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学弈教学设计

2025/10/15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学弈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学弈教学设计 篇1

一、 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它有灿烂的民族文化,有传统的民族美德,有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 。它们大都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

今天,我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 [板书课题:25学弈]齐读,你有信心学懂吗?

(出示孟子的简介)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孟子,他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

二、 初读课文

师:古人早以总结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打开课本,听录音范读,要求听清楚字音,注意句子间的停顿,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自由读,出示要求:读清楚字音,注意句子间的停顿。指名读。

3、出示课文(标有停顿符号),指名读,评议,点拨,教师抓住难句范读。

4、师领读——赛读——齐读(10分钟)

三、 借助注释,自解文意。

(一)出示以下三点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1、自读,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

2、小组交流,说说句子意思。

3、提出疑难问题。(5分钟)

(二)全班汇报交流。

1、学生质疑,不解答。

2、学生逐句说句子意思:先读原文,后说意思。

3、小组训练,把全文意思的连起来说。指名说。

4、小结:大家基本能读这篇文言文,也理解了它的大意。谁来说说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板书:前一人 后一人]

5、过渡: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一篇文言文中相同的一个词却表达不同的意思?哪个词?(之、为)

6、出示句子,共同讨论。

(一)理解“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A、通国之善弈者也(之:的)

B、惟弈秋之为听(之:的)

C 、一人虽听之(之:弈秋的教诲)

D、虽与之俱学(之:他。指前一个人)

(二)理解“为”在句子中的意思。

A、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为:认为)

B、惟弈秋之为听(为:教导)

C、为是其智弗若与(之:谓,说)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弄懂本篇文言文的意思。接下来,让我们学习背诵这篇文言文。(10分钟)

四、 指导背诵。分男女生、师生对背——指名背——齐背(3分钟)

五、 观看录象,体会情感.

1、这篇文言文跟我们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回顾故事情节。

2、播放《学弈》一文录象,文章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板书:为是其智弗若与?]

3、学生发表自己得看法。

4、教师小结: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否则就不能把事情做好。(5分钟)

5、联系身边的例子,谈谈做事一心一意的好处?。

6、总结学法,出示。

7、推荐读物:阅读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如《揠苗助长》、《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

六、 课外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25 学弈

前一人:惟┉之为听

为是其智弗若与? 做事必须专心致志

后一人:思┉而射之

课后反思:

1、个别学生的回答比较模糊时未能及时给予点拨或肯定。

2、对学生的质疑未能给予反馈。

3、联系身边的例子学生杨楷谈的是古代的人物,教师没有及时发现纠正。

4、“惟弈秋之为听”这句话的解释不能按词序语序直译,教师课堂未能点明。

5、第三环节屏幕出现的学习要求表达不恰当,“学习要求,小组合作。”

建议:

1、学生在解释每句话的意思时随机出示全篇课文,以便更好的讲解。

2、录音范读变为教师自己读。

3、课件背景应考虑与上课的内容相协调。

4、第五个环节的看录象是否可以提在导入环节,激趣作用。

学弈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出示名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师:这些警句,你们熟悉吗?谁能把它们读好?(学生读句子)

教师指导他们把句子读好,读出感情。

师:这些文言警句,大家都学过,并不陌生。它们都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今天我们学习《学弈》

这篇文言文。(板书:学弈(yì))

1、读题。

2、解释课题:

师:课题并不难懂,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划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交流,难读的句子,同学之间帮助。

(教师提示,注意句中停顿,语速稍慢,并及时鼓励增加信心:你不是读出来了吗?难句子一下子就战胜了。)

4、学生自由读。把难读的地方读读好。

5、指名读全文:

当学生读得好时,师鼓励,第一次接触古文,能读这么好,真不简单!

6、再看看图,读读书,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师小结:课文不仅讲了学下棋的故事,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呢。

三、理解课文,体情悟道,内化积累

师:看看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全文共五句话,分句出示:

1、学习第一句:

⑴ 师范读第一句。师:这句什么意思?

(学生答对后,师及时肯定,消除学生理解古文的畏难情绪,行!你看古文并不难懂吧!)

⑵ 指导朗读,读出感情:

师:弈秋是最擅长下围棋的人,多么受人敬佩啊,该怎么读呢?

⑶ 齐读第一句,会背的背。

2、学习第二句:

师:这句比较长,比较难,请同坐位的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解释,小组合作交流。

⑴ 第一桌,一人读一个小分句,并解释一个小分句。

① 写法指导:“惟弈秋之为听”的意思。

师:你用自己的话把句子说通了,巧妙地颠倒了一下词语的顺序。

(师相机注上颠倒符号,惟听弈秋之为。)

② 学法指导:“一人虽听之”中的“之”与“通国之”中的“之”意思同吗?

