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无声告白》有感

2025/10/12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无声告白》有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无声告白》有感 篇1

曼德拉这个名字,曾无数次出现在我的笔下,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他的胸怀,每每成为我文章最精华闪耀的部分。然而仅作论据引用,大多对曼德拉的认识是浅薄、公式化:他是南非领袖,他是黑人反种族隔离的先锋,他因此被构陷入狱27年......

这首《光辉岁月》是黄家驹为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所创作的一首歌,歌中歌颂了曼德拉的生平和精神。极简的歌词,勾勒出一个曼德拉,勾勒出一种精神,勾勒出一种形象——为种族歧视不断斗争的战士。

《无声告白》一书,文字代替画面,描绘了香港移民到美国的第二代的生活缩影。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种种问题拷问着在蓝眼睛王国中生存的黄眼睛一家。

小群体尚且排外,不用说一个种族。不论他们来自何方,说的是不是纯正的英文。只要是与本人种不同,在那个年代就是异类。排异目光,差别待遇,成就不了一个人,却能毁掉一个家庭。

我并非黑人,曼德拉所牺牲的、追求的、维护的到底是什么,说得出写得出但一直不能切身感受。看完这本书,听着这首歌,凝视那句肤色斗争,是了,怎么能感受不到呢。我非黑人,我是黄种人,中国人,我的发色是黑色的,眼珠是棕色的,皮肤灿烂着阳光的颜色。

生于祖国强盛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可我们黄色皮肤的先辈们,在那个惨淡的时代,所遭受的隔离与歧视,比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的委屈与痛苦,隔着时代的万水千山,隐隐传来。他们斗争、反抗,让不屈的嘶吼回荡在阳光灿烂的光辉岁月。

不仅仅是如此,歧视无处不在,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疾病歧视......一个群体合起来异化另一个群体,同时自己却又受着另一个阶层的群体压迫。一层又一层,一圈又一圈,歧视的意义是什么呢?

脱去皮发,掩去外貌,众人皆为白骨一架。舍去种性,抛开世俗,死后不过黄土一抔。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为何要歧视呢?

读《无声告白》有感 篇2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一个很难过的故事。玛丽琳用尽全力,挣脱了母亲的束缚,摆脱了母亲的期待,她不需要成为母亲想要她成为的样子了。可不幸的是,她也没有成为真正的自己,她成为了她母亲。

自从母亲玛丽琳想完成自己当医生的梦想而离家出走,有因为怀上汉娜而不得不回归家庭后,莉迪亚的悲剧开始了。为了留住突然不辞而别的母亲,莉迪亚不断迎合取悦母亲,最终失去了自我。我能感受到莉迪亚为了害怕失去母亲的小心翼翼,最终被父母各种期待包围的绝望心情。

玛丽琳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女儿身上,用言语,用表情,用行为……一次次把这种期待压在女儿莉迪亚身上,直到有一天,莉迪亚不堪重负,沉入湖底……

人越是对自己的童年不满,成为父母后对孩子的期望就越高,急切地想把自己半生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孩子。

为人父母的期待好像又都是有理由,希望子女别走自己以前的弯路,希望子女能拥有很多朋友受人喜爱,希望子女能读很多的书,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希望的东西太多,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逐渐被这些梦想压到无法喘息。

“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如此被爱是多么令人窒息。”如今我自己以为人父母,这本被多人推荐的小说我花了近7小时,边读边庆幸:幸好在孩子小的时候我读到了这本书,并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亲子时刻给足孩子安全感,并学会静静地等待孩子成长,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思维给他们。

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独立的人格,活在自己对自己的期待里,可以勇敢地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想做的事情,想成为的人,不要害怕别人的看法,不要害怕别人贴的标签,活出自我!

读《无声告白》有感 篇3

孩子,交点朋友吧!

小说讲述一个因为爸爸出轨、因挂科而渐感无法忍受妈妈各种期许、与相依相知的即将离家读大学的哥哥闹矛盾的15岁少女莉迪亚,在因为无法排解多重原因导致的孤寂与痛苦之后,以投湖自杀的方式来向自己的家人进行告白,进而触动家庭成员(爸爸詹姆斯、妈妈玛丽亚、哥哥内斯、妹妹汉娜)各自的自我反思,并最终相互体谅与和解的故事。

小说中的爸爸妈妈对莉迪亚的很多要求,可以说是很多家庭中都会有的。比如爸爸詹姆斯,总是要求莉迪亚与人为善、多交朋友;而妈妈玛丽亚也总是要求莉迪亚能够好好学习,将来可以成为一位医生,实现自己未竟的心愿。

他们不仅仅是口头的期许,甚至送给莉迪亚的各种礼物呀,也都是或有或无的包含着他们自己的期许。相反,他们很少或者从来没有想着自己的孩子们需要一些什么,喜欢什么之类的。

同时,爸爸的出轨,妈妈在莉迪亚小时候的离家出走,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的内心的成长。她担心妈妈会再一次的离开,而对妈妈各种要求都只是妥协着应承。而爸爸的出轨,则更是让她觉得很可能再次失去家庭成员。

最终莉迪亚,选择投湖自杀这种方式来向自己的亲人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

是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孩子最终选择以这种方式离开自己的亲人,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如何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是每一个父母都需要考虑的事情了。健康的成长,不仅仅是要保证体格的健康,还要保证心理的健康成长的了。

而且身教大于言传,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不是总是告诉孩子应该怎样怎样的。

“交点朋友吧,孩子!”应比不让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的了!

