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武则天》有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武则天》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武则天》有感 篇1
武则天是一个富有传奇性和争议性的历史名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一代女皇》在台湾掀起一股热潮,那时,人们谈论的话题就是以武则天为主的,但对于她的评价,当然有的不同的见解,毕竟,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和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的政治才能,让很多人对她的威严望而却步。
大唐贞观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38年,平林漠漠烟如织,京城长安笼罩于黄昏夜色之中。
武士彠第二女明空,行年十四岁,她奉召入宫,从此刻开始,唐朝乃至中国历史就注定被改。她,武则天,从此开始新的历程。
那时候,王室婚姻,皆娶当世勋贵名臣的子女,可以说,即使有真正的爱情,也有可能因为政治的原因被扼杀在萌芽,爱情有时候就是一种渴望。然而,武则天的父亲是靠经商致富的,是社会最下层的一介平民,很多人都瞧不起的,但是,武则天是怎么样被召进宫的呢?这是她以后有那样传奇经历的最基本的条件,否则,她也可能就是和大多数女子一样,平凡的一生也就就此了过。但命运之神还是降临在这个青春懵懂的少女身上。
武则天的父亲在大唐的太原起义中有很大的贡献。这可能也是她后来能够进入宫中接近皇帝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她的母亲杨氏是武士彠的继室两人生活很和睦,而且杨氏对于丈夫的仕途都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对武则天肯定也有极大的教育意义。杨氏对于女红向来不重视,却明诗习礼,阅史披图,她的这种习惯和兴趣,对武氏有很大的影响。
进宫后,她被唐太宗分为才人,取名媚娘。不久,她的'人格中强硬的暴力的一面便暴露出来,最明显的是驯狮子骢事件。当时,皇帝太宗并不是很喜欢她这样性格的女子,这一点,我们从长孙皇后和徐惠妃的身上便有很好的反映,所以,知道太宗去世,她的身份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 )太宗去世后,按照当时的规定,武则天被送进感业寺,为死去的皇帝祈祷。一般说来,这时候,等待她的将是无尽的日日夜夜的寂寞和孤独,最终,死于悄无声息。我们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对于武氏来说,机会是创造出来的。
聪明的她,早在太宗身体不行的时候就开始转移目标,太子则成为第一人选,武氏展开的是感情攻势,而且是在太宗的病榻之前。当时,社会流行一句谶言:三年之后,武氏当有天下。这险些使她丧命,幸运的是,有人当了替死鬼,她逃过一劫。
高宗李治在父亲周年的时候,去感业寺行香,两个苦苦思念的人终于见面,不就,面对种种压力,武氏再次进宫,当然,我们都知道,这离不开皇后的支持。很快,进过残酷的斗争,打破社会伦理的底线,武氏成为皇后并将儿子李弘立为太子,将外廷内宫都变成自己的势力,就连长孙无忌都没放过。
终于称帝了,这可能是武氏这辈子最骄傲的时刻吧!对于她,历史有不同的评价,死后,她还是选择以李家儿媳的身份结束自己辉煌的一生。我们可能真的很难给一个特定的词语来形容或者描述,但我们必须的承认她的才能和才华。
读《武则天》有感 篇2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题记笑谈巾帼英雄武则天,十四岁妙龄,这个名叫武媚的女子怀着雄心壮志选秀入宫,成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个才人,在这宫中,她见识了这位名垂青史的千古帝王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和高深莫测的政治手腕,这为她以后如鱼得水处理政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时,太子李治发现这个总躲在御书房的那个女子,武则天在这时也邂逅那个改变她一生的人他就是后来的唐高宗她的丈夫。她是个狠到了极致的人她杀了自己了女儿,只为扳倒王皇后和和萧淑妃,她杀了自己一母同胞的'姐姐与她的亲侄女,只是嫉妒她又是一个善良,宽容大度。
任人唯贤的女子,她从不打骂宫女太监在生气也不会在她们身上发泄。尽管长孙无忌与他的同僚多么坚决的阻挠他登上皇后的宝座,但当她听说长孙无忌的同僚裴炎有才能,他又不计前嫌,任用贤能。
她的一生荣耀辉煌,她的一世璀璨夺目,他用心血铸造了大唐繁荣。成就了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历史大业,她用行动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她的功绩天地可鉴,她的伟业妇孺皆知。人们会永远记住她的名字武则天!
