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学会对精彩语句的品析,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
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作用。
难点
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作用。
【教法及学法】
(一)教法:点拨法 情境教学法 延伸拓展法
(二)学法:圈点批注法 质疑探究法 体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体验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个人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的话题——孤独。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感受。
二、默读课文,感受孤独之旅
1、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离开油麻地——来到目的地芦荡——放鸭的日子——抗击暴风雨,保护鸭群——鸭子成大,下蛋”的顺序复述故事。
要求:结合杜小康心理活动变化过程。
2、解题:孤独之旅
“旅”,旅途、历程
三、品读语句,走进人物心灵,感受人物的成长历程
(一)、上半场剧情——孤独的杜小康
1、快速阅读1——34段,找出体现杜小康巨大孤独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示例:
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A、(2段)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正面描写(动作),具体刻画出杜小康离开故土依依不舍之情和无限惆怅与失落之感。
B、(13段)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
环境描写,渲染了空阔和荒芜,表明人物失去了人文环境,烘托出杜小康内心巨大的孤独。
预设: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教师过渡语: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他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失去了人文环境,倍感寂寞;来到了“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和前途的渺茫,是自闭、消沉、绝望呢,还是勇敢地战胜他呢?)
(二)、下半场剧情——感受杜小康的成长。
1、听35—48录音,你能否用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下半场剧情的内容?(坚强、勇敢、成大)试找出一处描写加以分析。
预设:
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齐读品味)
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个读品味)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个读品味,加以想象)
(教师重点抓住,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来引导分析)
(三)、质疑探究
古人说:“读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你们有哪些疑问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四)、顺势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通过对杜小康因失学而不得已随父亲放鸭的孤独之旅的记叙,表现了主人公在饱受精神寂寞和恶劣自然环境折磨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坚强的心路历程。
四、迁移拓展,塑造坚强自我
教师小结过渡:突然遭受家庭变故而失学的杜小康历经恐惧茫然,在孤独恐惧中磨练,磨练后的坚强,他长成了小小男子汉。人生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尤其是现代化的今天,孤独已经成为人类根本无法回避的一种“人生状态”。“面对孤独”,也就成了人生的一种必然。请同学们结合杜小康的成长经历对谢鑫炎同学说几句心里话。
(朗读谢鑫炎的作文《秋日怀想》,同学们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引导同学阅读小说分析人物的方法和课文给我们的人生启示这两个方面了小结
六、作业设计
1、课后阅读小说《草房子》或观看电影《草房子》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写一段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理(沮丧;痛苦;孤独;愉快;激动;宁静闲适等)。
七、赠言:
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巴尔扎克【法】
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赫胥黎【英】
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纪伯伦【黎】
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歌德【德】
【板书设计】
一片茫然
感到害怕
杜小康 孤独之旅 注满了孤独——不再恐慌
长大了,坚强了
成熟了,小男子汉
正面描写(动作、语言、心理…) 侧面烘托(环境——水面、芦苇、鸭群、天空…)
鸭群(象征)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稠密、嬉闹、撅断、撩逗、歇斯底里”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成长的心路历程,体会环境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导语设计: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2、作家介绍。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74年就读北大中文系,后留校任教。属学者型作家。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草房子》是作者继《山羊不吃天堂草》之后的又一长篇小说力作,先后获“冰心儿童文学奖”大奖、中国作协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第四届国家图书奖等。
20xx年曹文轩被推选为“国际安徒生奖”候选人。
本文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这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学校为背景,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描绘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麻油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掌握自读提示中列出的词语。
稠 密 嬉 闹 驱 除 觅 食
旋 风 抠 纯粹 厚 实
撅 断 撩 逗 歇斯底里
2、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三、探究学习。
1、题目《孤独之旅》有何深刻含义?
题目概括了主人公放鸭生活的全过程,“孤独”渗透于人物放鸭期间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对杜小康来说,“孤独”含义是:
①情感世界的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③对未来的恐惧。慢慢放鸭,路何处是尽头?
