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活着有感

2025/10/10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活着有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活着有感 篇1

常言道:富贵有命,生死在天。中国人自古相信这句话。然而,仅仅是相信而已,他们是不肯服从于天命的,他们尽着自己的力量与"天意"做着斗争。他们多在取名上寄托着对生活的希望与讨好。或许,这就是"福贵"这一名字的由来:福贵,一生大富大贵。地主老徐可能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终是应了这个名字:福分太贵,享之不起,只得在漫漫岁月里孤独的守望,无声的长叹!

人生短短数十载,红颜弹指老,仅刹那芳华。若说人活着只是为了最后的死亡,那活着,又有何意义?数载岁月,最后,怕也只落得个"唯有泪千行"的无助与孤独。或许,对福贵来说,这一生活着,只是为了经历一次次的离别。父亲、母亲、春生、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他们的接连离去使得福贵即使欲望再多,却也连哭泣都显得可怜无力。上天从来都吝啬赐予,对于福贵,或许人生的歌词还未填好,却已弥漫悲伤;或许,他想象过美好,心中也曾怀过期冀,只是愿望与现实背道而驰的痛苦还未消散,风就从旁边叹息着走过。

读完《活着》,"我不知道我心里有什么在动荡——我不懂它的意义。"我的心,在文字中摸索着,那是震撼,是困惑。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对于福贵,又有什么支撑着他活着?对于三毛,荷西的意外去世让她痛不欲生;而福贵呢,亲人,朋友无情的离去,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绝望?对于三毛,迷茫的温馨使她想望得心痛,但,因为有爱,因为伤口结了痂,她振作起自己的精神。因为心中有对荷西的爱与念,她放弃悲伤,写下《万水千山走遍》。或许,正是因为福贵心中有爱,他选择了活着,选择了用生命的活力与力量点亮爱的灯火;选择用自己心中最后的光来守望那心底最后一丝的美好。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是文章末尾福贵的台词。那时的他,或许穿着破敝的衣服,在贫贱的人群里歇足,那流离失所的心也无安放之处。谁也不知道,独坐在田坎上的福贵眼中凝望着何等的空虚。他守望着,以近乎麻木和执拗的方式守望着心中那最后一点光,守望者残酷现实所带不走的回忆。他的心平静地跳动着,只是这个给予他力量的地方,是你我永远也到不了的远方。或许,在福贵心中,家珍他们并没有远去。他们活着,以福贵所以为的方式活着,活在福贵的心中。

福贵,这个孤独的守望者,在回忆中挣扎,在岁月中摸爬,只求在静寂无边的黑暗中唱出生与爱的献歌。他不求任何人的可怜,只是在自己的心魔中盼一场梦碎花落,渴望在人生的旅途中与自己终生守望着的一切携手共行,直至月落楼头,芳华日落。

读活着有感 篇2

花了三天的时间终于读完了《活着》,以前耳边一直有人对我说这本小说的很好。可是,一来我深知自己可能就不喜欢在年少的时候读所谓的经典,总感觉自己阅历不足无法理解,就好比《红楼梦》尝试着读了好几次,都是读了几章之后就放在一边了。二来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更让人们无法沉下心来去感受爷爷辈时代的故事。所以《活着》这本书对我来说也就是个如雷贯耳,仅此而已。得益与加入了公司组织的智悦学习社,点燃我阅读的渴望,这一次当我翻开透着油墨香的《活着》的时候,我想这次怎么滴也能静下心来把它读完吧。

之前有人评价《活着》这本书是一部不见生死读不懂得书。其实小说讲的也很简单,一个叫福贵的男人年少轻狂,本是一富家子弟却因赌博败光家财,没落之后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上了战场,好不容易捡了条命回到家中,却发现女儿因为一场高烧后变得不会说话了,妻子也在大跃进的时期得了软骨病。为了省钱让自己的儿子读书,福贵不得不忍心把自己即将成年的哑巴女儿送给别人家。后来,他的独子因被抽干血而死,好不容易嫁出去的哑巴女儿,也因为产后大出血而死。没过多久,他的妻子也随女儿而去。只剩下福贵和他的偏头女婿一起养孩子,可是女婿又在工作中被水泥板砸扁。福贵一个人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把孙子拉扯到懂事听话,却因为饥饿,他的孙子一次吃了好多豆子,撑死了。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

