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4.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宇宙之大(海王星、流星雨),粒子之微(铍原子、氯化钠晶体结构),火箭之速(火箭),化工之巧(陶瓷),地球之变(陨石坑),生物之谜(青蛙),日用之繁(杯子、表),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让我们共同走进数学世界,去领略一下数学的风采,体会数学的魅力。
观察图片,听录音。
二、板书课题。
三、导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现在让我们进入时空的隧道,回忆我们的'成长历程:
出生——学前——小学(板书),我们每一天都在接触数学并不断学习它,相信吗?不妨大家从不同阶段来举出一些我们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例子,试一试。(积极鼓励)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分析并找出数学信息。)
2.进入小学,我们正式开始学习数学,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的主要数学知识有哪些?
3.指定若干名学生口答,师生共同系统归纳:数与式:认识、计算、方程、解应用题;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画法、图形的计算;统计知识。
4.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而且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了。发挥一下我们的聪明才智,尝试解决下面的2个问题:
(1)投影或小黑板展示下列问题
①计算并观察下列三组算式:
②已知25×25=625,则24×26=(不要计算)
③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④更一般地,若a×a=m,则(a+1)(a-1)=。
(老师点评、表扬)
(2)投影或小黑板展示教材第13页第4题。
通过刚才的解题,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聪明,其实不仅我们每个人离不开数学,而且整个人类、整个社会也离不开数学,同学们课后可以阅读一下第1节第2点《人类离不开数学》,体会数学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本节内容在整章中的地位: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是本章的基础,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的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本章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透镜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有所了解,并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都是很有价值的。
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已经有一定的归纳能力,能对较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
3、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知道如何用光路图呈现简单的光学现象。
4、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透镜和一些光学现象,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打下了经验基础。
设计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以多彩的自然现象导入课题采用实验进行探究,逐步深入,使学生真正懂得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通过科学探究体会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过程与方法
(1)会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会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
(3)能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能根据透镜对光
线的作用完成光路的作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两个概念的理解;光路的作图。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探究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凸、凹透镜、透镜对光线作用一套器材、光具盘、光源、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2、展示眼镜教师拿一副老花镜和近视镜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老人家戴老花眼镜和年轻近视的人戴近视眼镜,与前面所学的面镜相同吗?谁能说出在生活中不戴或戴上眼镜来看东西时的情境呢?
3、教师讲述像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一类镜子,它们都是透明的,我们把它们叫做透镜。用这些透镜能够纠正视力,只因为它们对光能起一定的作用,具体是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1、提出问题: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2、整体感知: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让学生认真观察,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生]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生]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
[生]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生]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3、教师归纳: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薄透镜: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
[师]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它们是什么透镜?
[生]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生]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师]引导学生了解除了玻璃外,冰、水等其他透明物质都能做透镜。[思考]
ABCDEF
属于凸透镜的是:A、C、D属于凹透镜的是:B、E、F
(二)、认识主光轴和光心
图一两球相交
如图一所示,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许多同学可能都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只放大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调整放大镜与纸的距离,纸上会有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光斑处的温度很高,如果长时间照射,纸会被烤焦,甚至燃起来。这个现象提示我们什么?(放大镜能把光会聚起来)放大镜是凸透镜,看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那么凹透镜也能使光会聚吗?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1、演示教师演示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凹透镜来演示凸、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光通过透镜后的偏折方向(图三)。
(2)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光通过透镜后的偏折方向(图四)。
图三凸透镜使光会聚
图四凹透镜使光发散
2、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凸透镜又叫做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凹透镜又叫做发散透镜。通过光轴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四)、焦点和焦距
实验发现,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跟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路图如图五所示。图中F表示焦点,f表示焦距。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3
要求回放: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听到了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它们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写完后,大家交流交流,选出写出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要求分析:
1、小学语文课标明确: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只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因此,这节习作指导课只是把上节课(口语交际)中了解到的有关“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写下来,这是对学生综合性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示方式,也是检查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描述的训练过程,是对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检验和升华。
2、学习段式,作文时注意做到表达清楚,描写具体,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写出自己的感想。
习作范围:
1、学会把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写下来。
2、可以写本次活动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把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
2、引导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一个传统文化。
3、把学生的习作装订成册,让学生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课前准备:
1、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2、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手抄报等)展示出来。
3、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准备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4、中国传统文化调查表。
教学难点以及对策:
1、第一个难点是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综合课时做好做足前期工作,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这次写作范围很广,可以介绍一个文化传统,一个风俗习惯,一处人文景观,一个古建筑,一种民间工艺,一个戏曲,甚至于活动的过程可以写,同学们活动中的表现也可以写。只要是你感兴趣的,都可以写下来。
2、第二个难点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学生通过综合课的学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点简单的了解,但没有头绪,在脑海里是一团乱麻,不知道如何把这些材料组织起来,整理好,形成文字写下来。
3、本次习作训练的难点还在于它的综合性,在于如何体现着一个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如何突破难点?我想,应该结合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来进行,在前面几篇课文的教学中,提前渗透,有意识地指导。如在讲《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会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一座桥,介绍一幅画。在进读《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把一件历史故事介绍清楚。
教学过程:
一、再现传统文化,体会写什么。
1、回忆上节课口语交际内容。
你知道哪些中华传统文化?举例说说。
2、你最喜欢我国的哪个传统文化?你最想向大家介绍哪个?