师:文言文很精练,古文中的“之”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一样。这种现象,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值得去探讨。

⑵ 第二桌。一人读句子,一人解释这句:

师:解释得更好了,意思弄懂了,大家把一、二两句连起来读读。

⑶ 学生读一、二两句。

⑷ 师指图试背。

⑸ 会背的同学,看图试背:

过渡:掌握得不错,三、四、五句说的是什么呢?

3、学习三、四、五句:

⑴ 自学这几句。注意“俱、矣、曰”这几个生字的读音和意思。

⑵ 读生字,解释生字。

⑶ 你读懂了哪句,就解释哪句。

4、第三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学生解释。

师:“虽与之”的“之”解释是指前一个人。

“弗若之”的“之”书上没有注释,怎么解释呢?

(师指图,引导学生看图理解。)

5、第四句:为是其智弗若与?

⑴ 学生解释。

⑵ 学法指导,古汉语知识渗透。

师:你解释得很好,“说的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为了使语言精练,作者在“弗若”和“与”之间进行了省略,你能补充吗,把意思说完整?

(相机标添加符号)为是其智弗若……与?

6、第五句:曰:非然也。

⑴ 学生解释。

⑵ 顺势,领悟道理。

师:作者说吧,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指图)我们也这么认为,不是他的智力不如他啊,那么是什么原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呢?

生:因为后一个人没能做到专心致志地学习。

师:对了,学习应专心致志。

(板书:专心致志。)

师: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课文告诉我们学习应专心致志,绝不能三心二意。

小结:作者借《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仅是学习,做什么事都必须专心致志。

⑶ 读好三、四、五句:

① 四、五问答句读读好,师范读。

② 男女生分别读问句、答句(读出反问的语气和回答时肯定的语气)

③ 三句话连起来读,读出感情,能背的`就背。

师:学得不错,今天我们学得好,也是专心致志的结果啊!

四、自读自悟,加深理解,语言积累

1、自读、自释全文。

2、愿意读的读,愿意解释的解释:

⑴ 解释全文。

⑵ 愿意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

3、看看图,背诵全文。

五、课外延伸

师:你知道这课作者是谁吗?

1、学生介绍孟子(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2、老师推荐课外阅读:孟子所写的文言文故事《拔苗助长》、《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

师:这些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浅显易懂的文言故事,相信你们会喜欢的。

六、课后探讨

1、课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之”意思各有什么不同?

2、学了古文后,你会发现哪些问题?

学弈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明课文的内容。

3、能联系实际,说明学习课文的体会。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对照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下,这些警句有

什么特点?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

的书面语体,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4、介绍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

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涵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正确断句,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

2、师领读,让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

3、学生自由练读。

4、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5、小组讨论交流。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

句对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联系前后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句子的意思

①使弈秋悔二人弈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

5、说说全文的意思

①同桌互说②指名说

四、课堂小结

1、指导朗读

2、学生质疑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想一想,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抄写生字词

附:板书设计:

学弈

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学一人专心致志

弈一人以为鸿鹄将至

专心致志才能学到本领

学弈教学设计 篇4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yú)。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1)谁学下棋?

(2)怎么学下棋?

(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不能照读译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听课文录音)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三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老师指导学生标出停顿的符号。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文后注释,标出重点的部分要求学生记忆。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一个班级五十多个同学是相同的老师教的,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好,而有些同学成绩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不是智力的差异,而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每节课都能专心致志地听讲的,学习成绩优秀;上课时三心二意的,学习就落后。所以,我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也好,学习技艺技能也好,都要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去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两小儿辩日》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yù)寇(kòu)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太阳在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里的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补充孔子的.资料:孔子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yì)(今山东曲阜(fù)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来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学弈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学习准备]

老师制作课件,学生查找孟子资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析课题

1同学们,看屏幕,猜一猜,这位向我们徐徐走来的老者是谁?(学生回答)

他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孟子,你们了解他吗?谁来说一说?

(①孟子是战国时邹国人,生于约公元前372,死于前289。

②孟子,名轲,字子舆,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③孟子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同学们对孟子了解还真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孟子写的一篇文章《学弈》。

板书课题,注意“弈”的写法。

2谁知道“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用“弈”组词(对弈、弈棋)

二初读,品韵味

1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章都读过了吗?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呢?(难读、难理解……)

面对这么一篇既难读又难理解的文章,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勤读善思品韵味,巧借注释快理解,内外结合悟文意,熟读成诵学古文。)

2指名读(至少两名),学生评价:谁愿意给大家把文章读一读?你们感觉如何?

谁再来试一试?这次你们感觉怎么样?

3师范读,学生评价:

①听了大家的朗读和感受,我也想来读一读。请同学们拿出笔,一边听我读,一边在文中标出停顿。

②老师读得怎么样?谁来说一说?

③总结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较慢,二是停顿较多。

4学生自由练读:想学老师的方法再试一试吗?好,你们自由读一读吧!(出示标有节奏符号的课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指名读:谁再来读?谁还想读?想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吧!

