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

2025/10/12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 篇1

今天在阶梯教室上课《泉城》。就上课的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进入高年级以来,我渐渐地觉得语文课堂主题比较难把握。语文课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大问题而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存在于每堂语文课之中的问题。

经常提到语文老师对教材把握的准确性。把握教材包含着哪些方面呢?是对教学目标的明确?是对教材内容的准确理解?对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这些都应该包含在里面。最重要的应该取决于教师对于文本的理解程度,归根到底还是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

语文课似乎是很简单,专业性不强,无非是读书写字。好像对于学生来说不教也会。我认为语文之所以让人感觉他专业性不强,原因还是在于执教者本身专不够业。包括自身修养,文化修养,专业技术;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三方面的'有利结合。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的学科,那是因为他的内容包罗万象,而往往执教者会把教语文放在感知内容放上面忽略了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 篇2

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何去激活它,更好地让它体现出来呢?在课堂上我们及时地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他们的思维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在教《春的消息》一文时,书中有一段:当第一只蝴蝶飞过时,我捕捉住它,又爱怜地把它放了。学生在理解了“爱怜”一词后,并知道作者捕捉住它,为什么又爱怜地放了。这一段话正好适合让学生去想象,于是我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思考:当我看到这只蝴蝶时,心情怎样,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去捕捉它,捕捉后心情怎样,又是怎样想的,如何放掉的?根据这个内容去想象一个画面。我先让学生说了说,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我对学生说:“老师这儿也有一个画面,你们想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

春天来了,草儿绿了,花儿开了,到处姹紫嫣红。哇,一只蝴蝶!你看它,这儿嗅嗅,那儿闻闻,突然在一朵花上停住不动了。‘呀,好美的蝴蝶啊!我要抓住它。’于是我悄悄地、悄悄地*近它,近了近了,我举起手,正要捉住它时,蝴蝶飞走了。我生气极了,跟着蝴蝶追逐着,终于看它停稳了,我又一次走上前去,趁其不备,抓住了它。‘啊,终于抓住了!’我禁不住欢呼雀跃。可才一会工夫,那种高兴感就没有了,我想:蝴蝶不就是春天的`使者,给人们带来春的信息吗?我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于是,我依依不舍地放走了这只蝴蝶,看着它渐渐飞远的身影。心中默默念道:‘还有更多的人等着你的消息呢,快去吧!’”学生完全沉浸在了老师的画面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盎然,纷纷效仿老师描绘出自己的画面,内容更加精彩了。看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我们发现也生活很多美的境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老师是引路人,真正精彩是前奏曲的后面。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 篇3

《卡罗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爱的教育》这本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教学时有两条主线:一,描写卡罗纳万分伤心的句子。二,描写老师,同学和家长关心卡罗纳的句子。通过讲读卡罗纳的伤心句子让学生感受到此时身边人的关怀对卡罗纳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在理解的卡罗纳伤心的句子时,我让学生深入课文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拂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学生运用感同身受的方法理解的很深刻,感受到卡罗纳的痛苦。

此时卡罗纳最需要的就是身边的人对他的关爱。这部分我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比如:老师对卡罗纳的关爱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学生说: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的胸前这个动作看出了老师把卡罗纳当作自己的孩子,给他安慰。学生能从拉这个细小的动作感受到老师的母亲般的关爱。还有学生也从同学的动作中感受到了他们对卡罗纳的关爱:我不知说什么才好,所以我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把脸贴在分的耳朵上,给卡罗纳安慰,让他知道自己永远是他的朋友。在教学这部分时,刚开始我是有意识的让学生从动作,语言中感受爱,学生也了解了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描写的方法,相信这是本堂课学生一个很大的收获。

还有课后的小练笔,以卡罗纳的角度对老师,同学,阿姨说几句话,或者以卡罗纳的口吻对大家说几句。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这节课为了赶时间所以中间读的部分不太到位。另外,课件制作考虑不太周到。

但是不管得与失,都为我以后的教学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只有知道哪里做得不够好,才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 篇4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 篇5

练习设计:

1、请在正确读音下边打“√”。

(1) 我看他有点打蔫(nān yān)儿。

(2) 当我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zhēnɡ zhènɡ)住了。

(3) 走廊里想起了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tā tà)。

(4) 时间艰涩(sè shè)地流动着。

2、照样子,写词语。

喋喋不休

摇摇晃晃

喋喋不 来日 长 按 索骥 忐忑不

3.用“假如”写一句话。

4.读句子,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3)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 篇6

在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收获。也对我教学中得到的反思和大家交流下。

第一课《举手的秘密》

《举手的秘密》是新学期的第一篇课文。记叙了“我”小学四年级时,由于缺乏自信心,上课不敢发言,以致举手站起来却说不出话来;以后老师与“我”有了个秘密约定:不知道答案举右,知道答案举左手,最后终于树立了自信心成为成绩优秀的学生。作者赞扬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友善、和宽容,表达了教师爱学生,学生感激老师的思想感情。

