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2025/10/12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体验成长的感受。

⑵ 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难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粗字的音:

嬉闹(xī) 觅食(mì) 驱除(qū) 雍(yōng)

旧茬儿(chá) 戳破(chuō) 撩逗(liá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厚实:富裕。

嬉闹:笑着闹着。

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阅读全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轩。

2、导语:

同学们到了初三,身体长高了,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你心理“长大”了吗?这篇课文描述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

三、正课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2、提问:找出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

⑴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恋家。

⑵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说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头,开始展望未来。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⑶ 杜小康到达芦苇荡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荡给人压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软弱。

⑷ 在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感强烈地压迫着他。“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显然有更深刻的内涵。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这才是刻骨铭心地想家,虽也表现他的幼稚、软弱,但他毕竟经过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炼,已成熟多了。

⑸ 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跟父亲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鸭栏。当鸭子逃散时,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不顾脸和脚受伤,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子没被找回来,他虽然“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但坚持去找鸭子。这些描写都表明杜小康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在关键时候能表现出镇定、勇敢、坚强和负责精神,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⑹ 当杜小康找到鸭子时,他又迷路了。他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躺在芦苇上。“他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个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这里的哭,并不是悲哀,伤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情绪,因此,连他自己也讲不清。

⑺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总之。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3、提问:你有过这种成长的经历吗?请与同学交流。

4、提问:找出小说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⑴ 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⑵ 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⑶ 写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反衬出杜小康的胆怯、害怕和恐慌。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但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⑷ 写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更是对杜小康性格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四、小结

本文通过多处的细节描写表现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长过程。写得具体、生动,真实可信。文章还多次地进行环境描写,不仅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创造了氛围,还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高潮,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速读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领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学习重点: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品味“孤独”。

学习难点:品味“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收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感受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请快速阅读课文,并用下面的`句式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从 中我读到了一个孤独的杜小康。

从 中我还读到了一个 的杜小康。

2、找出环境描写,体会作用

请跳读课文,找出文中环境描写(鸭群、芦苇荡、暴风雨)的语句,并思考这些描写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

1、梳理心理成长过程,品味孤独

2、理解“孤独之旅”内涵,感悟人生

五、展示交流

六、归纳总结,教师寄语

不要把孤独当成痛苦,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孤独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享受孤独的美,也就是享受生命。

七、布置作业:

1、请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必做)

2、阅读《草房子》(选做)

学后反思: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篇3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篇4

【思路综述】

作为文学作品,应着重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如何找到一个切入点,实现个性化的解读,如何把学生对文本的质疑引向阅读欣赏的层面,从而引向作品的深处,进而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是这节课把握的重点。

【教学简说】

一、导入

这是一个单纯而美丽的故事,文中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有一种象黑白电影时代淡淡的怀旧的忧伤。诗性化的语言、水墨画的景致、童话般的情节、孤独的父子……用心品味,你会有所触动。

二、读课文

1、静读课文:

此环节要求学生静静的读课文,教师不提阅读任务,不干扰学生的阅读进程与学生一起静读课文。

2、掩卷回味:

静读一遍后,要求学生或伏案、或闭目回味课文两分钟。展开想象的羽翼补充丰富作品的生活画面,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去,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初步形成对课文的关注点。

3、赏读领悟:

在获得直觉的形象感受、并初步得到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将有所触动之处勾画,再次赏读,引发思考,力求领悟出一定的道理。

三、点拨、引导

在充分独立感知课文,并初步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把自己个性化的体验、感悟上升到欣赏的层面,有见地、有感染力的表达出来。

1、传授方法:

有关小说的定义、要素等常识问题以及如何分析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小说的社会作用等方法、技巧。

2、问题命题化:

三遍阅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三次对话,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次艰难的心理历程。有感动也有疑惑:为什么那个胆怯、恐慌的小男孩在“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的暴风雨面前没有一丝恐惧,甚至比他的父亲表现的还要坚强?为什么当杜小康向大人一样战胜了风暴,拢住走散的鸭子时“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为什么题目为孤独之旅,而对于鸭群、芦苇荡的描写有时却充满了温情?为什么这个单纯无奇的'故事读到最后感动的想流泪?……这一个个问题正是将阅读引向深入的阶梯,教师应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转化成命题,使之成为深入欣赏的切入点。如问题1可从分析人物的角度探究主人公的心理历程,启发学生拟一个独特、鲜明的题目唤起倾诉的欲望。

3、抛砖引玉:

