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积极尝试那些物品可以动。
2、体验自己身体滚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球、瓶、纸盒、桶、积木、轮胎、圈、瓶盖等材料若干。
2、适合滚动的场所、垫子。
活动过程
一、探索发现会滚的`东西。
1、玩一玩准备的东西,说说哪些东西会滚。
2、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东西会滚,交流找到的是什么。
3、找一找操场上有哪些东西会滚,交流找到的是什么,是怎么样滚动的。
二、探索身体滚动。
1、介绍游戏《乒乒乓》的玩法
将手臂弯曲,按儿歌节奏在胸前环绕边做边说:
乓乒乓乒乒乓,轱辘轱辘一,轱辘轱辘二,轱辘轱辘三,辘轱辘轱四,上上下下前前后后,
大家一起滚起来。
2、幼儿在垫子上尝试身体滚动的方法。
3、幼儿自由滚动,说说自己像什么。
三、自由组合练习滚动。
如:身体伸直向左右翻滚,抱着膝左右翻滚,像求、坦克、圆木、小蜗牛等。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2
【活动设计】
有弹性的物品在我们的周围非常的普遍,孩子喜欢玩一些利用弹性的原理制作的小玩具,但是他们只是觉得这类玩具好玩并不知道它的一些科学原理,而作为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适当地对其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让幼儿观察、探索、操作等来理解物体的弹性。
【活动目标】
1、对弹性物品感兴趣,并能大胆探索。
2、发现弹性的特点,物体受力时,它的形状就会发生变化;不受力时,它又能回到原来的样子。
3、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在探索、制作等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
难点: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活动的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
【活动准备】
1、刺猬球、羊角球、皮筋、丝袜每人1份。
2、乒乓球、夹子、橡皮泥、手链。
3、石头、海绵、毛衣、弹簧、弹力球、玻璃珠、气球、记录表每组1份。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弹性——请幼儿自选玩具,玩耍中初步感知弹性。
提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东西玩一玩,可以压一压,拉一拉,去发现他们共同的秘密。
幼儿玩操作材料,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分享:说说你玩了什么?你是怎样玩的?
归纳:像刺猬球,羊角球,丝袜,皮筋这些物品,我们一用力,它们有的会变大,有的会变长,还有的会凹进去一些,我们不用力了,它们又都回到原来的样子,这些物品都有弹性。
二、比较尝试,认识弹性物品和没有弹性的物品。
教师出示夹子,乒乓球,手链,橡皮泥,让幼儿猜想哪些物品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并注意验证认识有弹性的和没有弹性的物体。
三、分组实验,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1、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组东西,小朋友们看看,然后猜猜这些东西哪些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讨论说说并记录。
2、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卡。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有弹性,你就在“有”这个格子下打“√”,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没有弹性,你就在“没有”这个格子下打“X”。
3、展示幼儿的记录表,请幼儿自由表达操作中的发现并与预测的进行比较。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物品的认识和理解。
在我们家里有哪些弹性物品呢?(沙发、席梦思、床垫子……)在我们的活动室里,幼儿园里有哪些弹性物品?(蹦蹦床、皮球、羊角球……)在你们的身上有哪些弹性物品?(松紧裤带、袜子、皮筋、皮肤……)
五、教师总结。
课后反思:
本堂课气氛活跃,孩子兴趣很浓,达到了活动目标,但对于弹性的极限没有阐释清楚,以后备课需要思考的更全面一些。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天气变化。
2.会用图形符号来进行记录。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小朋友们,春天到了,草儿绿了,花儿红了,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春天是最适合旅游的季节,小朋友们,假如明天我们要出去旅游,旅游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呢?
幼:七嘴八舌讨论。
师:大家都说得对,出去旅游前,我们要了解很多事,最重要的呀,还是要了解天气。现在老师呀,想请小朋友们猜一猜,明天会是什么天气呢?
幼:明天可能是(晴天、雨天、阴天)。
师:小朋友们,你们猜的这些天气都是你们猜出来的,到底准不准呢?
幼:幼儿自由发言。
师:哦,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平时都是从哪里了解到天气预报的信息的?
幼:幼儿自由发言。
师:那还有谁和他不一样的?
幼:看天气预报。
师:你是从哪里看天气预报的?
