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寓言》教学设计

2025/10/12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寓言》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寓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8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词语的意思。积累句子若干。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4、使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

读文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成语的寓意。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矛盾是什么意思”、“那个盗铃人的想法错在哪里”等问题来体会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写有句子的.幻灯片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小朋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还记得它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吗?

2、板书课题,齐读24 寓言二则

3、寓言故事篇幅短小精悍,常常通过一个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二、自学生字,练习读《自相矛盾》

1、自己读读课文,要求:字字音准,文通句顺

2、自学

3、小组交流检查

4、检查

(1)读词语:矛盾锐利戳穿夸口坚固自相矛盾哑口无言

(2)理解词义

(3)交流读文

三、理解寓意,熟读课文

1、读了课文后,你认为“矛”和“盾”是指什么?矛盾又是什么意思?

2、找找有关句子读读

3、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4、再读课文

四、用上述方法来学《掩耳盗铃》

1、读词语:铃铛掩耳盗铃(掩耳盗铃中“掩耳”是什么意思?“盗铃”呢?)

2、读文,找出那个偷铃时是怎么想的?结果呢?

3、你觉得这个想法错在哪儿?

4、揭示寓意: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自欺欺人(自己欺骗自己)。

5、读这则寓言

五、扩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2、介绍《伊索寓言》

《寓言》教学设计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寓”等7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弄懂两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短文的品读,体味文章机智幽默的语言之美。

二、学法引导

学生借助文后注释自读自悟,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理解短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寓意。

(二)解决办法

1、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

2、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

3、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讲解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短文,结合注释了解字义,理解句子意思。

2、对难理解的词句,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3、正确朗读短文,弄清寓意。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5课《古代寓言两则》。齐读课题。

2、解题: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

(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板书:矛与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

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

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扩展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他是怎样买鞋的呢?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③质疑。(师生归纳问题。)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五)总结、扩展

1、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2、总结学习方法。

①我们已经学过两篇古文。回想总结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讨论)

②交流,师生总结:

“释句意——通全篇——感情读。”

以后,我们学习古文要按着这个学习思路进行。

(六)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寓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奕秋通国教诲俱学弗若曰矣。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说说课文的内容。

情感目标:

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难点:

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去寻宝。这可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文言文,文言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

出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学生齐读)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一是“读”,能正确隔词断句,把课文读通读顺。

二是“义”,能根据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三是“悟”,能结合实际,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

1.课前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谁想展示一下?

2.指名读,学生评价,教师指导读好文言文速度要慢,能正确隔词断句。

3.师范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味,读一遍。根据老师读的用笔在文中标出停顿,并在心里跟着老师读。生给老师评议。

4.自己练习读,读不好的地方可以请教小伙伴,也可以问老师。

5.指名读,挑战读,师生评议。

6.齐读。

三、整体感悟大意。

1.对照着课本中的注释,结合着插图,自己试着揣摩每句话的大意,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标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课文大意,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老师和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

3.给下面的文段加上标点并翻译全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明确: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从上文概括出两个成语:专心致志心有旁鹜

5.译文:

弈秋是全国著名的下棋高手,让他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聚精会神,一心只听从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表面上也在听,实际上却一心想着有只天鹅将要飞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学下棋,尽管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成绩肯定赶不上人家。(难道)这个人的智慧不如那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

(1)小组代表说课文的大意,互相评议,补充。只要主要意思不错即可,学生说不准的,教师给予点拨。师适当板书。

(2)师说课文大意。生评议。

(3)小组质疑,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四、交流感悟。

1.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师总结并板书(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善始善终、一心一意等,不能三心二意,)

2.你做到了吗?今后你打算怎样做呢?学生交流。

师小结:会读,能理解课文大意,能领悟其中的道理、认识了文言文,等等,这都是无价之宝,只要你继续努力,你会找到更多的宝藏。

五、品读,读出其中的韵味。

六、小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1.出示部分课文内容,一些重点词句用括号表示,让学生试着填空。

2.学生自己练习。

3.指名交流。

4.同桌互相检查。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

正确地背诵并默写课文。自己设计作业。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 一人

专心致志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一心一意 不能三心二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材料的翻译训练,熟习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

2、理解专心致志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弈秋败弈》选自《刘子·专学》,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呢?

