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好朋友》教学设计

2025/10/13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好朋友》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好朋友》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对好朋友》是一首采用民间音调写成的创作歌曲。歌颂小朋友之间的真挚朴素的友谊。歌曲旋律活泼,节奏紧凑,且简单易懂,并深入了农村生活。作为农村的孩子,家禽类的动物并不陌生,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我觉得要用贴近儿童心理的教学内容,新鲜多变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走进音乐天地。同时,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给自己带来的喜悦之情。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小学二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建立学生的表象。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到教者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学习和表演《一对好朋友》,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能够轻声有弹性地演唱歌曲,与同伴合作有感情地表演。

3.通过玩、唱、创、演,体会分享与合作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轻声有弹性。

五、教学难点:

1.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型的掌握。

2.能用乐器创编伴奏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双响筒,三角铁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律动——《找朋友》

2、导入:谈话导入:孩子们你有好朋友吗?你和好朋友之间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律动来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通过谈话导入,自然的揭示课题)

三、聆听感知:

1、初听导:今天,老师也请来了一对好朋友,他们带来了一首歌曲,让我们从音乐中认识他们吧!在听之前老师提出一个要求,听完以后告诉我,这对好朋友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里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情?

2、复听导:这对好朋友分别叫什么名字?他们一同去做什么?

3、再听问题:歌曲的哪一句是重复唱的,你知道为什么吗?讲解“反复记号”(设计意图:通过聆听,让学生对歌曲总体框架有一个递进的认识,并且了解反复记号)

四、学唱歌曲

1.按节奏朗读歌词,感受这一对好朋友快乐的心情。思考:第2行歌词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念?(设计意图:通过按节奏朗读歌词,让学生在读歌词中掌握附点节奏)

2.用lu唱旋律(注意附点、休止停顿)(设计意图:为演唱歌曲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对歌曲的旋律更加的熟悉)

3.学唱歌词A.听范唱,默唱歌曲B.跟着范唱,用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试唱歌曲C.重点突破D.完整演唱四、律动表现歌曲(设计意图:通过律动,在课堂中寓教于乐,让课堂的气氛轻松活跃)五、创编创作——器乐伴奏三角铁、双响筒

(设计意图:通过器乐伴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不同乐器来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二次创造音乐)

六、情感深化:

播放《找朋友》作业:搜集更多关于朋友的歌曲(设计意图:巩固友谊,体会找到珍惜好朋友的喜悦之情,进行情感的升华)

七、师小结板书设计:一对好朋友

《好朋友》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

2、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

3、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4、宽厚待人,学会自己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

二、教材分析

1、在《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的“我爱我们的学校”单元中,涉及到了关注学校的老师、同学等内容,但以老师为主。本单元则立足于同学之间的沟通与友爱。与《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我们的快乐大本营”单元相比较,后者更侧重于“集体”的概念,更重视合作与分享,在友好、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发展同学情谊。而本单元更重视良好个性心理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珍惜和获得友谊。两者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2、“大家都是好朋友”主要引导学生感受同学之间平常而真实的情谊,对好朋友表达自己的.欣赏和友爱,同时学会思考,知道同学、同伴之间需要有健康的友谊,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你的心情我理解”则进一步通过换位体验,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学会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友爱是相同的”这一主题,帮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我们要理解和尊重他人不同的感受与选择,这样才会彼此享受平等的友爱。最后一个主题“为了友谊,我们共同努力”则根据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矛盾,增进彼此的友谊。

三、教学过程

1、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结合教材插图,引导他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中去发现友谊,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友情。

2、组织好各主题的送卡片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同学之间的情谊。要鼓励学生多写几张小卡片送给同学,同时注意保护个别没收到卡片的孩子的积极性,不要让他们觉得没人与他们做朋友而产生自卑感,要鼓励他们主动和同学交流,鼓励大家和他们交朋友,让这部分学生同样感受到友情的温暖。

3、采取引导学生心理换位的方式,创设一种可知可感的氛围,引导学生注意理解别人的感情,体谅别人的困难,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处境,从侧面引导学生认识信任、理解、互相帮助在交往中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特殊情感,容纳他人的不同看法,使孩子们避免走向自我中心的误区。

