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幼儿园教学教案

2025/10/10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幼儿园教学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教学教案 篇1

活动背景

在中班幼儿开展的“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中谈到爸爸时,幼儿出现了一些片面的看法,有的说“我爸爸很懒,总睡觉”,有的说“爸爸爱看报纸,不干活”,有的说“爸爸的脚臭极了”,还有的说“爸爸要抽烟,我们就把他赶到阳台上去”……

为了引导幼儿了解爸爸、亲近爸爸,萌发爱爸爸、尊敬爸爸的情感,我们及时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开展了“我爱爸爸”这一系列活动。在家长(尤其是妈妈)的支持下,我们组织了“调查爸爸”、“说说爸爸”、“和爸爸一起照镜子”、“家园共育夸爸爸”等活动,使幼儿对爸爸有了更多的了解,使父子(女)之间的情感更加亲密,也使家园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绘画活动“爸爸的'本领”是其中之一。

活动目标

联系已有绘画经验,表现爸爸的各种特征,进一步激发爱爸爸的情感。

已开展的活动

1.和家长一起观察和谈论爸爸的本领,制作“爸爸调查表(年龄、属相、爱好、本领)”,并带到幼儿园来展示和介绍。

2.互相介绍爸爸的本领,如会修电灯、骑摩托车、开汽车、打电脑,爸爸力气大、胆子大……(在以上活动中,幼儿对爸爸的了解变得具体而清晰,尤其是与家人共同制作“爸爸调查表”,为家庭成员之间、幼儿之间、师生之间、家长之间甚至班级之间创设了积极的互动空间。我们时常听到家长和孩子在一起谈论表格上的内容,引发出许多出人意料的话题。例如,在交流爸爸的本领时,许多幼儿在表格上都画着爸爸会打电脑、开汽车,有一张表格上却画着爸爸会拖地板。于是,孩子们争论起来,究竟怎样的本领算大呢?经过讨论,孩子们认识到,虽然每个爸爸都会拖地板,可是愿意拖地板、经常在家干家务的爸爸才了不起。)

3.和爸爸一起照镜子,比较爸爸和自己有什么不同。

(画爸爸对四五岁的孩子来说有一定困难。于是,教师组织了这个活动,启发幼儿与爸爸再一次亲密接触,将幼儿平时的无意观察变为有意观察,而且为幼儿提供了和爸爸一起活动的具体方法。幼儿回家后,都兴致勃勃地和爸爸一起玩,有的还和妈妈一起在衣柜里挑选爸爸喜爱的衣服。)

幼儿园教学教案 篇2

【推荐】幼儿园教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教学教案 篇3

一、教学名称:认识《四季》

二、教学目标:

1、让幼儿知道一年有四季,了解四季的基本特征。

2、让幼儿掌握词汇:“暖和”、“炎热”、“凉爽”、“寒冷”。

3、培养幼儿手指的灵活性。

4、培养幼儿判断能力。

三、教学准备:

笔、四季图片每人一份

四、教学重难点:

指导幼儿完成“四季”排序

五、教学过程:

1、用“捉迷藏”的歌曲引出课题:①老师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吸引幼儿的注意力;②提问:小朋友你们在歌里听到了什么?你们想不想和它们做朋友?

2、出示春季图片:①提问:小朋友这幅画漂不漂亮?那小朋友看看上面有什么?②老师讲解春季特征(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草地上有绿绿的小草,五颜六色的.鲜花都开了,草地旁边有一条小河,河里有许多小蝌蚪,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小朋友看见它的妈妈没有,它的妈妈在干什么,小朋友知道青蛙是怎么叫的

