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雷雨》教学反思

2025/10/1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雷雨》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雷雨》教学反思 篇1

《雷雨》一课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炎炎夏日,闪电雷鸣,声声蛙鸣,美丽彩虹……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看图与读课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和想象雷雨的特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

一、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低年级学生所需要的。如,课文第一段“黑沉沉”这个词学生不容易理解,要让学生通过看图,知道雷雨前的云很黑、很厚,所以看起来“黑沉沉”的。在指导朗读时,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朗读,感悟雷雨前、雷雨中景物的`变化。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知了一声也不叫”这句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自然景物的特点,“乌云——黑沉沉”、“树叶——一动也不动”、“知了——一声也不叫”来理解朗读,并结合情境画面领悟雷雨前景物的特点。再如读“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这句时抓住“越来越亮”、 “越来越响”结合课件,体会闪电一次比一次亮、雷声一次比一次大、刺耳。并联系生活实例,尝试用“越来 越 ”说句子。学生结合课文能够说出雨越下越大,雪越来越白等。

二、注重积累,加强运用

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在引导学生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句子时,“垂”比较抽象,难理解,在课堂中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感受垂和落的区别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回答:“‘垂’是说蜘蛛顺着一根蛛丝从网上下来。”然后就“垂、掉、落”这三个字进行了词语的训练:

金黄的稻谷( )下头

苹果从树上( )下来

叶子从树上( )下来

兔子的耳朵从头上( )下来

又如“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一句时,抓住“越……越……”进行训练,课件以“我会说”的形式填空训练:( )越来越亮;( )越来越响;乌云( );风( );( )越( )越( )。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积累了词语。

三、多样形式,指导背诵

背诵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雷雨》一文语句生动、简短,朗朗上口,是背诵积累的佳作。课堂上,通过展示图片、填空、儿歌的形式指导背诵,学生在学完了课文的基础上基本上就能够背诵课文了。

讲完课,细细琢磨,这节课我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很多事情赶到一起,备课不够充分,课件操作不流畅。二是朗读时,还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三是放手不够,授课过程面面俱到。结合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建议,在今后的听评课中,我会向各位老师多学习,精心打造生本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雷雨》教学反思 篇2

《雷雨》是选自人教社 课标版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雷雨》向读者展示了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

我上的是《雷雨》的第一课时。总体上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创新的目的。课堂上,师生共创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这节课在设计上,我采用了先上”雷雨中”,再上”雷雨前”和”雷雨后”的这种方法,并结合我们年级的教研课题《在情境中有趣地识字、写字》,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识字写字教学。

本学期学生要认的生字是400个,要写的生字是300个,学习任务重,但如果每节课将学习生字和阅读教学分开,这样让学生学得枯燥,老师教得无趣.怎么办呢?我也一直把“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不能单纯的朗读感悟,必须体现写字认字这个难点”这个指导思想牢记在心,那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巧妙穿插识字写字而不显得唐突呢?

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在教学雷雨前景象时,我说:“同学们,看看这幅图,读读这句话,看看有什么感受?是啊,乌云密布,乌云很多。黑沉沉是说乌云很厚、云很低、天色很暗。你能将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在学生读的时候,老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压”字,理解“压”下来的感觉,从而指导书写”压”字:老师先范写,学生书空。

2、指导学习第二段(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时,我问:蜘蛛为什么要逃走?(说明风很大,蜘蛛特别害怕,都从网上滑下来,逃跑了。)你能不能把风的剧烈、蜘蛛的害怕读出来?