教师就自己的阅读感受拟定不同的鉴赏标题,并且给学生自己思考、鉴赏留下充分的自主空间,教师的设想不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不同于老师、高于老师的见解。拟题目如下:

人物鉴赏:

一个小男孩到男子汉的心理历程

父亲的沉默与孤独──感受深沉的父爱

缠绵的依恋凸现冷漠的孤独

环境鉴赏:

如诗如画的景致渲染宁静与孤独

风雨中来不及恐惧

(与人物分析有交叉)

情节、立意鉴赏:

在磨难中学会坚强

少年不再哭泣

文末催人泪下的“惊喜”

语言鉴赏:

诗意的语言,淡淡的忧伤

从人物、情节、环境、语言、立意方面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就自己关注的领域自主命题。当然,鉴赏也可以是批判性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特的个人见解。

四、撰文、交流

鼓励学生将呼之欲出的情愫在十分钟以内写出来,在前后位组成的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推荐佳作全班交流。(课上时间不够,可展示在学习园地)

【精彩板书】

读书──想象──感悟──深思──抒写──交流

【相关资料】

1、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之文学鉴赏篇。

2、美好的欺骗──《草房子》的魅力在那里?(逄金一)

3、曹文轩的《草房子》(蔡诚)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2、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小说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仪)

给加粗的字注意并解释词语:

厚实:___________嬉()闹:___________

觅()食:___________驱()除:___________

回应:___________歇()斯底里: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板书课题:孤独之旅)

三、讲授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参考资料:课后附文)

2、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并要求能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指名复述:

参考: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

4、概括归纳故事情节:(分组讨论)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与父亲来到芦苇荡,过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杜小康在暴风雨之中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长大了。

(方法指导:概括情节内容谁怎么样/干什么)

5、分析小说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描写以自然环境描写为主,都描写了一些什么景物,在书中勾划出来,读一读,体味描写的精彩以及它的作用。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是它们使杜小康成长。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坚强”了。鸭子们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

作用: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它们与杜小康一起成长。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它们使杜小康在恐惧中成长。

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作用:给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总结归纳: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

6、把握文章主题:

明确:文章写杜小康失学与父亲去芦苇荡放鸭,在孤独与暴风雨中成长的过程,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困难与挫折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回顾解题:孤独之旅,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7、小结全文并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小作文: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在关怀中成长、在风雨中成长、在作业中成长、考试中成长……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小说: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主题:

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鸭群──

芦苇荡──

风雨──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篇6

【自读导言】

在了解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把小说的学习推进到欣赏评价阶段,这其中蕴涵了有益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的训练,相信学生能满怀兴味而来,满载收获而归。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

(解说: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

(解说: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以文观己。

(解说: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自读程序】

一、导入

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解说:导语既要涉及文章内容主旨,又要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课文学习

1、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掌握自读提示中列出的词语。

2、再次浏览课文,以小说三要素人物十环境十情节的方式概括文章内容。

(解说:在两遍略读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了解了小说内容,以这样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既回顾了小说的相关知识,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例: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如果你是这部作品的作者,你可能会给它取什么名?你喜欢小说现在的题目《孤独之旅》吗?为什么?

(解说:这两问重在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给予他们自由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体会孤独二字。)

请学生找出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注意体会。

(解说:这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描写进行分析品味的能力。)

4、读小说第二部分,品味杜小康在这场暴风雨中的表现。选出你认为描写得好的语句,品评他长大了,坚强了的形象。

(解说:可参见自读参考内容。)

5、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解说: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讨论、交流。)

三、结束语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

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自读点拨】

一、关于题目

让学生自由命名,可以从很多角度人手,如:介绍人物(主人公),概括内容,渲染环境,揭示主题,引起悬念等。只要恰当,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既然有如此多的可能性,而我们的作者却独独选用了孤独之旅,匠心何在?

明确:

1、文学意味浓郁,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孤独之旅,实际是一个过程性的东西,可以认为是对杜小康放鸭生活的一个概括。

3、孤独充满字里行间,渗透了杜小康放鸭的全部生活空间与心灵空间。

(解说:这是一个既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又与小说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好题目,它对我们学习为文章命名有颇好的借鉴意义。)

二、关于孤独

课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比比皆是。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惟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亲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

例: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读思考】

1、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你能体会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

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他们一点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

写鸭群也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

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的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文中有许多意味深长的语句,请将它们找出并加以鉴赏。

明确:如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少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出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3、反复朗读并摘抄文中精彩句段,积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