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篇1
本书所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与作为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他就是苏东坡。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他决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世俗偏见而改变。他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为民的细胞和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
我觉得,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苏学士的人格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诗词文章,都是自然的流露、顺乎天性的。苏学士的两次死里逃生,都是为太后所救,要是太后不掌朝,那么,恐怕他早已客死他乡了吧,真是有惊无险啊!
我最欣赏他有兴开起玩笑来,不分贵贱、敌友,所以经常“祸从口出”。这也许也是他的本质所在吧——“游戏人生,洒脱人生”。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篇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以前如果别人问我,他是个怎样的人,我可能不会回答。而现在,我会大声道,“苏轼就是苏轼,他是一个活得十分像自己的人啊!”
以前从未好好了解过苏轼,只知道他是个有名的诗人,他写的那些诗,不过是顺手拈来,没什么深意。读了《东坡传》后,我才进一步的了解了他。知道了他年少时有光明的仕途,后来一步步被贬,但他从未放弃,始终潇洒地做着自己。他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却也不清高孤傲,即使被贬,也甘愿与民同甘共苦。依我看来,他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啊!
一生坎坷,多次被贬流放到偏远地方,他虽难过、绝望,却从未放弃心中的执念与向往。努力使自己的内心接受这一切,认为一切仍然善意美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的内心才是真正的强大啊!
我只想说苏东坡,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篇3
——读《东坡传》有感
他,富有创造力;他,守正不阿;他,放任不羁。他尝尽百味人生,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就是苏东坡。
自从他考取功名后,他便一直贬官、贬官、再贬官……但无论到哪里,他都有自己的乐趣,他可以与百姓闲聊,可以研究美食。他的乐观使他得以笑对各种人生:道德家、作家、画家、书法家、工程师、农民、佛教徒、士大夫、法官……
他的乐观使他尝尽百味人生,成为大宋第一才子,那我该怎么做?
我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乐天派,我是学生,是儿子,是运动员,是志愿者。每一个身份,我都会以乐观的心态去细细品味。学生,有习得知识之乐;儿子,有尽孝之心;运动员,有夺冠之热血;志愿者,有助人为乐这爱。
我愿以乐观尝人生,品百般滋味!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篇4
这本书从家庭、生活、政治、书画等角度概况了苏轼一生,读完第一感受就是苏轼怎么这么好,被一贬再贬,还是很豁达地面对一切,王安石真的是令人讨厌,还邋里邋遢。
苏轼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一群追随他的粉丝,敬仰他的人品和才华,穷困潦倒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朋友愿意接济他,他倒是自得其乐,没官做就做做农民,种种地,到处游玩写写诗提提词。他是一个心中有国,却没政治的人,职位再低,都尽可能地救济百姓,他是真的想做事的人。
看他给友人的书信,幽默自嘲,他好像一个体验派,总要搞点事情,体验瑜伽,体验制酒,体验制墨。他的名气在当时没有网络的时代竟然能席卷整个大陆甚至外邦。
他在政治道路上是不幸运的,起起落落,被政敌视为眼中钉,但有很多人懂他,在他就要被害死的时候,与他政见不和的司马光替他说话,太后也替他说话,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吧。
第一次看他写的书法并不觉得好看,大大小小一点都不规整,倒是和他的脾性浑然天成,自然洒脱,字是要有灵魂才会像跳舞的精灵吧。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篇5
我非常喜欢苏东坡这个文学大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词作品让我陶醉其中,更重要的是这位大文豪身处高位却一直心系百姓,屡屡被陷害却并不抱怨,这种精神我们需要学习!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朝云临终所书,以这句话作为随感的开段最为恰当。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年少时他神采奕奕,青年时他意气奋发,中年时他虽有失意坎坷但却实时放下执念,年迈之时他平和淡然。
通读全篇的《苏东坡传》受益匪浅,漫漫人生路,面对屡遭迫害的境遇,苏东坡却能够在乱世之中,日趋温和厚道,修正其身,崇德礼贤,多行善举。苏轼一生所想所书都在传递着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最为感动收获最多的也是这样一份在芸芸众生之间独善其身,一直保持着一颗纯真乐观的心境。他热爱生活与自然,在冲突与矛盾间寻找平衡,在过程中不断自我觉知。
读过《苏东坡传》后,我想我会将这份充实的内心放到生活之中,去真正体会人生的真谛。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篇6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的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