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韩非子》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韩非子》读后感 篇1
这几天,我们正在读《韩非子》,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值得我们好好探讨。
齐王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因此,齐国人都喜欢上了穿紫色的衣服。紫色的.布变得十分昂贵,五匹未染色的布都比不上一匹紫色的布。紫色布价格的上升让齐王感到十分担忧。齐王的师傅劝说道:“《诗经》上说:‘不躬不亲,遮民不信。’如果大王现在想让老百姓中没有人穿紫色衣服,就请大王自己脱下紫色衣服。如果朝中有人穿紫色衣服觐见,您就对他说:‘离我再远点!’我讨厌紫色衣服上的气味。’”当天,齐国郎中就没有一个人再穿紫色衣服了;当月,齐国都城就没有人穿紫色的衣服了;当年,齐国境内就没有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以身作则,才能让人听从。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喜欢一看到别人的缺点就指出,可他并不知道自己也有这样的缺点。我们应在指出他人缺点时检讨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有同样的问题,如果有,就尽快改了吧,不要被人抓了把柄后才追悔莫及。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那时的人们有些阿谀奉承的感觉,也有可能是看到君主喜欢穿紫色衣服边随大流,也开始穿紫色衣服。不过这两种可能都不是很好。
总而言之,《韩非子》这本书有许多小故事,有些简单易懂,有些则让人深思熟虑,慢慢去发掘你会发现很多得到很多。“书中自有黄金屋”多看书做更好的自己。
《韩非子》读后感 篇2
最近,我读了《韩非子》一书,本书由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所著。他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连秦王都对他很赞赏,可见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
我认为《韩非子》中的“老马识途”很有意义,选自《说林上》,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管仲和隰朋随齐桓公攻打孤竹国,齐军春天出征,到了凯旋归来已经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运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们跟随它,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在山北,蚁穴如有一尺高,八尺深的底下就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经验的人对事情会更熟悉。是的,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是这样,在一方面有经验的人可以引导无经验或经验较少的.人。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哪门功课好的同学就可以带哪门不好的同学,总之,我们要听信有经验的人的话。
《韩非子》读后感 篇3
如果要说一部代表先秦法家思想的著作,我认为非《韩非子》莫属了。《韩非子》是一部提倡法治权谋,宣扬君主专制的法家思想代表作。构思精巧,描述非常生动,善于用朴实且幽默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以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就是韩非主要思想高度概括,一个国家要安定繁荣,君王就得遵循法治、权术和权势的法治思想。韩非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刑不避大夫,赏不遗匹夫”的主张,在《韩非子》中的《定法》、《难势》等篇幅中都有体现。这就是告诉我们,法治制度下人人平等,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国戚,也就是常常听到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概念,这是能使国家安定的基本政策。这个主张对于后世历朝历代法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治国之道的人的条件,韩非在《孤愤》中也给与了论述,“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同时他还对所谓“重臣”给与了解释并且论述了当他们掌握大权后产生的严重后果,这一论也受到了历史无数事实的论证。
