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篇1
这个寒假妈妈给姐姐买了《孩子你慢慢来》,想让姐姐看看。可姐姐没太多的时间,所以这本书被我“抢先”看完了。
《孩子你慢慢来》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写的,虽然没有太多的好词好句,作者却能把所有真实的事情和真实的语言都真真切切的描绘了出来,整本书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画面就在你面前似地。
这本书讲的是主人公华安和华飞(作者的两个儿子)的成长过程,因为作者是台湾人,而她丈夫是德国人,所以华安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不懂的东西都会用两个国家的语言分别问一下爸妈。一天她遇到了长者一双翅膀和羽毛,两只瘦脚,一把尖嘴的东西,问家长这是什么?妈妈说是鸟,爸爸说是“Bird”。几个月后他看见一只大公鸡,兴奋的喊着:“啵!妈妈,啵!”妈妈看了看,这不是大公鸡么?嗯,和鸟相似,这不是Bird,啵,是什么呢?虽然安安把“Bird”说成了“啵”,可他还是很兴奋。是啊,一岁不到的孩子能记住一件事物就很不错了,说错了可以改,以后的时间多的是,要让他慢慢来,慢慢来……
自从安安的弟弟华飞出生后,安安犯得错误比以前多多了,比如把弟弟的衣服剪的全是洞,像个收破难的;比如让同伴去偷东西等等,可作者却耐心对待。是呀,几岁的小人儿你跟他凶什么呢?要让他慢慢来,慢慢来……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篇2
毛毛虫只是变为蝴蝶的前奏。不漂亮,不乖巧,或许还不讨人喜欢。只是,表为了美丽动人的蝴蝶是拥有危险的。毛毛虫期望破茧而出,人呢?当你只注意到它阳光下的光彩,嫉妒又羡慕之时,那么?你可曾看到她背阳处的那片阴影呢?你是否注意到了?是否体会到了?
成长,历练造就的蜕变。华飞的成长依赖着母亲一路的扶持。当然了,是父母在共同扶持,或许父爱不如母爱那么多而已。大孩子和小孩子之间存在的不仅仅是那年龄的差距,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差距。弟弟嘛,当然希望能黏着哥哥——安德烈斯。或许是觉得那样会有安全感吧。不过,飞飞的表里可不如一呢!嘴上说着无所谓,但是心中还是很迫切地希望能和哥哥一起去玩儿,真的是小孩的世界大人不懂么?我也是个小孩子,小时候也会有这些心思。本性,天性?我不知道。
从小出生、长大在书香家庭的安安与飞飞课真是幸福啊!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久而久之,一定从书中学到了许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吧!我虽说不是在书香家庭中长大的,但是,我自幼酷爱书籍,家中的“良书益友”也是不少啊!不过,《苏菲的世界——我无法懂得其中的深奥之处。我的爱与泪水被触发——《夏洛的网》,是它,让我在心中织成了一张爱的网,让我懂得了对生命的礼赞,懂得了友谊的真谛。
好的书,可以伴随一个人一生坚定地走下去……
成长是什么?就是忘记以为一辈子都会铭记的东西,铭记以为会一辈子忘记的东西……
或许多年以后,回过头去看一看,原来我是这个样子长大的啊……
因为,我们是在爱中成长着……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篇3
当今社会,“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话似乎早已成为教育观念,它让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童年被一个个“不可以”终止,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把孩子们关在笼子里,而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似乎让人匪夷所思,他以丰富细腻的笔法记录了《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华安和华飞的成长经历,过程耐人寻味。我最喜欢其中的《葛格和底迪》。
故事在妈妈的叫喊声中拉开序幕:吃晚饭的时间到了,妈妈发现安安满脸泪水,原因竟然是妈妈爱弟弟多。
不一会,安安就出现在楼梯上,两手插在裤袋里,斩钉截铁地对妈妈说:“你比较爱弟弟,他什么都可以,而我什么都不可以!”
妈妈把安安拉到自己面前,让他坐在膝盖上,温柔安抚这头怒发冲冠的暴躁小牛,待安安渐渐安静下来,妈妈开始发问:“每个星期五下午,妈妈带谁去看戏?”
“带我”;
“好,每天晚上的《西游记》、《绿树懒人》……是讲给谁听的?”
“给我”;
那冬天爸爸带谁去阿尔卑斯山滑雪的?”
“带我”。
待儿子有所领悟,妈妈把儿子的脸转过来,四目相对,“安安,有些事是六岁的人可以做的,有些是两岁的人可以做的,对不对?你是不是也要穿纸尿裤呢?”