(1)、学生展示,老师小结。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
一个神话故事、一处古建筑、一种民间工艺、一种戏曲、一幅名画、一个节日、一个传说、一个吉祥物、一个习俗、一个少数民族……[1] [2]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花的造型特点及寓意。发现中国传统绘画、建筑工艺品中花的优美造型,以及生活中各种以花为主题的装饰,从而建立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超越生活的理念。
2、通过欣赏,认识中外不同艺术表现方法及不同表现形式表现出化的特点,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以花为主题的创作。
3、通过设计应用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各种花的造型特点以及颜色搭配的同时进行以“花”为主题的绘画实践。
教学难点
艺术实践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要体现艺术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理念。
教学准备
师:课件挂图绘画作品盆花文字资料
生:画具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设意图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检查学具
起立问好
好的课堂氛围是成功课型的开端
赏花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桌子上的花漂亮吗?这些都是我们生活常见的花,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与花有关的创作。
出示课题“生活与艺术中的花”
欣赏桌子上的花,闻一闻,看一看,指生谈谈花给人带来的美妙感受以及盆花的颜色、形状、结构。
初步感受花带给我们的美感与温情。
品花
三、探究新知
1、游戏,眼力大比拼---猜花
孩子们:桌子上摆着的是我们知道的花,而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名字的花,大家来共同欣赏吧。
课件配乐播放各种花,供孩子们欣赏,看谁记住的花名最多,谁是记花能手,发小礼物给以鼓励。
2、古今中外,每种花都有自己独特的外形特点之外,人们还根据它的外形结构特点和生长特点赋予他们不同的品格,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
出示图片,提出活动要求:
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明确各种花的寓意。
牡丹—富贵、吉祥。
百合花—象征荣誉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梅花---傲雪
菊花---熬霜
康乃馨---送给长辈,幸福、安康
兰花----品格高洁
郁金香—
3、欣赏
欣赏潘天寿的荷花,了解中国画的绘画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国画工笔和写意的区别。
4、欣赏杜菲的“银莲花”、凡。高的“向日葵”了解西方表现花的表现形式。(出示挂图)
5、中西两种画风进行比较,尝试着找出不同特点。
根据孩子们的总结给以补充。
6、指导学生分析:花在生活当中是怎样应用的?
出示清朝嘉庆年间的“粉彩白花图瓶”供孩子们欣赏。
师小结:黑地厚重而雅致,瓶身绘满造型各异、色彩绚丽的花,没有一朵是重样的,线条流畅,做工精细,体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大师精湛的技艺。
7、感受花在生活当中的应用。(观赏课件图片),说说这些设计采用了那些手法。
手法:夸张变形
样式:长形圆形三角形自由形
学生欣赏,快速记住花名。自由发言自己记住的花,花名说的多的给予奖励。
分组活动,每小组给一种花赋予花语。
同学们根据花的颜色以及它的生活特点,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给每种花配上话语。
欣赏挂图,对比了解工笔与写意的区别。
进行总结
工笔:工整,细腻
写意:大气,豪放-
(1)造型完美颜色艳丽的花朵配以茂密的叶子,充满着生命力。
(2)花瓶上的图案颜色与花头相互辉映
(3)整合的桌布使画面更有空间感。
小组合作探究:
两件艺术作品在画风气韵上有些相似,大气豪放。从色彩上有所差异,国画从颜色上讲素洁高雅,而西画则色彩艳丽。
欣赏清朝嘉庆年间的“粉彩百花图瓶”总结外形的艺术特点。
同学之间交流,总结汇报。
通过猜花,使孩子们知道生活中更多种类的花,并从中感受色彩各异的'花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激发兴趣,了解花的品格。学习做人的道理。
