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活动的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大班语言活动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大班语言活动的教学反思 篇1
设计意图:
本周的主题是《中国娃》,它的目标是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和一些我们中国的国粹,汉字作为我们中国的象征标志之一,蕴育博大的文化,让孩子们了解我们有趣的汉子包括象形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考虑到孩子们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到时候识字量就会相当大,所以我觉得让孩子们多认识一些汉字是很有必要的。
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设计时,我考虑到本班幼儿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文字。
2、尝试根据图画、象形字认读相对应的汉字。
3、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汉字,产生对汉字的兴趣。整个活动的设计能够考虑孩子的特点,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水平,合理的安排、组织每个环节。活动从始至终都能够较连贯、较顺畅的组织,环节与环节的衔接也能做到承上启下且逐步加深。活动中,孩子的积极性非常的高,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里,并在活动中体验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整个活动的设置我都以幼儿为主体地位,基本能达到活动所需要达到的目的。但我在组织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幼儿在家里收集更多的有关象形文字的图片资料。这样也可以对象形文字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2、在整个活动的最后我没有让幼儿进行发散的思维,只是局限在了我现有的、准备好的一些材料上,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地方都可以看见汉字,包括广告牌、宣传单、报纸、电视等等。
3、在提问时孩子给孩子们多一点考虑的时间,由于太受时间的限制,提问时太过于仓促了。
大班语言活动的教学反思 篇2
《春天》这首诗歌以它优美的节奏和朴素的语言,赞美着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引导幼儿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体验春天的特征。
本活动前我精心制作了大图书,根据诗歌内容绘画了“彩色的书”、“会笑的书”和“会场的书”,采用自制大图书的方式让幼儿通过具体、直观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活动导入时直接一大图书引入活动,幼儿对汉字有初步的认识,能够很快的年初图书上的汉字,引入主题。然后通过一个个具有引导性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特别是在“会笑的书”时引导幼儿发现春天里小池塘为什么笑?小朋友为什么笑?引导他们发现春天的变化。采用分段和整体学习的方法帮助幼儿记忆诗歌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春天》这首诗歌的结构工整,语言具有韵律感,也便于幼儿的仿编活动。同时幼儿眼中的春天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有自己的发现,更乐于自己去创造。所以后来我给他们增加了仿编的环节。引导幼儿开动脑筋,想一想春天还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更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但由于临时将所上年龄班调整为中班,因此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没有为幼儿营造出是各种优美的意境。
在朗诵诗歌时应注意诗歌的风格,让幼儿感受到诗歌所要表达的优美意境。所采用的教具大图书也可以更精美些,或者可改为电子图书,通过大屏幕展示,加上配乐的诗歌朗诵,效果可能会更好。
其次在进行仿编时没有抓住重点。
在学习了诗歌的基础上幼儿进行仿编,让幼儿想一想春天还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有的幼儿想不了“春天是一本可爱的书”,这是就应及时的抓住契机让幼儿接着想一想春天里有哪些可爱的东西?也许幼儿就能够接着往下仿编。而不是着急的让幼儿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仿编,限制了幼儿的想象。
通过本次活动我觉在活动前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一半,在活动中,对许多的突发状况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调整,做到随机应变、临危不乱。
大班语言活动的教学反思 篇3
蜗牛搬家是中班《勇敢的我》主题活动中的一个语言活动,故事中小蜗牛因为怕这怕那犹豫不决最后搬家没有成功。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这样的目标: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角色的对话;知道小蜗牛因为害怕困难所以搬家没有成功,萌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只不开心的'蜗牛进行导入,蜗牛开心吗?引导幼儿关注蜗牛的表情,知道蜗牛很不开心,带着蜗牛为什么会不开心这样的问题进入故事倾听。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三个环节进行的。第一个环节是幼儿通过倾听故事第一段,了解蜗牛为什么搬家。在这一环节中部分幼儿认为蜗牛住在石缝里是很舒服的。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幼儿没有理解“日晒之苦”这个词的意思。幼儿结合天气情况、亲身感受,能够理解“风吹”,冷,不舒服。但他们认为“日晒”,暖和,是舒服的。针对这一问题我先让幼儿想一想,我们观察过蜗牛,它们喜欢在什么地方生活。然后再让幼儿回忆,夏天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都喜欢凉快的地方玩,不愿在太阳底下游戏,知道太阳晒,热,不舒服。第二个环节重点是让幼儿学说蜗牛与蜜蜂、蝴蝶、青蛙之间的对话,感知三个小动物帮助蜗牛搬家,但蜗牛都找出种种原因(害怕困难)没有搬。问题出在蜗牛与青蛙的对话上,“天潮地滑,小土岗的斜坡爬起来很吃力。”这句话幼儿说起来很绕口,我忽视了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为此我降低难度,把这句话改为“下雨了,小土岗的斜坡太滑,会摔着我。”幼儿结合亲身经历,知道路滑,容易栽跟头,易理解,说起来也简单多了。第三个环节是让幼儿把自己想象成蜗牛并结合生活实际,用抛出问题进行讨论来学习,当我提问“你是小蜗牛你会因为天气不好放弃搬家吗”,发现幼儿一下没反应过来,我立即意识到是我的问题幼儿不理解,“放弃”一词对这些孩子来说很陌生,于是我立即调整为“如果你是小蜗牛,朋友们来帮你搬家,你搬不搬?”马上就有幼儿说:我会搬!我一定搬!不管刮风下雨我一定搬!当我问及幼儿:你平时上幼儿园的时候有没有碰到天气不太好的时候,你有没有因为天气不好不上幼儿园呢?幼儿回答都说会上幼儿园,让幼儿明白蜗牛没搬成家是因为害怕困难,从而教育幼儿要做勇敢的、不怕困难的好孩子,并萌发战胜困难的勇气。