吗?你们看河边还有一棵柳树,柳树长出了许多嫩芽,啊,春天多美呀。

3、告诉幼儿春天过去了,炎热的夏天又来到了(出示图片)。①提问:夏天为什么这么热?②提问:小朋友你们看见太阳没有?在哪里?③老师讲解夏季特征(夏天的太阳像一团火一样,小朋友都穿上了裙子,短衣短裤,夏天的树叶很茂盛,它可以给我们遮挡阳光,人们可以在树下乘凉,树上有两只知了,夏天到了知了就会躲在树上知了知了的叫,告诉小朋友夏天来到了!)。④提问:小朋友夏天我们还可以做什么?⑤告诉幼儿夏天我们可以去游泳,不过要爸爸妈妈带着,自己可不能下河游泳;我们小朋友都喜欢吃冰淇淋,夏天池塘里的荷花开了,下雨,我们要穿雨衣,打伞,还会听见轰隆隆的打雷声。

4、提问:小朋友炎热的夏天过去了,我们迎来了我们的第三个好朋友,

它叫什么呢?小朋友猜一猜,好不好?我们一起把它叫出来好不好?(出示图片)①让幼儿观察图片上有什么?②老师讲解秋季特征(秋天到了,天气变凉爽了,树叶变黄了,秋风吹来的时候,树叶一片一片落到了地上,大地变成了金黄色,秋天还是个收获的季节,粮食成熟了,许多水果也熟了,菊花开了,大雁往南飞了)

5、提问:小朋友我们什么季节穿棉袄,戴帽子,围围巾?①让幼儿观察冬天的景色;②老师讲解冬季特征,寒冷冬天到了,天空下起了雪,雪花从天空一片一片飘下来,落在我们的房顶上,房顶

变成了银白色,落在树枝上,就像给树穿了一件银白色的衣服,落在地上白茫茫的一片,小朋友我们下雪的时候喜欢做什么?冬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在雪地玩,小动物跑到哪里去了?原来有很多小动物都冬眠了,要等到明年春天的时候才会醒来,有时冬天会吹很大的风,吹在我们的脸上,脖子上会很冷,我们就会穿得厚厚的,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儿歌《冬风》小朋友想不想学?

6、老师示范一遍

7、带领幼儿一起做手指操《冬风》2遍

8、总结一年四季特征:春天暖和、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

9、作业:指导幼儿完成四季排序(春天为1,夏天为2,秋天为3,冬天为4)

幼儿园教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

我们一年一度的元旦春节即将来临,大家都知道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传统的民间风俗习惯。但是在燃放烟花爆竹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幼儿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冬季干燥是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孩子们要有较强的防火意识。

第二:燃放烟花爆竹存在一定的不安全,要让幼儿知道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常识,做到能够自我保护。通过这两点的了解减少不必要的隐患。

【活动目标】

一、让幼儿了解燃放烟花爆竹是我们国家传统的民间风俗习惯,也是表达人们喜悦的心情,营造欢乐的氛围。一般是在庆典,重大喜事,节日时然饭烟花爆竹。

二、让幼儿知道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常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孩子知道一般什么时候燃放烟花爆竹,知道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常识。

【活动准备】

一、画有在多个地方燃放烟花爆竹及燃放烟花爆竹燃放方法的挂图。

二、录有热闹庆典,节日的录像带。

三、烟花鞭炮。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热闹庆典,节日的录像。

教师引导:“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一项很有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元旦燃放烟花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比如国庆节,元宵节和婚嫁,,建房开业等,都喜欢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庆贺。”引导幼儿说一说大年夜燃放烟花爆竹的情景,说一说自己燃放烟花爆竹的经历。

二、教师引导:“逢年过节,小朋友都喜欢快快乐乐地燃放烟花爆竹。可是,如果不注意安全,快乐就会变成痛苦。”

请幼儿观察燃放烟花爆竹的挂图,说说挂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图中的小朋友为什么会受伤;火灾是怎么引发的,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多大的损伤。

三、在挂图中那些地方燃放烟花爆竹是不对的那些是可以的,那些是正确的燃放方法那些是不正确的,并说出简单的理由。

四、教师以“健康博士”的身份,与幼儿共同交流燃放烟花爆竹时应该怎样做才能保证安全。

五、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做游戏“放鞭炮”。

幼儿园教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感知5以内的数量。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幼儿对数学探索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兔子头饰。

2.动物图卡,包括小鸡、猴子、小猫、小狗、兔子。

3.食物图卡,包括虫子、香蕉、鱼、骨头、萝卜。

4.幼儿操作材料、橡皮泥。

三、活动过程

1.教师与带兔子头饰的教师对话:

兔子:哎!