韩非的哲学思想遵从老子的思想,是早期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他“道理相应”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老》和《喻老》通过“矛盾”的论证。就是我们很熟悉的矛与盾的寓言故事就是出自《韩非子》,这个有趣的小故事生动形象的阐述了事物的两面性的辩证思维。韩非的有些政治方面的主张是与儒家、墨家相悖的`,所以他批判孔孟和墨子。他主张依法治国,而且要用重典,他认为罪行不管轻重,只有重刑罚才能减少犯罪。很显然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是要巩固国家的权威,但是他没有想过这样做却得不到民心,有违“得民心者得天下”。韩非这些政治主张在《显学、《六反》中都有集中体现。
我们有很多非常熟悉的成语典故都出自《韩非子》,如之前列举的“自相矛盾”,还有“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都是富含深刻寓意的成语故事。
这么看来,我们从小在无形中就受到了法家的哲学思想的熏陶了。
《韩非子》读后感 篇4
最近看《韩非子》,基本看完一遍,部分看了两遍。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法”“术”“势”的结合,法是基础,术是君主统治的方法,势是君主的众人关系中所处的利害地位。法治的思想基础是万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在这个规律上立法,并要符合人心趋利避害的基本规则。君主治理国家不需要自己的智慧,只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就可以,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另外《韩非子》里面讲了许多小故事,我们熟知的有“掩耳盗铃”、“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智子疑邻”等。这些寓言故事都是非常经典,仅从寓言故事来看,《韩非子》也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我以为法家治国的根本思想有唯物史观的影子。法治国家的组织效率是极其高的,所以有秦国一国消灭其余六国而一统天下。韩毓海说,国力的.强弱主要是指一国组织能力的强弱,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另外韩非的法治是让人们去私利,趋公利,因为他将私利的方向引导到公利上,为公即为私,所以人人都热衷于为公,为国家出力。这是以人性恶和私有制为基础的将人民的力量规范到国家利益上来的一个治国手段,对当今是否有借鉴意义呢?至少对于大争之世、对于民族主义是有借鉴意义的。 我对法家是推崇的,不过我对当今社会的法治又是厌恶的。当今社会的法治其实是幌子,政府带头违法,胡乱定罪,这样的法制不过是用来对付政治敌人的手段而已。于己有利时用之,于己有害是则弃之。当今中国需要怎样的法律呢?怎样正确执行又怎样保证它的被正确执行呢?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韩非子》读后感 篇5
谈起《韩非子》,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这次,我阅读了《外储说左上》中说二的第四篇,令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篇文章很长,印象最深的是虞庆与匠人的对话。
虞庆建造房子,说屋顶太陡。匠人说泥是湿的,椽木没干透,但虞庆却反对这个观点,他认为湿泥重,没干的椽木是弯曲的,这样屋顶应当建得低,又说泥干了会轻,树木干了会直,这样房顶会日渐变陡。匠人照他说的去造房子,结果房子坏了。
另一种说法是,虞庆准备做房子,匠人认为用弯曲的木材承受很重的泥巴,过久了一定会坏。而虞庆说木材干了会直,泥巴干了会轻,即使时间久,也一定不会坏。但匠人照他说的去做,房子却坏了。
从这两篇短文中的第一个说法可以看出,虞庆是个无知的'人,而自己却装做什么都懂的样子,话也说的非常好听,可结果却达不到目的,违反了实际情况。如果把他所说的木材和泥土比作成人或其他事物呢?他可能会认为有些人一定会改过自新,久而久之,便会对国家做出贡献。而结果却可能没有那么美好,那些人说不定会谋反,不去管理他们,也许会招来亡国之祸。由此得出,虞庆把事情看得太简单,而把自己看得太有智慧了,不是什么东西自己都懂的,专业的匠人说的话也不听,房子肯定建造不成了。如果是粗糙地认为一些人有用,一些人无用,也是另人厌恶,自己的脸面丢尽,没有尊严。这样,也当不成一个“上卿”了。
而在生活中,有些人也是这样。一些同学见别的同学在进一些高深的知识,认为自己都懂了,便开始瞎说一气,让其他同学感到反感,使他在别人眼里是个无知的人。还有些人可能在工作方面比较好,可到了其他时刻,自己弱的方面,便开始不懂装懂,蒙骗经理,可最后发现这种方法行不通时,他有“智慧”的一面也破灭了,同事们会渐渐认识到他的无知。如果他再这样下去,就不可能好好与别人相处了。
从第二个说法中也是这样,匠人认为会坏的房子到虞庆口中就变好了。他说的好像头头是道,可结尾还是没变,房子坏了。
有些时候,一些人希望事情的发展会好一些,说得让别人都相信了,但结果终究是不会变的,他没有改变任何东西。
这篇文章警示了我们不要不懂装懂,违反实际情况,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或专业人士的教导,自己能够得到很好的吸收,并获得成就,这样才能受到尊敬。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