幼:幼儿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从电脑上、电视上、手机上、同样看报纸、收听收音都可以看到天气预报的信息。这些信息呀,都是气象台的叔叔阿姨用他们的气象武器预测出来的。那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猜一猜,除了可以从这些媒体上了解天气信息外,还可以从哪里了解天气的变化呢?
二、故事师:
哦!动物也能预报天气吗?那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PPT讲故事,故事附在后面)。
师:故事中哪些小动物会预报天气呢?
幼:幼儿自由发言。
师:对!故事中,小乌龟、小蜻蜓、蜘蛛都会预报天气,它们是怎么预报天气的呢?我们先来说第一个小乌龟是怎么预报天气的?
幼:幼儿自由发言。
师:哦!下雨前,小乌龟背上会有许多圆圆的.小水珠,所以大家以后看到小乌龟的背上有许多小水珠,说明要下雨了。
谁来说说第二个小动物,小蜻蜓是怎么预报天气的?
幼:幼儿自由发言。
师:这些小朋友说得很好,原来下雨前蜻蜓都飞得很低,那大家看到小蜻蜓飞得很低说明要怎么啦?
最后一个会预报天气的小动物是谁呢?
幼:幼儿自由发言。
师:原来小蜘蛛下雨前是收网,那我们以后看到小蜘蛛收网,就知道要下雨了。
原来除了我们人能从媒体上预测到天气的信息,动物也能感受到天气的变化,在下雨前做出不同的反应。动物也能预测天气,是这样吧。
三、记录师: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记录表,请我们小朋友用符号或图像将这三种小动物预报天气的方式,也就是下雨前它们的反应记录在旁边的方框内。
幼:填写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延伸小朋友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小乌龟、小蜻蜓还有小蜘蛛是怎么预报天气的,课后请我们小朋友查一查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小动物会预报天气,它是怎么预报天气的,然后我们再一起交流好吗?
附:故事《喜洋洋旅行记》
喜洋洋要出门去旅行。它刚出门遇到了乌龟,乌龟说:"喜洋洋弟弟,今天天气不好,要下雨,你最好要出门。"喜洋洋奇怪地问:"你怎么知道天会下雨?"小乌龟说:"你看见我身上的小水珠了吗?快要下雨之前,空气中的水汽比较多,这些水汽碰到我凉凉的背,就慢慢结成了无数的小水珠。"喜洋洋不信,继续往前走。碰到一只蜻蜓。那只蜻蜓飞得低低的。
喜洋洋上前问道:"蜻蜓弟弟,今天天气好吗?我想去旅行,能去吗?"蜻蜓说:"今天天气不好,要下雨啦。""你怎么知道会下雨的?"喜洋洋不明白地问。
蜻蜓说:"你看我不是飞得很低吗?下雨之前,空气里的水汽特别多,我的翅膀上沾满了水汽,就只能低低地飞。"喜洋洋还是不行将信将疑。
蜻蜓说:"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去问问前面树上的蜘蛛。"喜洋洋向前走去,问树上的蜘蛛:"蜘蛛哥哥,今天会下雨吗?我想去旅行,能去吗?"在树上收网的蜘蛛说:"今天天气不好,快下雨了,请你不要出去啦。""你怎么知道会下雨呢?"喜洋洋问,蜘蛛一边收网一边回答:"天快下雨了,昆虫都飞得低低的,我的网织在高处捉不到昆虫,只好把他收了。等天晴了,我再重新在高处织网。"喜洋洋这才相信了,它决定不去旅游了,赶忙转身回到屋里。不一会儿,真的下起雨来了。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4
【活动设计】
有一天,阳光明媚,我带着我们班的小朋友到户外去玩,玩了一会儿,天气就突然变阴了,一阵乌云过来了,马上快要下雨了,小朋友看到这样的自然现象非常兴奋,都问我:老师,怎么天一下子就变黑了?老师,是不是太阳在眨眼睛呢?为什么会有云呢?等等好多关于天气的问题,看到幼儿对天气的变化如此感兴趣,在加上孩子们的生活常常直接地受天气的影响,他们都有玩雪、淋雨等经历和体验,因此为了更加丰富幼儿对生活中的自然经历有科学的认识,于是我和小朋友一同设计了晴云雨雪这一活动,来引导幼儿关注天气,了解天气常识。
【活动目标】
1、认识天气符号,了解简单的气象知识。
2、关注天气预报,有观看天气预报的知识。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
2、难点:学习简单的形象地记录天气的方法。
【活动准备】
天气预报音乐,天气预报视频片段,记录表,铅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1、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对,今天是我第一次来和你们上课是吧,那我要考考你们了,听一听是什么电视节目开始了?(播放天气预报音乐)
2、提问:什么电视节目开始了?再听一遍,我提醒你们一下,这个节目每天都要播放的哦,我们再来听一遍。(第二次放天气预报音乐)这是什么节目?这是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7点半准时播出的天气预报,天气预报你看过吗?都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过是吧,那我考考你们了,天气预报到底说了些什么呀?(请幼儿讲述)除了知道天气和温度,还能知道什么呢?除了知道我们无锡的天气情况,能不知道苏州的天气情况呀?能吗?北京的天气能不能知道呀?
