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无声告白》读后感

2025/10/14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无声告白》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1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当所有沟通都被强行调成静音以后,无声的悲剧可能也就开始了……

不想平庸、抗拒母亲、太想“不一样”的玛丽琳遇到了期待认可、努力奋进、太想“融入”大家的詹姆斯,詹姆斯是她遇见的不一样,玛丽琳可以让他卸下暂时的伪装。相似而孤独的人总是情不自禁的想要相互依靠,但终究不是想象中的契合……

初读文章,内心很压抑。看似最被疼爱的莉迪亚其实被拴了厚重的两层枷锁:努力变优秀、被大家所认识……她的离开敲碎了所有平静。她和他都不理解,内心的希望在那瞬间全都幻灭,只是她们还不知,正是他们的“以爱之名”让所有人的心都被禁锢起来,整个家都没有了温暖,有的只是想逃离。

慢慢的,你会不觉审视自己,仿佛书中某个场景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经历,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包容,我们根本没有想象中坚强。人都是自私的,唯有放下心中急切的渴望,才能施予别人真正的爱,也才能获得更多的爱!

我们要理解所有不容易的.父母们,也希望我们所要回馈的爱不仅仅是顺从和安排,脆弱的心终究需要真正的港湾。结尾终是平稳的,代价是太过惨重了些,但至少未来生活里他们看见了希望。

感触很深,也是给自己打打气,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容易,所有一切,可能真的都是被安排好的,这可能是认为你磨砺的还不够,也怪最近的自己太过焦虑而把事情变得更糟了!大度一点,刺痛的越深,明白的才透彻。再坚持一下,幸福迟早都会来敲门的!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2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一个很难过的故事。玛丽琳用尽全力,挣脱了母亲的束缚,摆脱了母亲的期待,她不需要成为母亲想要她成为的样子了。可不幸的是,她也没有成为真正的自己,她成为了她母亲。

自从母亲玛丽琳想完成自己当医生的梦想而离家出走,有因为怀上汉娜而不得不回归家庭后,莉迪亚的悲剧开始了。为了留住突然不辞而别的母亲,莉迪亚不断迎合取悦母亲,最终失去了自我。我能感受到莉迪亚为了害怕失去母亲的小心翼翼,最终被父母各种期待包围的绝望心情。

玛丽琳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女儿身上,用言语,用表情,用行为……一次次把这种期待压在女儿莉迪亚身上,直到有一天,莉迪亚不堪重负,沉入湖底……

人越是对自己的童年不满,成为父母后对孩子的期望就越高,急切地想把自己半生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孩子。

为人父母的期待好像又都是有理由,希望子女别走自己以前的弯路,希望子女能拥有很多朋友受人喜爱,希望子女能读很多的书,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希望的东西太多,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逐渐被这些梦想压到无法喘息。

“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如此被爱是多么令人窒息。”如今我自己以为人父母,这本被多人推荐的小说我花了近7小时,边读边庆幸:幸好在孩子小的`时候我读到了这本书,并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亲子时刻给足孩子安全感,并学会静静地等待孩子成长,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思维给他们。

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独立的人格,活在自己对自己的期待里,可以勇敢地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想做的事情,想成为的人,不要害怕别人的看法,不要害怕别人贴的标签,活出自我!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3

去年我买了这本书的纸质版本,但一直被各种事情干扰,它一直被搁置。

终于与它重逢,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书,有很简洁利落的文风,精准的比喻和描写,不多不少,非常细腻。

文中所呈现出的各自背负的压抑,每一种我都能深深理解。

理解父亲因为种族问题和童年经历所衍生出的自卑,理解母亲一直心怀梦想,却最终被现实羁绊无法实现的痛苦。理解莉迪亚被爱的枷锁束缚到绝望的痛楚,理解汉斯和汉娜不被家人重视冷落的难过。

印象深刻的是莉迪亚第一次和朋友看电影,父亲在车上尴尬又兴奋的样子,极力的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拥有正常的社交生活,拥有他所未曾拥有过的平常,这样微小的一件事也令他夸张得快乐。

莉迪亚竭尽全力的满足了母亲和父亲的愿望和期待,可她最终不堪重负,并没有人问过她,她想要的是什么?过多的爱和期待变成种沉重的.枷锁,我们任何人都没有办法负担得起别人梦想的重量。

事情是从哪里开始错的?错的离谱至此?