读《武则天》有感 篇3
武则天为何要为自己竖一块“无字碑”?至今仍然是个谜。比较多的一种猜测是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将自己的功过是非留给后人去评论,这是聪明之举。
陕西素有考古界的“三峡工程”之称。在位于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埋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这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稀罕的。
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个。它凿山建穴,规模宏大,收藏丰富,一男一女,两朝皇帝,合葬一室,且1000多年间,原封未动。而武则天名扬天下,妇孺皆知,更使这座陵墓备受国内注。
中国政府在1957年,就公布乾陵为“第一批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又公布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多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拨专款进行整个陵园的维护与修葺,到20xx年底,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00万人次。
然而,人们在乾陵司马道下车,看到的只是一座和山体浑然相融的皇家陵园,地宫在哪里?陵寝又在哪里?几乎所有的访客游完之后,都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怅然而归。人们有理由关注的是,陵墓里究竟都有些什么宝贝?武则天、唐高宗的遗体还能不能见到?会不会出现像湖南马王堆那样的千年女尸?如果就只留下一副尸骨,借用现代化的造形技术复原,能否也让人们重见武则天的真实风采?这其中隐藏的谜团太多了,若能打开,乾陵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最具观赏性的博物馆。
读《武则天》有感 篇4
武则天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让男人们自卑、让女人们自豪的女人。她通过自己不凡的聪明与才智,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封建时代登上皇位,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后人赞叹她、敬佩她,而我对她却有相反的看法——狠毒、冷血、无情......
武则天从一个身份卑微的宫女成为一位女皇帝,这期间,她机关算尽,耗费心机。她原本是李世民的女人,在太宗皇帝李世民去世之后,她又想方设法去接近太子李治(后来的高宗皇帝),忠臣良将们的反对和重重阻拦,武则天一一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表面上喜笑颜开,实际上把他们的名单全记在心里。在后来,武则天得到高宗皇帝的宠爱,那些和她作对的大臣们都死于非命,不管你在宫中权势有多大,还是如何的根深蒂固,她都想尽一切的办法,把你瓦解掉,贬的贬,杀的杀,难逃出她的魔掌。唉!真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武则天步步为营,她想独掌皇权,于是把高宗皇帝身边的大臣全换掉,这样一来,宫中有许多人成了她的眼线与耳目,朝廷中若有大事或小事,武则天便是第一个知道的人。自然而然,后来的李治就成了形同虚设、傀儡的皇帝。皇宫中上上下下的人都听命于武则天,就连一些琐碎的小事,高宗皇帝想做主,也得要看看武则天的脸色与心情。我真为他而感到悲哀,俗话说得好“男主外,女主内”,他后来连一个普通家庭男人都不如。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一切的一切是谁所为呢?还不是那满怀心机、一心想做皇帝的.武则天。为了登上皇位,她做的远远不止这些,他甚至踩着亲人的尸体一步一步往上爬。
武则天的大儿子太子弘,他不但饱读经史,儒雅有风度,而且善恶分明,极有主见。正因为太子弘身上具有这种善良的本性和优良的的品质,成了杀身之祸的原因,宫中有许多事情,当他看不惯想伸张正义或主持公道时,便和她的母亲争执起来,时间一长,在武则天的眼里,太子弘成了大逆不道、背叛......再加上太监魏安的挑拨,武则天做了一个糊涂的选择——赐给太子弘毒酒一杯......
二儿子贤与弘恰恰相反,沉默、少言寡语,从不参与讨论朝中之事。其实,他这种做法很聪明,他深知他的母亲太强势了,少和她接近为好,就连贤身边宠爱的一名妃子由于说话不当而得罪了武则天,武后将她打入冷宫,就连这样,贤都不敢伤心,不敢起来反抗。贤是懦弱的,可武则天把他看成与自己作对,原因是贤整天躲着她,武则天心里犯嘀咕:他整天心里不知在想些什么?是不是想造反?宁可错杀一千,不愿放掉一个,为了皇位万无一失,最后逼死二儿子贤。天哪!虎毒还不食子呢,武则天真是太狠毒了,她的双手沾满了血腥,母以子贵,儿子当皇帝,你不照样享受荣华富贵?你不照样高高在上吗?为什么非得要牺牲他们,你坐上那皇位才肯罢休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武则天连续杀害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为了皇位,她不顾一切,像着了魔一样,不要说是成年的儿子,就连那嗷嗷待哺的婴儿,也成了她往上爬的“天梯”。
早期,武则天从感业寺回来,生下了一名女婴,那时的她在宫中位置还不稳固,为了得到高宗皇帝的宠爱,为了嫁祸给皇后,她亲手勒死自己的亲骨肉。书中写道:王皇后想看看刚出世不久的小公主,便早早来到武则天的寝宫,仆人告诉她,她们的主人有事去了,没有任何提防的王皇后,独自一人来到婴儿房。这时的武则天并没有走多远,而是偷偷地躲在帐内,等王皇后走远了,她便亲手勒死小公主。事发当天,皇上亲自调查此事,进入婴儿房的只有王皇后,而别无其他之人,这样王皇后跳入黄河之中也洗不清了。自然王皇后因为此事而被打入冷宫,永不复返。
武则天你是何等的歹毒,你是踩着众多忠诚良将和亲人的尸体一步一步实现你的目标,这还算是人吗?死后你的陵前立了一块无字碑,是非功过任人评说,我想,这也许是你有自知之明的一种体现吧!
