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红楼梦》读后感

2025/10/11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点曹雪芹绝对不同意。

红楼女子个个美丽,这不是他们的特别动人之处,个个有才华,这才是曹雪芹要讲的重点。

大观园里起诗社,颇有兰亭雅集之韵,这里面最耀眼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论文采,二人不分伯仲,不同在于林黛玉的生命里,诗是万万不可缺少的,于薛宝钗却不尽然。黛玉的文字全部是个人生命的表达,宝钗的诗作无一例外是经世致用的指导。黛玉夺菊花诗魁,宝钗就来一首咏螃蟹绝唱。黛玉的《葬花吟》一字一滴血,宝钗的《海棠诗》几乎可以作为人生坐标。林黛玉重建桃花社,薛宝钗的柳絮词就是她个人价值观的直白表达。二人合体共用一词一曲,双双登顶女主宝座。论外貌神韵、综合素质实力,其它的人物都要逊色一筹了。这里面的核心支撑就是二人在文化上和众人的距离。

红楼女子第一梯队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之所以是第一梯队,恐怕二人文化上的优势是重中之重的。

再看第二梯队,这里面的人物包括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和妙玉。

元春同样才华横溢,血缘上,她是宝玉的大姐,文化上,她是宝玉的启蒙老师。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的文采把靠文化吃饭的那些个酸腐相公们秒成了渣。小说老是在讲宝玉不喜欢读书,不求上进,一副草囊饭袋的样子,这一回算是贾宝玉的正传,给他平反了,是曹雪芹的春秋笔法罢了。读者正叫好,元春省亲夸完宝玉果然是进步了之后,就将他的题联一一作了修改。这里至少有一个用意就是为了表现元春的文采是高于宝玉的,如此也就呼应了小说开篇说:

“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

小说虽然没有突出探春的文学才华,但她在书法上的造诣在众姐妹里是最好的,尤其是她的理家之才还有家国情怀,那个年代对于女子的称谓加个“小”是很正常的,但探春显然不属于这一类,她是实实在在的“大女子”。探春赢得人的敬重,就得益于她的“才具”。

史湘云在文学水平上是可以比肩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她得曹雪芹偏爱,实在没有给她什么像样的缺点,十二钗里,她的读者缘极好,几乎没有谁讨厌甚至不喜欢这个姑娘。海棠诗,探春做得稍有吃力,宝玉干脆弄了个磕磕巴巴,湘云一来轻松两首,把宝玉都惊呆了。每次诗会,史湘云都是最积极的那个,她和黛玉中秋联诗,黛玉每有奇句,她必定要压一头才罢,读者却不会认为她要强,只会觉得她太爱作诗还有这样的活动,而且更突显她性格的可爱。湘云最出彩的几处无疑都是她大展才华之时。

妙玉是十二钗里的异数,妙玉是黛玉的一个分身,高洁孤僻比黛玉更甚,文采上,她只有一次展示,就是76回的中秋夜联诗,她对黛玉湘云的联诗给予了认可,却认为太过悲戚,于是妙玉续诗将此诗气氛来了一个大反转,由悲戚转为岁月静好了。妙玉面对黛湘完全是长姐对待小妹的态度,很有长者训导幼者之感,而且黛玉湘云对妙玉十分的佩服,说我们守着这样的诗仙却不自知。妙玉列十二钗第六位,是因为她完全不是四大家族之人,感情上,她与宝玉的关系比前几位也远得多。

十二钗里的第三梯队是迎春、惜春,迎春善弈,惜春的笔墨丹青是最好的。虽说二人在诗词上比不上姐妹们,也没有什么大才干,但是每次诗社,迎春惜春定韵做裁判,没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是不行的,加上黛钗湘探等人太过光芒万丈,显不出罢了。

