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手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幼儿园小班手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小班手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手势能表情达意,学习运用手势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意。
2、感受小手创意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乐曲《小手拍拍》、录音机,各种动物图片,布置成“动物乐园”。
2、幼儿活动场地安排:幼儿半圆围坐,与教师面对。
活动过程:
1、“手”的热身活动。和教师一起听音乐做《小手拍拍》的韵律活动,活跃气氛。
2、导入活动。“谁知道我们的手会做些什么?”幼儿回答。
3、活动“会模仿的手”
a、“我们的小手真能干!手还可以变出许多小动物,你们信吗?”
b、教师做简单的手势,请幼儿来猜猜其表示的含义。
c、展示“动物乐园”,请幼儿尝试模仿动物造型,感受小手创意活动的乐趣。(形式:幼幼互动、个别幼儿、师幼互动)
4、活动“会说话的手”
a、“手不但会变小动物,还能变成嘴巴说话呢!看,它在说什么呢?”教师示范动作:暂停、你真棒、飞吻等。
b、“现在,你的小手会说话了吗?来试试看吧!”
c、“你可以怎样用手来说‘我很快乐’呢?”“你还想说什么?”请幼儿和好朋友说、和客人老师说,再请个别幼儿自己来说。
5、活动“会唱歌的手”
a、“手不仅会说话,还会唱歌呢!让我们来听一听,它在唱什么?”幼儿观看录象(第一遍)。
b、“它唱的是什么歌?手是怎么唱歌的呢?”幼儿看录象(第二遍)。引导幼儿边看边学。“手唱的歌好听吗?让我们一起来找个好朋友唱唱歌吧!”
6、小结。“今天小手变成了动物,变成了嘴巴,还会变什么呢?大家回去想一想,下次我们再来一起玩,好吗?”
幼儿园小班手教案 篇2
目标
1.能根据要求活动手指和手臂。
2.提高肢体动作能力的创造能力。
准备
一段节奏明快活泼的音乐。
过程
1.我会做。
――教师用手指着头部说:“这是我的头,你能摸到自己的头吗?”引导幼儿边用手指头部边说:“这是我的头。”
――教师手指其他人体部位,提出类似问题。
――引导幼儿闭眼做类似游戏,如用手摸肩,用手碰背等。
2.向手挑战。
――你能用尽可能多的办法活动自己的手指吗?
――启发幼儿大胆创造,想出多种活动手指的办法。如拇指绕圈动作,捻指动作,弹指动作,弹琴动作,用食指和中指做剪刀状,等等。
――引导幼儿听指令活动手指。如:你能尽最大可能张开五指吗?使幼儿体验手指充分伸展的感觉。
――你能用你的手臂做些什么动作呢?
――引导幼儿听指令接受挑战。如:你能让手臂像波浪一样运动吗?
3.做做手指操。
――在音乐声中,引导幼儿根据节奏创编、表演各种手部动作,感受、体验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带领幼儿做手指游戏(见附)。
建议
1.引导幼儿活动身体的特定部位,有利于探索人体运动的灵敏性、定向性,提高幼儿身体感知觉能力。
2.可运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幼儿探索人体各部位的游戏。
幼儿园小班手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喜爱自己的小手,喜欢做小手的游戏。
2、认识小手,知道保护自己的小手。
3、学习小手的安全保健常识。
4、大胆说出自己对的理解。
5、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活动重点:
认识小手,知道保护自己的小手。
活动难点:
初步掌握保护小手的方法。
活动准备:
1、节奏欢快的音乐磁带。
2、保护小手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律动《小手爬》引出活动
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做小手在身体上爬的动作,感受小手的活动。
2、引导幼儿通过多种形式了解自己的小手,知道保护小手。
⑴认识小手,喜爱自己的小手。
通过观察、感知和描述,知道小手上有手指、指甲盖、手心、手背等,说一说:小手小手真可爱,1、2、3、4、5,五个手指头。
⑵挠一挠小手,体验小手游戏的快乐。
挠挠自己的手心,挠挠同伴、老师的手心,说一说有什么感觉。说一说:小手小手真好玩,挠挠小手哈哈哈,痒死喽——
⑶了解小手的本领,懂得要保护自己的小手。
----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打手势、敲电脑、拿东西、穿衣服……
----学习时帮助我们:握彩笔、捧书本、翻画书……
----游戏中会:玩玩具、弹钢琴、做手指谣、做舞蹈动作……
3、学习小手的安全保健常识,掌握保护小手的方法
⑴观看图片,了解小手的安全保健知识。
----不吮吸手指头,不啃指甲盖。
----勤洗手,勤剪指甲,保持小手干净和美观。