5、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日常交往中的种种不和谐,借助自己的想象力或生活体验去感受、思考“为了友谊,我们需要怎样做”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往心理,懂得呵护友谊,继而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设计有意义的活动,增进彼此的友谊。

四、教学评价

1、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方法,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2、采用鼓励性评价,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观、朋友观、友情观。

五、《不一样的朋友》教学设计活动目标

1、真正的朋友要真诚相待、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欣赏和友爱之情。

活动准备

1、课前搜集、了解朋友的种类。

2、布置学生裁剪几张卡片,并带上彩笔或颜料。

活动过程一、“真正的朋友”辩论会

1、教师:上一节课,同学们互相交流了谁是自己的好朋友,共同分享了友谊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还亲手制作了小卡片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同学们玩的真开心,这节课我们继续交流,好吗?

2、学生看课本34页插图,然后全班交流,引出问题: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拓展二、交流“我不一样的朋友”

1、学生思考自己有哪些不一样的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如学习上的朋友是谁,生活上的朋友是谁……)。

2、制作卡片,送给自己的好朋友。从不同角度欣赏自己的各类朋友,并且主动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六、制作我的“朋友词典”

1、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朋友的种类,对“朋友”这一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例如:诤友:能直言相劝的朋友;挚友:亲密的朋友;学友: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结成的朋友;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育和帮助的好老师、好朋友。)

《好朋友》教学设计 篇3

第16课手拉手好朋友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挑战每一位授课的老师,没有生动的教学是无法把他们吸引过来,没有有效的调控是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想孩子们对整堂课保持持续的兴趣和热情,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考虑采用孩子们喜欢的形式。而孩子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又是无穷的,但需教师的正确启发和引导。同时也应看到一年级学生观察能力较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认知:感知人物的特征,能大胆地用绘画的形式表现

2、能力:培养观察能力

3、情感:通过画自己的好朋友,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培养朋友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好朋友

教学难点:抓住同学的头形、五官、发式、表情等的共性和个性特征

师生课前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等

学生课后活动:

1、以“我们的故事”为题画画与好朋友之间的事情

2、你自己的家人画下来介绍你的新朋友

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学生不敢大胆发言、展示,不懂正确的观察方法,创作速度过慢,对此,教师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应给予及时鼓励、启发、引导

教学评价:

1、是否对美术课感兴趣

2、是否大胆的表现自己的好朋友

3、是否积极参与本课的游戏活动

4、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对他人、自己作品的意见

5、能否在活动结束时自己收拾整理工具材料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准备教学。

☆本教学环节重难点:有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

☆本教学环节评价:能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课堂。

二、体验性实践

1、教师导言:同学们,大家都是一年级小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好多好多的本领,大家高兴吗? 今天,我是同学们的老师。现在互相认识一下,请同学们起立,下面我做一个自我介绍,我要看看在自我介绍以后,你有什么表现,会有什么反应?我姓王,我是王老师,也是大家的大朋友。(看到小朋友的礼貌表现及时表扬。)

2、展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人物的脸部特征。

(1)找特点:男女、脸型、发式、五官特征、神态、动作等不同。

(2)在解决怎样整体观察这个难点上时,采用“对号入座”的游戏:当老师指着某一种脸型时,这种脸型的同学就站起来,其他同学可以评议是谁站错了,他应该与哪一种脸型对应。在分析五官特点时也用这种游戏方式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将自己的特点归类。

3、欣赏大师们画的人物头像。

4、学生绘画

(1)分别在准备好的不同脸型的纸中选择合适的头形,然后画其五官。最后贴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一张KT板上,组成班级集体照。

(2)“画得不像本人可以吗?一定要画得像才好吗?”引导学生只要抓住特征,画出自己的感觉就行。

5、小结:朋友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帮助,那我们班就是一个团结的集体,一个优秀的集体。我想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班级是个大家庭”。

☆本教学环节重难点:在观察的过程中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找出好朋友的头部特征,包括脸型、发式、五官,并表现出来;体会班级是个大家庭。

☆本教学环节评价:通过对比观察,能否找出好朋友的特征;通过与别人的作品比较能否发现自己的画的优缺点;是否对大师有所了解,并大胆发言、表现;能否大胆地表现自己的好朋友;是否激起与好朋友间的友谊之情。