巧姐从头至尾都是一个小孩子不细说,凤姐不识字,曹雪芹写她所费笔墨超过黛玉宝钗,而且她的出类拔萃的治家能力哪一个不佩服,就因为不识字,她就落到了第十位。李纨是能作诗的,只不过文采略逊,李纨孀居能入列十二钗,她出身书香绝对是她的加分项。论美丽和头脑清醒,秦可卿在十二钗里都是佼佼者,但对于她文化学识,根据她的出身,大概率和凤姐差不多,而且秦家也谈不上书香。秦可卿在私德上有失,对于她的学识曹雪芹一字不提,甚至不给于她文化上的认可。

金陵十二钗的排位遵守一个原则,就是和宝玉感情纠葛以及血缘的远近为标准。可是曹雪芹可能是潜意识,更可能是故意,让贾宝玉用心的程度,就是这个女子的文化水平的高低为依据。金陵十二钗的排位可以看作是一个文化水平的排座次。这在《红楼梦》所处的那个物化女子的时代是极其不容易的。

读者读红楼,对于读书爱书和不读书不爱书的女子,曹雪芹所给的待遇截然不同,延展到小说里,体现在贾宝玉所敬所爱的程度与之一脉相承。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君如陌上尘。

我用我的眼睛翻阅着书,固执、浮华的尘埃早在时光的流逝中被抹去,昨天的梦朦胧地露出了红楼。

看完后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那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又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穿越时空,回首那漫长而凄惨的爱情历史,一个孤独的大家庭的历史,也是无法过去的。宝玉和黛玉相遇了。命运已经注定在那一刻。正是在这个大花园里,宝黛的感情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天命注定,但与贾母的心意不同。书中所有的故事,不论是家族的衰败还是男女的情爱,他们都在谈论真理。人生就像扁舟,浩瀚的大海像世界一样宽广。在这片大海中,小船应该如何航行穿过有风浪的大海,我认为只有积极地迎接浪涛的冲刷,稳步地迈出每一步,才能让自己的小船变成一艘大船,经受住更大的波浪。有一句名言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我们心情豁达,乐观,我们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知道星星仍在闪烁。

书中还有对道德、对人性的深层领悟。贾瑞,一个有着很大的淫心的人,情欲令他一步步堕落,直至违反道德、违反法律的大事件爆发。有时我们打开报纸,看到许多荒谬的新闻,各式各样的犯罪与事件,常会在心里说怎么会有这样禽兽不如的人。可是当你看了《红楼梦》贾瑞这一章,我们就能体会到人的脆弱与无奈。平常我们有很多道德、法律、礼教的学习,我们也很认真的用这些法则,禁止自己做违法和不道德的事情。但我想说的是,我也许有那个犯罪的欲望,只是我的理性控制了我的感性,获得了内心的平衡。正是因为如此,你会对那个控制不住感性冲动的人,有一种悲悯。

我一直不太相信平常给一个人灌输太多的法律规则、道德教训,他就不会做有违理性的事情。贾瑞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平常教训的太严,反而让它一碰到这样的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我一直觉得,美德教育是最重要的东西。因为你对人性有所了解以后,会有一种人性上的开放与活泼。在严格的教育里,当一切都变成了道德、法律的时候,一个孩子在认识人性的时候,其实是很难把握的。可是如果他读了很多的小说,他对小说里的人性和各方面事情有了解后,它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就不会孤单,因为他看到小说里的人也遇到或发生过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会太慌张。

也是这样的原因,我觉得像《红楼梦》这样的小说,或者描写人性的电影,对人的一生有重要的影响。一个社会里如果只有道德和法律,是管束不住人性的,人性最好的管束方法不是教训、处罚,而是了解、知情,当你对人性本身有一个全面认知以后,你会会心一笑。

在这一回里,你看到了贾瑞的真实状况,你对人性有了深层的领悟。也许贾瑞是用一种赎罪的方式,把他的情欲带到了死亡。人世间每一个的生命,都自有其贵贱贫富,可在曹雪芹的眼中,已经毫无差别了。每个人在受他自己命运的苦。不同命运的苦,都是不自知,同贾瑞的不自知一样,王熙凤也不知。

