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语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反思 篇1
《太阳》是一篇科普性的说明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有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激励展示,激发兴趣。上课之前,我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了选读课文《妙不可言的位置》,增加对太阳的了解。上课时,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太阳的资料,学生都急于想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大家,学习积极性很快调动了起来。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这一环节设置,意在理清文章条理,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然后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读音,并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紧接着让学生思考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特点的?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通过交流,学生对课文的条理一目了然。
了解特点,领悟方法。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因此,第1—3自然段的学习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教学时,我采用自学、合作相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读第1—3自然段,看看课文写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是怎样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然后在同座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我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读、体会,学生不仅对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理解的非常透彻,而且也知道了通过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来进行具体说明的好处。这样既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课后巩固,实践写作。文章在介绍太阳时采用了许多说明方法,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已经体会了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能够在平时的习作中运用这样的写法。于是我安排了一 个小练笔:用一段话介绍教室或者黑板等,用上本课学的说明方法。这样由课内向课外延深的设计,不仅发挥了学生创造思维的作用,也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语文教学反思 篇2
《雾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在第一教时中,我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感知了课文大意,所以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在实施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课件适时再现美。
吉林雾凇的'壮美景观,学生大多是比较陌生的,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连网观看雾凇的实景,把学生带入这个神奇而美丽的风景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雾凇美景,产生一种想去学习的冲动。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教师就先让学生想象都会是什么样的,然后带着想象观察近景图片,形象真切地再现,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赞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雾凇的形成是本课的难点,适时播放形成过程的一系列画面,并且加上优美的词语,这对学生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解决了阅读中的一个拦路虎。这样的使用课件,就是找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时机,让多媒体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2、让学生触摸语言的魂。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不仅需要课件引导,更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思维空间里,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的活动。课文“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意境优美,如仙境一般。学生品读涵咏,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
实践永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后,我发现了许多需改进之处,特别是针对课文的难点雾凇的形成,在教完后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概括,如果能设计一些填空这思维提供一个梯度就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看完千姿百态的雾凇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语言训练就会更有实效。
语文教学反思 篇3
在教学《桂花雨》一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次小练笔:让他们回忆童年生活中一件记忆深刻的事情,如果是老家不在本地的,就回忆童年自己故乡生活最难忘的一件事,写下来。作文收上来以后,我发现许多孩子写得非常精彩,我班有很多农民工子女,他们大多从小生活在乡村,跟随父母来到城里读书,他们在故乡的童年生活,可以说远比城里的孩子更丰富多彩:有的写自己在小河里捉、小鱼、螃蟹,有的写自己去山上探险,有的写自己去偷摘别人家的梨子、柚子,有的写自己和伙伴玩捉迷藏……因为真实体验,学生有话可写,写得有趣生动,而且有真情实感,我在读这些孩子作文的时候,也和他们一同分享了他们的快乐童年。
课堂上,在理解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时,我先抓住文章中四次写作者家乡“桂花香’的语句,让学生朗读、感悟,然后将落脚点放在“这里的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上,首先,我抓住句前“可是”一词,问学生,这个词跟上文哪句话联系最紧密,学生马上找到了,我让学生在前面加上“虽然”一词,将两句话连起来,就是“虽然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但是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后质疑:“杭州的规划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么?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学生有的说,是因为母亲思念故乡,有的`说,是因为故乡在母亲心目中位置很重要,有一个孩子说因为故乡已经成为母亲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那种思乡之情是割也割舍不断的。(听到这里,我带头,全班同学都鼓起了掌。然后,我结合课前布置的小练笔,问学生:“你们昨天有很多同学些自己在老家摘梨子、柚子,捉小鱼和螃蟹,我们现在在城市里可以买到看起来更好的梨子、柚子、小鱼和螃蟹,但是你们吃在嘴里,有没有感觉到,还是老家的那些东西,吃起来更有一番滋味呢?”孩子们连连点头,“那你们在读到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时候,是不是更理解母亲的这句话了呢?”我接着说,俗话说“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还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月是故乡明’中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我将这些话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们读着,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这节课,我利用课前练笔唤醒了学生对故乡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句,从而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
语文教学反思 篇4
(合集)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反思 篇5
本堂课设计思路是: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合作探究五个问题,从而使学生从斑羚飞渡中得到启示,探究动物身上折射的可贵的品质,观察人性亮点的失落,理解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斑羚飞渡》一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换取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课堂教学中,只要抓住这根主线,让学生充分认识、理解动物身上体现出的闪光点,作者将这个故事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就是把动物的行为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来认识,这是非常新颖和动人的,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作品的'主旨,作为人类的一员,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
这一教学设计,就是抓住了文章的主旨,让学生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达到学习本文的目的。
在合作探究的问题设计上,重点让学生理解斑羚飞渡的现实意义和给人类的启示,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将课本中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从而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语文教学反思 篇6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写出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可是”承接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路程长路难走的困难,是说虽然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课文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内涵。
由于孩子对朱德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
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
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可以主要抓住了想象练习,让大家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在想象中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