整个教学活动下来,我觉得故事的内容很独特,里面的对话工整、有序,阐述的道理明显、易懂,整个环节把握的较好。
大班语言活动的教学反思 篇4
大班的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总是那么好奇,他们通过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现象,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经验积累还不能解释一些自己的疑惑,如: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是晴天还是下雨呀?等等。《倒霉的小白马》一课就是通过有目的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小白马的曲折经历的同时,又使他们对于气象方面的知识得到丰富,经验得到提升,从而培养了他们收集天气信息,观察天气的兴趣,也进一步激发了孩子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整个活动,我从出示小白马手偶引出课题,到讲述故事感受小白马的倒霉经历,再到天气信息早知道,使孩子萌发观察天气的兴趣这样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我出示手偶小白马,让它与幼儿互相问好,并以小白马的口吻说:“看看我的表情,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么难过吗?告诉你们吧,我前几天遇到了许多倒霉的事。”然后我又让孩子们猜一猜,“小白马会遇到什么倒霉的事呢?”让幼儿展开思路、畅所欲谈,让每一位幼儿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同时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有效的参与接下去的学习。在第二个环节中,我共讲述了故事两遍。第一遍我是边讲述边提问,使孩子对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第二遍完整讲述时,我边以角色化的语言讲述故事边出示相应图片,使幼儿能边看图片边听老师讲故事,利用挂图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之图片结合,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悟。第三个环节我通过几个针对性的问题,让幼儿说出有关天气信息的内容:在帮助小白马纠正错误认识的同时,激发幼儿喜欢收集天气信息,萌发观察天气的兴趣。
整个活动下来,我觉得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都比较高,反映也很活跃,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了自己在课堂上所存在的不足。如:课堂上,对一小部分孩子的关注度还不够;经常叫举手的幼儿回答,而举手的`也一直是这几个,有些孩子从来都不愿举手。特别是在语言活动中,怎样能引导这部分的孩子主动发言,我个人觉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其次,我自己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也要有待加强,争取让每个孩子的回答都能得到有效的回应。在教学上有许多问题,还需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大班语言活动的教学反思 篇5
《月亮的故事》本身是一个绘本故事的学习,但是由于故事的内容较长且其中的动物角色过于丰富,对于小班而言,接受绘本中的全部信息是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本活动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编,从最初的绘本学习改为故事学习,并且将故事的内容重新进行了梳理和压缩,将活动的重点落在故事中动词的掌握和小动物对话的学习上,这样既满足小班幼儿年龄发展的需求也使得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在故事内容方面,考虑到故事中小动物的角色过于丰富,有小乌龟、大象、长颈鹿、斑马等等,因此教师进行了难点前置,在活动的导入部分便将小动物的角色呈现出来,幼儿能够通过观看图片便知道故事中都有哪些小动物,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故事的学习。
整个活动下来,教师发现,虽然故事较长,而且中间有一段是重复的句式学习,但是幼儿的参与度还是较高的。能够在教师讲述故事的时候认真倾听,且在第一遍讲述故事之后,幼儿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回忆出故事的名称及其中包含的动物,而且能够完整表述出今天小动物一起完成的事情。因此教师在此基础上,用提问的方式进行了过渡,引导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倾听第二遍故事,并且能够梳理出小动物先后出场的顺序以及每个小动物之间的对话。第二遍故事的讲述教师是利用了课件的形式,形象直观的方式使得幼儿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故事内容。第二遍讲述之后,幼儿基本掌握了整个故事的内容,并且能够按照顺序说出先是谁想来够月亮,第二个来的是谁,他们之间说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通过逐步提问的方式,教师和幼儿对故事有了更细致的认识。但是在第二环节的`教具摆放中,教师忽略了其他小动物对幼儿的干扰,而是应将未出现的小动物先摆在旁边,然后根据提问逐次出现,这样更便于活动的开展。
在幼儿完全掌握故事之后,教师对故事的主题进行了提升,从故事本身过渡到实际生活,通过观看幼儿合作的照片,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并鼓励幼儿学习故事中小动物的精神,能够与同伴相互帮助、互相配合,共同解决困难,从而理解团结的力量,珍视与同伴的相处。
大班语言活动的教学反思 篇6
秋天是多彩的季节,树叶们不约而同地换上了彩色的装束,微微泛黄的柳条、红红的树叶、黄黄的银杏装点着秋天的大地。在如此美好的秋天们里,带着孩子们与“秋天”亲密接触,把大自然的”、“痕迹”带进活动室,真是无比惬意而又富有教育价值。《纲要》中指出: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散文诗《落叶》是主题活动《秋天多美好》中的'一个语言活动,《落叶》这首散文诗虽短小,却充满趣味,又不乏优美的意境,动态感很强。幼儿散文诗以幼儿为欣赏对象的一种文学形式,一片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
我把本次语言活动的目标定位在:1、知道落叶是秋天典型的季节特征。2、欣赏散文诗,感受散文诗描写的落叶飘飘的优美意境,想象落叶和小动物之间和谐共处的温馨画面。3、尝试根据散文诗的结构进行仿编。
本次活动的问题是:问题的设计循序渐进。活动一开始,让幼儿猜测树叶会飘落到哪里?接着出示四副背景图,再猜测会被谁看到?在此基础上,引出散文诗的提问,被谁看到了?它们把树叶当成了什么?在一个个的问题中,幼儿很好地理解散文诗,为接下来的仿编奠定了好的基础。整个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想说、敢说、勇于说的环境。幼儿进行仿编前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幼儿都有说话的权利,使他们说话的原意得到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