这样一篇平淡情节中蕴含深情的文章,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秘密的内涵”呢?我对文本是这样理解的:举手的秘密表层意思学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到。而为什么有这个“秘密的约定”,这个“秘密”的真正情感及深远意义,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要靠教师的引领、铺垫,最后让学生明白这“秘密”的主旨是教师的爱让“我”获得了尊重,得到了自信,最终走向成功,而要让学生从“秘密”中体会对“我”的尊重、友善、宽容,就要抓住文中两次描写老师眼神的细节,感受到这是一个细心关怀学生的好老师。还要抓住“我”举左手和举右手时的不同表现,体现教师的爱的力量之大。为此我为第一课时设定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预习交流,解决生字词,训练默读并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理解“举手的秘密”的内涵,体会“我”对老师的关怀的真挚的感激之情,明白“尊重”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甚至改变人的一生。教过这篇课文我很受感动,文中的老师能这样尊重学生,宽以待人。真让我深受启发。我也是一名班主任老师,我的工作又做了多少呢?我付出的爱多不多呢?我是否也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呢?一连串的问题让我反思。我很喜欢班里的每一位学生,我把他们每一个都当成我的宝贝,他们的秘密都会在日记里告诉我,但是和文中的高老师比起来还差得远呢!班里的唐杨阳是插班生,学习基础很差,我与她何不谈谈心,用一种更细腻的爱去关注她的成长呢?课文教育了我,我也要那样做!

第二课《陶罐和铁罐》

在《陶罐和铁罐》一课的预设学情时考虑有片面太片面。我只想到了孩子们能提出“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铁罐又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么的态度?”这类问题,可是我却没想到还有不会提类似问题的可能性,这就导致我后来在面对孩子没能提出这类问题时,绕了很多的弯还是没引导孩子说出我想要的这几个问题。时间花费了,孩子们也被弄晕了。就像谭校所说,孩子们已经能提出第一个问题很不错了,这时候就可以体现教与学是相互促的,老师可以直接说自己也有两个问题想和孩子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样确实简洁明了得多。

第三课《谁敢试一试》

教学《谁敢试一试》这一课,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感觉效果很好,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很深刻。

这篇文章主要写新来的班主任耿老师通过让学生拧开水瓶盖的一件事,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自信心,面对挑战要有勇气。文章结尾耿老师的话耐人寻味,点明中心。

耿老师用左手在黑板上写下几个遒劲大字:“成功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为了让学生增强记忆,我让学生把“你”改成了“我”,即“成功和自信是我成功的朋友”。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才会对取得成功充满渴望,才能去拼搏,去奋斗。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说出“我能行!我一定能行!让我自己来吧”。鼓励学生要用于迎接学习道路上的挑战,从小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自信心。

课堂临近尾声时,我请同学们讲爱迪生.居里夫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这些名人自信的小故事。让同学们回家积累这方面的名言等。我觉得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我自己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材的加工、重组、更改,有利于教学实际,可促进学生消化吸收。

第四课《是乐谱错了》

以题破题,锁定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初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文章内容,获得初步感受,训练阅读概括的能力。在熟读课文时,通过一个问题 你们认为小泽征尔是一个什么样的指挥家? 让学生了解内容,从整体上去把握人物特点后,迅速呈现课文主旨,开门见山、蓄势待发,整堂课的基调在此一锤定音,直奔中心,直奔课文深处去研读。最后,我设计了 面对这位著名的指挥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得到了好的效果。

第六课《小草》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在第一课时扫除字词障碍之后,这样设计的第二课时:第一个板块是回顾作者是哪几方面赞美小草的?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对上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快速的回顾,为下一板块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个板块是抓住赞美指导学生深入读文,进行个性化阅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学生的每一次读,教师都要结合文章的首尾进行内容上的点拨,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作者对小草的热爱,并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感受到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格,从而产生对小草的赞美之情。第三个板块是抓住第五自然段,教学生学习总分段式的构段方式及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调动各个感官使描写生动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第二个板块时间处理的不好,个性化朗读占的时间过多,总想让每个孩子都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读出来。所以到第三个板块时就是教师讲的多,学生 自己发现的少,并没能真正掌握总分段式的构段方式。如果能够再用一节课专门讲总分段式,并进行实际练习,学生会掌握的更好。

第七课《未来的智能汽车》

是一篇简短的说明文。文章以小刚乘坐智能汽车上班为话题,显得轻松有趣,顺其自然的.介绍未来汽车的特点,展现未来汽车的发展前景。

在教学中,我先检查了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解决预习中不能弄懂的字、词、句。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让学生小声议论后指名回答。在大部分学生懂得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我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归纳出未来汽车的特点。