----天冷时给小手抹上护手油,戴上手套,以免皴裂或冻伤。
----不随便将小手伸入孔洞或门缝,不拿锋利或烫热的危险物品,保证小手的安全。
⑵模拟洗手过程,擦上护手油,感知体验保护小手的方法。
活动延伸:
生活中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做事情,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并知道关心和保护自己的小手。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设计了律动引入---------认识、了解小手--------保护小手三个环节,主要采用了多通道参与法、游戏法、谈话法、感知体验法等教学方法。
活动开始,教师带领幼儿做小手在身体上爬行的小律动,来感受小手的灵活和有趣,进一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诱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采用多通道参与法,引导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数一数、玩一玩等有趣的活动中来认识小手。而“拉拉勾”、“挠手心”、“手指谣”、“跳个舞”的小游戏,能有效的吸引幼儿,引导幼儿活动的兴趣,消除陌生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小手的本领,懂得要保护自己的小手。
最后一个环节是帮助幼儿掌握保护小手的方法。《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而幼儿园的健康教学应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相结合。因此,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朋友误伤小手的视频,引起幼儿对保护小手安全的关注。接着展开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小手。为避免空洞的说教,教师带领幼儿模拟洗手动作,擦上护手油,通过亲身的感知体验,使幼儿掌握保护小手的方法。
在活动结束时,我示意幼儿挥挥小手,用小手给客人老师再见,引领幼儿走出活动室。既能和活动开始部分相呼应,又能再次引发幼儿探索小手的`兴趣,使幼儿在亲切、和谐的氛围中自然的结束活动。
幼儿园小班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并能整齐地演唱歌曲《好朋友》。
2、能按节拍做简单的声势动作,喜欢并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3、同学合作,在拍手、跺脚处设计新的声势动作参与表演。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童谣《找朋友》,引入新课。
2、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范唱,请学生说一说歌曲内容。
(2)再次聆听歌曲范唱,学生可随音乐在间奏处拍手、跺脚。
(3)分句学唱歌曲,在间奏处重点学习拍手。
(4)富有表演地演唱歌曲,并做声势动作参与表演。
3、编创动作
(1)教师将学生分组,鼓励学生编创新的动作:在间奏处除了拍手,能否有其他的动作变化,如握手、拍肩或舞蹈动作。
(2)学生分组表演自己设计的新动作。
幼儿园小班手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和朋友在一起不会感到孤独,和朋友在一起就会开心。
2、尝试主动交流,感受积极主动交往的意义。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看图讲述故事。
难点:在故事中感受积极主动交往意义。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故事ppt。
经验准备:知道什么是孤独。
活动过程:
(一)什么是孤独
1、幼儿有序欣赏ppt《我不愿意孤独》,教师完整讲述。
2、引导幼儿再次阅读ppt1—4页,理解孤独的含义。
3、戴眼镜的男孩说,什么时候会觉得孤独?(没有小朋友拉住自己的手;没有朋友一起玩,一起说话)
4、小男孩喜欢孤独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不高兴?
5、根据幼儿的讨论,教师总结:孤独时没有和朋友在一起,只是自己一个人。孤独就像一只风筝,只有自己空荡荡地飘在天上。
(二)怎样才能不孤独
1、引导幼儿再次欣赏ppt第5—7页,小男孩不喜欢孤独,他想出哪些办法?他是怎么做的?
2、幼儿观察画面中的细节。戴眼镜的男孩去找朋友玩了吗?他和朋友玩什么?(找朋友一起说话;拿出玩具和朋友一起玩;看到朋友滑滑梯、荡秋千、坐跷跷板,戴眼镜的男孩也过去一起玩)
3、根据幼儿讨论和画面呈现的情景,教师总结:如果你不喜欢孤独,那就主动找朋友握握手,友好地和朋友说说话,找到朋友一起玩就不会孤独。
(三)我们不孤独
1、如果你看到孤独的朋友,会主动去和他拉手吗?