我也记得秦可卿的死,大概在第十三回,王熙凤对她是很疼爱的。作者在写完贾瑞的死后就写到她,让我们看清了王熙凤这个人的好恶。这一次是关于葬礼的奢侈和送葬行列的浩大,四大郡王全部到齐,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古代封建社会丧礼不是个别人、个别家族的事,而是整个家族在社会里的社交跟门面。曹雪芹在家破人亡后写这部小说时,回忆当年的繁华富贵,这其中包括丧礼的风光,他有一点茫然,感觉到认识的空幻,所以在他笔下,死亡也好像一部戏一样。

同时红楼梦中的现代管理元素也堪比现在,就像秦可卿很聪明的想到,应该趁家里还有能力的时候,多在祖坟旁边购置一些田产,因为一旦有人犯罪,家产全部充公时,祖坟上的田产是不能充公的,因为孝道不可以伤害。这样会让自己以后有退路。曹雪芹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他在被抄家时根本没有一个归宿。所以他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了红楼梦里。他很遗憾,当家庭富裕时,没人想到这一点,所以他在困难时没有地方可去。秦可卿出生时名声不好,她会为自己想退路,会让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过得完日子。

这样的一本书,写了各个阶段的不同,各个地方的勾心斗角,人心的叵测,都会超出其它书的吸引人。曹雪芹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倾入了许多自己的感悟与悔恨,他悔恨在家富人兴为什么没有想到很多,为什么只有在日子都过不下去的时候才想到周全一时的办法。但我希望人生会像这样,像他这样,大起大落都蚕食而尽。毕竟人生不会风顺,走的每一步,也许都是对下一秒的全盘付出。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红楼梦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简介

贾母王夫人商议给史湘云还席。李纨准备游园东西,刘姥姥上大观楼缀锦阁观看了一番。贾母拣大红菊花簪于头上,凤姐给刘姥姥插了一头菊花。

刘姥姥夸大观园竟比画儿还强十倍,贾母叫惜春画大观园。刘姥姥夸惜春能干。

贾母领刘姥姥先来潇湘馆,刘姥姥误认为是公子书房。来到蘅芜苑,贾母夸宝钗太老实,要为宝钗收拾房子,叫鸳鸯取东西来放。在藕香榭吃酒行令。刘姥姥欲退席回家而不得。黛玉行令时无意说“牡丹亭”、“西湘记”中两句词曲。

红楼梦第四十回读后感

贾母得知刘姥姥来了大观园,边让人留住她,在秋爽斋设宴招待.参加这次宴会的除贾宝玉和板儿外,都是女性.贾母特别让人搬来一张小楠木桌子给刘姥姥用,让她靠近自己的桌子坐着.贾母带着贾宝玉、史湘云、林黛玉和薛宝钗一桌.薛姨妈是吃了饭以后过来的,只靠在一桌子旁吃茶.王夫人领着迎春、探春和惜春姊妹三人一桌.饭前,王熙凤和鸳鸯商量,想捉弄一下刘姥姥.鸳鸯便把刘姥姥叫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她一席话,还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并叮嘱刘姥姥“别忘了”.刘姥姥答应着:“姑娘放心.”

入座后,刘姥姥先是拿起王熙凤和鸳鸯早给她预备好的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感觉沉甸甸的不伏手,便说了一句:“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得过他.”大家知道是王熙凤和鸳鸯在捉弄刘姥姥,一听都笑起来.不过这“一 笑”还比较平淡,曹公雪芹先生在此没有多注笔墨.

接着上菜,一个媳妇端来两碗菜,王熙凤专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到刘姥姥的桌上.贾母说了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刘姥姥这一喊,众人先是吃了一惊,不知刘姥姥说这话是啥意思,接着大家都回过味来,知道是鸳鸯提前嘱咐了她的,是凤姐和鸳鸯在捉弄她,于是,“上上下下便哈哈的大笑起来”.

上一次刘姥姥拿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和他家的铁锨相比时说的那句话,引得众人都笑起来.这次的笑着真真是“一笑而过”.而刘姥姥在饭前说的鸳鸯教她的那句话,“上上下下便哈哈的大笑起来”,作者在这一次的笑上作了细致地描写,每一人的形态栩栩欲生,跃然纸上.

