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2025/10/14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1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最后制服了洪水,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透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一、教学效果

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禹这个古代的伟大英雄,并通过朗读、表演、想象、体会,感受到孩子对大禹的敬佩。

教学本课,我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课文、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通过训练孩子的说话,使他们对“千辛万苦”有了形象的认识、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用编故事的方式体会大禹坚持不懈、关心百姓的品质,使学生在心灵上与大禹产生了共鸣,感受大禹一心为民的高大形象、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的作用。

二、成功之处

1、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我明白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2、教学时我采用讲数字故事的有趣形式,引导学生联上下文,体会数字背后的意思、引导学生读书,感悟“才、仅、却”表达的语气与情感,感悟禹“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大爱境界、领悟禹能够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就是大爱,就是奉献。

三、不足之处

1、没有把课堂放给学生,讲得比较多,总是把自我的感受过多地强加给学生、其实,就应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2、本课对于识字的教学不够扎实、在识字的过程中,仅仅是认读了,有些词语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刻理解。

四、改进措施

1、认真研读教材,细心备课,虚心学习,一定要懂得舍弃,认真落实每堂课的训练点。

2、在课堂上一定要学会倾听学生,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

3、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课堂的教学语言、说话时就应尽量简练,评价语应尽量多元化。

4、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带给了很好的帮忙和历练,期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提高。

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2

《大禹治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大禹治水的精神是可贵的,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我们孩子只是二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章中文字表达的特点,想要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指导有感情朗读时,我通过让学生点重音、划停顿的方法进行指导。我坚信只要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加上一些朗读指导,他的感情一定会到位的。

在讲第一课时的`时候,就有很多学生提出一些不懂的词汇,比如洪水泛滥是什么样的?由于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所以他们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所以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这一内容,我在范读时就着重加强了“痛苦极了”这几个字音,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如此学生再读的时候感情就到位的多了。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通过“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开通了很多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我紧紧抓住“千千万万、很多”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第三自然段中禹在治理洪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是非常有名的,为了让学生简单体会,采用“共情”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如果你的爸爸出去工作三天不回家你就会非常想他了,或者你在外面天一黑,你也会非常想家。可是大禹却能十二年里为了治水都没有回家一趟。”经过交流之后,学生们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了提升,是个无私奉献的人,为了帮助大家治理好洪水,三过家门都不入。

第四自然段中介绍了禹带领大家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后来洪水退了之后,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在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体会洪水退了之后的生活,感受大家的喜悦之情,随后指导学生们在读到洪水退了之后的情景时,应该把声音上扬,以突显喜悦的心情。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觉得我需要随时充实自己,以免课堂上接不住学生抛出的问题。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在这堂课中,有个孩子就问:“老师,他叫禹,为什么题目是大禹治水呢?”一下把我问住了,是啊,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呢。一直回答不上来的我,用了一句“下去我们都查查”草草结束。后来查过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大家尊重禹,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所以在他的名字前加了“大”。学生们的想法千奇百怪,课堂更是瞬息万变,如果上课时我能抓住这个学生的这个问题,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相信孩子们就更能理解大禹治水的精神了。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继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3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文章教学之初,我让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学习课文。并透过了解鲧(禹的父亲)的故事,透过鲧的治水过程、方法和结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鲧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几年下来,毫无效果,惨遭杀害。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同时课文中写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述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状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就能够理解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学生朗读起来也动情多了。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我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我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情绪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比较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构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到达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4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有三个环节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一、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识字教学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初读课文后,认读字词时采用了“大转盘”的游戏,将学生的识字行为寓于愉悦的游戏之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识记,突破了识字难点;在学写生字、识记字形时,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采用“争当识字大王”的形式开展“识字擂台赛”,让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互相启发,共同识字,这样,识字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读和写,他们在娱乐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从而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教学;在写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评价彼此的字。鼓励学生多发现他人的优点,并鼓励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如:栗张洋的字写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写得特别舒展,如果能够写得稍微小些,让占格不那么挤就更好了。因为学生不只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评价,那是一种师生间的交流,他们更需要同龄人的评价,即生生之间的沟通。这里互评的设计,不但使学生学会正面评价他人,更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

三、讨论: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鼓励,让学生从小就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个性化发言。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了这些词语:聪明(因为他看小孩游戏就想到了治水的办法)、善良(帮助老百姓治水)、坚强(不放弃治水)等。然后我又让学生各自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次通读本组文章,让他们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当然,本节课也有略微的遗憾,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点前松后紧,导致最后“让学生对大禹说几句感激的话”这个环节显得太匆忙,草草收场!今后在时间安排上要做到心中有数!

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5

今天在多媒体教室讲了一节公开课《大禹治水》。虽然算不上成功,但是我却从中得到了锻炼,受到了启发,感受到了成长。

首先,在“课件与课堂有效结合”的主题教研背景下,我初步学会了制作简单课件,这便是进步。在今天的课堂中,“洪水视频”的应用也的确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触动了学生心灵。但也有些部分控制的不够好,起了反作用,今后继续研究学习。课件的运用要特别感谢郭春成老师的指导。

其次,经过老师们的评课,我对该如何授课有了更深的认识。比如:低年级教学老师要善于发挥范读和领读的作用;要引导学生说完整话;老师的教学思路一定要清晰等等;尤其是教研室的方老师提到的“学生、文本、老师融为一体方为一节好课”的.观点更是切中要害,一语中的。其实,我在课堂上最欠缺的便是入情入境和与学生的平等交流。

再次,这次讲课激起了我学习和运用新课标的勇气。应试教育的阴霾让我们许多人对新课标视而不见,“拿起”又“放下”。通过反思,我深刻意识到: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必然误人子弟,害己害人,可怜可悲。我们一直苦于找不到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其实语文新课标就是一盏明灯!像“以读为本”这样的话我们应该牢记于心,付诸行动。

教学无止境,学习才会无止境!

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6

《大禹治水》是语文A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古代的传说故事,生动地描写了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的故事,赞颂了她一心一意为公、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抒发了人民大众对他的感激之情、缅怀之意,使人深受教育。

全篇课文紧紧扣住“治水”这一中心进行展开,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治水前老百姓因水患而无家可归。

课文先写了洪水的水势,“滔滔”形容洪水汹涌,波涛滚滚;

其次写危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冲倒房屋;

结果是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洪水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灾难,不治不行。

这样就引出了第二部分——治水。课文首先写了大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然后写大禹仔细观察,挖河劈山,疏导洪水。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这两句话写了大禹治水的过程。从几个关键词里进行理解:“走遍”、“吃尽”,一个“遍”、一个“尽”表明了大禹为调查水情走了很多路,吃了许许多多的苦。“千”、“万”都表示很多很多,“九”并不是指数字九,古人以九为数之最大,这里形容大河、大山的多,还要“挖通”“劈开”,可见治水的工程是多么浩大;大禹“仔细”察看水情,“带领”老百姓治水,身先士卒;通过“引导”的`方法,使洪水流入大海,不再危害老百姓。从思想到行动上,把大禹治水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课文还列举了典型事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的感人故事,使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可贵精神。“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13年”强调了大禹治水的时间很长,“三次”和“一次”形成了对比,“十多岁”应大于“13”,说明大禹离开家的时间太长,孩子都不知道父亲的样子,由此可见,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么可贵啊!第三部分写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洪水得到治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人们非常感激这位治水英雄,大禹的名字也代代相传。

课文的篇幅适中脉络清晰,大禹的形象也更加生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