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

2025/10/14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六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环保,关爱家园。

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维护环境的问题。

3.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同学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以及今年重庆地区旱灾情况统计数字。

同学:准备自身收集到的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破坏家园的不良行为。

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四篇课文,快速浏览,说说你的感受。(可针对一课,也可针对整个单元谈感受)

小结:课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懂得珍惜资源,关爱家园,不能随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如何珍惜资源,维护环境的问题。

[评:唤起同学对单元课文的整体回忆,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的密切关系]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一起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

[评:通过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同学的审题能力得到了提高。]

组内交流讨论(一):“为什么要珍惜资源”

1.同学按要求进行准备。可以结合本组教材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结合同学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2.进行组内交流。

3.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⑴每一组优秀一名同学向全班汇报。

⑵将同学收集的资源有限资料用展示台展示交流。

⑶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⑷教师出示收集的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见资料。(略)

⑸开展看后感受交流。

[评:合作学习,资源共享,更多的同学参与交流。同学根据表达需要对资料进行加工,处置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组内交流讨论(二):“怎样珍惜资源”

1.同学展开积极讨论,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2.注意发言规范,集思广益达成一致意见。

3.全班交流,评比“环保精点子”

⑴每一组优秀一名同学向全班汇报。

⑵将同学收集的“环保从我做起”精点子进行梳理。

①节约每一张纸。

②在需要传达问候和祝福时,尽量不使用纸制的贺卡。

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节约每一滴水,维护长江水资源不受污染,不往江中扔垃圾。

⑤不使用塑料袋,自觉抵制白色污染。

……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同学对照讨论意见说说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评:“精点子”的评比,着眼实际,对同学环保意识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

课外延伸

请留心观察自身周围的生活状况,对于铺张浪费、随意破坏的行为该如何制止?

[评:引导同学走向生活,将环境维护的大主题,落实到日常行为的小细节中。]

[总评: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是引导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和身边的事例,讨论交流如何珍惜资源、维护环境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每一次的练习都有较明确的要求,也有利于让同学的口语表达更规范。]

六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面对种.种艰难困苦,面对地方军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在极其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雪山,感受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

2、板书课题:翻越大雪山。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及书写。

戳:读音chuō,注意“羽”字头的变化。

踉跄:读音liànɡ qiànɡ。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感受。

三、感受雪山环境的险恶

学习课文第1、2段。

1、读课文第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

2、引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天气变幻莫测)抓住“白雪皑皑”、“终年不化”体会气候的寒冷,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指导朗读。

学习课文第3、4段。

1、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自由读课文第3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汇报勾画的内容。

3、这样的队伍翻越这样的雪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4、面对险恶的环境,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的态度是——齐读第4段。你从感叹号中悟出了什么?(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3、4段。

四、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

学习第5段。

1、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默读课文第5段,在相应的句子下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一到山脚……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体会环境的险恶。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怎么做的?

这些险恶的环境与“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系好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学习第6段

1、红军战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艰难地前进,“拼尽”可换成哪些词?为何用“拼尽”?默读第6段,并在相应的词句下作上记号。

2、全班交流。

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体会天气冷到极点;从“头晕脑涨,呼吸困难”、“要是……就……”这些句子中体会红军将士迈步前进极端困难,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挑战极限,翻越雪山。

3、引导朗读,并通过引读、结合插图或浮现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感受红军的革命情深

过渡:雪山无情,人有情;气候恶劣,但“人定胜天”!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用顽强的意志,人间的真情去战胜那坚实的冰山的!

1、读7~12段,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

从“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看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从“指导员望着……心想……也要挪过山去。”可看出他们患难与共,唇齿相依;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4、第11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5、读12段中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句子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色彩不同,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过雪山的喜悦心情。)

六、感受胜利的喜悦

红军胜利会师,想象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七、作业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何收获。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下来。

六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关键处处理:

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 录相导课,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2.出示有关三峡图片,师生共同介绍长江三峡,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3.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 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全班交流,学习生字词语。

3.指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三、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3.在交流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 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色

早晨 明丽 露水橘柚树

中午 热烈 阳光长江

下午 平静 雾 倒影

夜 朦胧 月亮月光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

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二、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四、质疑问难。

五、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语句优美 比喻句

作业设计:

预习下一篇课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 篇4

六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自主学习:

1、字:

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

2.解词:

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3、交流材料:

①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②图题诗(找擅长绘画的学生介绍)

③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

(明确: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合作探究: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3.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五、回顾反思:竹的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

六、拓展训练:

1、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

教后记:

板书设计:

竹 人

干: 细中有强 特立独行

叶: 青翠欲滴 爱民如子

傲然树立

阅读链接: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六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 篇6

知识和技能: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读中感悟促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学习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英勇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红军战士的精神,学习作者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1 《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面对种.种艰难困苦,面对地方军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在极其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雪山,感受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2、听写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小组内评改,纠错。重点:

戳:读音chuō,注意“羽”字头的变化。

踉跄:读音liànɡ qiànɡ。

3、学生相互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生共同解决难度较大的词语。

4、全班齐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感受。

四、齐读全文,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还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红军长征图中的雪山到底给那些战士们带来了那些问题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习1-4自然段,感受雪山环境的险恶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读课文第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

2引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天气变幻莫测)抓住“白雪皑皑”、“终年不化”体会气候的寒冷,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指导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3、4段。

1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自由读课文第3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汇报勾画的内容。

3这样的队伍翻越这样的雪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4面对险恶的环境,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的态度是——齐读第4段。你从感叹号中悟出了什么?(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3、4段。

三、学习5-6自然段,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

(一)学习第5段。

1、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默读课文第5段,在相应的句子下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一到山脚……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体会环境的险恶。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怎么做的?

这些险恶的环境与“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系好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二)学习第6段

1、红军战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艰难地前进,“拼尽”可换成哪些词?为何用“拼尽”?默读第6段,并在相应的词句下作上记号。

2、全班交流。

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体会天气冷到极点;从“头晕脑涨,呼吸困难”、“要是……就……”这些句子中体会红军将士迈步前进极端困难,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挑战极限,翻越雪山。

3、引导朗读,并通过引读、结合插图或浮现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四、学习7-12自然段,感受红军的革命情深

过渡:雪山无情,人有情;气候恶劣,但“人定胜天”!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用顽强的意志,人间的真情去战胜那坚实的冰山的!

1、读7-12段,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

从“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看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从“指导员望着……心想……也要挪过山去。”可看出他们患难与共,唇齿相依;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4、第11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5、读12段中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句子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色彩不同,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过雪山的喜悦心情。)

五、感受胜利的喜悦

红军胜利会师,想象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小组互谈感受,指名反馈。

六、作业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何收获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14、翻越大雪山

无畏的精神

雪山环境险恶走向胜利

崇高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