“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扶着桌子嗳呦;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群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曲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当刘姥姥用那双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家万里的鸽子蛋吃时,只觉得那筷子怎么也不听使唤,因没见过鸽子蛋,便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此时大家刚刚住了笑,听他这么一说,又笑了起来.这时贾母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琥珀就在贾母后边给她锤着.刘姥姥夹蛋时,因那鸽子蛋发滑,筷子又重,怎么也夹不起来,好不容易夹了一个,伸着脖子刚要吃,那蛋偏又掉到地上去了,便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就没了.”这时“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她笑”.

这一段,作者把设席排座位时提到的十个人中的史湘云、林黛玉、贾宝玉、贾母、薛姨妈、王夫人、探春、惜春的笑态都作了简洁而具体细致的描写,合卷闭目,如临其境,那场面宛如一幅笑的画卷.

作者这一段笑的描写,十分经典,令人百读不厌.奇怪的是,席间的两个重要人物薛宝钗、迎春又是如何笑的呢?我读遍前前后后的文字,始终找不到二人的笑态描写,对那薛宝钗不但没有笑的描写,吃饭的整个过程中也不过在设席安桌时提到一句“贾母带着贾宝玉、史湘云、林黛玉和薛宝钗一桌”,其他整个吃饭过程再未提及.贾母这一桌中,贾母、贾宝玉、史湘云、林黛玉各有各的笑态,唯独这薛宝钗不知如何笑法.而王夫人那一桌中又唯独没有对迎春笑态的描写.是作者漏掉了,还是作者有意为之?

薛宝钗和迎春同宝玉、黛玉等人不同,特别是薛宝钗,为人处事较为世故,如果在这里出现一个笑得前仰后合的薛宝钗,便会与全书中的薛宝钗的形象发生冲突.那迎春生性怯懦,事事小心,又与“笑”字相去较远.所以,我想,这段描写里没有宝钗、迎春二人的笑态,不是作者的疏忽或遗漏,而是作者有意为之,正是“不写之写”.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第一重:炎炎的夏日,炙熱的高溫,我連敲著鍵盤的手都感到有些無力,此時此刻,窗外的蟬聲聽起來都有點懶洋洋的,斷斷續續的蟬鳴和起起落落的鍵盤聲,厚厚的一本「夢」,還有一堆所謂的「紅學」,真是讓我重到覺得連夢也做作不了!一會兒,紅學變成了曹學;一會兒,賈寶玉和林黛玉成了世祖福臨董小宛;一會兒,又成了清將納蘭成德的愛情故事……。在這種熱得令人發昏的時候,我的大腦有點渾沌了!說書人不都說了那是「滿紙荒唐言」了嗎?找出了一堆的紅學,我真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我終於相信吳淡如所說的那句話了:『中國漢學家的想像力似乎全在裡頭了!』賈寶玉說:『女兒是水做的骨頭,男人是泥做的骨頭。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又一會,紅樓夢裡的男人暗指剛入中原的滿族,而女兒就是指漢族人了!此時的紅學成了「弔明之亡;揭清之失」為宣揚民族主義而生的一部名著了。唉!但現在我更篤定那絕不只是「似乎」而已,紅學裡,連曹雪芹的家族都沒放過,甚至是曹家的家譜都能拿來細數一番。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文學價值?一連串的考證、一頁頁的推論,無怪乎胡適先生要說那是「附會的紅樓」。

無論是紅樓夢也好,是風月寶鑑也罷,說穿了,它也不過是本言情小說,如今就連版本對照都要巨細靡遺,裡面的詩詞歌賦都可以拿來做考據,為什麼卻硬要將那份痴狂束之在「經典」的高格中呢?也許就是因為它的經典卻使得每個欣賞它的人都不曾用最單純的感動去感受它,大概那也就是如今只能在考證學裡頭找到紅學的原因吧!「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這份「其中味」大概也只能在閣外感嘆啦!