这短短几个字就概括了故事主人公苦楚的一生。作者余华在序言的时候就说他要写一个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欢乐态度。福贵不算君子,也不算小人,他年轻的时候是个垃圾,年老的时候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家人,虽然结局悲伤,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放弃对生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他看到赢走他全部家当的“龙二”被毙的时候感叹,还好输光家当,不然今天顶着“地主”的帽子吃枪子儿的也许就是自己了。

对比一下我父亲跟我讲他曾经上山下乡时的故事,我能感受到父亲在他风华正茂的年纪远走他乡,在最想读书上进的时候每天安排他做的也就是锄地,捡牛粪,不知道这种日子有何意义,也不知道何时是个头的无奈。同时我也能感受到他回味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由于不经意喝到一只掉进粥锅里的蚂蚱,感觉跟开了洋荤一样的喜悦,我想我的父亲如果看过这本书,理解会比我深的多吧。

而我更多的是从书中感受了责任,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妻的责任。抬头看着围着自己蹦蹦跳跳,转来转去的女儿,再想想小说主人公福贵虽然不舍,但也不得不亲自搀着女儿的手往别人家送。真的,我们眼前的所谓平淡生活,如果放到当年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啊。

普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喜喜悲悲,坎坎坷坷,曲折前行。我们不要总是埋怨命运的不公,也许当我们跨过这个坎,或许还会感激它的存在。也不要过多的寻找生命的意义,其实活在世上就是最大的意义。正如余华所说--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读活着有感 篇3

小说中角色真的不多,每个人我都印象深刻。首先是福贵的父亲,这位曾经的地主,据说之前他们家的家产不止这百亩地,而是两百亩,老地主当年也像福贵一般是个纨绔子弟,爱赌爱嫖,将家产输光了一半,现在年纪大了,守着家产,生活尚且闲适。在福贵将家产输光时,我感受到了老地主浓浓的父爱,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毒打,而是将地契换成一担担的铜钱,让福贵一个人将它们全部从村里送到城里还债,这也是身为一名父亲,对儿子最后的教育。第二个要说一下福贵的母亲,这是一个坚忍善良的女性,处处能看到这位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福贵的父亲去世后,陪伴着儿子过着艰苦的日子,鼓励着儿子,活着就是最好的事。最令人心痛的遗憾就是福贵在去找医生给母亲看病时被拉去部队当壮丁,一去就两年时间,这位伟大的母亲在弥留之际也没有见过她的儿子,这种残酷真的令人觉得心痛。还有就是福贵的发妻家珍,福贵对家珍的债是永远无法偿还的,这位善良坚强的女性,陪伴福贵走过了大半辈子的苦日子,放弃了富家小姐的生活,对福贵不离不弃,这种温柔却内心充满力量的女子着实令我佩服。其实,福贵和家珍跟福贵父母很像,但是福贵父亲输光了一半家产尚且还有余量支撑家庭,而福贵就一无所有了。后来的继承者龙二,在过了几年风光日子,被解放军以打地主的名义枪毙了。命运这东西,真的令人琢磨不透。

还有福贵的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女婿二喜,孙子苦根,全是善良美好的人啊,全都在痛苦中死去。所以有人说《活着》这本书里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绝望。

也许有人将这些痛苦和绝望归咎于那个时代,但是我觉得,那个时代只是将更多人拉入了绝望和痛苦,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依然有人经历着生活的绝望。绝望与痛苦并不是时代的特性,而是生活的本质,这是我从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看到的道理,我们获得幸福和快乐的途径也许不是去追逐它们,而是去避免痛苦。

生活就像是温水煮青蛙一样,我们知道另一头是死亡,但是并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降临,这样的侥幸让我们获得了希望,但是小说可以没有希望,作者将生与死拉成一条线段,掷在我们眼前,对死亡的描写是冷冰冰的,但我们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可以通过这些冷漠的叙述感受到身边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离去时的痛苦。

