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大班数学教案

2025/10/1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大班数学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感知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的能力。

设计思路: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在这次活动中利用了动物造型的软体组合玩具,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贯穿其中,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致;自制了有立体感的蝈蝈教具及头饰,更形象具体地体现活动的内容-装蝈蝈。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玩起来不由自主,为了达到最佳的活动目的,我又赋予小玩具生命,引入了玩具睡觉的情景,让幼儿为了照顾小玩具而适当的控制自己的言行,而之后的游戏又可以让孩子们尽情地动起来。最后安排了区角活动,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发挥自己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活动准备:蝈蝈教具及头饰各10个笼子图片5张软体组合玩具若干活动黑板2个

活动过程:

1.出示玩具,激发幼儿兴趣*教师出示单个玩具介绍并示范玩法,如手拉手,围一圈,背靠背……*教师出示成品造型,请幼儿说一说它们在干什么?

让它们和我们一起玩吧!

2.理解平均分*发放玩具,教师表现:呀,小玩具在路上睡着了,而且是几个小动物背靠背摞在一起睡着的,那我们先不叫醒它们,老师轻轻地发给每组小朋友一筐,你们也轻轻地拿,每人拿2组小玩具,再轻轻地放到你的前面,不要拆开,让他们再睡一会吧。

*引导幼儿:数一数:你有几组玩具?每组有几个?两组玩具一样多吗?向幼儿介绍2组玩具的数量一样多就是平均。

拆一拆:请幼儿将玩具轻轻地拆开,把小玩具叫醒,再数一数你一共有多少?每个小朋友一样多吗?这样分公平吗?这样分分得平均吗?

* 小结:每个小朋友分到的玩具一样多,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就是分的一样多。

3.尝试平均分分玩具:*引导幼儿将手中的玩具分成2组,看一看每组几个?每组一样多吗?看看谁分的又对又快!说说是怎麽分的?

*引出平均分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分。

*请幼儿用一个一个地分的方法,将手中的玩具平均分成5组,看一看每组几个?一样多吗?

*小玩具有些累了,那请小朋友将他们平均分成2组,然后背靠背摞在一起,放回小筐子里,让它们睡一会吧,装蝈蝈:* 引出:

现在我们活动室真安静,小玩具一会就会睡着的,这让老师想起来,昨天晚上,我家在睡觉的时候特别吵,总是有东西在叫,我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原来是一群小动物,猜猜它是谁?

*出示蝈蝈:原来它们的蝈蝈笼子坏了,没地方去,于是我就把它们带来了,*进行活动-装蝈蝈:

出示笼子:老师还准备了5个笼子,让它们平均住到 5个笼子里面,幼儿说说该怎么分呢?

请幼儿黑板上示范装蝈蝈。

数一数一共有几只蝈蝈?平均分到5个笼子里,每个笼子里几只?

4.巩固平均分小蝈蝈在笼子里可舒服了,你想变成小蝈蝈,体验到笼子里玩的感觉吗?

引出游戏-装蝈蝈介绍规则:10个幼儿戴头饰扮演蝈蝈,呼啦圈代替笼子, 幼儿和老师倒数10个数。10个"蝈蝈"同时装到5 个笼子里。要求每个笼子里的蝈蝈一样多。

组织幼儿做游戏,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游戏结束,发放玩具作为鼓励5. 活动结束:

带领幼儿带好玩具一起去做区角活动。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几何图形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的:轮子是圆的、窗户是方的、饼干是三角形的……。《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大班幼儿求知欲强、喜欢探索,而且他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观察、操作,从而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幼儿的空间观念。同时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目标预设:

1、能力目标:复习已学过的几何图形,会在几何图形拼贴画中分类统计各种图形的数量。

2、知识目标:发现图形之间的关系,尝试用数个不同的几何图形拼搭成一个规定的图形。

3、情感目标:乐意在同伴面前分享、交流,体验拼图与合作游戏的乐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发现图形之间的关系,尝试用数个不同的几何图形拼搭成一个规定的图形。

难点:会在几何图形拼贴画中分类统计各种图形的数量。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已认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与梯形。

物质准备:电子白板课件;各种图形若干;印章(人手一个);影子船及统计表(人手一张);影子飞机及统计表(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一、配乐欣赏故事片段一,引起兴趣。

二、欣赏故事片段二,复习已学过的`图形,集体分类统计图形数量。

1、提问:喇叭里吹出了哪些几何图形呢?

2、集体分类统计画中几何图形的数量。

提问:这些几何图形组合在一起,变成了什么?

