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2025/10/1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习了表内除法后对除法学习的进一步拖展和延伸,是对除法意义的又一次认知,同时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安排观察和操作活动内容,在实际的操作中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含义,余数的产生是实际需要的,他与所分物体的多少和分成几份有重要的关系。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提问题,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这节教材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能整除的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使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3、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他们对余数的现实有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对余数产生的意义缺少深刻的数学思考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着重从现实的情景中,把有余数的这一数学现象剥离出来,结合现实背景来具体思考余数产生的意义以及和除法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②.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③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实际背景,明白余数的意义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2

设计说明

小学数学的图形与几何的特点是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因此,画一画、拼一拼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能感受图形的特点及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还能回顾所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知识积累活动经验。

1、在对比操作中体会图形的特点与数据的联系。

教材110页2题中的两个长方形的长、宽之间有2倍关系,这是它们能拼成正方形的关键。因此,教学中先让学生用两个长和宽没有倍数关系的长方形拼一拼,求出拼成的图形的周长。再用两个长、宽之间有2倍关系的长方形拼一拼,求出拼成的图形的周长。通过对比,将学生的关注点从操作引向图形的特点与数据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

2、重视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掌握。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图形的特征,加深学生对图形的`印象,能利用所掌握的图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的问题,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形纸(两组)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让学生拿出长和宽没有倍数关系的两张长方形纸拼一拼,并计算出能拼成的图形的周长。

2、让学生拿出长和宽有2倍关系的两张长方形纸拼一拼,并计算出能拼成的图形的周长。

3、比较以上两组长方形纸所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发现?

(第一组的两张长方形纸可以拼成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第二组的两张长方形纸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讨论:为什么会出现正方形?

(第二组长方形纸的长是宽的2倍,所以当2个宽拼在一起时恰好等于长,就会拼成正方形)

5、说一说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

6、结合刚刚计算出的图形的周长,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7、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怎样测量?

8、系统整理这一单元所学习的知识点,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示把知识点表示出来。

⊙综合复习

1、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1)课件出示:4千米=()米

5厘米=()毫米70厘米=()分米

(2)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进率。

(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3)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4)总结单位换算的方法。(高级单位乘进率除以进率低级单位)

设计意图:对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并结合有针对性的练习,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系统地掌握。

2、借助一组图形复习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及正方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请你找出下列图形中的四边形。

(2)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哪些图形是四边形的。

(3)找出这些图形中特殊的四边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设计意图:对四边形的特征进行系统的复习,有助于学生清晰、牢固地掌握其特征,为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复习周长的概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113页11题。

下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单位:厘米)

(2)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列式解答:(10+5+5)×4=80(厘米)

4、完成教材114页16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解题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这是求长方形的周长的问题,但是这个长方形是靠墙角围成的,所以只要算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就可以了。

(3)列式解答:8+6=14(米)

设计意图: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将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3

设计说明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学生了解的日常生活事物入手,通过出示栏杆和大卡车的高度,给学生创设“能通过吗”这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理解这两个小数的实际意义开始,进一步认识小数。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加深对小数的认识,选取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小数,让学生在教材出示的价格、短跑成绩、体温、身高等小数外,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小数,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感受小数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3.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借助元与角之间、米与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渗透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中理解1角=0.1元,1分米=0.1米,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集体合作的力量,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米尺、10枚1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交流,丰富生活经验。

师:谁能说一说,你们都收集到了哪些生活中常用的小数?

(学生自由交流)

2.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88页“看一看,读一读”的四张图片)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四张图片,上面写有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同学们想看一看,读一读吗?(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常见的小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小数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同时为下面理性知识的建构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丰富对小数的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88页“看一看,读一读”的四张图片。

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

生1:我知道了一盘瘦肉馅的价格是7.9元。

生2:我知道了小男孩50米跑的成绩是7.98秒。

生3:我知道了小男孩的身高是1.41米。

生4:我从图中看出小女孩的'体温是38.2℃,这个小女孩发烧了!

生5:看来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啊!

(2)提出问题,引出情境图。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老师这里还有一张图片,你们能够集体合作,帮助老师把图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吗?

2.借助常用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教材88页第一幅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

生:图中的大卡车车身高3.25米,道路中的栏杆高3.50米。

课件出示问题:这辆大卡车能通过栏杆吗?

师:你能根据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类推出3.25米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吗?3.50米又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呢?你认为大卡车能通过栏杆吗?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师指名汇报并引导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个别汇报。

预设

生1:3.25元是3元2角5分,所以3.25米就应该是3米2分米5厘米。

生2:3.50米也就是3.5米,3.5米就应该是3米5分米。3米5分米比3米2分米5厘米高,所以大卡车能通过栏杆。

3.借助元与角之间、米与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渗透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余数,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和动手操能力、观察对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仔细思考的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很高兴我们能相聚一起,在数学大本营里,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我们的口号是:数学大本营,快乐伴我行。(课件展示)

咱们一起做个“猜手指”的游戏,从大拇指开始数至小指,依次往下数。当你说到一个数,孙老师就能知道这个数会落在哪个手指上,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挑战,教师应战。)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猜的这么快吗?这个游戏中藏着数学秘密呢!想知道吗?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就揭晓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学习例2

(1)收集信息

师: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同学们准备用一些花来装扮教室,这样教室就更漂亮了。(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收集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谁会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自主做题)

生:一共有23盆花,每组放5盆。

生:求能放多少组,还剩下几盆?

