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观察、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猜想,验证的思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认识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概括3的倍数的特征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题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昨天同学们已经看了微课视频,微课视频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得的地方?你有什么问题想要在课堂上解决的?
这节课我们带着大家的问题一起再学《3的倍数特征》,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我们已经掌握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同学们猜测一下: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呢?
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吗?
你能举出相反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2、圈数探索:(下面请大家拿出百数表,在百数表中圈3的倍数。快速浏览一遍所圈的数,说说3的倍数个位上可以是哪些数字?
3、提问:像判断2和5的倍数那样,只看个位上的数字来判断3的倍数,行不行?
4、换位探索:引导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1)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百数表中有些数,比如27和72,都是3的倍数,像这样的数你还能说出几对来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一个数是3的倍数,那么调换各个数位上数的顺序,同样还是3的倍数。)
(2)再出示几个3的倍数(三位数),交换各数位上数的顺序,让学生检验是不是还是3的倍数。
到底怎样的数是3的倍数呢?
(3)观察百数图3的倍数的特点,斜着看,你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发现规律斜着看,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5)看书验证(师:看书,验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并一边看书一边划出关键的词语。)
5、教师小结: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是3的倍数。
三、微练习题讲练。
四、巩固练习
1、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一个数,使这个数有因数3,它们各有几种不同的填法?
4□ 3□5 □12 76□ 198□
2、能力练习
判断下面的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并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
33336669999 12345678987654321
3、把表中9的倍数涂上颜色,并思考: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吗?反过来呢?
五、全课小结,延伸新知。
1.同学们通过昨天微课视频的学习和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收获?
2.请大家应用今天的探究方法,课后研究其它整数的特征。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特征
3的倍数特征: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课后习题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3)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4)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
(5)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6)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7)在自然数中,有无限多个质数,没有最大的质数。( )
板书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3
授课时间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难点
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回忆梳理构建网络:激趣:欣赏古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先了解一下同学们第三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是出示一幅正方体组成的实物
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交流
(2)汇报:展示学生所写的,并引导说板书:
师:这单元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板书:观察物体的整理和复习)
师:观察物体从什么角度来观察?看到的物体是否一样的呢?(板书:观察角度:上、左、右、正等,)
结合学生的回答问:除了这种情况,生活中许多实物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样的,就如诗中所见的山峰、、、、、、)
知识结构网络:
观察物体 观察角度:(上、左、右、正等) 物体不一样。
的整理和复习
物体形状 观察角度(上、左、右、正面等)
师:请你用你所学的知识帮它解决一下问题。(出示题目)
二、典型例题沟通联系
1、让学生拿出自备的骰子、摆出这样的图形
(1) 定正面
(2) 定好正面后,你从正面、左测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一样吗?请你在纸上画出你在正面、左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
(3) 侧面分为左侧面和右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观察到的图形一样吗?(从左侧面看到的是…、,从右侧面看到的也是…、、)
2、观察圆柱体
(1)观察圆柱体的上面:老师拿出一个圆柱形的茶叶罐
(观察圆柱体的上面和下面,得到的平面图形是圆形)
(2)观察圆柱体的正面、侧面(难点)
学生从正面和侧面来观察,得出的图形可能不是正方形有学生认为是
这样的图形,上面两条边是弯曲的。
师剖析:观察圆柱体的上面学生很容易得出是一个圆形,但是由于观察角度以及光线作用于弯曲的圆柱体侧面的原因,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侧面不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因此配合课件,来进行讲解
正面和侧面 上面(和下面)
三、知识应用能力拓展
1、这个图形是由8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如果把这个图形的表面涂上红色,那么,只有一面涂红色的有( )个小正方体;有两个面涂红色的有( )个小正方体;只有3个面涂红色的有( )个小正方体;有4个面涂红色的有( )个小正方体;只有5个面涂红色的有()个小正方体。
2、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 ,从左边看
也是 的情况。
四、小结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谁再来说说刚才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观察图形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通过分析的出结论。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操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有一天,孙悟空化了4张饼回来八戒急着要吃,孙悟空为难八戒说:“想吃饼也容易,先回答几个问题,答上来就吃!”这下可馋坏了八戒,聪明的小朋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帮八戒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小组活动(1)出示教材27页“分一分”的第(1)、(2)题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片代表饼,动手分一分。
每2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4÷2=2(份)
每1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4÷1=4(份)
