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孔融让梨》读后感

2025/10/14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孔融让梨》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

这天,我读了一本《懂礼貌的故事》书,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在东汉鲁国时期,有一个四岁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来一筐梨,父亲让孔融给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让给了父亲、母亲、哥哥们,自己留了一个最小的。大家都夸他有礼貌。

我读到那里被孔融的行为感动了,四岁的孔融都知道要做一个懂事又有礼貌的好孩子,但是我以前很自私,吃东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己玩,从来都没有想别人。我读了这个故事觉得很羞愧,从今以后我要做一个懂礼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东西必须先让长辈们吃,玩玩具也必须要懂得谦让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帮忙,必须伸出援助之手,做一个心中永远装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孩子。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只要你尊重他人,他人也必须会尊重你。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会这种美德吧!这样你的生活会变得丰富多彩,生命也会更加绚丽多姿。同时让我想起了一首歌《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完美的人间……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

《孔融让梨之后》我没有读过,不知写的是什么,但从这篇读后感的片言只字中隐约感觉到,似乎写了“孔融让梨之后,为了保持谦让的名节,把什么都让了出去”?我不知道小作者对原文的解读是否准确,所以要评价这一篇读后感就有点麻烦,只能就习作本身谈一谈。

这篇习作有观点,但是观点有些杂乱,作为一篇读后感,缺少一点章法。读后感作为一种文体考察,一般需要抓住一点,集中表达,由一点进行联想和推理,联系生活或知识点来写。当然如果是自己写的随想,写着玩玩,不用被考察的,就无所谓了。

习作观点本身值得推敲,至少从小作者的.言语中,我看到了一对矛盾:到底是孔融主动谦让,还是身边的人逼着他谦让?这显然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大约也是此文观点杂乱的原因。

同时提个醒儿:写读后感,建议不要选择这种文章。这类文章,通常是借已有典故进行再创造,多为借古讽今,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不知小作者看的这一篇是不是),这种批判形式需要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体会和认识基础上,才能够领会其深意,所以并不适宜小学生阅读。不过,如果是童话题材,借典故创造了新的童话故事,到另当别论了。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3

一天,我在读《三字经》,当读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时,这章节里有一段关于“孔融让梨”的小故事。这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春秋鲁国,一位名叫孔融的四岁小孩非常懂事聪明。一次母亲端上一盘梨子来,叫孔融先拿来吃,而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津津有味吃了起来。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大的梨应该给哥哥吃。”

读完之后,一种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仅有四岁的小孩竟这样懂事,他的一举一动,机灵巧妙的回答深深吸引了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孔融相比之下,我感到很惭愧。想到有一天晚上,爸爸和妈妈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剧。我看了看钟快7点了,糟糕!我爱看的动画片就要开始了,于是,我连忙拿起遥控器换了台,爸爸妈妈见了很生气,狠狠地批评了我,我还生气得跑回房间,不理他们。还有一次,我的表妹和阿姨来我家玩,妈妈端上来一盘水果,我见了连忙拿起一个最大苹果就大口地吃了起来。妈妈见了,很生气地对我说:“你这孩子真不懂礼貌,你应该把大的苹果让给妹妹,你怎么反而把大苹果自已先吃了呢?”现在想起这些事来,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和四岁的孔融相比,真是羞愧极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了我应该学习孔融尊老爱幼、谦虚礼让。让我想到,在生活中要学会尊重别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要学会谦让别人,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理解,这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传统美德。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4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大家都应该读过吧!这个故事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之一。这个故事发生在孔融还是个小小毛孩的时候,那年她才四岁。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他的爸爸带来了一袋梨。他的哥哥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抢最大的梨。最后,到了孔融来选,他选了最小的梨,他的'家人问他,为什么要选最小的梨。他回答:“我的年龄小,食量也小,按常理来说,应该拿最小的。”他的哥哥们听到这句话都惭愧地低下了头,把他们手中的大梨给了自己的长辈。这个故事告诉了我:凡是都应该懂得谦让,也告诉我们自己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着让自己好,不想这个别人。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坐公交车时应该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吃饭时遇到很好吃的菜应该适量地吃,不该全夹到自己的碗里,在图书馆里,不该大吵大闹,应该安静地在自己的座位上看书,这些事告诉我们:不要去影响他人,要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

中国还有许多像这样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故事,比如:孟母三迁,子路借米,芦衣顺母等等故事,告诉我们要孝顺,善良,仁慈,谦虚,勇敢。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5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从小,好吃的东西总是留给我,任何要求都尽量满足我。我就像家里的小太阳一样,全家人围着我团团转。慢慢的,我养成了自私的坏习惯。

记得有一次,姑姑带我和妹妹出去玩,回到家,我们已经口干舌燥了。妈妈拿出一瓶饮料,让我们解渴。我抢过饮料,咕噜咕噜地喝起来。妹妹看见了,大声嚷道:“我也要喝,我也要喝。”我赶快仰起脖子将饮料喝个精光,并且得意地说:“这是我家的,就不给你喝,”结果弄得妹妹大哭一场,我也受到了妈妈严厉的批评。

事后,妈妈给我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时,妈妈端出一盘甜津津的大黄梨,让孔融分给家人吃。他把大的分给兄弟,自己却留下一颗最小的。我当时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给别人大的,留给自己小的`啊?”妈妈告诉我:“因为他懂得尊老爱幼、谦让他人。妈妈相信你也能成为这样的好孩子!”

这学期,我们全校学习《弟子规》,老师再次给我们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我觉得自己和孔融相比,太自私了。今后我要以孔融为榜样,做一个尊老爱幼、懂得谦让、和同学们友好相处的优秀少先队员。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6

大家一定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吧:有一个名叫孔融的孩子,他有四个哥哥,一个弟弟,在分梨时,孔融拿了最小的那个,把大的留给了哥哥弟弟们。

我读完了这个故事,不禁想起了发生在我身上的事。 记得有一次,外面下着瓢泼大雨,就在雷声轰鸣,雨下的最猛烈的时候,放学的.铃声敲响了,同学们走出教室排好路队,不一会儿,整个校园里便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伞花。我班的几个同学没带雨伞,他们有的在走廊里焦急的来回踱步,有的已冲出走廊,雨水打在脸上顺着脸颊向下流…… 尤其是我的同桌王贝贝,书包都淋湿了,我见了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今天我向她借小尺她都不借给我,我要不要和她共伞呢?又转念一想,毕竟是同学嘛,应该互帮互助。

我不加思索,连忙冲过去,将伞举过他的头顶,他转头一看,十分惊讶,刷的一下脸红了,对我说:“谢谢你!”我什么话也没说,和他手拉着手,穿过倾盆大雨,将她送到公交车站,直到她乘上了回家的汽车,我这才走向我要回家的车站。这时候,雨渐渐地停了,太阳公公微微的露出了笑脸,我收起手中的雨伞,抖了抖上面的水珠,坐上了回家的班车。

坐在车上,我想了许多,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应该互相帮助,懂得谦让,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在和睦的大家庭中,愉快的度过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