体会中国画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提高欣赏能力。
通过欣赏,进一步感受西方油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
学生在探究的同时,感悟绘画作品不同风格的表现魅力。
感悟艺术作品中花源于生活。
提高总结能力,再次提升艺术源于生活超越生活的理念。
画花
四、艺术实践
花事艺术创作的源泉,这些设计师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都融入到了绘画作品当中,形成可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他们的作品才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那么,大家想不想做一名设计师呢?如果你是一名设计师你会怎么做呢?是把这些花插在美丽的花瓶里,还是设计一个漂亮的花瓶,还是设计一组花纹,或者花边,总之与花有关的都可以,孩子们,快快动起笔来吧。
提出作业要求
1、设计一副以“花”为主题的作品。
2、根据自己的实际可临摹可创新。
3、样式自己选择,只要与花有关都可以。
(花边花纹静物花瓶自由花)
教师巡视指导,要根据孩子自己的作品给予合理化建议,使孩子们的作品更具特色。
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
要求新,求异,与众不同
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进行艺术实践。
孩子们的思维是不受局限的,生活中和艺术中的花给孩子们留下了或强烈或淡雅的印象,放开手给他们自由设计的空间,这样才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作业,彰显其个性魅力。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审美确立绘画方向。
评花
评头论足
将一部分作业粘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组织学生对板前的作品进行评价。
师评:用赏识的眼光评价孩子作品的闪光点。
评出最佳创意奖五名,并发给奖品。
自评:说说自己的创作意图,以及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的难处。
互评:说说自己最喜欢这些作品当中的哪件作品,为什么?
自评和互评时尽可能的使用专用术语,一个词或是一句话都可以。
能够用专业术语简单的评价别人的作品,就已经完成了本课的重点。
总结
美丽的花无处不在,其实除了一些有名的花,还有很多无名的小花,如田野里的野花,蔬菜花,甚至一些凋谢的花都有它们惹人喜爱的地方。正因为这些美丽的花,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如此美丽。在老师的眼里你们就是那一朵朵色彩艳丽的花儿。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5
【教学活动目的:】
一、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学
习语文的好习惯。
二、积累、丰富词汇,并对其产生、构成、表达技巧及折射的文化心理等方面进行探究。
三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习鲜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
【活动过程:】
㈠、收集和探究
1、收集社会、日常生活中健康、清新的新词汇,感受语言表现力;
2、收集歇后语、名言警句,体会其蕴涵的道理;
3、收集广告词、公共场所标语,探究其语言表达技巧;
4、收集店铺名,探究其折射的文化心理。
㈡、交流和点评
㈢、学习和运用
1、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拟一条标语。
2、为自己教室或书房学习环境拟一条标语或对联
3、为学校水族馆拟一则广告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出示投影片导入,学生齐声朗诵:
《观书有感 》 .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 半亩方塘,天光云影,异彩纷呈,是因为有活水汩汩;我们的课堂要有“天光云影”,也得引进时的活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把眼光投向社会,收集宣传标语、广告词、店铺名,探究其语言特点和文化心理。一起采撷生活,表现生活。
二、请大家把自己收集的宣传标语交流一下。
生:龙舟龙灯龙风筝,龙城龙园龙文化。
漫步远古时光,聆听现代经典。
——常州旅游节宣传标语
生:芳草萋萋,踏之何忍?