所有的事情的发生都有因果,都有迹可循。

埋在心里的阴影不会消失,只会以另一种方式影响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身边的人。有些事,你当时不知道为何要这样思考,抉择,其实,归根结底,总能找到原因,我们的潜意识推动了我们去做那样的事。

莉迪亚的死亡像是一场无声的告白,把这一家人从过去的阴霾里拉了出来,重新沐浴的阳光下,审视生活,重建自己,在阴影里呆久了的人需要这样的阳光,需要这样痛苦的反思,也许痛苦之后我们每个人都能抚平自己内心的创痛。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4

阅读的时候我一直在用探究的目光在找寻究竟谁该对莉迪亚的死负责,就像十三个理由一样。

“遗憾”的是詹姆斯一家的成员都充满了对这个家庭的热爱,即使是因为被忽略想要逃出去的内斯。因为那年夏天玛丽琳的出走,让这个家庭为守护这份曾经被推倒的幸福拼尽性命。修补过后的幸福在那道疤痕里淌着事件相关者无言的泪水,特别是被母亲浇灌了梦想的莉迪亚。尽管这个家的初始建立在一份勇敢无畏的爱情上,但是不幸的是三个孩子在母亲失踪事件后却因为爱被束缚了手脚。那个夜晚在湖边在杰克的话语冲击下,终于想要走出桎梏拥抱一份真正幸福的莉迪亚却永远被留在了湖底。这不是一个悲剧,尽管以莉迪亚的死作为开场,这只是个意外。作者用这个意外来引出了詹姆斯一家对这个女孩死亡的追寻,这份痛苦将交给他们一份答案。

不想要和别人一样的玛丽琳和努力想要和别人一样的`李,在不同背景孕育成长的两个人,在对莉迪亚的教育上,一个鼓励她努力学习来获取令人尊重的社会地位,一个鼓励她广交朋友融入集体,其实两个正好是有效的互补,既不会成为一个没有朋友书呆子,也不会是一个只会趋炎附势却没有自己思想的傻蛋。也许是我天生缺乏同理心吧,这份还算正确的教育在双方的沉重操作下,却让莉迪亚只剩下了痛苦。父母想让孩子不会走自己因为某种缺失而遭受痛苦的路,而这份情感过于强烈以至于让他们看不见了孩子身上发出的求救,就像玛丽琳完全忘记了莉迪亚驾照考试失败后回来嘶哑的吼叫。

除去主线的剧情,我觉得作者写的特别好的是杰克对内斯隐忍不发的爱情,都是从第三人的角度来描绘的这份感情,从最初的意外到后来暗自心疼杰克,因为这绝对是份不可能有结果的感情呀。

胆小但是又渴求爱,这个人类身上的通病将一直一直用不同的命题让我们来正视这一点。“你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会痛,会在泪水里认识到,也许已经为时过晚,但这份认识会让我走好之后的路,而这份感情真实存在过。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5

这样的家庭组合是个悲剧,一心最求与众不同的母亲,总想着融入人群“与众不同”的亚裔,书的一开篇写到亚裔父亲我就能想到在美国,定会出现种族歧视这一点,什么民主自由接受一切新事物的“大熔炉”国家,到现在为止种族歧视还不是普遍存在?上街到哪里被人赤裸裸的`挑衅做眯眯眼等,这种人有什么可优越的呢?文中的父亲成长时经历的事,太自卑了,太揪心了,也完全理解了他为何总想融入大众。而母亲,之所以要与众不同是因为当时对女性的定位,她母亲对她的期待,嫁个潜力股老公,围着厨房照顾孩子的家庭主妇,她不愿意如此,她不接受这种生活方式,想做个医生。可命运给她开了个玩笑,她嫁了个男人结婚生子做了个家庭主妇,幡然醒悟,再去追梦,不告而别三个月,可年幼的孩子需要她,也放不下,又再次怀孕,家庭耽搁了梦想,再也无法实现了。便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女儿身上,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全然忽略掉她的感受和其他孩子,女儿怕母亲再次离去,选择了服从母亲的一切安排。父亲希望她交友合群,母亲希望她出类拔萃当上医生。

最后…她自杀了,就像文中所说的不知怎么定位自己。她不像哥哥内斯找到“自救”的方法。最暖心的就是杰克对内斯的暗恋啦,还好最后一切归于美好结局。这书看得好压抑,带入感情多了,会忍不住红眼,多相像呀,做别人期待中的样子太累了,我想大多数的中国家庭孩子都有遇到这种情况。感觉自己很像母亲玛丽琳,害怕最后的自己是否也会如她般事与愿违做个家庭主妇呢?我只能告诫自己:不要因别人而改变自己的决定。不做令自己后悔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