(提示:(l)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是杜小康心理活动发展的过程。)
2、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心理活动的发展: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3、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杜小康的心路历程。
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感到孤独——不再恐惧——坚强成熟
(走进了杜小康的心理历程,我们似乎与他一起经历了这次刻骨铭心的“孤独之旅”, 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
4、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杜小康这一人物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杜小康处于人生的三个阶段时作用是不同的。在主人公恐惧孤独时,更加衬托人物内心世界的无法排解的孤独。面对孤独时,把暴风雨的天气写得如此恶劣,也为人物在一夜之中能迅速成长起来,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人们不禁想到这自然界的风雨不也是人生中的风雨吗?再大再疯狂,只要你能勇于面对,努力抗争,什么样的“风雨”走不过去呢?雨后那明亮的月亮、明亮的无空也正是杜小康此时的心情,也如这月这天,明亮而清澈,他已磨炼了自己的意志,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长坚强了起来,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同时他也使环境不再那样单调而孤寂。所以,小说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为了表现杜小康的心情,渲染了气氛,为杜小康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妥切、很真实的舞台。作者把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描写结合在一起,细腻地描绘了主人公成长的历程。)
四、扩展、总结。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战胜孤独,并且成长的具体事例及感受。)
教师小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五、布置作业。(略)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概括段落把握故事情节,通过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树立奋进信念,增长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内容:
一、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二、基础知识: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g) 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ǔ yǔ) 觅食(mì) 撩逗(1ióo)
三、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01----)故事开端,
交代小说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放鸭。
最:程度副词,强调杜小康家富裕程度。
但:转折连词,突出杜小康家因突遭变故,家底变薄。
竟:副词,表现了杜小康家突遭变故令人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忽然:副词,表现杜小康家变故之快,时间之短。
只好:副词,表现杜小康在家遭变故之后的无助和无奈。
第二部分(02-27)故事发展,
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苇摊上安家,开始了放鸭生活。
一层(02-19)写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前的所见、所闻、所感。
2/3段:杜小康初离家、想家、父不理。
“朦朦胧胧的树烟”衬托了杜小康失落的心情。
“沉着脸”“不停地撑”等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无可奈何的心理。
4段:描绘了一幅鸭群行进图。
“织”把鸭群人格化了,生动形象。
“均匀的、永恒的水声”以声写寂,衬托父子俩背井离乡中的孤独寂寞。
5/6/7/8/9段:父子俩初到陌生之地,即将开始新生活,表现父亲坚毅果敢性格。
父亲只有不停地向前划船才能掩饰自己茫然而恐惧的心理。
“纯粹”表明船前行速度之快,向前行船态度之坚决。强调离开麻油地是不可改变的,也暗示即将赢来的前行的单调、孤寂。
“后退”反衬船的前进。
俩“陌生”点明父子俩已经远离了家乡和亲人,即将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10/11/12段:写杜小康远离家乡,与世隔绝的孤独、寂寞和振奋、撩逗的心思。
用鸭们的无忧无虑,兴致勃勃反衬杜小康父子俩的茫然孤寂。
“前方”表明杜小康离家后,对异地的陌生与振奋,孤寂与好奇。
13/14/15/16/17/18/19段:去往目的地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唯一”表现出芦苇丛中的孤寂,用环境的荒凉烘托杜小康凄苦、孤独的心情,同时交代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炊烟”“热气”这里的景物描写看似细致优美,却又飘渺虚无,
勾画了与世隔绝的孤独境界,更凸显了孤寂、悲凉的氛围。
“一幅不让主人操心样子”运用了拟人手法,既写出了鸭们的乖巧,
又通过鸭们的心理和动作,反映出此时杜小康的心态。
“想听到声音……”这是心理描写。表现杜小康对故乡的思念,
从侧面表现他内心的孤寂。
“重复”写出了生活的单调,突出了孤寂的感受。
二层(20-27)写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后,在芦苇摊上安了新家。
20/21段:通过对目的地这个新家周围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杜小康恐惧的心理。
这里不仅写出了芦荡的广袤,而且“涌”字形象地写出了芦荡无边无际的`动态之美。
用“万重大山”形容“芦荡”,这种比喻的修辞生动表现了陌生环境带给杜小康的压抑、沉重、无处逃遁的感觉。越写芦荡幽深繁茂,越衬托出小船的孤小和杜小康的害怕、胆怯。
22段:写慌张的父亲在儿子面前故作镇静地讲芦荡里乐趣。父亲对儿子的安慰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呵护。
23/24段:从青森森的视觉和清香的嗅觉写出了芦荡的美好,
烘托杜小康平静心情。
25/26/27段:写芦荡夜晚景色和恐慌中的难眠;
写到达目的地后父子俩给鸭们扎窝棚。
“紧紧”“迟迟”生动表现了杜小康的胆怯、恐慌。
“割、扎、围、搭”贴切的写出了父子俩动作麻利,勤劳能干的品质。
第三部分(28-49)故事高潮,
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苇荡中放鸭、找鸭。
28-31段:写杜小康的孤独和想家
28/29/30/31段:写杜小康在艰辛、孤独的放鸭生活中第二次想家。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苦累,而是孤独,这里照应文题。
用当前的孤独与退学后的孤独作对比,突出芦荡环境中孤独的可怕。
32段:写爸爸把儿子拉入计划后的无奈、愧疚、安抚。
33段:写父子俩相同的心理感受,不回避孤独,不惊慌。(排比)
34段:用鸭的成长暗示杜小康的成长,告别幼稚、恐慌期。
35段:过渡段,引出下文更艰苦的磨砺,暗示杜小康将经受一场磨难。
36段:描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恶劣环境,极力渲染恐怖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按照“天阴—变黑—雷滚—雨下—苇断”的顺序进行环境描写。
连续用四个“黑”字和“一片、风声、咔嚓声”渲染暴雨来临前和来临时的可怕威力,烘托杜小康意志的坚强、勇敢、镇定,以此来暗示杜小康的成长。
37/38/39/40/41段:写暴风雨吹坏鸭栏,吹散鸭群,父子俩开始分头寻找。
“拨、追”突出了鸭群四散后杜小康不顾一切追赶鸭群的勇敢举动。
用鸭的“温顺”与“疯了、乱窜”做对比,突出杜小康的成长。
对杜小康的肖像描写说明了杜小康在追鸭过程中历尽重重困难。
42段:写父亲见不到儿子,找儿子,设下悬念。
43/44/45/46段:写杜小康找到鸭子,却迷路、累极、哭泣、感触。
“累极了”而不是“怕极了”言杜小康的成长。
“哭”有哪些含义呢?为找到鸭群欣慰的哭;为自己坚强了成长了哭;
为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承担这种生活的艰辛而委屈的哭……
47段:雨后愉悦心情。
48段:成长的杜小康自寻芦苇根充饥,想起母亲和家乡孩子及自我感受。
49段:父亲找到杜小康。
第四部分(50-52)故事结局,
写杜小康在芦苇荡中历经重重磨难战胜了孤独,终于长达了。
50段:写鸭们长大了;以鸭喻人,移情与物。
51/52段:写鸭下蛋了;以蛋喻果,父子惊喜。
四、其他问题:
1、明确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地芦苇地、鸭群、风雨
2、理清小说的故事结构。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尾: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3、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4、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板书:
感到茫然//感到害怕//缓解恐慌//依然恐慌//孤独逼近//面对孤独,不再恐慌//长大坚强
5、杜小康成长的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家道由“家底厚实”而一落千丈,失学在家。
第二个时期:随父亲划着小船,赶着鸭子,过上漂泊的生活。
第三个时期:经历长期孤独生活,特别是经历那场暴风雨后,变得成熟坚强了。
6、理解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1)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环境;
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并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的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二、细读赏析
1、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人物形象分析:
杜小康是一个______________人,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体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2、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小说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仪)
给加粗的字注意并解释词语:
厚实:___________嬉()闹:___________
觅()食:___________驱()除:___________
回应:___________歇()斯底里: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板书课题:孤独之旅)
三、讲授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参考资料:课后附文)
2、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并要求能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指名复述:
参考: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
4、概括归纳故事情节:(分组讨论)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与父亲来到芦苇荡,过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杜小康在暴风雨之中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长大了。
(方法指导:概括情节内容谁怎么样/干什么)
5、分析小说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描写以自然环境描写为主,都描写了一些什么景物,在书中勾划出来,读一读,体味描写的精彩以及它的作用。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是它们使杜小康成长。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坚强”了。鸭子们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
作用: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它们与杜小康一起成长。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它们使杜小康在恐惧中成长。
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作用:给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总结归纳: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
6、把握文章主题:
明确:文章写杜小康失学与父亲去芦苇荡放鸭,在孤独与暴风雨中成长的过程,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困难与挫折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回顾解题:孤独之旅,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7、小结全文并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小作文: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在关怀中成长、在风雨中成长、在作业中成长、考试中成长……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小说: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主题:
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鸭群──
芦苇荡──
风雨──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运用快速测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2、品味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3、审美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会优美的意境
4、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塑造坚强的人生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朗读品味精要文段,欣赏作品,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走近作者:曹文轩简介/teach/5341、html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主要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大水》、《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2.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
(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3.教师小结:
(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4.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
(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
(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
(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教师小结: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学生思考:
(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①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
②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③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3)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小结: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二、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2)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3)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是物描写的作用。)
(4)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教师总结:
(1)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1.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2.要求学生:
(1)快速测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2)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3.教师小结: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四、归纳全文,质疑问谁,切磋砥砺
1.温故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切磋释疑。
2.研讨课首提示和课后问题。
3.教师概括总结。
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
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主人公): 杜小康
情节: 恐惧孤独 —— 面对孤独 —— 战胜孤独
环境(自然环境):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坚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