生:书香世界展示人类文明,知识天地荟萃人类文化。
生:清洗有洁美,生活更和美。
生:新世纪穿什么?东盛绒布。
……(全班每人三条)
师:这些标语简明、清新、幽默、得体,形式多样既令人赏心悦目,又给人以教育。
三、小组交流,并选一位同学对本组的广告词进行点评。(从语言特点、修辞等方面。略)
师: 这些广告词精练、生动、通俗、实用,巧用修辞,便于记忆,易于流传,有利于产品打开销路。
四、学生自由点评店铺名,揣摩其心理文化。
生:口福鸡、德泰恒,表示店主追求吉祥、发达。
生:小吴理发、小泉剪刀,非常朴实、实惠。
生: 写意空间、猫空、左岸吧。(咖啡店名)有些别致、新奇。
生:万山红、清华园、苏果超市,比较大众化。
生:花之韵、伊可爱、聚雅轩,追求韵味、雅致。
……
师:这些店铺,有百年老店,有新开店铺,而店铺名则是人们心理
文化的折射。它们所反映心理追求:(板书)
有追求吉祥发达的,有追求亲切朴实的。
有追求清新雅致的,有追求另类别致的。
有追求华丽典雅的,有追求新奇活泼的
总之,不同的店名,反映了不同的心理文化和欣赏品位。
五、学习运用,根据所设置的情景,小组讨论拟定。
设置情景(1):
这学期我们处在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每个同学都期盼成功。初三开学后,你们的班主任老师想为班级换条标语,来找我。我现在就把这个任务教给你们。
生:想象自己成为胜者。
生:精彩人生从拼搏开始。
生:良好的习惯助你打开知识之门。
生:重要的是你的努力。
生:行动是金。
生:努力就是最好。
……
设置情景(2):
上星期天我到二中去学习,看到这样一句口号:“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向学习化社会进军。”我想,创建学习型城市、学校、必须从自我做起,为创设学习环境,我提议大家为自己的家或书房题名并作简要说明。
生:菁菁小屋、求索、浅草、我的乐园、学习地带、七彩星空、撷趣园等。
设置情景(3)
毕业前夕,同学们要给母校一块匾,上面要书写8个大字,准确表达以下意思:老师对我们的'恩情永远难以忘怀,学校对我们的训导永远记在心中。已拟定“校训永记”4个字,请你写出另4个字。
生:师恩难忘
师:对联要求上下句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句意相关或相对,词性相同。)
设置情景(3)
读名著对对联
师:(示例)
上联:亲近冰心点数繁星熠熠
下联:重温鲁迅倾听呐喊声声
生: 品读曹禺聆听雷雨阵阵
生: 走向茅盾仰望子夜茫茫
六、小结:
走出门去,生活是多么广阔,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快乐和宝藏。
走出门去,海阔天空,那里才是我们广阔的课堂。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我们要勤于采撷,善于思考,才能领略语文学习的情趣,才能品尝生活的甜美,才能生动真实的表现生活。最后,我就用一幅对联作结,并与大家共勉。
师: 上联:天天阅读社会之书无页不学问
下联:处处采撷生活之花每枝有语文
七、作业设计
1、我校水族馆是常州市生物教学的基地,请你为水族馆拟一则广告词。
2、你一定有课外读书笔记本吧!请你为自己心爱的课外阅读摘抄本或课外练笔本写一幅对联式的自勉语。
3、读自然对对联
上联:风吹芳草绿
附: 下联:雨润杏花红
雨洒李花白
雪映梅花红
(以上三题学生可自选有兴趣的做)
4、我看”为话题,写一篇550字的文章。(此题必做)
我看广告、店铺名 ;我看社会、人生;
我看唐诗、宋词 ;
我看歇后语、名言警句。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对称的概念。
2、初步感知生活中对称的事物和对称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意识。
3、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理解和表现对称。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各种大小、颜色、形状、花纹不同的蝴蝶翅膀、蜜蜂翅膀、蜻蜓翅膀若干。
2、活动区中各种对称物品(眼镜、望远镜、剪刀、天平、夹子等)。
3、课件:生活中的对称物品(京剧脸谱、树叶、飞机等)
4、各种颜料、纸、木质积木、。
活动过程:
一、感知对称,理解轴对称概念。
1、幼儿操作活动—寻找对称的翅膀。
2、操作活动结束后提问:
谁能说一说你帮谁找到了翅膀?你帮哪一只蝴蝶(蜜蜂、蜻蜓)找到了翅膀?你怎么知道它就是这只蝴蝶(蜜蜂、蜻蜓)的翅膀呢?(4名幼儿回答)
小结:小朋友都找对了,说得也很好。蝴蝶、蜜蜂、蜻蜓,从它们的中间对折
后,翅膀的.大小、形状一样,颜色、花纹也相同,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
二、找对称,感知对称的事物。
1、幼儿到活动区中寻找对称物品。
2、幼儿说一说找到了哪些对称的物品并说一说为什么是对称的。
小结:××从中间对折后,它的大小、形状一样,颜色也相同,所以它是对称的物品。
3、在日常生活中找对称。
(1)除了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些物品外,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品是对称的?(请1—2名幼儿回答)。
(2)(放幻灯)出示老师找到的对称物品。
4、在身体中找对称。
(1)互相找一找,身上什么是对称的?
(2)游戏:“我说你答”。(教师:对称,对称真神奇,藏在我们身体里,我
来问你来答,与左手对称的是什么?幼儿答:你来问我来答,与左手对称的是右手)幼儿游戏3—4遍。
三、做对称,表现对称的事物。
1、幼儿制作对称的物品。用彩色的纸,可以撕、剪出对称的图,并粘贴在图画纸上;用准备好的积木可以拼搭出对称物;还可以用准备的颜料和纸,印染出对称图。
2、展示幼儿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