三研读,解文意

1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对照注释,逐字逐句读一读,交流讨论,每一句话该怎样理解?

2交流反馈,教师点拨:你对哪句话或哪个字的意思还没有理解?(学生质疑)

请你们在小组内再合作学习,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还有问题吗?(有,共同解决;没有,老师提问)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你们还知道哪些成语出自文言文?

(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南辕北辙、自相矛盾、狐假虎威、郑人买履……)

②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鸿鹄”是什么?有关“鸿鹄”,你还知道哪些词语?(鸿鹄之志、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因天鹅飞得很高,故常用来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什么句式?(设问句)“为”“是”“非”“然”的意思?(说、这、不是、这样)

④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姓“弈”吗?(称谓的一种方法:称呼别人的特点或职业)这种称呼人的方法直到今天还有,你知道吗?(泥人张等)

⑤同学们,在这篇短短的文言文里,有一个字反复出现了好几次?你发现是哪个字了吗?它都在哪个句子中,什么意思呢?(出示课件)

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的)

b一人虽听之。(弈秋的教导)

c思援弓缴而射之。(天鹅)

d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前一个人)

e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适时点拨以下内容

3同学们学得不错,那谁能把文章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呢?

四悟读,明道理

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两个人同样师从弈秋这位棋界圣手,为什么一人会学有所得,一人却学无所获呢?

①板书:一人→()→学有所得

学弈

一人→()→学无所获

②学生回答,并板书括号内容(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③还有没有其他的'填法?(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一丝不苟、目不转睛)

(心神不定、心不在焉、一心二用)

2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每人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写在书上。

(不管下棋,还是做其他事。智力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态度。所以,两个人虽然同为名师指导、同时开始学棋,因为学习态度不同,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

示例:专心致志乃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一心一意万事能成,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天才出于勤奋,态度决定一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老师总结,板书:天才出于勤奋,态度决定一切。

五诵读,熟成诵

1练习背诵。

背书也一样,你专心致志,掌握方法,就一定能背出。

弈秋,_______________。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惟_____________;一人______,一心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________________。虽_________,_______矣。为____________与?曰:__________。

2指名背。

六拓展(机动处理,可作为作业)

汝①有田舍翁,聘楚士训②其子。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请谢去③。”

逾时④,其父拟征召万姓者饮,令子于晨起治状⑤。久之,其子恚⑥曰:“天下姓字多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注释:

①汝:汝州。今河南临汝县。②训:教。③谢去:辞去。

④逾时:过了些时候。⑤治状:写请贴。⑥恚:怨恨。

七总结

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言就象一艘大船,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现在的白话相比,文言好比是根,白话是枝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懂得许多道理。诵读文言文,能提高我们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希望同学们运用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使我们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厚。

板书:

一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天才出于勤奋

学弈

一人→(三心二意)→学无所获态度决定一切

学弈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对照注释,掌握生字词,弄清句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个人的不同表现。

3、背诵课文。

三、课

型:新授课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用“收录机、录音磁带”、教学挂图辅助教学。

六、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89)

一、教学内容:

1、对照注释,读通课文。

2、对照注释,掌握生字词。

3、对照注释,理解句意。

二、教学过程

导入

1.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2、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这们大师写的《告子》一书中的一篇文章《学弈》。

3、出示挂图。

(1)仔细看图,他们在干什么?

(2)三个各有什么表现?

生自由议后师归纳。

一个老人捋着胡子教两个学生学下棋,左边一个托着下巴正专心地学下棋,另一个则心不在焉。

学习课文。

!、学习生字词,通读课文。

(1)自由找出生字。

(2)通读课文

注意朗读节奏。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放课文录音。

(4)生自由读课文。

2、自由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1)学生自由交流解释课文。

(2)教师归纳。

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只听弈秋讲的内容;另一人虽然也在听讲,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拉弓箭并射它。虽然与专心的人一起学习,不如专心的人啊。说是这个人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啊。

3、古今对照着读、说。

4、多种形式说意思。

总结。

1、再出示挂图。

2、指图归纳。

作业。

1、抄书一遍。

2、读书3遍。

3、解释全文。

第二课时(90)

一、教学内容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要阐明的道理,了解两个人的表现。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二、教学过程

复旧导入。

1、听写词语。

弈秋 教诲 专心致志 鸿鹄

2、通读课文。

3、讲句意。

继续学习课文。

1、师引导:同样师从于弈秋这位高手,为什么一个会学得成功,一个却失败呢?

2、生讨论后归纳。

3、说几个专心致志的.近义词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4、用几个成语归纳另一个人的特点

(心不在焉、心神不定、三心二意……)

背诵全文

学生谈学习了本文的体会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总结: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作业

1、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

板书设计

一人 专心致志 成功 条件一样

学弈

一人 三心二意 失败 态度不同

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