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

2025/10/10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将心比心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 篇1

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以透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透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到达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如在学习第二个故事时,我让学生细读触发点——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找得很准,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扩散深入开来:数数妈妈说的话,几个字,简简单单。请你深入到这个故事中,再去读一读、品一品,你还会觉得简单吗?“再来一次”对这位刚参加实习的护士来说这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吗?普普通通的一位母亲,她为什么能有如此不简单的举动,说出如此不简单的话呢?请联系下文再去体会。学生透过读书体会到:透过母亲“平静的.眼神”和“轻轻的话语”,可见母亲把那位护士当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励她,支持她,同时也期望自己的女儿在将来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有层次的导学中,学生深层次地感受、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潜力。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重课堂资源的整合,如始终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贯穿导课、品读、结课,同时又引入了台湾作家罗兰的话,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做到了拓展与文本的紧密结合。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 篇2

《将心比心》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很喜欢他,它是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写起,它反映的却是人们的道德思想问题,意在呼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将心比心,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理解起来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这样使得课文的'知识点相对较少,讲解起来容易造成空洞的感觉,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读提示的问题,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我以公益广告《妈妈洗脚》来引入,让同学们谈观后感,同学们感慨很多,纷纷谈出自己的感想,为新课做下铺垫。

我的板书简介且明了,最后我画了一个爱心,学完这课后让同学们把自己心中最有份量的词填入这颗心中,这里把本堂课推向了高潮。为了课堂的完美结束我以《爱的奉献》做结尾,同学们边听边学唱,在歌声中去感悟和懂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是美好的人间。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本人的阅历和教龄较浅,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是很足够,关注到学生方面不足够。我还应多学习新课改,学活,学懂,以后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 篇3

《将心比心》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记叙两个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启示人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将心比心,尊重老人,关爱孩子,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进行课文学习,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上课,我先放课文录音,让学生们跟读课文,目的是为了纠正生字的字音,模仿如何能讲课文读的.有声有色也就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而了解课文内容。跟读一遍课文后,学生再分段朗读再继续了解课文。

读完课文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时学生再一次快速浏览课文寻找答案。在这反复的阅读中渐渐的熟悉了课文内容,对问题自然应对自如。在交流问题时大家的表现很是让我吃惊,平时课上几乎不举手的同学这节课举了好几次手,叫起他来回答的还很好,我想他读懂文章了,有自信了,有勇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了,很替他高兴。

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发言都很积极,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还有的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给大家讲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将心比心的意义。大家在对待老人和孩子方面也都提了不少建议,他们的建议都是发自内心的想法,很真诚,很温暖。看到大家这样的表现我很高兴,自己想要的不就是这样的课堂吗?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 篇4

这天,作为新教师的我理解了教研室老师的听课指导。本次我选取的是一篇略读课文——《将心比心》,这是一篇很简短的小文章,文中用两个小事例展现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将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这样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潜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透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到达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看看哪一小组概括的既准确又精练?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纵观整节课,我亲切自然的教学语言、大方得体的教态、适当有效的评价、切实有效的学习效果得到了陈老师的肯定。但是在磨课、上课、评课的整个过程中也引发了我很多的反思。

略读课文究竟该怎样上呢?我只是粗浅地认为略读课文也就应做到“精”、“略”得当。虽然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正如《将心比心》中出现了两个小故事,该如何把握呢?是两个都具体展开还是选取其一?在反复的思考后我选取了后者,我就课文中第二个故事而展开具体化,事实证明这样既节省时间、不显重复,教学效果又良好。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自学潜力,不用过分注重朗读等方面的重复指导,应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其大胆自学,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受拘束。最后在教育好处上,我想透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必须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作为老师的我,透过对本文的学习也深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也学会了将心比心,这是我更有价值的意外收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物我一体,将心比心”显然,“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以此为题,透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尽量想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潜力。在体会了文章中感人的语言,了解了文章思想后,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将心比心”的含义,情绪也上来了。但是时间在启发诱导中被浪费了,没有时间去透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更别说联系实际来谈体会了。只有课后透过练笔去了解学生的思想了。