3、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小段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我们来看一看,是跟你们说的一样吗?(播放视频天气预报,幼儿观看)
刚才看的是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吗?你啊有什么要问老师的,有什么话要说嘛,或者有什么地方看不懂吗?(请幼儿随便说说)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解说图片。我们来看一看这天气预报可以知道几天的天气呀?这是几号的?哦天气预报可以知道第二天和第三天的天气,就是能知道明天和后天的天气是吧。
二、认识天气符号。
1、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中国的天气,能够知道我们中国一些主要城市的天气情况是嘛,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天气符号。哪里有天气符号,什么是天气符号呀?教师指图片问,哪里有天气符号呀?还有哪里有天气符号呀?每个城市的边上都有吗?什么是天气符号?就是用一个图案表示一种天气的是嘛,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
2、我还要来考考你们,等会老师继续放这段视频,我呢给每个小朋友一张记录表,(出示大记录表),看这就是我们的记录表,旁边呢有许多的图案,就是刚才说的天气符号,接下来听清楚了,看视频的时候,你看到什么图案出现了,就要铅笔在它旁边打个勾,会吗?看到什么图案出现你就打钩,你们愿意试试看吗?好请你那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等会看到图案出现就打钩,如果图案没有出现呢?就不打勾。请你那好一支笔,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了。(幼儿看视频记录)
3、师:记录好了吗,和旁边的小朋友对一对,有没有一样的呀?(教师出示一张大记录表)来,这是太阳的图案,有打钩的吗,打钩的请举手?教师在表上打钩,太阳的图案表示什么天气呢?谁知道?晴天,阳光明媚的晴天,我们一起说一说。(教师依次讲解天气符号,多云,阴天,小雨中雨大雨,小雪中雪大雪,引导幼儿学说)有的符号没有出现,我们等会再找找。
4、小朋友你们看,我们的祖国大不大?同一天里出现了这么多的天气,好吧记录表放在箩筐里吧。
三、小小预报员。
1、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里有没有你们不认识的图案。(出示天气符号图片),有没有不认识的图案,第几张图不认识?
2、这些符号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小雨点和小雪花只有一个的时候就是小雨,小雪,有2个小雨点和小雪花就是中雨和中雪,点数越多下的雨和雪就越大。
3、教师指图片,宝宝说符号名称。
4、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当小小气象员了,来播报一下天气好吗。(放第一张上海图片)这是哪里?是什么天气呀?教师依次放图片,和幼儿一起说城市天气。
南京小雨,13,上海多云25,北京小雪074,香港多云1018
四、教师小结
哇,小小气象员们可真棒,已经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和本领,今天回家你再和爸爸妈妈去看一看今天的天气预报好吗。
【活动反思】
优点:
1.范读具有一定代表,体现出了示范的意义。
2.图文结合得很显实效。
3.充分地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理解诗意。
不足:
1.课堂流程不够连贯。
2.读与背中稍显混乱。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备课,摸清各环节以在课堂上授课游刃有余。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想想做做,感知门框宽窄与门洞大小的关系。
2、技能目标:能仔细观察,自主看图示操作,并大胆表述探究发现。
3、情感目标:勇于尝试,乐于分享,体验探究的乐趣。
重点难点:幼儿自主探索如何用A4纸剪出大小不同的门洞。
活动准备
1、教具:二个不同大小的玩偶(乔治玩偶小于A4纸,佩奇玩偶大于A4纸),大门洞范例,操作图示PPT。
2、学具:小的操作图示每组一份,A4纸若干,剪刀人手一把,小框每组一个。
活动过程
一、剪剪玩玩,感知门洞边框宽窄
1、引出话题。师:今天小猪佩奇和它的弟们班和大家一起玩,可是它们通往咱们的时空门是一面纸墙,它们过不了怎么办?(幼儿讨论)