三、欣赏故事片段三,初步尝试将图形组合拼搭成小船,并独立分类统计各种图形的数量。

1、集体讨论:遇到了一条小河,他们怎么过去呢?有什么好办法?

2、观察影子船的拼搭方法,共同发现影子船的秘密:

三角形、梯形可以用不同大小的几何图形组合拼搭而成。

3、幼儿操作:拼搭小船

1)操作要求:用不同的几何图形重新组合拼搭,拼出一艘和影子船大小一模一样的小船;拼完后,数一数每种几何图形各用了几个,将答案统计在统计表中。”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讲评,教师现场操作并验证结果。

4)小结:同一样物体可以用不同大小、不同数量的几何图形拼搭而成。

四、欣赏故事片段四,小组合作将图形组合拼搭成飞机,并进行统计。

1、集体讨论:遇到了一座悬崖,他们怎么过去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2、小组合作:拼搭飞机。

1)操作要求:小组合作用篮筐里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拼搭出一架飞机,这架飞机要和影子飞机的大小一模一样,拼完后,数一数每种几何图形各用了几个,将答案统计在统计表中。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讲评:展示各组作品,相互欣赏,集体验证。

五、欣赏故事片段五,拓展经验。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核心导读:

活动目标:

1、感知55坐标格的空间位置关系。

2、能用语言清楚、准确地表达坐标的具体位置,学习坐标的书面记录方式。

3、对数学活动感兴趣,喜欢使用数学语言。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

2、1~5的数

活动目标:

1、感知5×5坐标格的空间位置关系。

2、能用语言清楚、准确地表达坐标的具体位置,学习坐标的书面记录方式。

3、对数学活动感兴趣,喜欢使用数学语言。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

2、1~5的数字卡片两套。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认识单元和楼层。

1、设置故事情景,激发幼儿对认识坐标的期待。

师:动物园盖了一座新的`大高楼,有很多房间。(出示没有楼层和单元数字标记的5×5楼房图片)小狗、小猫、小兔子、小狮子还有大象每人选择了一个房间搬了进来。(教师分别把动物图卡贴在相应的坐标位置)它们搬进了新房子,高兴极了。可是这下忙坏了门卫大叔叔,因为这些小动物的好朋友们来了他们的新家做客,门卫叔叔就要一个一个带客人上楼,一天要跑很多趟,累得都喘不过气来了。现在,又有一位客人要去小狮子的家,可是,门卫叔叔再也爬不动楼了,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帮门卫叔叔吗?

2、鼓励和支持幼儿的种种想法,当有幼儿说到告诉客人小狮子的家住在2楼时,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是2楼,你是怎么数的?(从下往上数)

师:我们在旁边标上数字,好吗?从下往上分别是1、2、3、4、5,1表示第一层楼,2表示第二层楼。。。。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小狮子住在2楼,可是2楼有那么多房间,到底是哪一个单元呢?(幼儿说出第一个单元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是第一个单元的?你是怎么数的?(从左往右数的。)

师:我们在下面标上数字,好吗?从下往上分别是1、2、3、4、5,1表示第一单元,2表示第二单元。。。。

3、正确表达小狮子家的位置,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说出小狮子家的位置,小狮子的家住在1单元2楼。

二、练习坐标位置的口头表达。

1、教师扮演客人要去X小动物家,请幼儿集体回答,

师:大象的家住在几单元几楼呀?(重音放在“单元”和“楼”上。)

2、教师扮演客人去X小动物的家,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我要去小兔的家,他的家住在几单元几楼呢?

三、学习坐标位置的书面表达形式。

1、师: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帮了门卫叔叔很多的忙。有一天,又来了个特殊的客人,又让门卫叔叔为难了,你们还愿意帮助他吗?这位特殊的客人是小鸭子,它又聋又哑,他拿着小狗图片比划着,门卫叔叔明白了他想去小狗的家,就大声告诉他:小狗的家住在2单元4楼。可是,他是聋哑人,不会说话也什么都听不见,该怎么办呢?难道只能带他上楼吗?动动脑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2、鼓励和支持幼儿的种种想法。当幼儿没有写下来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幼儿说:聋哑人虽然不会讲话也听不见,但他的眼睛是健康的,能看得见,而且还认识数字呀!