☆教学意图: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是学习的好伙伴,游戏的好朋友。比较观察人物头像间的不同点,为创作提供了素材,为后一层次的作业 作好准备。这是教学第一层次,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只要求画人物的头像,使学生不感到创作的难度。

三、自主性实践

1、设立“找朋友”为主题的活动,请学生再一次画你的好朋友。

(1)拓展朋友的范围:与山区的小朋友交朋友,与上海、北京的小朋友交朋友,与外国的.小朋友交朋友。

(2)比较各民族、各人种的不同特征。如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黑色人种、白色人种的五官特征。

2、欣赏大师们画的人物线描。

4、画下你好想结交朋友(要求全身像),将画好的作品剪下贴在KT板上。

5、小结:要是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成为朋友,那我们就能了解更多知识,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和平、团结。我想送给同学们第二句话:“世界是个大家庭”。

☆本教学环节重难点:找出各民族、各人种的不同特征,并表现人物的形象特点;体会世界是个大家庭。

☆本教学环节评价:能否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和对自己、他人作品的意见;能否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并肯定自我的表现;能否大胆地表现自己想结交的好朋友;是否有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感受。

☆教学意图:学生也是社会的人,对学生来说才是人生的起步,从小就进行交朋友、建友谊的熏陶,看着自己画的外国小朋友是那么兴奋。教学层层深入,拓宽了创作的范围,拓展了内容的空间。第二层次的创作要求完成全身像,难度略微提高,有了第一步的铺垫,学生同样能轻松完成,避免了创作的畏惧心理。

四、拓展性结课

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不断地向宇宙进军,我们还可以和外星人交朋友。我想送给同学们第三句话:“宇宙是个大家庭”。那我们小朋友得学好更多的知识,课外可以把外星球的朋友画下来。

2、认识这么多新朋友,你高兴吗?

3、进行课堂评价。

☆本教学环节重难点:体会宇宙是个大家庭;将学到的知识在课后授用,继续研究。

☆本教学环节评价:能否在活动活动结束时自己整理材料;能否学以致用:能否真正的延伸,将知识内化。

☆设计意图:进一步拓展教学,同时向课外延伸,使美术课中建立的兴趣得到延续,可见好朋友是再学习的无穷动力。一两句话的课后拓展,让孩子有了更宽的学习天地和更大的学习动力。

《好朋友》教学设计 篇4

一、研究背景

我校是市级花园式学校,校园四季满目翠绿,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树”在给校园带来生命力的同时,更带给大家美的享受。这得天独厚的校本资源成为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有效载体。本活动根据四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资源包中提供的资源, 紧密围绕“人类的好朋友——树”展开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尝试设计和完成一项完整的探究活动,同时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科学素养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诸项多元智能。

二、确立课题

当我们在综合实践课上确立了“人类的好朋友——树”这一研究内容后,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我请同学们分小组围绕“树”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知识或最感兴趣的方面。同学们讨论、修改、完善,确立了下面一些研究子课题。

1、树有哪些种类?

2、人类有哪些不爱护树的行为?有没有因为这些行为自尝了苦果?

3、为什么冬天要给树穿上白色“外衣”?

4、有哪些树能在沙漠中生长?

5、树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6、你知道常青树和落叶树各有哪些吗?

7、搜集有关赞美树的文章、诗歌、歌曲等。

接下来,各学习小组结合本组感兴趣的内容选定了研究的子课题,并对自己的小组进行了命名,然后兴高采烈地开始研究准备了。

三、实施方案

第一步:制定简单可行的小组活动计划

根据活动课题,制定简单可行的小组活动计划,使学生从研究学习的一开始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科学”中来。本阶段重在让学生学会“做计划”。

第二步:根据研究目标广泛取材

1、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与工具,让他们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探究,为学生创造“做科学”的机会。

2、多渠道收集资料。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图书馆、计算机数据库、视听材料、社区资源等渠道中,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资料,通过资料分析来探究。本阶段重在强化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搜集第一手资料的能力。

第三步:交流研讨学习成果,学生写出各自的感受与收获

1、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 你们在实验、调查中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克服了哪些困难?

(2)整理收集的资料、总结实验的结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和收获?