在教学本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时,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在初读时,引导学生复述“我”所经历的两件事,再读时,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你是这位阿姨会怎样做?如果你是被扎针的母亲,会这样做吗?从而进行移情体会,并创设其他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模仿课文的语言描述写几句人物的对话。

课后,我不由得也反思起来,作为老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在我们要求学生时,将心比心也尤为重要。我们也做过学生,也明白当学生的辛苦,也有令老师头疼的时候,此刻主角转换成老师了,站在讲台上我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他们,从我们的立场出发告诉他们那样做不对,就应这样。而孩子不必须理解,理解。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 篇5

《将心比心》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根据本校“美的课堂”的教学流程,我设计了“美的导入”—“美的发现”—“美的升华”三个教学环节。开课伊始,我引用了台湾作家罗兰的一段话,并把这段话变成了一首诗让学生朗读,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朗读激起学习兴趣,并能通过这首诗初步了解“将心比心”的意思。在“美的发现”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自学提示,用“—”勾画出学习这课的要求,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紧接着,针对四年级年段目标设计了“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情?”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最后出示了本课的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1、2自然段,在人物描写的语句中,勾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批注你的感受。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整堂课,学生就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自学、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交流汇报时,主要从人物的语言描写进行体会。如:“这是我的女儿……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让我体会到妈妈想用自己对他人的宽容和鼓励换取他人对自己的宽容和鼓励,妈妈的这种品质让我感动。针对文章的这一写作特点,我把“美的升华”设计为小练笔:生活中,也一定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请你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来体现人物“将心比心”的品质。想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品质的方法,并能感悟到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

一、成功之处

通过一学期“美的课堂”的教学改革的尝试,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自学、批注、交流、倾听的基本行为习惯已经养成,并逐渐规范。自学时,学生可以做到独立地读、思、勾、批;在小组交流和全班汇报时,能做到分工明确,汇报者有条有理、有理有据,倾听者认真倾听,然后进行补充或质疑。这也正是本堂课的亮点。

二、不足之处与改进措施

竟然是对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那么尝试初期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如《将心比心》一课,虽然在开课时我设计了用台湾作家罗兰的话来激趣,但效果并不好。课后进行反思,觉得如果开课时用和学生聊天的方式,和他们分享在我生活中发生的像“将心比心”那样的真实的故事,我想会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这样的“美的导入”正好和“美的升华”相照应,更能为后面的小练笔打好铺垫,岂不是“一箭双雕”。

在“美的发现”这一环节中,针对年段目标设计了概括主要内容,但由于还是停留在“读—思—说”这种传统的方法上,所以导致在“说”的这一环节,大多数学生都扮演的旁听者的角色,如果能变“读—思—说”为“读—思—做(如:用填空的方式概括主要内容)”,那么所有学生都会动起来,成为正在的.参与者。在设计自学提示时,由于没能抓住“将心比心”这一主线,而片面的将问题设计为“勾画感动的句子”,所以学生的交流显得有些肤浅、苍白,对“将心比心”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也导致了学生在“美的升华”的小练笔中,有些无从下手,写出来的东西也缺乏深度。为了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出现同样的问题,我认为在制定自学提示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紧扣文眼。自学提示就围绕文章的题目展开设计。二是自学提示要细化、要有可操作性。如自学提示要让学生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从哪些方面进行批注。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只有让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那么他的理解才会有深度、有广度,最后落到笔上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有内涵。

课改之路艰辛而又漫长,我会继续在这艰辛而又漫长的课改之路上下求索。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 篇6

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以经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因为这是篇阅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用自我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经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到达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再进行全班交流和补充,学生进取性较高。

其次,重视朗读感悟。如在学习第二个故事时,我让学生细读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经过妈妈的话来体会妈妈宽容、为别人着想的品质,普普通通的一位母亲,她为什么能有如此不简单的举动,说出如此不简单的话呢?请联系下文再去体会。学生经过读书体会到:透过母亲“平静的眼神”和“轻轻的话语”,可见母亲把那位护士当作了自我的`孩子,在鼓励她,支持她,同时也期望自我的女儿在将来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有层次的引导中,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了“将心比心”一词的含义。

学完这篇课文我在日记本上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写写自我对文章最终一段的感想。第二天当我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感触还挺多的,异常是部分学生的心得体会让我感动。我想经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必须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