我们可以看到老福贵在讲述悲惨一生时的平静,也许作者就是想让我们看到这种平静。有时一部小说并不是要传递什么人生的道理,要有什么经典的句子,或者说指导我们如何生活,可能就是为了传递给我们一种情绪,一种经历了无数绝望和痛苦之后的那种宁静。就像是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之后,新鲜的空气,安静的世界,孤独的一个人看着远方。

读活着有感 篇4

前两天我读了一本长篇小说,《活着》,这是余华的作品之一。这本书的用词很简练,淡淡的,好像品茶一样,让我回味悠久,感触很深,好像还有种刺痛的感觉。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叫福贵的少爷,由于年轻时好,输光了整个家产,由一个好吃懒做的富人,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穷人。富有的时候,除了具有富人的恶习以外,他还要翻倍。而穷的时候,他比一般的穷人还要穷上几倍。然而,命运并没有因为他成了一个非常穷的穷人,就停止了对他的掠夺,而这种手段却是最残忍的:死亡。福贵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孙子和朋友们相继死去。我不知道每一次的失去福贵是什么心情。喜也好,怒也罢,这都不关我的事,即使这样,也会让我这个旁观者感到心凉,会哭上一会儿。

书中的所有人,面对命运,没有任何抱怨,也许他们不懂什么是抱怨。所有的一切,他们除了承受,还是承受。

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如果人明白了死亡是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的生,那么人就会活得真实、宁静、淡然,就像福贵在静静的午后向别人讲述自己的一生。

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坛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了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他年轻时因为一次意外,双腿残疾,之后又频发重病,生活坎坷,然而他在《我与地坛》中曾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正是这些,许许多多维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们透过泪水观察到了微笑,通过苦难体会到了生存。

《活着》像一直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这本书,描写的是失去,告诉我们的是得到的意义;描写得是死亡,告诉我们的是活着的意义!一个好的开端并不能代表以后永远都是好的。就像书中的福贵:刚开始是大少爷一个,可后来呢?不是穷得比一般的穷人还要穷吗?当绝望和痛苦消失在宽广的海岸线时,温暖而和煦的阳光总会相聚在一起。让我们都去到山涧,望着那无垠的大海,不禁从容的呐喊道:“感谢我的父母!”

读活着有感 篇5

合上书,许久没有勇气再次打开它。记得第一次翻开它是在去年夏天,那时耳机里播放着电影《天空之城》的主题曲,看到一半时,不知怎的,眼泪竟在如此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败下阵来。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感性,又或许是为福贵的一生感到悲哀,一个最开始不可一世的浪荡公子,输光家产后,开启新的人生。不敢说他经历过什么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因为他的世界里仿佛只有酸、苦、悲、离……他生不逢时,至亲六人,余生一人,在穷困潦倒的境地中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悲痛,却又在悲痛之后勇敢地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作者余华在序言中写下的一句话。在耳濡目染之下,我们逐渐形成了为梦想活着,为情义活着,为信仰活着的大英雄主义精神,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光是活着,就要花费好大的力气。

相信我们总能听到长辈说我们是幸运的,真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不用担心,大炮明天会飞到屋顶,不用担心随时被病魔夺去生命…都说轻易得到的,绝不珍惜,就像活着一样,来就有,绝不珍惜。

纪录片《人间》第二季第一期向我们介绍了一批身患骨癌的少年儿童们,他们无法上学,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光是为了活着本身,他们就要花费好大的力气。为了自身的其他器官不被病菌感染,他们要大面积截肢…依稀记得在影片快结束时有这么一句话“宁愿断腿,宁愿伤痕累累,只要命还在,一切都不是问题。”

前几天,人民日报的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谢谢,斯里兰卡”,那是我第一次了解那个鲜为人知的国家,他在一天内发生多起连环爆炸,300多人丧生,500多人受伤。读后感·在那里十岁以上的人基本都经历过战乱,可以说,光是活着本身就已经消耗他们太多力气,但让我惊奇的是,这个人口只有20xx多万的斯里兰卡,却是世界上最大的眼角膜捐赠国,累计向国际眼角库捐出至少16万枚眼角膜,虽然不知自己明天会遇到什么,但依然善良,依然心怀感恩…原来活着本身也不只是一副躯体留在这人世间,活着本身更是传递,更是信仰,更是创造。

