原》和相应的一组高原图景引入,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高原壮观的感受。
在整个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感悟,反复诵读。在反复的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韵味、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
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两点不足之处:
其一,读的形式还较单一,读的层次也不够分明。在通过图文联系对整篇词串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纵向归类读词,进一步训练学生思维。教师的语言还可以锤炼得更精美一些。学生在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介绍风光时,语言较贫乏,还不能充分想象,只能简单地说几句,还有待加强训练。
第二,其实四组词串分别代表了四季中中国最典型的景色所在,不仅每组词串有联系,四组词串也暗含内在关联,但是课上我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挖掘,内涵还不够深刻。
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我愿在讲台上把这门艺术演绎得更加完美。
识字课教学反思 篇4
作为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我来说,低年级语文教学时既陌生又新奇的。虽然拼音,识字教学离我已经很远了,依稀记得我小学时的一些教学片断。可是现在课程改革,教法和学法都和以前不同了。加之实习期间一直担任的是中高年级语文,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很自然地习惯了这样一个模式:钻研教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提高——总结拓展。并为之磨课,得到启发。
现在身为二年级语文老师,对于识字教学,我是个门外汉。面对一张张渴望的脸,我心中是焦急万分的,不知道在我眼中很简单的字该怎么让学生吸收,运用。就在这样的无知中,我上了第一节识字课。果然漏洞百出。
其一,我设计的导入有问题。
识字4重点是形声字的教学。在设计导入的时候,只想着把“苗”这个字导出,结果设计了大堆偏旁让他们认,然后由草字头引出“苗”这个字。内容和过程都太繁琐,而且浪费时间。后来经过指导老师点拨,才豁然开朗。低年级教学不必拐弯抹角,而应该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这样学生就更容易识记了。
其二,课文中有“瞄准”这样一个词,在解释什么是“瞄”时,我一再强调是指视力集中在一点上,注意看。
结果好多学生就无法用语言表述这个意思。后来想想,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能力去领悟字典里的释义。他们更多的是直观的,画面的`理解。在实施这样一个还环节上,大可不必这样咬文嚼字,只要让学生理解“瞄”就是看在一条直线上,做动作解释“瞄”效果反而更好,这样就轻松解释这个“瞄”字了。
其三,我设计的环节虽然紧凑,但是重复,无效劳动。
比如,开始运用识字转盘,认识了五个形声字。后来五个字逐个讲解后,又总结了一次五个字的规律,这样内容就重复了。其实这两个环节可以合并,节省时间又方便。
其四,整堂课上,我一直注重怎样让课堂气氛活跃,重在理解,发展语言上。
结果,下课时间到,识字课最重要的写字环节落下了。忽略了课堂的合理安排。识字写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每堂课,教师必须空出十分钟的时间来教学生字,这是以后应当加强重视的。
其五,习惯了中高年级的教学模式后,面对那些小孩子,一时半会儿还不能适应那种对于我来说是幼儿般的语言交流。
在课堂上不知不觉就开始咬文嚼字起来,后来才发现孩子们根本不理解,顿悟了语言交流的重要性。低年级,用的就是儿童语言,要尽可能地轻松幽默,态度要大方,亲切,给孩子们一种信赖感。并及时给予相应的表扬,让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低年级的教育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未来的路还很长,工作中的失误还很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一定会碰到很多难题。务必以积极乐观的心理,稳重求实的态度去面对难题,解决困难。
识字课教学反思 篇5
识字、写字,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弄不好,就会成为一种枯燥、乏味的文字游戏。教研课上因为教学设计的预设不够科学,第一课和第二课时没有明确的分工,初衷是想将识字的教学还原到课文中去,但因为学生没有预习更不熟悉课文以至于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没有落实,也就直接影响到后面的环节,所以并没有呈现出预期的效果。猜谜语是学生喜爱的学习活动。本课教材共有三首谜语,生动、有趣,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读读,想想,猜猜,在朗读中思考,再思考中猜谜,在猜谜中主动识字、写字,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回顾识字5的教学觉得有以下的反思: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注意力难以保持是其年龄特点。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第二次设计中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介绍智慧树栏目的小咕咚出场,通过闯关评选智慧星,这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识字,体验识字的乐趣。
教学“众”这则谜语教学时生做动作,不仅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形象,学生在做动作的过程中牢牢地记住了这则谜语。教学第二、三则谜语时,大部分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随着谜面,我就用几张拆开的字卡逐一演示,让学生在一目了然的演示中心领会。并且很快就记住了谜面。再如:在学生猜出一个谜语之后,我用图示的方式板书在黑板上,是为激起学生的成就感和求知欲。
新教材识字量大了以后,除了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规范书写也是识字、写字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掌握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成了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我抓住形声字的特点,利用字卡,让学生学会变魔术,给“青”字找朋友,让“青”字跟好朋友在一起,变成另外一个字。学生找到了“请、情、晴、清”等字;抓住形近字的特点,我选取了字形相近、笔画繁多,容易写得又高又大的“量”、“最”两个字作为写字指导重点,先扶后放,培养能力。在指导“量”字时,先用谜语来描述量的形,让学生纠正我故意写得变了形的字卡,加深印象,然后用板书范写进行正面示范,最后让学生描写,并通过反馈矫正,进一步强调注意点,将这个字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里。在写“最”字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去找它与“量”字的相似点,再辨析不同之处,进行写法迁移,提高学生自主观察、思考、书写的能力。
这堂课,我为了突出一些亮点而破坏了整堂课的节奏,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但我仍然坚持课堂需要新的血液。
识字课教学反思 篇6
上课了,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还记得这两个字吗?〔CAI并排出示“古”和“豆”两个字〕”孩子们像遇见老朋友一样,都纷纷举手,要求认读。我说:“这是我们的老朋友,大家一起读一读吧。”学生读过之后我表情神秘得指着大屏幕上的“古”和“豆”说:“接下来,老师要把“古”和“豆”这两个字变成一个字。”此时,孩子们个个流露出好奇与期待的神情。接下来,我便用CAI演示:把“古”字上下分离为“十”和“口”两个字。紧接着,旁边的“豆”字缓缓平移嵌至“十”和“口”的中间空位,合成“喜”字。看过之后,学生恍然大悟,惊叹不已,兴奋的说:“老师把“古”和“豆”合成了“喜”字。”我点点头表示肯定。趁着孩子们的这股兴奋劲,我又对孩子们说:“我们来为“喜”字编字谜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一个个兴致勃勃,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不多时,一个个生动形象,富有童趣的字谜就诞生了:古字里面包个豆字、一家十口吃豆子、古字上下夹颗豆、、豆子钻进古肚子、豆字把古分两半、古时候,有一家十口人,围在一起吃一颗大豆子,他们吃得很高兴……我及时肯定孩子们的字谜编得非常妙,都可以写入谜语集了。然后建议孩子们回家后把自己编的字谜出给爸爸妈妈猜。孩子们一脸的自豪。
我觉得,我的这节课是很成功的。儿童记忆的过程是先整体后部分。针对这一特点,在识字教学中对于那些笔划数多,看似繁杂的汉字(如“喜”)不宜拘泥于笔划,而应按部件拆分汉字,尽量给儿童最大的注意单位(如“古”、“豆”)。在CAI的辅助下,通过直观有趣的嵌入法,把看上去枯燥无味符号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合字游戏。在此基础之上再让孩子们编字谜,即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及想象能力,又加深了对汉字的记忆,使孩子们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