在指导学生朗读完后,点击“乱”字,指导读准,说说识字方法;出示“逃”字,指导读准,组词。点击出示“垂”字,指导读。

接着,我问:同学们,如果我说蜘蛛从网上掉下来,逃走了。行吗?为什么?看图片,了解蜘蛛怎样从网上垂下来 :“垂”是说蜘蛛顺着一根蛛丝从网上下来,所以“垂”比“掉”更好。然后我又故意出示一个空出“垂”字的句子,故作惊讶地问学生:“蜘蛛逃走了,看,‘垂’字也逃到哪里去了?蜘蛛逃到课本去了,我们赶快把它捉回来。”这时很自然地让学生翻开课本找到“蜘蛛”两字,观察字形,老师再范写,学生书写。

3 、教授”雷雨后”景象时,指导学生读完该段后,我说:同学们读得这么美,老师要将这条彩虹送给你们,(出示彩虹图片和词语)学生齐读”彩虹”2遍后,我接着引导:写这两个字有什么要提醒的.吗?彩虹这么美,你们能不能将它也写得很美?生书写。

总之,在这节《雷雨》中,我做了一次大胆尝试,那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趣地高效地识字写字. 一节课下来,感觉课堂较为流畅,学生学习生字不再那么枯燥,学生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字词的用法,识记生字,甚至运用生字词,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在教授这一课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这三个景象的教学处理单调,都是先出景象,再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在个人素质上,我的教学基本功不扎实,仍需要多加强朗读训练;关注教案多,关注学生较少,这也是我上公开课常犯的毛病。

《雷雨》教学反思 篇3

陈琳琳教师在教学《雷雨》这个环节中,学生和教师都是在简便、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的,陈教师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学生成为主体,教师成为主导,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自由地发表自我的所得、所想,陈琳琳老能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布置他们课前去收集关于雨的.资料,这些资料是学生平时看过、听过、学过的东西,积累起来容易,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乐于积累所学的知识,进取运用所积累的知识,这些都为他们以后高年级的感悟,运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不仅仅如此,陈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与学生进行对话教育,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力为自我的画面起名字,经过全体同学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为画面起恰当的题目,但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把学生起的题目巧妙地与课文题目相结合那就更好。

总之,陈琳琳教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课,我只是提出自我的看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多向她学习,在积累方面多下功夫,为我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想象空间。

《雷雨》教学反思 篇4

优化语用课堂注重语用能力——

《雷雨》教学反思

《雷雨》是二年级下册第五组“走进大自然”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按顺序分别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课前,我钻研教材,结合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紧扣“优化语用课堂注重语用能力”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上,用自制的三幅插图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描写顺序,并直观感受到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景象。再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了作者描摹景物时用词、造句的生动、形象,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教学内容聚焦语用。备课时,我花了大量时间研读教材,确定目标后,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教学点。如,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重点抓住“压”,通过做动作理解“压”的含义,从而体会“乌云压下来”令人压抑、害怕的感受。又如,在第二段中“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我让学生进入角色当一当小树,感受风大时树“乱摆”的样子,这一设计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缺乏繁杂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他们能用行动展示内心的想法,当言语表达还跟不上内心的感受时,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效果很好。学生通过自演自悟之后,朗读也有声有色。再如,我将教学内容大胆取舍,直奔语用能力增长点,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练习用“越来越 ”的句式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变化。

二、凭借文本“语例”拓展语用空间。我根据文本语言文字特点和学情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去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1、先联系图画和生活实际观察理解,再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运用。在教学“垂下来”一词时,先初步感知“垂”的.意思,接着通过看图(蜘蛛从网上垂下来;树叶从树上掉下来;)比较了“垂下来”和“掉下来”的异同;再创设生活图景迁移运用(柳枝“垂下来”和苹果“掉下来”); 我还出示了诗句“万条垂下绿丝绦”,让学生诵读体会了“垂”字的表达效果;最后返回文本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将摄取——消化——运用——积累融为一体,这种“涵泳”过的词语积累才是“活”的语言积累,用时方可信手拈来。