教师:小兔子,你不高兴吗?

兔子:不是,只是有点烦恼。我的朋友来我家,我要准备食物来招待它们,可我不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

教师:都有谁来呢?

兔子:一位小鸡朋友,两位猴子朋友,三位小猫朋友,四位小狗朋友,四位小兔朋友。

2.教师在白板上贴上一只小鸡、两只猴子、三只小猫、四只小狗、四只小兔子图片。向幼儿提问(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教师带领幼儿在动物图卡下贴上相应的食物图卡。并引导幼儿点数小鸡和虫子、猴子和香蕉、小猫和鱼、小狗和骨头、兔子和萝卜的数量,说出动物和食物的数量是一样的)。

教师:小鸡爱吃什么?有几只小鸡?我们一起来数:1。一只小鸡要准备几条虫子?一只小鸡,准备一条虫子。

教师:猴子爱吃什么?有几只猴子?我们一起来数:1、2。两只猴子要准备几个香蕉?1、2两个香蕉。两只猴子,准备两个香蕉。(小猫、小狗、兔子以此类推。)

3.教师继续和兔子进行对话:

兔子:哎!

教师:小兔子,问题不是解决了吗?

兔子:小朋友好像忘了给我准备食物!

4.请幼儿再数数兔子的.数量,然后说出现在需要多少个胡萝卜,才足够给5只兔子吃?

5.小动物们都吃饱了,小兔子请它们玩橡皮泥,教师出示幼儿操作材料,说明操作方法。

教师:给每个小动物发一块橡皮泥。一只小鸡,在它下面的格子里放几块橡皮泥?两只猴子,在它下面的格子里放几块橡皮泥?(小猫、小狗、兔子以此类推。)

6.幼儿操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7.小动物们在小兔子家玩的很高兴,现在把橡皮泥送回去,小动物们要回家了。

小二班杨玉

幼儿园教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核心经验包括观察、比较、分类、交流、测量、推断、预测等。其中观察、比较、交流、分类被美国科学促进会认为对儿童智力发展有益。能否在一个活动中涵盖上述过程性科学探索活动的要素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活动“盒子里有什么”这个活动包含了上述科学探索关键经验的大部分内容,凸显了本活动设计的价值所在。

目标:

1.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地观察、分类、比较、推断、排除、预测等。

2.积极参与活动,乐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

准备:

1.同样大小的盒子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每个盒子内装有一个网球,盒盖用带子固定。盒子外呈以下几种情况:有的盒子外贴有小小的商标粘纸,如kitW猫、米老鼠;有的盒子上抹一点玫瑰精油;有的盒子一角用蜡笔涂抹了几下。

2.另外准备四个盒子:一个空盒子,一个内装气球,一个内装几张餐巾纸,一个内有一颗糖果被胶布固定在盒子底部。

3.一条毛巾,一把尺,一个装着醋的小圆瓶,一副铃铛,一小盘黄豆,一个网球,一个网球大小的水晶球。

过程:

一、幼儿初步接触不能打开的盒子,分辨盒子里是否有东西,并说说理由

师:这些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里有东西吗?请你们试一试,把盒子分成装有东西的和没有装东西的两类。(幼儿操作。)

师(指着幼儿认为装有东西的盒子):大家都认为这些盒子里面有东西,请说说你的理由。

幼:我听到有声音,感觉里面有东西。

师:你从声音方面确定里面有东西。是什么声音?能演示一下吗?

幼:我感觉重重的,说明里面有东西。

师:你从重量方面感觉到盒子里有东西,大家有这样的感觉吗?