(3)评价各人在小组分工合作中的情况。

2、每位同学写出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和活动反思

本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将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并通过评价指导今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第四步:动手设计,展示成果

1、各组可采用照片、图表、小报、幻灯片、网页等形式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2、设想树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教师对大胆、有创新意识的设想给予鼓励,并举办专题设计展,记录到成长档案袋中。

3、交流活动体会。

四、活动实施过程

第一步:制定简单可行的活动计划

学生们在积累了初步的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本次活动由小组长牵头,在撰写了小组活动方案后,学生们便正式开始了探究活动。

树的种类

活动目的:

1、通过给树分类,认识各种树。

2、学习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3、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活动过程:

1、带领学生参观绿色校园,认识校园中的50余种树。

2、收集资料。(主要场所:书店、图书馆、上网、实地拍摄等)

3、整理资料、分类。

按( )分类

类型

相关的树

4、评价个人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

5、整理小组交流情况,并写出个人体会。

活动方法:查报纸、上网、查书、采访

人员分工:

组长:唐代宁

记录员:邹梦雅

制定活动计划:唐代宁

资料收集:唐代宁、罗威为主,全组人员参与

网页设计:张晓鹏、刘畅

第二步:根据研究目标广泛进行取材

整个校园满目翠绿,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在此时,我校被评为“宜昌市花园式学校”的消息不胫而走,孩子们兴高采烈的三个一群,四个一伙按照我们的布置,一起参观了绿色校园,认识校园中的50余种树。领略了“树”给校园带来的生命力,给同学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并将这种体会融于笔间。

我们利用闲暇之余,参观了校园,仔细观察着校园的一草一木,虽然我有点疲倦,但还是游兴不减,我和同学们摆出各种造型,让时间停止,让相机为我们留下了这快乐的一瞬间。后来听皮梦婷讲述了关于“音乐树”的故事。贝西的理想是当一名音乐家。他特别喜欢小提琴,从小学一年级起, 就开始学琴。他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每天清晨,他迎着早霞练琴,直到上学;晚上,他做完功课,又在月光下继续拉着,直到深夜。他的手指被琴弦磨破了,鲜血滴在泥地里;他的汗水不停地流着,像泉水般淌在脚下。他一天天地拉着,一年年地拉着,在提琴声的陪伴下,从儿童变成了少年。可是,他的梦想——让小提琴发出美妙的音乐,还没变成现实。他的提琴只能发出单调、乏味的声音,就像一杯白开水那么平淡。麻雀们、虫儿们都嘲笑他,他们的嘲笑,像火一样烫伤了贝西的心,他生气地把小提琴摔在地上,说:“我再也不拉了!” 幸好,小提琴并没摔坏,只从琴颈的头上,掉下一小块指甲般大小的碎片,琴的声音并没有受到影响。那块小小的碎片钻进了泥地。第二天,贝西惊奇地发现,在他拉琴和摔琴的地方,钻出了一棵小竹笋。他弯下身来仔细瞧瞧,咦,这哪是什么竹笋,这是一棵古怪的小树苗!它的树干又细又光滑,就像一根小银笛,上面长着几片金色的小树叶。贝西心里一阵高兴,不由得又拉起了小提琴。奇怪!那琴声一响,小树苗就呼呼直往上窜,比雨后春笋长得还快,可是,等贝西一停下手,这小树苗就静静不动,一点儿也不肯长了。这是什么怪树呀?麻雀和虫儿们都说:“我们没见过,不知道,不知道。”他们都呆住了,傻愣愣地望着这棵树。一只见多识广的老燕子飞过,说:“我知道,我知道,这种树叫“音乐树”,我在遥远的丘拉巴岛上见过。这树是那块小提琴的碎片长成的,贝西的血汗浇灌了这块土地,他的音乐又给了它生命,使它变成一种奇特非凡的树。贝西,你快拉吧!音乐是音乐树的养分,你快用琴声来浇灌它!”贝西又拉了起来。只见这棵奇树抖动着枝干直往上长,越长越快,越长越高,越长越大,不久就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听了皮梦婷的故事,我不仅感慨:“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知道更多生动、有趣的故事。

《好朋友》教学设计 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懂得与人交往要互相帮助、学会合作分享,感受好朋友在一起时的快乐。

2.理解词汇“风和日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离开家时主动向家人打招呼。

活动重点

1.理解故事内容,懂得与人交往要互相帮助、学会合作分享.