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为课文列了一个提纲。再次了解未来汽车的特点和优点。

接下来我就布置学生朗读课文,完成相关的练习作业。一切教学任务似乎已经完成。课后听课的老师问我小学高段的教学任务是什么?我说就这些,这样简单的课文学生一读就懂,老师用不着引着学生做深入地研读。过几天后,和几位同事谈起现在很多人都说小学教师比较肤浅,太单纯。心里听着虽然不怎么服气,但想想自己有些时候好像是这样。比如上《未来的智能汽车》这一课,我还可以引着学生去分析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智能汽车的,是怎样开篇布局的,我们如果写这样的说明文又该如何去做……。是的,我们小学教师还可以做得更好。

第八课《新型玻璃》

《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是一篇层次清晰、结构分明的文章,学生极易理解。我抓住了这个教学契机,以培训为主线,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后又告之学生要推销产品,为学生创设立体和谐的交际空间,很快地启迪了学生的思路,进入了“推销员”的角色,跃跃欲试者大有人在。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口语交际而架桥铺路。

这时,我充分运用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全员互动的交流参与,不仅使学生在交际态度和即兴发言等方面得到有效训练,而且十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此同时,我也就在教学中的疑问提出我的看法。

第九课《飞夺泸定桥》

“飞夺”二字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也是对课文中“抢时间”“攻天险”这两个重点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时最能体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因此在教学时紧扣重点部分,以质疑---解疑---悟中心这三个环节来学习。

教学“抢时间”这部分,先要求学生明确“抢时间”的原因和要求。其次要求学生了解红四团行军途中所遇到的困难,“冒雨行军”一段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回想当时当地的情景,以加深对红军战士崇高品德的认识。同时设置如下思考题:红军在行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大雨浇灭了火把,敌人宿营了,红军为什么还继续前进,这说明了什么?因此领悟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攻天险”这部分,具体要求学生理解红军攻夺泸定桥的经过,指导学生按照:发起总攻→二十二位英雄冒着炮火前进→三连战士边前进边铺桥→勇士们穿过熊熊烈火→消灭守桥的敌军这一过程进行创造性复述,从而体会红军战士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崇高品德。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领悟文章的中心目的。

本课虽然历史久远,但是像这类的课文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因此我在本课教学时采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式进行,感觉比较成功的有这样几点:通过查阅资料,学生对时代背景还是有所了解的。老师在课堂上还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多留给学生读、思、议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发挥想象,感受惊心动魄的场面,说出自己的见解。

1.在交流红军遇到的困难时考虑比较全面,得益于小组学习。在集体交流时,学生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品尝到了学习的快乐,急于要向别人倾吐自己的感受,在这一环节中我看到的不仅是学生思维的火花,更感受到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在朗读训练时,采用选择自己要着重练习的来读。先在小组中展示,再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参与的面广了,同时又展现了几个班中的“朗读之星”的风采,让同学们看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3.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自己学习,思考,这是取得教学实效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同时,我在设计问题,提出自学要求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告诉他们具体的操作方法,让他们知道自己下一步的行动该怎样走,即教学要把学习方法给学生指引好。

第十课《丰碑》

品词品句,情感迁移。

“舍己为人,团结互助”为什么能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呢?这需要品味描写人物神态的词句,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如在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词语“镇定”和“安详”时,师生进行了如下对话:“镇定的反义词是什么?”

“慌张”。“军需处长在什么情况下毫不慌张?”

“在面对死亡的时候。”

“人在什么时候才安详?”

“在安全舒适的时候。”

接着引导体会寒冷的感觉:“面对死亡能够镇定而安详,而且前边还加了修饰词——”“十分。”学生反复朗读。

“那么军需处长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呢?”

“我年龄大了,让年轻人活着去打敌人。”

“看到战友们能活着到达陕北,消灭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我死了也心甘。”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多么令人感动!学生的朗读引起了听课老师的强烈共鸣,也感染了我。我情不自禁地赞叹:“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的长征精神,可以使弱小的红军战胜强大的敌人,今天如果我们继续发扬长征精神,我们的学校会日益繁荣,我们的城市会日新月异,我们的国家会日渐强大。莫说是小小的非典,就是整个世界也会向我中华民族顶礼膜拜!”

第十一课《长城》

一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长。

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具体写长的句子是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以及词语如“一万三千里”,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自然而然地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对长城的长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二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我用多媒体出示长城近景图,然后采用导游形式小组介绍,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找奇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这一点是最难处理的地方,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再次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同学重量,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动笔写出自己的赞美的诗或联。学生这样写道:长城东起山海关,高大坚固保家园。劳动人民多智慧,雄伟气魄世人赞。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上。

二、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我们讨论到长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光辉灿烂的遗产,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应该感谢秦始皇,是他让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只是又回到文本,引导学生从劳动人民的血汗筑成的,觉得自己的引导有点肤浅。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还比较大,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