第二重:有了第一重那令人頭痛的感想,於是本想偷懶的我決定認真將紅樓夢再看一次。有幾個熟睡的夜晚我當真是在紅樓夢了;在夜深人靜的床燈前,恍惚中,我宛如置身在大觀園裡,一幕幕的看見了寧、榮兩府的興衰起落、林妹妹「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痴、寶哥哥展不開眉頭的傻、才貌雙全的史湘雲、傳統典型柔順的中國女子迎春和襲人、兩美兼得卻還不安於是的賈璉、還有一堆傳統標準的中國大男人、一切大觀園裡的愛、恨、 痴……。不住的聽著有人輕輕的低喃著:「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忘不了新愁與舊愁。」反反覆覆、迂迂迴迴,逝去的煙消雲散,留不住的依然挽不回。

讀到最後,我不禁喟然!「嚥不下玉粒金波噎滿喉,照不盡菱花鏡裡形容瘦,展不開的眉頭,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記得第一次讀兒童文學版的紅樓,我並沒有投入太多的少女情懷,只是對寧、榮兩府這樣一種命運的起落,有種不見它樓,卻見它樓塌的感慨;對於裡頭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愛卻不大理解,甚至是為寶玉在黛玉死後仍迷迷糊糊過了一段日子覺得不敢認同,隨著時歲增長,如今卻更能體會出在他大哭一場之後,心情一點也沒變的滋味!可是再多的淚水也不能夠改變些什麼,這讓我想起一部曾轟動一時的日劇─劇中鮮明的對比著男主角對於愛情的一種成長,兩段經歷生死的愛,第一次失去的痛不欲生、頹廢喪志,直到女主角的出現,他不斷的從命運的牽絆中學習去愛去付出,更不斷的向生命之鍾禱告著:神啊!請多給我一點時間,雖然他仍然失去了,但對於愛,他已有所成長,最後一幕,男主角帶著他们唯一的女兒站在墓前溫柔的笑。同樣是失去,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其實認真想想,這不就是種人生觀嗎?寶玉乍然知悉黛玉的死,他只看見了他所失去的,所以他變得痴傻,最後遁入空門,選擇遺忘所有他還握住的擁有。

「無為有處有還無」,無意中,我似乎有些領悟;其實人生是很現實的,不論是失去了、擁有了,世界卻不會因你的悲傷雀躍而佇足,太陽依舊東昇西落,地球仍然四季運行,當愛的人離開了,一切的一切都還是不斷的在繼續,而我们唯一能做的,也許就是從中試著感受擁有,學會珍惜,在該放手時學習承受失去的落寞。「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再次細嚼這句話,令人不覺莞爾,人生也不過就是如此;擁有的時候患得患失,卻又在失去後有種若隱若現的悵然,是非恩怨隨風付諸一笑,聚散離合本是人生難免,人生苦短何必計較太多,成敗得失不用放在心頭,畢竟,面對、承擔,才是成長的開始,苦難,在每個人生命中也許有輕重之別,但選擇如何面對,仍操之在己,何不為自己找找生命的轉機。第一次讀紅樓,我和書中的寶哥哥、林妹妹擁有相同的年紀,同樣的懵懂、同樣的單純、同樣的無憂無慮,但也許最不同的就是那份執卓的痴儍吧!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读《红楼梦》。当时我12岁,在城关中学上初一,吴晓冰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她的言传身教令我如沐春风,使我对语文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那年寒假,吴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阅读一本名著。

我的母亲,对我有着重要影响的又一位女性,她从不吝惜给我买书钱,即使那时家里并不宽裕。她带我到书店,我在书架前徘徊了很久,终于挑了一本《红楼梦》,彼时在我年幼的心中,《红楼梦》是一本最的名著,更何况它的价格,在四大名著中也是最贵的。