2、先阅读理解,再联系生活实际去运用。整体采用创设语用情境的策略,以运用文本中“越来越 ”这个描写景物变化的典型句式为抓手,从引读雷雨前景色变化开始,理解“越来越 ”的意思和用法;再让学生运用句式说雷雨中、雷雨后看到的景色变化;然后启发学生追溯全文,有联想、有创造地说雷雨后花儿、天空、阳光颜色的变化,蝉鸣声的变化,青蛙心情的变化。从说一句起,到用上好几个“越来越 ”连续说变化,表达一组完整的意思。恰当运用语境化、生活化、现场化等语用实践策略,引领学生走进扎实有效的语用训练活动,实现了“语例”最大限度的增值。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零碎的几点思考。 学生学有所得,就是我最大的收获。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加地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雷雨》教学反思 篇5

本学期精备一课,我们选择《雷雨》其目的就是本课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在课堂上我汲取去汪清听课的经验,努力地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师生配合比较默契。有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令自己比较满意。

在复习第一课时内容时,我让学生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说一说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场雷雨的,这是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自由读文、按照课后提示默读课文,指名按三部分读文、师范读文从整体到部分感知文。,读悟结合我们做得比较充分,学生每一次读书都有新的收获,每一次朗读水平都有新的提高。评价朗读时,我使用师评为范例,自评找差距,互评找优缺点,再读求进步,齐读齐体会的方法,让学生的朗读水平继续提高。听到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看到他们的朗读水平一次比一次进步,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1、学习雷雨前部分(1-3自然段)我采用教师读,学生来当小评委,让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学生懂得了评价老师的朗读,为接下来的朗读教学打下基础。学习“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现在云的样子。(有的说:无数的乌云,有的说:很厚的乌云,有的说:黑沉沉的乌云,还有的说:云很低……)

同学们这么多这么厚的乌云向你压过来,你知道什么是压吗?谁能做个压的动作?(哦,很使劲的往下按,是吧)如果换成了满天的乌云向你压过来,你又会觉得怎么样呢?(很闷很热)同学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闷热的特点呢?(个人读---评议—齐读)

你还能从哪里找到闷闷的感觉呢?(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对比句子:

a、叶子不动,蝉不叫。

b、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同学们,通过对比,我想大家一定知道哪个句子程度更深些?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读出闷热的`感觉?

为什么天气那么闷热呢?(因为叶子一动不动,说明一点儿风也没有。)忽然一阵大风,树枝会怎样呢?(乱摆)什么是乱摆?谁来做做树枝乱摆的样子?那平时春风吹过时,树枝是怎么样的呢?(跳舞)可是现在树枝不再跳舞,而是乱摆,这说明什么?(说明这是一场狂风啊!)(小组内个人读----评议----小组齐读)

这一阵大风刮得蜘蛛怎么样了呢?你为什么要逃呢?你为什么不呆在树上了?

体会“垂下来”。对比从滑梯滑下来和蜘蛛直的垂下来理解“垂”字的含义既生动又形象,联系了生的实际生活,他们积极发言气氛活跃。这一句该读出怎样的感情?(蜘蛛的害怕)

闪电由暗到亮,雷声由小到大,让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越来越”,读好句子。

积累词语: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越来越

小结:同学们,夏天的雷雨前,乌云密布,又闷又热,忽然间狂风大作,天气的变化太快了,看着闪电越来越亮,听着雷声越来越响,让我们感觉到一场大雨顷刻将至,让我们一起再来边读边想象吧!

2、学习雷雨中部分(4-6自然段)

(1)思考:这场雨下得怎样?(板书:大、急)从哪里看出来?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用“~~~~”划出来。(“哗,哗,哗,”“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如何读好“哗,哗,哗,”呢?,我抓住了重点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在这一环节中,我提倡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学生通过不同的声音来体会雨下得很大。(有的认为“哗哗哗”三个字应该读得快一点,表现雨下得很急;有的认为应该读得慢一点,把“哗”字拖长一点来读,表示雨声很大;还有的认为“哗哗哗”三个字应当由慢到快,以体现雨下得越来越大……)

该如何读好两个“渐渐”呢?现在老师有两种读法,看你觉得哪一种更合理?(一种声音从大到小,另一种声音从小到大。)为什么?因为现在雷声雨声都是从原来的大声到现在的声音小了,所以两个“渐渐”也应该从大到小声来读。小结:夏天的雨来得快,来得急,来得大,去得也快,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告诉大家雨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3、学习雷雨后部分(7-8自然段)

(1)雨停了,雨后又有怎样美丽的景色呢?同学们去读读课文的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哪儿让你觉得最美?