2、提出要求。师:佩奇说了请你们在纸墙上为它们剪一个门洞,它们就能过来了,剪的门洞有两个要求,一是能让它和弟弟穿过来,二是门洞的四个边框都不能断,如果断了它们的时光大门就再也开启不了了。操作时有三个要求,一是不搬椅子,二是安全使用剪刀,三是听到音乐迅速拿着你的门洞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3、检验、展示。教师逐一用佩奇和乔治对剪好的门洞进行检验,并让幼儿把大、小门洞挂到黑板上。感知边框的宽窄与门洞大小的关系。
二、观察操作,探索门洞变大的秘密
1、提出任务。师:乔治可以从门洞过来,可佩奇比乔治大,它过不了,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佩奇也能穿过来,你们能行吗?佩奇的身体大大超过了这张纸,咱们能剪出它穿得过去的门洞吗?让我们先剪剪试试。
2、幼儿尝试操作,教师观察。
3、范例引导。师:你们有没有剪成功?小羊苏西刚开始也和你们一样,没有成功。它坚持不放弃,天天想办法,不断尝试剪门洞。终于有一天,它剪出了一个能让佩奇也顺利穿越的门洞。
出示大门洞范例,师幼合作让佩奇穿过门洞。师:为什么门洞比原来的纸大?
4、寻找秘诀。师:小羊苏西是怎么剪成超大门洞的呢?他把这个剪超大门洞的秘诀拍了下来(出示操作图示PPT),请大家仔细看一看,找一找剪超大门洞的秘诀。
把小的操作图示分发到每组,幼儿自主观察。
师:如果你已经有了发现,可以拿一张纸试一试。我们有五分钟时间,看你能不能变出这样神奇的大门洞。(为每组提供足够多的A4纸)
5、交流难点。师:有些小朋友成功了,但有的小朋友遇到了困难,谁来说一说你遇到的问题?或许其他小朋友可以帮你解决哦。
幼儿逐一提出自己的困惑,师幼共同探究解决办法。如果没有幼儿主动提问,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
小结:按图示剪,能让门框纸条不断变长,这样就会变出一个远远大于原来纸张的超大门洞。
三、再次尝试,挑战剪出超大门洞
1、提出新的挑战。
师:佩奇邀请我们大一班小朋友去它家玩,可是我们去它家同样要穿过这面纸墙,让我们为自己剪一个能穿越的大门洞吧。
师:你准备怎样剪能穿过的大门洞呢?(鼓励幼儿把准备操作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师追问:剪特别大的门洞,要注意什么呢?(边框尽量剪窄一点)
2、幼儿自主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检验
第一个剪成的门洞,由一位幼儿试着穿越。后面剪好的门洞,请小朋友自己穿越检验。检验好的门洞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挂在“超大门洞”展板上。
师:为什么门洞会越来越大?(引导幼儿回答:因为边框越来越窄)
4、集体穿越门洞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你们剪的.最大的门洞能让我穿过妈?哪个门洞最大?让我试一试。
四、延伸活动,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大家都能去佩奇家玩了,让我们邀请客人老师和我们一起穿越纸墙去佩奇家转转!请大家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穿越纸墙。
活动总结
此次科学活动“穿越纸墙”的教学尝试,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幼儿的兴趣性体验与自主性体验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游戏情境的设计,一要考虑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点,尽可能地赋予教学活动一定的角色性情境;二要考虑幼儿自身游戏的需求,尽可能地把幼儿的参与设计到游戏情境之中。从为乔治、佩奇剪门洞到为以及小朋友自己、老师剪门洞,孩子们的游戏兴趣被调动起来,这是为孩子们自主探究“剪线长短、相间距离与门洞大小关系”所提供的最重要的学习支撑,由此激发起幼儿的自主学习意愿,使之充满愉悦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之中。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无色无味、比空气重和不支持燃烧;
2、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运用;
3、通过实验制作,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部分实验操作需要同伴合作才能完成。
活动准备
教师用具:打火机(自备)
学生用具:瓶子吹气球套件(纸1 张、柠檬酸1 包、小苏打1 包、瓶子1 个、气球1 个)
搅拌棒1 根、水
活动过程
1、课程导入
师:小朋友们好。前两天老师看到了一个谜语,今天想让大家一起来猜一猜,看谁最快猜出来。大家竖起小耳朵听好啦,“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你们猜它是谁?