3、请一名小朋友尝试在黑板上写下来,教师鼓励他的想法,并适时引导规范的书写规范的书写方式,即先写单元数,再写楼层数,中间用逗号隔开,两边用括号括起来。

4、再请几名幼儿分别写出另外几种小动物的坐标位置,进一步巩固坐标的书面表达方法。

四、幼儿用书,完成练习。

1、教师帮助幼儿理解题目的要求。

2、教师指导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

3、幼儿之间相互检查,交流讨论。

大班数学课设计??复习2、3的加减法

大班数学活动说课稿:小兔子回家(长度守恒)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

2.理解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

3.知道物体的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二、重点与难点

1.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2.理解物体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三、材料与环境创设

1.材料:分类盒、天平、积木、弹子、雪花片等物品。

2.环境创设:在数学区中放置各种供测量的物品和天平。

四、设计思路

本内容有两个难点。对于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这难点,设计首先通过分类活动提示问题,使原来重的一类物体中产生轻的物体,轻的物体中产生重的物体。同时通过设问促使幼儿思考、解答。其次,安排排序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体验、助他们理解。

第二个难点是理解物体小与轻重的关系。幼儿对物体小与轻重的关系总是认为在的物体是重的,小的物体是轻的。因此,设计通过游戏让幼儿在猜错的.过程中纠正原先的想法,形成正确的观念即物体的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五、活动流程

分类>讨论>分类>游戏>排序

1.通过分类活动积累有关特体轻重的感性经验。

(1)在数学区中提供天平和各种物品。物品放在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放两件物品。

(2)要求幼儿将物品按轻重分类,即将每个盒子里的物品按轻重分别放入有轻重标记的盒子里。

2.通过讨论确定区别轻重的方法。

(1)出示两件物品,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件东西哪个重哪个轻?

(2)出示轻重差别很小的两样东西,讨论用手掂量和用天平哪种方法更好。

3.通过分类活动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1)幼儿每人取两件物品,用天平称出轻重后放入相应的分类盒中。

(2)从标有重或轻的盒子里取出两件物品,提问:这两样东西都是重的?然后放在天平上,让幼儿思考,解答其中的原因。

4.通过游戏理解的东西不一定是重的,小的东西不一定是轻的。

出示小不同的物体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如: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

5.通过排序活动进一步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让幼儿在数学区中将三个以上的物体按轻重排序,并作好记录。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大班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看图编减法应用题。

2、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在多次编应用题的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减号””等号”以及数字在算式中的意义。3。能积极地参与活动,并清楚地用语言表述算式与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重点:看图编减法应用题。

难点:理解”减号””等号”在应用题的意义。

活动准备:

1、教具:图片(6个苹果。10个桃子,8个梨子,6个果篮),加号,减号,等号若干;1~5的数字,铅笔。

2、学具:幼儿用书第32页,第33页活动过程:

学习解答口报减法应用题。

◆教师边演示图片边讲述应用题。

教师先出示3个苹果并讲述:篮子里有了三个苹果。

教师再拿走1个苹果并讲述,小红吃掉了1个苹果。

◆教师:篮子里还剩下几个苹果?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学习看图编减法应用题。

◆教师在篮子的背景图上先出示5个桃子,然后从篮子中拿走3个桃子。

教师:谁能把刚才老师拿桃子的事情讲给大家听一听?(篮子里有5个桃子,拿走了3个)

教师:你应该问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果篮子里还剩下几个桃子)

教师:谁能用三句话把这个事情讲清楚?(果篮子里有5个桃子,拿走了3个,果篮里还剩下几个桃子?)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二)中的三幅图。

教师:谁能用三句话把图上的事情讲清楚?(果篮子里有4个梨,装走了2个梨子,果篮子里还剩几个梨子?)

教师:这件事情可以用一道什么算式来记录?(4—2=2)

◆教师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减号””等号”以及数字在算式中的意义。

教师:”4—2=2”这道算式是怎样表示图上的事情的?

4—2=2

果篮里有4个梨子装走了2个梨子果篮里还剩下2个梨子

◆师幼讨论:”减号”后面的2和”等号”后面的2表示意思一样不?(帮助幼儿明确”减号”后面的2表示的是第二幅图上塑料袋里装走的两个梨子,等号后面的2表示是第三幅图上果篮子里还剩下的2个梨子。虽然都是数字2,但它们表示的.意思是不相同的)

幼儿操作活动

◆完成幼儿用书第32页的内容。(2组)

教师:请你用每排的三幅图编一道应用题,并在记录单上列出相应的算式。

◆完成幼儿用书第33页的内容。(2组)

教师:根据水果店每种水果的价格,算算每个小朋友用手中的钱买了自己想要的水果后,还剩多少钱?并列出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