2.学习离开家时主动向家人打招呼。

活动难点理解词汇“风和日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道具准备:PPT图、头饰、儿歌《好朋友》、《找朋友》、轻音乐

2.经验准备:幼儿与好朋友交往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音乐游戏:好朋友(通过唱歌与表演,让幼儿感受好朋友在一起时的快乐,并讨论和好朋友在一起感觉怎么样,会干些什么?)

二﹑基本活动

1、出示小鸡阿黄、小猪噜噜和小老鼠灰灰的图片,让幼儿猜猜他们的关系兴趣,激发幼儿兴趣。

2、预设问题,教师讲故事生动讲故事(轻音乐),幼儿认真倾听。

问题:小鸡、小猪、小老鼠这三个好朋友之间道理发生了什么?好朋友之间应该怎么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3、幼儿回顾故事,回答问题,教师给予提醒和帮助。

4、幼儿讲故事,并说出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

提示:出门时应该怎么样?

犯了错误应该怎么样?

5、幼儿配戴头饰表演故事,教师给予鼓励和帮助。

三、活动结束

游戏:找朋友

活动延伸

1、好朋友之间是要学会分享的,将这个好听、有意义的故事分享给自己的`好朋友。

2、将头饰投放到语言区,供之后使用。

微课《好朋友》反思

设计意图:《纲要》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社会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而且,一切的活动前提都是“安全第一”。因此,通过本次中班语言活动《好朋友》,让孩子们能够感受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快乐,从而帮助他们学会帮助与分享,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懂得离开家时要向大人打招呼,出去了要注意安全,从而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优点: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以音乐游戏《好朋友》导入,激发了幼儿兴趣。以幼儿自己与好朋友的经历来切入,使幼儿更感兴趣,并积极表达自己的经历,从而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开始部分让小朋友猜一猜三个小动物的关系,增添神秘色彩,而且简单的猜测使幼儿更自信。过程中以故事为主导,将大道理简单化、形象化,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讲故事的时候图片清晰、语言生动、表情丰富、动作表演形象,成功地吸引幼儿,使得他们认真倾听、及时回答问题,并懂得总结经验,从故事主人公身上学会相互帮助与分享、知错就改,学习出门时向大人打招呼。

最后,紧扣主题,让幼儿自己说出“好朋友之间要学会分享”,自然地引导幼儿将今天的故事分享给自己的好朋友。

不足:

1、教学软件技术不够专业。在制作过程中,动画处理还不不到位,不够形象生动,存在缺陷。

2、导入和结束的游戏部分未体现在微视频中,使得活动中游戏的趣味性未能体现。

《好朋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有兴趣用多种方式如信件、贺卡、电报、手机及网络与远方的朋友练习。

2、学习制作贺卡和各种送给外国小朋友的小礼物。

3、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

1、尝试了解用多种方式与远方的朋友进行联系。

2、用多种材料制作通讯工具。

教学难点:创造性地用多种材料制作通讯工具。

教学准备:

1、各种废旧挂历纸、一次性纸杯、剪刀、胶水、牙签、棉线团等工具及相关美术材料。

2、各种国家的'风光与民俗等方面的音像资料。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张世界地图,学生找出五大洲的地理位置。

2、学生说说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生活着的孩子都有哪些不同?虽然我们相隔千万里,但是通讯使我们的心连结在一起。让我们对他们说:你好,朋友。

导出课题

二、欣赏

1、教师播放一些不同国家的风光、民俗的影视资料,让学生自由谈谈感受,看看自己对哪些国家更感兴趣并说出为什么?

2、学生交流:

A、如果让你去旅行,你最喜欢去哪些地方?为什么?

B、最喜欢哪个国家?对这个国家有哪些了解?

C、愿意和哪里的小朋友筑起友谊的桥梁?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和他们联系?

三、游戏:打电话

1、同桌或小组合作一起做个电话玩一玩:

A、做法:用牙签将一次性纸杯底部穿一个洞,穿上棉线,线的一端打一个结,同样的方法将两只、三只纸杯穿在一起(第三只纸杯的一端可系在两只纸杯线的中间)。将棉线扯直,一人对着纸杯口小声说话,另两个纸杯做听筒,两个小朋友放在耳边就可以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声音了。

B、学生表演外国小朋友,用自制的电话互相说说各自的问候、心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