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红色书籍》的读后感

2025/10/16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红色书籍》的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红色书籍》的读后感 篇1

歌乐山在哭泣——《红岩》。

在歌乐山下,尽管受到种种非人的折磨,但仍坚韧不屈的与国民党对抗;在解放前的渣滓洞、白公馆里,尽管遭到惨绝人寰的毒刑,但仍有那股浩然革命正气在先烈身上迸发;在白色恐怖的阴影中,尽管是枪林弹雨,但那青春的火热依旧。

歌乐山在哭泣,在为一群人哭泣,一群为国家兴旺和民族的振兴而献出每一滴血液的人;一群为正义与真理而献出每一个青春年华的人;一群为历史发展的民主和自由大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的人!他们为着这一切,不惧地狱烈火的煎熬,虽九死而不悔!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啊,就由此燃烧迸发出永不熄灭的光华!

在人间地狱中,有英勇斗争舍已为人的许云峰;有受尽酷刑从不畏惧的江姐;更有那为送情报而装疯卖傻的华子良……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并没有不堪一击,反而变得更加顽强,因为党交给他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要重新站起来,重新投身于革命事业中去!

《红色书籍》的读后感 篇2

记得那是在去年采访学校的一位老师时,他说他们念大学那会,与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学习劲头很足。同样的话,在前几周召开的一场主题为“从容就业,激情创业”的讲座中也被提到。尽管他们很形象地向我们描述他们是如何省吃俭用,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甚至于将图书馆的参考书做了好几遍时,我都是不能被动容的。

可是,当我打开《恰同学少年》,体会着他们那份因读书而感到的快乐时,我开始懂了老师们讲的那些话。

修学储能,经世致用。较之现在,前辈们读书的目的要比我们现在明确许多。一个人读书,是贮备知识,更是锻炼能力。在求学的路上,如果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就无法约束自己,这样还可能造成一种破坏性的能力,相反,如果一个人光是注重书本知识,却不注重自己的实践能力,那样学到的知识就成了死知识,毫无价值。

因此,伟人和他的同学们,在求学的过程中,为自己制定了作息安排表,从清晨到深夜,密密麻麻,贴在床头,一直陪伴自己度过大学。甚至在清晨用冷水进行晨浴,锻炼自己的意志,并进行晨读。同时,又组织读书会,义务地教街道上不识字的人读书写字,将自己所学到的运用到现实中去。

正如那首诗一样: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多么美好的读书时代!试问自己,我们的校园里,能看到这样情景的还有几处?

修身治国平天下,简朴乃修身之本。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那无疑将是一个令人无法相信的画面,一个大学教师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等待着廉价的食堂饭菜,甚至和一个贫困生一起啃别人剩下的馒头。可是这真的发生在当初的湖南第一师范专科学校,一位名为徐特立的老师,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和破旧的鞋子穿梭在大学的校园里,但是却很少人知道他在一个偏远的乡村开了一个免费的小学供那里的孩子们读书。

在他们的眼中,贫穷并不是没有丰富的物质条件,而富有是将自己的所有分享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们,只有这样,你才会获得精神的富有,而这才是真正的富有。可是,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无不有惭愧之心。记得老师给我们放过的那个关于大学生的视频:那一年,我们好像很有钱。画面中的我们,用自己父母的钱,进行挥霍浪费,却不知在家的父母却过着如何艰苦的生活。

有人说,一个变老不是因为年龄变老,而是因为他的心老了。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是否应该如书中那样让自己更加朝气蓬勃,更加活力四射?同时更加勤奋刻苦,更加艰苦朴素。

《红色书籍》的读后感 篇3

雷锋这个名字你一定耳熟能弃,这个暑假,我又读了《少年红色经典——雷锋》,他的事迹再次令我深深的感动……

雷锋出生在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呱呱坠地,迎接他的不是笑声和温暖,而是饥饿和寒冷、苦难。在他刚懂事的时候,他爸爸就被日本鬼子打死了,哥哥和妈妈先后被地主逼死,弟弟也病死了,只有六奶奶和他相依为命。然而苦难没有遮住雷锋心中的阳光,却更让他意思到人生的真谛——活着,就要如太阳,发一分光,发一份热,诚心诚意的为人们服务。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不娱乐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自己生命的岗位?”这是雷锋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又一次雷锋去赶早班车,忽然,看见一位大嫂旁有许多人围着他,原来那位大嫂找不到车票了,雷锋把自己的车票给了那位大嫂。陈五爹的老大爷,他双目失明,孤单一人,雷锋总是隔三岔五地帮助他。

可是,在一九六二年八月十五日,雷锋在指挥战友倒车时,汽车轮一滑,流进了到变小水沟,碰到了一根柱子,那根柱子倒向雷锋,就这样,雷锋牺牲了。雷锋温暖的双眼,就这样闭上了,他那美丽的心灵也停止了跳动。

虽然雷峰死了,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精神会被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发扬光大!

《红色书籍》的读后感 篇4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海娃虽然比我们大几岁,但是,他沉着冷静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的。他不怕鬼子,用智慧赢了鬼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长海娃是全世界儿童中,最勇敢,最沉着冷静,不向困难低头的人!

《红色书籍》的读后感 篇5

最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

在红岩里,我最钦佩江雪琴江姐。红岩开头不久,江姐的钢铁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树立起来。当她知道丈夫牺牲,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干泪水,重新站起来。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

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饭,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伤口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