师(小结):有些人是听到盒子里有声音发出来,所以确定里面有东西;有些人是感觉到盒子重重的,所以确定里面有东西……

(析:用问题引导幼儿感知盒子里是否有东西,并鼓励幼儿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如:从轻重上感觉到盒子里有东西,从声音上感觉到盒子里有东西等。)

二、幼儿再次接触不能打开的盒子,通过排除法推断出盒子里所装的东西

师:这些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里到底装着什么呢?请你们再去感受和探索一下。

师:这里有一条毛巾、一把尺、一个装着醋的小圆瓶、一副铃铛、一小盘黄豆、一个网球,请你选出确定不在盒子里的.物品,并说说你的理由。

幼(选择了尺):尺子比盒子长,肯定装不进盒子里。

师:是吗?请当场测量验证一下。怎么测量才是正确的呢?你给大家展示一下。

幼(选择了水晶球):水晶球很重,盒子里面的东西很轻。

师:你是怎么比较的呢?(鼓励幼儿一手拿盒子、一手拿水晶球掂量比较。)还有谁也愿意上来试一试、比一比,来证明自己的推断?

师(小结):尺子长,水晶球重,黄豆多,小铃响,毛巾轻,醋瓶子有酸味,这些都不是盒子里装的东西。大家通过排除和推断认为盒子里装的是网球。我来打开验证一下。(教师打开其中一个盒子验证结果。)

(析: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测量、排除等科学探索的手段,推断盒子中到底装着什么东西。)

三、幼儿第三次接触不能打开的盒子,从盒子的外观推断盒子里曾经装过什么

师:大家通过探索知道了每个盒子里装的是网球。那么,这些盒子以前曾经装过什么呢?请你再上来仔细观察、探索、判断一下。

师:你认为盒子里曾经装过什么呢?

幼:我看见盒子上有蜡笔画过的样子,以前里面可能装过蜡笔。

师:哦!通过细致观察来推断,有道理!

幼:我闻出有点香味,可能以前装过花朵或者香水什么的。

师:你能通过味道来判断,与众不同。我同意!

幼:以前可能装过玩具,你看这里有迪士尼米老鼠的粘纸。

师:那么细小的地方你也观察到了!同意你的想法!

(析:这部分主要是鼓励幼儿进一步细致观察,通过盒子外表的细微痕迹推断盒子里以前装过什么。)

四、打开幼儿认为没有装东西的盒子,拓展经验

1.师:这四个盒子是你们认为没有装东西的。盒子里真的没有东西吗?如果有,可能会是什么?

2.教师逐一打开四个盒子,验证幼儿的猜测。

3.师:只有一个盒子是空的,其他三个盒子里都有东西。为什么你们会认为这几个盒子都是空的呢?

4.师(小结):这四个盒子虽然都很轻,也听不到有东西发出声音,但其中有三个盒子里放着东西。看来我们还需要学习更多的判断方法。

(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再次引导幼儿打开前面认为没有装东西的四个盒子,拓展幼儿的经验,使幼儿惊喜地发现原先以为没有装东西的盒子可能装着很轻的气球、餐巾纸或者用胶布固定的东西。)

活动后的思考:

这个科学探索活动在各个不同的场合展示过,展示之后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这个活动是否适合中班幼儿?盒子是不是打开更好?就上述两个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

第一,这个活动不适合中班幼儿。我的依据是中班幼儿的观察特点。从观察的持续性来看,让中班幼儿三次上前观察探索不能打开的盒子,很可能使他们失去兴趣,他们甚至可能违反规则去打开盒子。从观察的细致性来看,第三个活动环节需要幼儿细致观察,而中班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较欠缺,大多数人不会观察到盒子上教师留下的细微痕迹,更不要说通过痕迹来推测了。从观察的逻辑性来看,中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发展的开始阶段,他们还不会将观察到的东西与经验产生联想,并判断它们的关系,大多为猜测,而非推断。

第二,盒子不要打开。因为,不打开盒子,幼儿就需要依靠自己的观察、判断,还要倾听别人的想法,迫使自己思考。不打开盒子,幼儿的思绪就会始终聚焦于如何探索、判断物品上,从而在活动中会始终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所以我认为即使要打开盒子,也必须在第二个环节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幼儿通过思考认为装在盒子里的是网球时才能打开。若大多数幼儿没有确认,就不打开盒子。以保护幼儿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