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有的人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有的人教学反思 篇1
《有的人》是1949年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所以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其表达作用。2.反复诵读,品味诗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3.领会诗歌内涵,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课上完了,现作一点反思,愿得到同行的指点。
一、强化朗读训练,领悟文章内涵
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我想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它的内涵。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所以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
在朗读指导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好多学生甚至能当堂背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活动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作为德育材料是丰富而生动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
于是,有感情诵读了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讨论:1。结合古今中外的实例,你觉得哪些人虽生实死,哪些人虽死犹生呢?2.这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3.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你能从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品中得到关于生存意义的启示吗?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要像鲁迅先生那样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热爱人民的人将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
事实证明,善于捕捉时机的德育渗透,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味地为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或者脱离了教育最佳时机而盲目的空洞说教,则显得苍白而无力。
以上是我觉得这堂课做的较成功的地方,要说不足吧,就是当堂训练——与课本P205与泰戈尔的《某人》比较阅读没来得及完成,有点小小的遗憾。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追求课堂的有效与高效。
有的人教学反思 篇2
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虽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它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辐射鲁迅精神,让学生学习鲁迅,像他一样关爱他人,热爱人民,愿意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并呼吁学生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乐意为社会作贡献。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我应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学习讲读课文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 篇3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拓展到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说得非常好,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起来,于是安排了写,记下此时的感受。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对整组教材考虑得较少学生对鲁迅了解得还不是太深,因此在整首诗的理解上停留在表面。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在指导朗读和理解时,应把握诗的整体性,不应打乱顺序理解和朗读,这样就破坏了作者写这首诗的初衷。
有的人教学反思 篇4
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根据参考书的教学建议,根据这首诗的结构特点,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打破了参考书的教学建议,不是一节节学习,而是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找到诗的写作特点:一是对比(学生容易说出来),二是诗的2与5小节、3与6小节、4与7小节是相对应的。预设时我也想到了过学生对第二个特点可能回答不上来,于是我对这一环节设计了两种方案。
在教学中,对第二个特点学生确实答不上来,我准备使用第二种教学设计,我说:“现在找不出来没关系,学完诗后你会知道的。”这句话一出口,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回答,他居然说对了,我心里一阵高兴。我高兴的不是我可以用原来的方案上课,而是对这位学生能在我已经准备继续讲的`时候,能够大胆地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位学生不是优等生,而是一位中等生。
虽然最后我还是用了原先的教学设计,但我觉得在备课时对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必须先要考虑到我们的学生,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备课背两头。
有的人教学反思 篇5
这是个忙碌的一天,工作的繁杂加上身体的不适,今天的课堂呈现,有些沉闷,可我却有些力不从心,该反思!
1.课堂没有灵气,没有调控好,产生"怨气",实属不该!学生并不能理解老师的心境,下午第一节又正是犯困的时候,听着无精打采,有力无力的读书声,老师该做什么?埋怨学生,显然错误,然而,我的态度明显不好,这种互为传染的情绪在蔓延,只会是更加沉闷!本想带着对资料袋的再识,激情导入学诗,环节还是在走,情感流动的缺乏,导致课堂灵气的缺失,反思!
2.课堂缺乏信任,没有调控好,产生"不知所措",这样不好!环节的相扣,情感的相连,一旦老师的批评会引发中断,一读短诗,初步了解内容,二读,提出词句疑问,三读,体会作者写法,总结,理解本诗表达的情感,本可以进行得很流畅的,本可以留余时间练习的,虽也一步步走,但有些磕拌,只是被要求地听与记,需要反思!
3.课堂缺少等待,没有调控好,产生"急躁之气",应该改正!周末作业不清楚的'只是个别,当然是不好,但不能以点责面,课堂上不专注的要有技巧提醒,自己注意了这个,但对于抛出的问题,显得急躁,总会不由连带"牵连",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要调整的是师生的状态,越是急越是闷,欲速则不达啊!虽然一节课该讲的讲了,虽然课堂慢慢活跃起来,但课堂无端地催赶,莫名的躁气应该改正!只有自己精彩才能有学生的精彩,只有课堂的精彩才是老师的精彩!是为记,在周一!
有的人教学反思 篇6
《有的人》是新编苏教版八年级下册21课,这是一首现代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之前我进行了精心设计,决定突出两点:一是充分利用“优教班班通”网络教学资源和电子白板设备功能服务学生。二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
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的“优教班班通”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资源有:名师课件、优教模块、备课资源、教学素材、电子教材、检测训练等。电子白板设备功能我使用了音像播放、书写工具、学生答题器、系统统计等。这样,丰富了课堂内容,优化了课堂结构。
朗读训练时,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不断感悟、生成,我采用了学生单读、领读、齐读、示范读、对比读、配乐读、师生对读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展示积极性。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节课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二是多媒体使用上还不能得心应手。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争取上出更加完美的电教融合课,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实验学校实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