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作品 > 情感 > 正文

半承江火,半入云烟

作者: 王跃2023/06/04情感

再过几日,便是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礼记》上这样记载。中秋始于春秋时期帝王的祭祀活动,或为万民祈福,或为江山永固,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中秋节成于初唐,兴于盛唐。“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在那个特别爱好月亮的年代,唐朝的上流社会兴起了在月色最好的八月十五赏月的风尚。至中晚唐,中秋赏月已是全民习俗。

唐玄宗李隆基夜游月宫又为节日增添了玄秘的色彩。《幻戏志》记载,八月十五夜晚,多情的玄宗望月入迷,便请天师作法,翩翩而至月宫赏玩,见仙乐分外动听,仙女便告知玄宗这叫《紫云曲》。玄宗默记,回到凡世后就把仙乐传了下来,后来杨贵妃以此律排练出古代歌舞集大成者《霓裳羽衣曲》。相传大诗人李白也惊叹杨贵妃的美貌,那首《清平调》可能是诗人沉浸于《霓裳羽衣曲》曲调的深情之作:“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首觉得还不尽兴,他又连做三首,才情溢于言表。

到了宋代,中秋赏月的风气达到高潮。宋人《梦粱录》中生动描述:“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虽陋巷贫洗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但那个时代一切的繁华,都抵不过苏东坡的一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一,苏东坡知密州。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毫写下了这首名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东坡这个中华民族千年来的精神偶像,他是怯懦的、感性的、多情的,又是明媚的、乐观的、豁达的……他数次遭贬,一次坐牢,人生遭受了大风大雨,他却能不俱风雨,一任平生,笑看阴晴。正是这颠沛流离的政治生活,让他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成为最闪亮的星,连他自己都自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的闪耀与明月是紧密相连在一起的。在《前赤壁赋》中,他写道“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在《后赤壁赋》中,他又写“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他张开胸襟,迎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他又遥寄相思,悼亡妻“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中秋传承了数千年,明月照耀了数千年。我突发奇想,在这样的日子里,是否应该为东坡设下纪念的时间。江水滔滔,逝者如斯,惟有那倒映在长江的明月,数千年停留在那里,停留在东坡饮酒的小舟旁,半承江火,半入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