师:每1/2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学生动手操作,组内交流,把每个圆都平均分成2份,一共可以分成8份。4÷1/2=8(份)
师:每1/4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学生对那个手操作,把每个圆片都平均分成4份,一共可以分成16份。
4÷1/4=16(份)
(1)出示教材27页“画一画”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在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28页“填一填”“想一想”师:通过刚才的“分一分”、“画一画”、“填一填”、“想一想”等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1、学生独立完成28页的“试一试”。
集体反馈,同桌之间订正。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数除以一个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三、课堂练习,巩固运用书本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聪明的小朋友们,八戒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到了饼,也有了新的收获,你们知道它的收获是什么吗?(学生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整数除以分数
除以真分数商大于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
除以假分数商小于整数
除以1商等于整数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第三节课。本节旨在借助图形语言,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参赛者信息:姓名:杨毛毛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及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并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Cm,宽2Cm)与方格纸。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在数轴上标出4、6的倍数所在的点。
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2.引入公倍数。
(l)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
(2)观察:从4和6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和21。
(4)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和6的什么数呢?(板书:公倍数)
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让你把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数。
学生汇报后问:
(1)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
(2)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3)有没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板书: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6的倍数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数:
5.引出例1。
前面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我们研究了用正方形地砖铺地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个用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的实际问题出示例1。
(1)操作探究。
学生任意选择操作方式。
①用长方形学具拼正方形。
②在印有格子的纸上面画出用长方形墙砖拼成的正方形。边操作、边思考:拼成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与长方形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反馈并揭示意义。
①请选用第一种操作方式的学生上来演示拼的过程,并说一说拼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老师根据学生的演示板书正方形边长,如6dm
②请选第二种操作方式的学生汇报,老师让多媒体课件闪现边长为6dm、12dm……的正方形。
③正方形边长还有可能是几?你是怎样知道的?
④观察所拼成的边长是6dm、12dm、18dm…的正方形与墙砖的长3dm、宽2dm的关系。体会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3和2的公倍数,而6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思考: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小公倍乘2乘3…就是这两个数的其他公倍数。)
⑤阅读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画一画,说一说。
小松鼠一次能跳2格,小猴一次能跳3格,它们从同一点往前跳,跳到第几格时第一次跳到同一点,第2次跳到同一点是在第几格?第3次呢?
引导学生将本题与例1比较:内容不同,但数学意义相同,都是求2和3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完成教材第8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答案并交流:4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4的倍数;6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6的倍数。总人数在40以内,所以是求40以内4和6的公倍数。
(3)独立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4)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指导学生找到写出两个数的公倍数的简便方法,先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用最小公倍数乘2、乘3.得到其他公倍数。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通过解决铺长方形地砖的问题,了解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一)
4的倍数: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6、12、18、24、30、36……
4和6的公倍数:12、24、36……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教后反思:
优点:本节课主要学习怎样进行约分,在学习中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找到约分的技巧,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总结出约分时的注意事项。本节课教学内容充实,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不足:首先在分层练习的时候题目较简单,没有体现由易到难,分层练习这个过程。其次本节课从整体上来说更像一节纯粹的做练习课,缺乏必要的讲解和语言文字的修饰,更只是简单的习题罗列。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打电话”(综合应用)的探究,初步感受运筹思想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在问题情境中应用优化思想解决问题。
3.指导学生用画图、表格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打电话”省时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
通过图表的方式发现“打电话”隐含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揭题:同学们,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需要打电话通知相关人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打电话”的数学问题。
2、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想法。(教师引导)
3、小结入题,板书课题(板书课题)。
为了更好地研究今天的这个问题,我们假设每一次通话要一分钟,每个学生都在家。那么你估计一下你最少要几分钟?(学生可自由猜测)
二、探究新知
1、阅读课文内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