读《武则天》有感 篇5
“翻手可杀万民,覆手可救苍生。这便是大权。大权在握,朕即是天下。”句中的“朕”,不是某位天子,而是一名巾帼的自称。她便是武则天,中国历史长河中唯一一名有资格,也真正做到自称“朕”的女皇帝。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不乏女人执政的例子,只不过之前的吕后和之后的慈禧,都是女主而不是女皇。真正的女皇,只有武则天。武则天,一名所谓的女流之辈,凭借自身的政治天赋和步步为营的城府,登上了权力巅峰,也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武则天,字“曌”,又称武媚娘。她十四岁入宫,赐号媚娘。又在二十四岁时进感业寺削发为尼。或许是天命,她得到一个机会,使她没有浪费自己的才能,平淡度过一生。那时的王皇后,为了对付情敌萧淑妃,将武则天重新接入宫中,封为昭仪。王皇后的如意算盘早已打好,准备“以毒攻毒”,却没料到她搬的这块石头,不仅砸了自己的脚,还改变了大唐王朝的命运。
或许连武则天都未曾料到,自己真的能坐上龙椅。而在这过程中,她的确失去了很多。不必多说,她是怎样登上宝座的,这故事太过血腥残忍而充满心机。可是不得不说,某些手段其实不甚高明。厌胜案、杀婴案,这些案例不过是仗着李治的懦弱和他对武则天的言听计从而得逞,却实在经不起推敲,可谓漏洞百出。从这点上说,武则天似乎太过急功近利,心思尚不够缜密,甚至有些冒险。如果李治当时能多一些自己的判断,王皇后能一直坚定地反抗,武则天或许就不能如愿了。可历史没有如果,武则天终究以胜者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在登上皇位的途中,难以统计有多少无辜生命就那样被轻易地抹去。酷吏的使用的确很有必要,也是万不得已,但小题大做的审案方法着实让人反胃。酷吏,说白了就是小人,也只有这一类人,才能毫无顾忌地、堂而皇之地残害生灵,同时昭告天下:武则天是惹不起的。也正是这样,这个大开杀戒的女人,笑逐颜开的脸上沾满了鲜血。
在那深宫之中,亲情实在是一文不值。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皇家子孙为了权力与王位,对自己的亲人痛下杀手。但无论历史有几回重演,我始终不能理解,亲手害死自己的亲人,需要对利益有多重的执念、又有多冷漠的内心?于此,武则天有着异于常人的冷酷和狠毒。她可以亲手掐死刚出生的女儿并淡定地嫁祸他人;她可以流放三儿子、囚禁四儿子而从不曾有一丝犹豫。这样冷血的女人,让我感到深深的恐惧。
纵使武则天有千般万般的不好,但谁也无法否定她的历史功绩。在她改国号为“周”后,已然年过花甲的她终于平下心来,展现了她身为政治家的风采。她提出“劝农桑、薄赋税”,以恢复经济;加固了对边疆的统治,击退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而后以温和的.民族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同时完善了科举制度,善用贤才,不论你是否为高级官吏的子孙,只要有才能都能得到重用。可以说,在她执政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这个一生丰富多彩的女皇,陵墓前却是一块无字碑。历史上对于这件事一直众说纷纭,但一切舆论只能止于猜测。也许,是因为之后的政治格局混乱,无人再去顾暇她的碑文;也许,是因为她的一生连自己也无法说清;也许,她根本不在乎别人说些什么,有意留下一片空白,任由后人褒贬。我更喜欢最后一种说法,似乎只有这样,才不负一代女皇的气节与英名。
对于武则天,我心中是喜厌参半的。既不解她的决绝与狠辣,又敬佩她的睿智与那股傲视天下的气概。不得不承认,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丰富了中华几千年文明的色彩,让以男权为尊的中国古代不那么单调,也让后人追溯历史时多了一种选择和一个视角。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块永久的丰碑,也让千百年来的人们心甘情愿地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