二、词语点读。

“非弈道暴深”,弈道:此处可解释为解决棋的困难局势的对策。暴:突然。深:深奥、复杂。“情有暂暗”:思想、心理上出现了暂时的糊涂。情:此处可理解为思想、认识、心理等。暂:暂时。暗:糊涂,不明白“笙猾之也”:笙曲干扰了他。猾:扰乱,干扰。之:代词,他,指秋。

三、出示文言语段,要求学生点读翻译。

四、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弈秋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六、读一读,练习背诵。

课后小结: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自己学习第二篇古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材料,进行翻译训练,熟悉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

《寓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白兔的生活体验、落难王子的命运,感悟人生,辩证地对待财富与不幸。

2、结合已有知识,探究寓言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品味、积累准确、形象的语言,复述课文。

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教学重点:

1、掌握寓言的特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落难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1、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表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应该听说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吧,这个成语从一则寓言故事中得来,大体是这样的:

战国时期,长城附近住着一个老头,养了很多马,名叫赛翁。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他家的一匹马逃走了。乡亲们纷纷跑来安慰他。老头却十分平静地说:“没关系,丢失好马虽然是一大损失,但没准会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一段时间,那匹马奇迹般地跑回来了,并且还带回来一匹北方匈奴的良马。乡亲们又纷纷前来道贺。这时,老头又意味深长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他有个酷爱骑马的儿子,天天骑着良马出去玩,有一天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来把腿摔断了。左邻右舍又来探望、安慰他。这时老头又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一年后,北方匈奴入侵塞内,青壮男丁都被抓去当兵,十有八九都死于战场,而这个年轻人却因为摔断了腿未上前线,保全了一条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祸和福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有时候坏事能变成好事。当我们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时,常会用“塞翁失马”来安慰自己或别人。

刚才我们讲的是一则寓言故事,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寓言吗?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结构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的。西方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的寓言故事有不少保存在《庄子》、《韩非子》等作品中。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作家周国平的两篇寓言。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周国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其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主要作品有《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

2.课文导语

生阅读导语

师:寓言由一个故事和寓意组成,故事仿佛是身体,寓意则是灵魂,学习寓言最重要的是领会蕴含于故事中的寓意。那么寓意如何去领会呢?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找对比,找变化,看故事发生前后主人公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为何而产生?回答好这两个问题,用心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3.初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这两则寓言,首先齐读《白兔和月亮》。

二、内容研讨一

师:读过一遍课文,我们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1、第一、四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说说兔子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明确:

1、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2、月亮是何等珍贵的物品,而青草是如此平凡。天空可以泰然拥有月亮,而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

3、拥有非分之财并过分看重财富,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三、内容探讨二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下一则寓言《落难的王子》,请同学们先把课文齐读一遍。

师: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样几个问题:

1、文中“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两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别出自哪几个人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2、王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概括寓意。

明确:

1、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2、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四、活动体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两则寓言来准备两个课本剧,《白兔和月亮》结尾处说“兔子去拜见诸神之王”请同学们前后相互合作,扮演拜见时的情景。《落难的王子》一则一人演王子,一人演路人,准备好之后上台表演。

《寓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3、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4、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5、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6、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寓言故事,领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2.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潜移默化地接受阅读方法的训练

3.在横向比较阅读中,发现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

4.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领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在横向比较阅读中发现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寓言,寓言通常以简洁有趣的故事呈现,隐含着作者对人生的观察和体验,现在就开启我们今天的寓言之旅。

二、 在阅读中探究寓意 (一)《狼和小羊》

1.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同时思考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 眼脑直映训练检查自学情况。

小组开火车作答。通过眼脑直映闪视训练提高训孩子的眼球运用能力,阅读流畅性和灵活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3.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根据提示填空:___想吃____,故意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找碴儿”等难等生僻的词语,使其领会羊和凶恶的狼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4. 提问: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借用伊索的话总结: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二)《谁的本领大》

1. 带领学生用线式阅读的方法阅读故事。边读边思考:《谁的本领大》讲了什么故事?

2. 创设情境“挑战智慧之王”——根据提示填空:故事讲了______和______比本领的事,他们共比了______次,第一次比___________,____的本领大。第二次比__________,______的本领大。帮助理解故事内容。 3. 小组分角色朗读故事,讨论读了这则故事的'想法。 4. 指名角色朗读。 5. 交流反馈讨论结果。

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和看待他人。

(三)《驮盐的驴子》

1.自由朗读故事,思考故事内容以及读后对故事的想法。 2.指明反馈

总结: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害了自己。

三、 感受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

师:小朋友,通过这节课对以上三个寓言的阅读学习,你们有什么感受?

总结:寓言大都通过简短的故事呈现出来,有一定的趣味性并且能使我们领悟深刻的道理。(板书总结)

四、 推荐阅读

孩子们寓言不仅有以上三种特点,还有许多特点你们可以通过阅读自己发掘,寓言有许许多多丰富有趣的故事,老师向大家推荐三本寓言著作:《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邀爸爸妈妈跟你们一起阅读。阅读可以使我们的同学变得聪明,有智慧,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养成勤于阅读的好习惯!

五、 板书设计:

贵阳市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

群文阅读(走进寓言)

组别: 语文组

姓名: 张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