(2)学生交流:(一条彩虹挂在天空,你的挂字读得真好,同学们觉得彩虹像什么呢?读好了挂字,让我看到了那条彩虹就像五颜六色的丝带。哦,癞蛤蟆,在叫什么呢?蜘蛛坐在网上干啥呢?)

(3)雷雨过后,空气变得特别的——我们的心情也是特别的-,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就置身在这个雨后的美丽景色中一样。

4、总结:

雷雨是夏天常有的自然现象,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真实的文章来呢?(因为他能仔细地观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了下来。)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课后的教学反思。既有循序渐进的指导朗读过程,又抓住了重点词句的理解,更有写作方法的指导,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加地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把表现、展示的舞台让给学生,整个教学展示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展示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进步。成功的课堂教学,精彩的不是老师的表现,而是学生感受到进步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断迸发智慧的花火。不足是教师平翘舌掌握的不好,生朗读存在上扬的语气等。

《雷雨》教学反思 篇6

我这次上的公开课是《雷雨(节选)》的第二课时。《雷雨》是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名作,也是我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它作于1932年,至今已有70多年,但它依然活跃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因此,从备课到上课,我都感到要上好此课确实不容易,感到自己收获颇多。

收获:

一、课堂教学思路清晰

在备课时,我主要是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周朴园形象,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因此,我主要设计了两个大问题:一是“三十年前的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是“三十年后的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围绕这两个大问题又设计了若干个小问题,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二、导入切合情景

在本次的教学过程中,我用雷雨的故事框架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课堂气氛较活跃

在上第二课时前,我已经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学生对人物对话较为熟悉,因而本节课的课堂上,对于我的提问,学生能够迅速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段,积极回答问题。如:我提问:“从哪些细节能够看得出三十年前周朴园和鲁侍萍曾在无锡度过一段美好的`生活?”学生迅速找到文中的的原话“无锡是个好地方”,“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不足:

一、教学设计较常规

我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设计围绕人物的语言做细致的分析,借助对人物语言的把握,最后分析人物形象。但这样的教学思路较常规,一堂课下来学生能够理解周朴园的人物形象,但这是在老师一系列问题的牵引下获得的。课后,我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反思,我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发言权,尊重他们个性化的解读。而《雷雨》这出戏剧有很多可供学生探讨的话题,比如人物形象的讨论。周朴园是话剧的男主人公,在他身上有很多矛盾、有争议的地方,把他作为讨论的中心,学生也会有话可说。如果我抛出一个看似简单大问题: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很容易找出剧本中的对话,来说明人物。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把握剧本的基本内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把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他对鲁侍萍的爱情上。接着,我就可以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的爱是真情流露还是虚伪?”这个问题摆出来,给学生充分的争辩时间,借助这个问题,深入挖掘人物性格,从而再对性格成因进行研究。

二、教态不够轻松自然。

因为上的是名家名篇,又是公开课,因而自己心态没调整好,心理有些紧张。在上课时我没能做到像平时那样轻松自然。以后讲课前要调整好心态,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使自己和学生都能有更好的发挥。

三、课堂中对学生的点评不到位。

这一点是和自己的课堂反应能力以及语言功底有关,自己一直想改进,并且能够在课堂上注意这一点,但还是不够好希望日后在在平时的课堂中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能力。

总之,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收获了很多,有对教学设计方面的,有对课堂实施方面的,也有对个人能力方面的。希望日后能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