好了,就到这里!

读《无声告白》有感 篇4

在读的时候,全程在想:原生家庭的影响啊,真的是一辈子的事情。后来,读着读着想法越来越多。

1、小说里有很多环境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对当时的人物行为,心里活动有着到位的衬托。有些故事情节,并不需要特别烧脑的推理,作者明里告诉我们,我差不点理解为并不是想要锻炼我们的推理能力,更多想要告诉我们道理。

2、我们经常以为“重男轻女”思想,为的是男生可以帮自己养生,女生总是会嫁出去的。但是这里不重难不重女,重的却是父母内心的梦想与寄托,重的是自己的私心。

3、让我想到最近的电影《何以为家》,父母用自己的方式活着,甚至常常以“为你好”为理由,强迫孩子去做孩子内心不想做的事情。孩子真的不是我们附属品,他们的生命从一出生就是不属于任何人的,多些尊重和理解会更多。

4、詹姆斯跟玛丽琳组成的家庭,而却是他们两个最不在乎整个家庭。两个都只想要孩子不重复自己的人生道路。一个为了孩子不被本地人取笑,被他们孤立,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甚至为了摆脱内心的悲伤,背叛了妻子。一个为了琳迪亚可以实现自己的曾经的梦想,不断把她推向死亡的道路。而三个孩子是多么懂事,琳迪亚为了让妈妈留在家里,一味服从母亲,内斯理解妹妹的痛苦,汉娜是最懂事却也是最不受待见的人,总在边上看着所有,明白所有。但是三个孩子之间的爱也是默默的,受父母,家庭的影响,缺乏沟通,这也是致命的。(很多一些阅读时的想法,一下子想不起来了…)

反思了自己,常常会说,哎以后我要让我的孩子学这学样,让他们多才多艺,不知道类似的想法会不会也是一种变相的强迫…

读《无声告白》有感 篇5

在《无声告白》里,詹姆斯一家,一对夫妻和三个可爱的孩子,看似幸福的家庭,但在这个家庭中生活的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编织的美丽谎言和噩梦里。但很明显,导致这个家庭的不幸的,不仅仅是沟通和倾听的问题,悲剧的根源在于父母詹姆斯和玛丽琳自认为是美好正确但不负责任的婚姻里。他们随意的开始,随意的怀上了孩子,又随意的步入婚姻的殿堂组成一个家庭。她们刻意地忽略对方的过去,然后幻想不切实际的未来,到头来的是女儿莉迪亚的自杀,现实狠狠击碎了他们自己编织出来的幻像。

悔悟或许永远都不会晚,但也挽回不了什么。大儿子内斯对于这个家庭已经心灰意冷,无时无刻都迫切的想要逃离;大女儿莉迪亚被父母的期望压垮,最终选择自杀;而小女儿,出生即不被期待,在家庭生活中游走于边缘,即使在莉迪亚死后,玛丽琳终于看到了可怜的汉娜,他也失去了同龄孩子该有的童真和无忧,在未来的家庭生活中,也会难以避免的卑微和小心翼翼。

做父母的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在一个家庭中,孩子多的话,是人难免都会对其中的一个偏爱一点点,甚至可能自己都没有察觉,但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感受也很重要。而且我渐渐的发现宽容真的是一件很难得的事,在生活中,其实大部分人自认为宽容,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你的身上。沟通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所以也更容易获得对方的宽容,在一个家庭里,作为最为亲密的人,要善于诉说自己的感受,才能更好的互相体谅。沟通真的很重要,但我讨厌那些自以为是的自说自话。

读《无声告白》有感 篇6

这样的家庭组合是个悲剧,一心最求与众不同的母亲,总想着融入人群“与众不同”的亚裔,书的一开篇写到亚裔父亲我就能想到在美国,定会出现种族歧视这一点,什么民主自由接受一切新事物的“大熔炉”国家,到现在为止种族歧视还不是普遍存在?上街到哪里被人赤裸裸的挑衅做眯眯眼等,这种人有什么可优越的呢?文中的父亲成长时经历的事,太自卑了,太揪心了,也完全理解了他为何总想融入大众。而母亲,之所以要与众不同是因为当时对女性的定位,她母亲对她的期待,嫁个潜力股老公,围着厨房照顾孩子的家庭主妇,她不愿意如此,她不接受这种生活方式,想做个医生。可命运给她开了个玩笑,她嫁了个男人结婚生子做了个家庭主妇,幡然醒悟,再去追梦,不告而别三个月,可年幼的孩子需要她,也放不下,又再次怀孕,家庭耽搁了梦想,再也无法实现了。便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女儿身上,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全然忽略掉她的感受和其他孩子,女儿怕母亲再次离去,选择了服从母亲的一切安排。父亲希望她交友合群,母亲希望她出类拔萃当上医生。

最后…她自杀了,就像文中所说的不知怎么定位自己。她不像哥哥内斯找到“自救”的方法。最暖心的就是杰克对内斯的暗恋啦,还好最后一切归于美好结局。这书看得好压抑,带入感情多了,会忍不住红眼,多相像呀,做别人期待中的样子太累了,我想大多数的中国家庭孩子都有遇到这种情况。感觉自己很像母亲玛丽琳,害怕最后的自己是否也会如她般事与愿违做个家庭主妇呢?我只能告诫自己:不要因别人而改变自己的决定。不做令自己后悔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