为活着本身而活,活着本身又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在书中于福贵来说,活下去,在亲人们全部死去,在孤独下,自己走完余生的路就是活着本身的意义。这于他来说,于那个时代来说已是不易。那于我来说,于今天的少年来说呢,活着本身就只是留着生命在人间吗?

我一直认为拥有生命是一件幸福,幸运的事,健康地活着是我们眼前最大的机遇,最厚重的恩典。我们不用担心病魔,不用担心炮火,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找到自己活着本身的意义,像福贵一样,尽管生不逢时,却依然勇敢。像斯里兰卡人民一样,尽管身处战乱,却仍心怀善良…像所有为活着本身而活的人一样,不惧困难,勇往直前,认真生活,感恩生命。

读活着有感 篇6

阅读《活着》最值得我思考的问题便是: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支撑福贵活下去的究竟是什么?没有了家人、生活拮据的福贵可以豁达生活的理由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我思考了良久,我所得出的结论是:支撑福贵活下去的便是曾经与家人的所有美好回忆,以及对于自己年少时所犯下的错误的赎罪。

年少时的福贵是一个标准的纨绔子弟,好赌、风流、好色,满足了所有富家子弟的恶习,但是在破产之后,福贵真切的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就如福贵自己所说的:我一个人往家里走去,走走哭哭,哭哭走走。想想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钱就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辈挣下这些钱不知道要累死多少人。到这时我才明白爹为什么不要银元偏要铜钱,他就是要我知道这个道理,要我知道钱来的千难万难。这么一想,我都走不动路了,在道旁蹲下来哭得腰里直抽搐。

家产积累的不易,福贵深刻的体会到了生活的苦,没有了雄厚的家产做支撑,福贵不再是当初那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主家的大少爷,他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了,他也要学会耕地劳作,不再穿绸子做的衣服而是穿棉麻所做的衣服。

福贵家中刚破产时正处于战争年代,被拉去当兵充数的福贵再一次体验了生与死,子弹从自己耳边飞过时会有劫后余生的庆幸,会感慨生命的无常,就如老全那样,前一秒还站在你面前和你说,这死去的人里面有四个是他认识的,下一秒的老全也变成了那些人中的其中一个。甚至这样说:如果有人死了,这没什么,如果你还活着那才是稀奇,你应该感谢老天爷还让你活着。

在我看充兵是福贵的转折点,那段时间教会福贵的应该不止惜命,还有对于生命的敬畏。回到家后的福贵看到的依旧是那个贫穷的家,可是福贵却觉得很安心,甚至每晚睡觉是都要确定一下自己的身边是否还有家珍。那是一种真切的描写,一种让我看了会为之心疼的描写,福贵的改变是迫于生活对于他的改变,是深刻很无奈的改变。

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活着?文章的后半部分福贵的家人接二连三的离去,有庆因为给县长的妻子献血过多而死、家珍因病去世,原本出嫁后应该过上幸福生活的凤霞最终因难产而死,最后的福贵一无所有,有的只剩下女婿二喜和孙子,可是福贵的所有运气好似在充兵时全部耗尽了一般,二喜因工离世,就连苦根也吃豆子被噎死了。福贵的活着让我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绝望后对于生命的最终和对于可以活着的庆幸。

作者以第三视角叙述,福贵在失去所有后还是可以那么的坦然,就好似在回忆着美好的事物,就好似并没有失去什么一样,可以那样精彩的叙述着自己的故事,福贵是懦弱的但也是勇敢的。在我看来,福贵的活着不再是我们所说的对于生活有许多期盼的活着,福贵只是为了生命最基本的要求而活着,只要吃得饱、穿得暖、有一头牛陪着也是好的,也是可以活着的,不论他人如何的嘲笑、如何的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