“不要……!”安安觉得很可笑。
妈妈的做法实在令人惊讶,她在安安不理解父母时,没有一味给他灌输道理,而是在温馨的母子对话中教导安安,甚至在安安用剪刀把卷毛飞飞的衣服剪的像叫花一样破难不堪时也没有将他关进小黑屋去反思,也有没有在安安不远涮牙时动用武力。一次次充满爱的教育终于认安安和飞飞又玩在一起。
孩子,你慢慢来,你慢慢来……
也许,慢慢来会更好。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篇4
长长的路,慢慢的走。
——题记
刚拿到这本书时,它的封面就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一个混血的小男孩穿着厚厚的蓝色外套,红红的裤子,认真的走在一条落满金黄色叶子的小路上,在封面上还写着“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时间,让他从从容容的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我就在想,龙阿姨在写什么呢?难道说这是一本励志的书,还是在写书面上这个小男孩的某些方面过于急于求成,告诉他要慢慢来,我带着种种猜测迫不及待的打开了这本书。
原来这本书写的是龙应台阿姨见证她的孩子成长的过程,记录了对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充满母爱和童真的片段,与其说这是一本散文书,不如说它是一本日志,34岁的龙阿姨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孩子,从安安开始说话时,她就开始做安安的导游,带他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当安安提出每一个问题时,她都能巧妙的回答他,在朋友来欧洲拜访她时,安安想听故事,她还得满足孩子的愿望,给孩子讲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他的名字叫做‘人’”里面的“快乐”。龙阿姨和她的丈夫吵架,安安就问妈妈怎么了,妈妈回答她不快乐,安安却摸着***妈的脸颊说了一句话“妈妈不要不快乐。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安安的这么一句话让我充满了羡慕,多么友爱的一家人,我多么希望我能有那么一个完整的家。
母亲是这么一个温暖的字眼,我羡慕安安有这样一个通情达理,充满耐心,并且陪伴孩子成长的母亲。在我看来,母亲的陪伴变为了一种奢侈品。在我才两岁的时候,我便和奶奶一起生活。当时家里也比较贫穷,父母就在外地打工,奶奶要一个人照顾我和家中一个生病的大伯。他们都说我是奶奶的小跟屁虫,奶奶在哪,我就在哪。在五岁以前那是我最快乐的童年了。在我快有六岁的时候,奶奶去世了,我不敢相信,我站在奶奶的床边,摇着奶奶,“奶奶,我是茜茜,你睁开眼睛看看我,我以后再也不淘气不让你生气了”。泪水已从眼眶夺泪而出,我知道,奶奶再也不能陪在我身边了。之后我就被送到了小姑家,姑姑待我很好,但就突然有一天我回到家,他们每个人都怪怪的,并且说了许多奇怪的话,“告诉我,你以后一定要懂事”。果不其然,他们告诉我,我爸爸妈妈离婚了,我判给了爸爸。我变得异常冷静,仿佛世间万物都被静止了,我梦想拉着父母的手,他们带我去吃好吃的,带我去游乐园,带我……一切都已破碎。那时我才六岁多,小姑姑们要去外地打工了,我被送到了大姑姑家,读到四年级又被接到了大姨家,读了一年的书,就被送回老家的一个封闭学校。就这样,我一个人在老家,一个人生活直至现在。是的,我没有安安那样童年妈妈的陪伴,没有人教我成长,没有的还有很多很多,我只有一个人的童年,只有什么事都要自己去解决,任何事都得靠我自己。
读完这本书,我多希望我是安安,他能让***妈陪他长大,他能陪***妈慢慢变老。
我愿从容地等待,在孩子的身旁,陪伴他慢慢的成长,孩子,你慢慢来。
——后记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篇5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漂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我喜欢龙应台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温情;其中带着女性细腻的美与善,又有令人倾慕的大智。我喜欢上这部作品之前并没有看过任何简介和引言,只这样一行字就足以让我陷于其中。于是,在接下来的这几天,我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完完全全投入于阅读中。这是第一部我可以在音乐的伴随下认真看的作品,因为即使听着音乐,我也可以完全过滤掉一切无关的干扰,要的只是能够让我凝神静心的轻轻的曲子。
看《孩子你慢慢来》,心中有这样一些情愫在荡漾——感受做一个妈妈的甜蜜和幸福、回忆做一个孩子的童真和快乐、亲近小植物小动物时的欢欣和好奇。这些感受凝在一起,让人很难说出到底因为什么而感动,而喜悦,而舒畅,可确实就是能听到自己的笑声不断,轻轻带过的那种笑。
对,看这本书时心情一直如轻风般缓缓流动,没有太大的起伏波动,所以读安安的成长和读妞妞的故事不一样,自始至终,不曾落一滴泪。
我很难写好一篇读后感,因为我看书往往只是沉浸于看书的过程,看过后就忘了许多细节,甚至连自己有过的感受都会忘记。在整本书里,唯一能被我清晰记起的是“你眼睛里有我”。
“你在干什么,宝宝?”宝宝情急地喊出来,“妈妈,不要动……”一边用两只手指撑开母亲的眼帘。
“你在看什么?”
“我在看——”安安专注地、深深地,凝视着母亲的眼睛,声音里透着惊异和喜悦,一个字一个字地宣布:
“妈妈,你的眼睛,眼珠,你的眼睛里有我,有安安,真的……”
说着说着激动起来,伸出手指就要去抚摸妈妈的眼珠——“真的,妈妈,两个眼睛里都有……”
妈妈笑了,她看见孩子眼瞳中映着自己的影像,清晰真切,像镜子,像湖里一泓清水。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纯真、可爱、充满好奇心,无意中能给成人最大的喜悦和安慰,但不是每个妈妈都像安安的妈妈一般耐心、细心。婴幼儿刚从另一个世界来到这个国度的时间不长,他们有着柔软的肌肤、清澈的眼眸、纯粹的泪与笑,这是上帝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最清晰最美丽的印记,这些印记还未经过岁月的冲洗,所以显得如此动人。他们从感知父母家人的抚爱开始,认识周边的寸土、花木、虫鱼,了解身边的人和语言,然后再渐渐接触更多无形的东西,他们开始知道人间有美丽的传说和信仰,也有残酷的战争和杀戮。这一条长长的细细的成长之路,一切都要慢慢来。孩子你慢慢来,体格与内心才能不断茁壮、强大。
越来越爱纯粹朴实的东西。因为最真最美最动人的情感往往孕育于着朴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