生:这是再求23里有多少个5,要用除法计算。算式是23÷5。

生:我还会列除法的竖式(师板书算式)

(2)动手操作:(课件展示)师:这道题的结果是多少呢,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可以分几组?还余几根?(独立完成,再展示结果。)

(3)汇报评价:在小组内说摆小棒的过程,再汇报。

生:把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分成了4组,还剩下3根。(师同时板书答案)

师:看来,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4组,还剩余3盆。剩下的还能再分吗?为什么?(课件再次展示,进行着重强调。)

生:不能再分了,剩下的3根不够摆一组的。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候候正好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在数学上,我们把剩下的不够分的数就叫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4)认识余数

边板书边讲除法家族里的新成员——余数。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

(5)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读法。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除法家族里的每个成员?每个成员各表示什么?这个算式怎么读?

强调:老师查字典知道“余”表示剩余的,多出来的,余数就表示剩下不够分的.数。

(6)竖式计算

师:有了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把这道竖式计算出来。

生进行竖式计算。

师:你列的竖式是否正确?数学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请我们走进课本,用心阅读51页例2图。

边读边思考:A、如果不分小棒,商是几?怎样知道的?B、23下面的数是几?它是怎么得到的?C、余数是几?是怎么得到的?

D、你知道余数表示什么?(课件依次展示)

小结:我们可以得出除法竖式计算三部曲:商、乘、减。(课件)

(7)展示竖式。

2、练习。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

(1)小试身手

(2)知识城堡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学习例3

(1)探究关系:如果刚才的例2中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25盆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2)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题目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得越来越快啊?有什么窍门吗?

(4)小组合作:

师: A、请观察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B、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同桌讨论,再互动交流)

追问:为什么余数是依次增加了?(一个量在变,所以改变了另一个量。原来被除数在变,会引起余数的变化,被除数每增加1人,余数就会增加1。)

2.归纳总结:所以,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反过来怎么说?

3、智慧冲浪:

(1)下面这样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2)知识城堡2.

(3)我是小法官。

四、课堂总结,交流释疑: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

五、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开心小游戏:猜手指

猜手指游戏是几个数字在循环?列式就是:( )÷5=( )…(),这个游戏主要看余数:如果余1,这个数会落在大拇指上;如果余2,会落在食指上;余3,落在中指上;余4,落在无名指上;会不会余5?如果没有余数,就落在小指上、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快速进行猜手指游戏了吧?(和同桌互做两个,学生根据结论,做游戏验证。)

2、智慧小博士。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八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可是他们玩得满头大汗,向猴妈妈要水果吃。可是猴妈妈只有一个桃子,想一想:把这个桃分给四只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

猴妈妈把这个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分数。

二、教学例题

1、教师:桃子吃完了,可小猴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猴妈妈又端来一盘桃。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读题,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帮猴妈妈分一分吗?(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问:这盘桃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在哪里?是几个?

指出:通常把4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画O)问:要怎样分?(平均分)

师:我们用虚线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这盘桃的()

提问: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总分数)分子1呢?

2、8个桃。

如果这盘有8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8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生独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说说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这盘桃的()。(齐读)

问: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个桃。

如果这盘有12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妈妈拿来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齐读)

5、比较。

讨论: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一个整体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问:刚才怎么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而现在怎么变成了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7、小结: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

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小猴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想想做做1。

生独立填,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对后两个,师:你能看着这两个图,提一个问题吗?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说一说:刚才我们分别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举例:你是一个小组的几分之一,是全班的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写12个的四分之一、12个的三分之一、15个的5分之一、15个的三分之一

比较:想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出示16个,问:其中的一份还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

3、想想做做3。

你觉得先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画虚线表示平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个。

4、游戏: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线段图。

出示: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6

设计说明: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与以前学习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难点是要学生理解并掌握简便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以旧知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简便算法的优越性,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旧知有效迁移。

在教学例6时,引导学生借助笔算乘法的方法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理解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与以前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是一样的,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进行有效迁移。

2.加强比较,体会简便算法的优越性。

本节课在展示交流的环节中注重突出两种方法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虽然两种方法竖式的写法不同,但结果相同。同时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二种方法的算理,加深对简便算法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1.出示口算题并计算。

30×3400×250×63000×2

2.引导学生观察口算题,说说发现了什么。

(其中一个因数是一位数,另一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至少有几个0)

3.学生交流口算方法并总结: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后面添上几个0。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已学知识,将学生引进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习新知理清思路,做好准备。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67页例6。

(1)学生读题,分析题意。(结合实际生活给学生渗透“每套280元”是单价)

(2)明确怎样列式“求一共花了多少钱”。(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式为280×3)

2.探究解题方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生独立试做,师巡视)

方法一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由于第一个因数个位上是0,乘3后还得0,所以在积的个位上写0,这个0起占位作用。

方法二把280乘3看成28个十乘3,先算28乘3,写竖式时把8和3对齐。得出的84表示84个十,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这个0起占位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方法二对不对?为什么?

(方法二是对的。因为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可以用0前面的数先乘一位数,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所以笔算时也可以用0前面的数先乘一位数,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引导学生比较以上两种方法的异同点。

不同点:方法一是按照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进行计算的;方法二是用多位数0前面的数先乘一位数,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相同点:计算结果相同。

4.引导学生讨论用方法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1)列竖式时要怎样对齐?

(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