但一个12岁的孩童,想要读懂红楼梦,并非一件易事。果然翻了几页,我就读不下去了,开篇讲的神话故事,绕得我云里雾里,并不熟悉的表达方式,令我懵懵懂懂,不肯再读。

但也就是因为家里并不宽裕,没有其他的游戏方式,过了几天,只好重新拿出来再读,跳过晦涩难懂的部分,这一次我很快被它所吸引。我不得不承认,那种吸引首先是豪门大户里的富贵生活对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女孩的吸引。书中写到的每一处院落,每一件华服,每一道美食都令我神往。做法考究的茄鲞,刘姥姥夹不起来的鹌鹑蛋,宝钗送给黛玉的燕窝,宝玉挨打之后想吃的小荷叶小莲蓬的汤,贾母嫌太油腻的鸭子肉粥,宝玉给晴雯留的豆腐皮包子,秦可卿病中能吃得动的枣泥馅儿的山药糕,不胜枚举,给了我一场想象中的美食盛宴。

也想在大观园中分得一处院落来住着,闲时串串门子,拜访好友,吟诗作赋;也想拿手帕拢一包花瓣,枕在落花纷纷的石榻上浅睡;也想在飘雪的琉璃世界,和一众好友围炉烤鹿肉,饮温酒。我像初进贾府的林黛玉,小心翼翼地揣摩各类人物的心境;也像刚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贪看富贵人家的一饮一食。书中仍有些不能理解的文辞和欣赏不来的诗词,不妨碍阅读,便暂且割下。

日复一日,很快《红楼梦》就被我读完了,每每合上书,只觉唇齿留香,舍不得束之高阁,于是我开始了一遍又一遍地回味。这一次阅读,我不是从头到尾细读,乃是随性所至,翻到哪一页便从哪一页读起。读熟了之后,心里想看哪一段,就翻到哪一页。记得那时最爱读的,是宝玉同黛玉吵架,老妈子同小丫头吵架,当姨娘的排揎当小姐的,当主子的掌掴当奴才的,当老子的教训当儿子的,当丈夫的要杀当媳妇的,当主母的陷害当姨娘的。品之如饴,嚼之有味。尤其是探春和宝钗在荣国府兴利除弊,撑起贾府改革事项那一节,引发各类矛盾冲突,更是百读不厌。

后来随着年龄增加,学识增长,阅历丰厚,书中那些不懂的词也懂了,不能欣赏的诗句也能欣赏了。于是就特别爱读书中所写到的诗句,它们或长或短,却都和人物性格命运息息相关。_中,群芳夜宴,众人占花名儿,宝钗抽到牡丹,签曰“任是无情也动人”,不就是宝钗这个“气一暖,就吹化了”的冰雪美人的注解吗。湘云生日,宝钗替她张罗请众人吃螃蟹赏菊作诗,黛玉《问菊》中说“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不就是她自己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写照吗。

香菱学诗时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这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短短一句,就道出了诗歌的说不出来的好处。语文课上解析再多,不如原句精妙无双。宝钗进入大观园,黛玉对她一直很冷淡,后来宝玉觉察到黛玉对宝钗的态度转好,用《西厢记》里的一处戏文问黛玉道“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借用“举案齐眉”这个典故说明每每只是孟光对梁鸿尊敬有加,何时梁鸿也能对孟光举案齐眉,把钗黛之间微妙的小儿女的心思一语道中却又未曾戳破,比直言问她几时接纳了宝钗强上千百倍,黛玉不仅不恼,还称赞说“这一句原问得好,你问得也好。”

再后来,年岁增长了些,对书的理解也更深一些。我开始懂得黛玉和宝玉从未互相说过一句喜欢的爱情更加纯粹而彻底;也开始理解黛玉非死不可,而宝钗对于自己即将嫁给宝玉这件事只能暗自垂泪,我知道他们三人的爱情悲剧正是身处这座院子带来的悲剧。繁琐华丽的高门大户像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旗袍,早已腐朽了。我儿时所理解的作者曹雪芹的辛酸泪与荒唐言不过十分之一。

如今,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足了,娱乐方式丰富多样,电子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处在终端的我们如上瘾一般一条又一条的刷新消息,却静不下心来去一遍又一遍阅读同一本书。我十分怀念那个坐在小小的房间里心无旁骛翻阅一本书的小小的自己,那是生命最虔诚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