2、教师扮演“孤独的孩子”,幼儿主动来拉老师的手,说说话,或是拿玩具一起玩。“孤独的孩子”从伤心到高兴,最后大家拥抱在一起说:“和朋友在一起真好!”
3、教师总结:孤独会让人难过,我们要让每一个人小朋友都不孤独,不难过。
4、再次完整阅读《我不愿意孤独》。
5、大家拉着手一起出去玩玩吧。
活动反思:
?我不愿意孤独》,是讲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来到新的班级,面对新的环境,没有小朋友一起玩,没有朋友和自己说话,觉的自己很孤独,孤独就像是天上的风筝,只有自己一个人玩。他不喜欢孤独,于是就决定去找小朋友一起玩,他获得了快乐,赢得了朋友。
老师的情绪很重要,不要急,还是要控制好自己平和的态度,不要急于求成。我想,以后如果孩子在一个课堂中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不要强压,还是要在事后再设计一个能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从中弥补。
幼儿园小班手教案 篇6
设计意图:打击乐器的不同声音特质常常能吸引孩子们乐此不疲,故事中不同人物形象的构建总能激发幼儿广阔的想象。因此,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及兴趣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选择了和蚊子这两种幼儿在生活中熟悉的并在形态上反差大的动物,将生动有趣的故事人物与乐器的声音、节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让幼儿在倾听、欣赏、敲击乐器和游戏的过程中自由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及愉悦地进行音乐游戏。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乐器:刮琴、小鼓和手铃,感知其强弱、快慢的声音变化。
2、通过故事,了解角色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感受和蚊子不同的音乐特质。
3、愉悦地进行音乐游戏活动,体验师生共同活动的快乐。
4、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5、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活动准备:
打击乐器:刮琴、小鼓、教师和幼儿人手一对手铃。背景音乐、靠垫一个。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音乐入场。
师:宝宝们,跟着我一起去玩吧!-----师生听音乐做动作入场。
二、认识乐器刮琴、小鼓和手铃,感知其声音特点。
1、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位小客人,他们是谁呢?
2、逐一出示乐器,引导幼儿认识,通过倾听乐器发出的声音,感受其不同的音乐特质,并跟随刮琴一起唱歌、小鼓拍手、手铃跳舞。
三、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故事人物与乐器的对应关系。
1、教师讲述故事,在讲述过程中,通过小鼓轻声敲击表示在慢慢走路,重声敲击表示生气地跺脚,手铃的摇动表示蚊子来了,刮琴的演奏表示在不停地甩尾巴赶蚊子等。
2、提问,进一步明确乐器所表现的声音形象。
l(轻声敲小鼓)这是谁的声音,在干什么?
l我们一起来学学走路吧。---师生一起跟着鼓声学慢慢地走路。
l(摇动手铃)谁来了?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摇动手铃学蚊子飞。
l(刮动刮琴)在干什么?我们跟着琴声一起甩尾巴吧(扭屁股)
l(重敲小鼓)你们听,怎么了?一跺脚,发生了什么?引导幼儿表现蚊子被震晕后倒下的样子。
四、音乐游戏《与蚊子》。
老师将靠垫绑在屁股上,扮演,幼儿戴上手铃,扮演蚊子。师生一起背景音乐的烘托下,听打击乐器的节奏愉悦地进行游戏活动。
五、延伸活动。
1、今天,我们和三位好朋友做了游戏,他们是谁呢?----进一步巩固对刮琴、小鼓和手铃的认识。
2、让我们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这个游戏吧。
3、师生随音乐做动作结束活动。
反思:
在这节音乐活动中,我所选取的3种不同声音特质的打击乐器,与故事中动物的形象非常匹配,使乐器与故事角色之间构建出了完美的融合关系。手铃、小鼓、刮琴以及有趣的动物形象,这些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元素,充分满足了幼儿动作发展的需要和表现的欲望,因此,孩子们在表达对音乐的理解的时候,内容是丰富的,情感是由心而发的,过程是快乐而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