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弟子规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弟子规读后感 篇1
中华经典,千古流芳;潜移默化,经久不衰;奇光异彩,独一无二。
——题记
翻开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我们伟大的祖先便留下了许多旷世之作。但是,在我心里,最博大精深的的著作就是《弟子规》。
孝,万物之根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连做人最根本的.“孝”都做不到的话,那就真的可以说不不配当人。纵观历史,有那么多的榜样可以学习,孔融尽管很小,但他却知道让梨,知道孝顺亲人;董永虽然很穷,但他为了给父亲看病,卖光了所有能卖的东西,只为了那一份难得的孝。羊知跪乳恩,鸦知反哺情……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要知道孝顺自己的亲人。
自从读了《弟子规》,教育的力量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的生活。现在,每天替父母捶捶背,聊聊天,进点孝,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孝,已在我心头悄悄生根发芽。
莫忘,万物之根——孝!
信,万物之本
“凡出言,信为先”,每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心中总用无限感慨。诚信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品质,拥有了诚信,就拥有了一份快乐。所以,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诚信。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信,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但是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这就是一种闪光的品格,这就是一种公认的美德。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
自从读了《弟子规》,我明白了:只要我们每个人多一点诚信,少一点欺骗,那么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绚烂,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莫忘,万物之本——信!
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
虽不是山,却比山要高深;虽不是海,却不还要深沉;虽不是地,却比地要博大。这就是,一本魅力无穷的旷世之作,这就是,一本令我折服的永恒之作——《弟子规》
感谢有你,让我的心灵开出一颗开花的树,清香永存!
莫忘,万物根与本!
弟子规读后感 篇2
《弟子规》中“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意思大概是自己不愿意的东西,也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人在考虑自身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要忽略了他人的存在。
生活中有人不愿意别人给自己取绰号,认为这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但他们却偏偏给别人取绰号,还大言不惭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有人不愿别人开口说脏话骂自己,认为这是素质低下的表现,但他们对别人却是脏话不绝于口……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此我也不一一列举出来了。
面对生活中诸如此类问题,该怎样去解决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如看见不好的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时,而不愿诸如此类的.事,在自己身上重演。
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需要我们处处为他人设身处地地考虑。设身处地地考虑到他人,这就如同在严寒中谁都会需要一堆炭火来驱赶寒冷一样。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其实很简单。就拿扫地这一很小的事例来说吧,没有人愿意去干那些又脏又累的重活,那又该留给谁去做呢?因此必然会有人会考虑到这一点,会主动去干那些重活,这就是为他人着想的简单事例。做到处处为他人考虑,就要从扫地这一小事类推到其他的事上,如取绰号,说脏话;没有人愿意被别人取绰号,也没有人愿意听别人说脏话。
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需要在为他人考虑到的时候,不要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如果这样,一者别人不愿接受,二者对自己也没有任何好处,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人们常拿“强扭的瓜儿不甜”,这句俗话来说婚姻的自由,想必也是这个道理。别人有自己的选择和自由,没必要去接受别人的强制。拿农村的老话来说就是“摁着牛头喝不着水”反而会使牛产生抵触的情绪,这又是何苦呢?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事必定不会有好结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并不是什么条条的大道理,但是做起来真的有点不易。只有不只以自己为中心,考虑他人的感受,时时刻刻警惕自己,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弟子规读后感 篇3
百善孝为先——读《弟子规心得》百善孝为先,善良是人最崇高的美德,而孝是百善中最重要的。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想起了父母,也进行了反思,它引起了我内心的触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无论我们走到哪里,父母的心总是牵挂着我们的,不管是儿时我们的外出求学,还是长大后工作在外,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无时无刻不在担忧着我们。读完了《弟子规》,心头不禁冒出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孝顺了吗?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父母的爱像流水,源源不断,而儿女的爱像树叶,风吹一下,便摇一下”。所以要做到《弟子规》里面要求我们做到的坚持就很重要了。下班回到家,特意留意了一下父母,突然觉得他们老了很多,是一夜之间的改变还是岁月的沉淀让他们的皱纹多了那么多?让他们的头发变得如此苍白?可是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准时把饭菜端到工作了一天的我们面前,那似乎比闹钟更准时。自工作后,便把心思放在了工作上,不经意间就减少了对父母的关心。晚饭过后和父母一起出去散步,走在他们后面,发现他们的.步履也蹒跚了不少。他们是真的老了,想想儿时,母亲总是有精力任由我们撒娇,父亲总是像大山永远可以让我们依靠。可现在,他们却像个小孩一样需要我们的关爱和保护。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也许为人子女当意识到父母的苍老和对我们的付出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吧?父母等待我们的孝顺是不是等得太漫长了?那无声的需求我们怎能拒绝的了呢?善良的人是最可爱的人,当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善良都失去了的话,那么那个人就不值得交往了,而孝顺又是善良的核心部分。只有孝顺父母才可能对别人由衷地好,才可能用善良的心对待别人,所以,孝顺是一个人首先要培养的品格。百行善为先,百善孝为先。我们的孝顺不仅是对父母的尽责,也是对我们心灵的救赎,是我们对从父母处获得的爱的回赠。感谢《弟子规》让我感悟到了这样的道理,这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一层意义,也给我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盛大的洗礼。《弟子规》是一篇每个人都应该读的书,因为它给予我们的教育对于我们的人生是有着无穷的意义的。
弟子规读后感 篇4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弟子规读后感 篇5
自从读了《弟子规》这本圣贤书,我领悟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这本书是圣人李毓秀所写。本书一章虽只有短短八句话—二十四个字,却蕴藏着无尚的道理。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总叙中的一段:首孝悌,次谨信。它告诉我,做人应该做到孝敬父母、敬重师长;其次要做到诚信待人。这句话简单易懂,但又有少人真正的领悟,实践呢?
一次,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一对母女在争执着什么,女儿看上去不以为然的样子。当路过她们身边时,我听到了她们争执的内容,女儿说:“哼,你不配当妈妈,连一部好的手机都不给我买,你知道别人用什么吗?用苹果(手机)!而我用小灵通……”很明显是为了换一部新手机才跟母亲吵架的。看到此情景我很是心寒,因为这位姐姐并没有按照古人所说的“首孝悌”去做,作为炎黄子孙,竟然做出如此不孝之举,怎能不感到耻辱?此刻,我想对那位姐姐说:父母辛辛苦苦地将你养大,并默默地付出,可你却对母亲这么大言不惭。若你还能问心无愧,不知羞耻,那只会让你身边的人感到可悲,可笑!当读到“次谨信”时,我也回忆起曾在幼儿园发生的事。当时,我忘记带铅笔了,就向同桌借了一支,说是第二天还给她。第二天,一来到幼儿园就开始翻书包,想赶紧把笔还给她,可是找了半天,连个影子都没出现。那时,我突然想到昨天放学回家时似乎把她的笔弄掉了!我心头一紧,看到这空荡荡的书包里,一支笔都没有。但我却暗自庆幸她记性不好,因为一般这些小事她都记不清。她来到班级了,我假装在若无其事地看书,她果然忘了那件事。那几年,这件事像一块大石头压着我喘不过气,原来这就是说谎后的滋味。从那件事发生后,我就下决心,以诚待人,不可以再对他人说谎;而在那以后,我做到了实事求是,以诚相待他人,真的快活多了。
《弟子规》是我无声的老师,它教会了我如何做人的道理,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遵循《弟子规》之训,伴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会将它教导我的一字一句都刻骨铭心,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时时刻刻警惕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