生:空气......
师:非常棒,已经有小朋友猜对了,答案就是空气。接下来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做个小实验。
2、实验一:我们的呼吸
师:你们现在和老师一起做,手捧着空气,慢慢放到口鼻处,深吸一口气。你们感觉到什么?
生:我们把空气吸到肚子里面去了,没有什么感觉。
师:对,其实每天我们人都在呼吸,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如果让人几分钟不呼吸的话,人就会死亡。你们知道我们人每天吸进去的气体是什么?呼出来的气体又是什么吗?
生:……
师:空气不单是一种气体,而是混合气体,它是由很多气体组成的。我们的身体会吸进空气,我们只需要空气中对人体有用的气体——氧气,还有一些没有用的气体和身体里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就会被呼出来。
师:跟老师一起我们再做一次深呼吸。看看我们呼出来的气体是什么样子的?一起,吸气——,呼气——。呼出来的二氧化碳有没有颜色?
生:没有,看不见。
师:有没有气味?
生:没有。
师:我们的鼻子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3、实验二:小蜡烛熄灭了
师:虽然二氧化碳气体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们可不要小看它们,听听老师讲的故事,你们就知道它们的厉害了!
师:有一片奇怪的峡谷,每当村民牵着狗通过的时候, 村民安然无恙,狗却走着走着,越走越慢,最后离奇死去。当地的村民都传说峡谷里有魔鬼,专门吃狗。这种传言一直流传着,难道这世间真的有魔鬼?一天,一个聪明的年轻人路过这里,知道这个传言后,他跟村民借了一个火把,准备一探究竟。走到峡谷边上的沼泽地,他仔细观察了这里的环境,并且把高举的火把放低,接近地面,火苗慢慢地熄灭了。他点点头说道:“哦,原来是这样......”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快快动动你的小脑筋!__
生:……
师:我们用实验来模拟一下事情的经过吧。
师:这里有个空量杯,(展示给孩子看),两袋化学物品,有一袋是颗粒状的',是柠檬酸(常添加在饮料里,作为酸味剂);还有一袋是白色粉末状的,是小苏打(家里常用来发面)。先倒上小半杯水,把小半袋柠檬酸倒入量杯中,搅拌一下,直到柠檬酸颗粒溶化了。注意,我一会儿要倒入小苏打粉末,你们要仔细观察,小苏打倒入量杯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此时,要集中所有孩子的注意力,老师的语言很重要,一定不要着急就告诉孩子会发生什么,比如:有的老师会直接说,小苏打倒入量杯中会和柠檬酸反应,会冒泡泡,你们要仔细看哦。这种方式不建议用。要让孩子有想象的空间和表述的空间。)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说一说。
生:冒泡泡了。
师:小苏打和柠檬酸溶液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冒很多的泡泡,这些泡泡里装着很多的二氧化碳气体。量杯里装着很多的二氧化碳气体。老师点燃一根蜡烛(这就是故事里的火把),放到量杯口处(也可以往里伸些),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火灭了。
师:说明什么呢?
生:二氧化碳把火熄灭了。
师:这个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它可以用来灭火(举例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朋友们,现在你们知道在神秘的峡谷里,狗为什么会死了吧!
生:……
师:神秘的峡谷地表附近的二氧化碳太多了(沼泽地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把火把放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火把会熄灭,地表的氧气很少,而人和狗如果不能呼吸氧气就会死。
生:人没有死呀!
师:对,这还说明二氧化碳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比空气重,气体是流动的,会飘来飘去的,但是重的气体会在下方,轻的气体就会飘在上方。因为人的个头比狗高,而且人举着的火把可以燃烧时,说明这个高度的氧气还可以维持人的呼吸。狗比较矮,吸的是二氧化碳而不是氧气,所以就死掉了。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了解的二氧化碳的另外两个性质:它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4、作品制作:瓶子吹气球
师:小朋友们,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来吹气球的呢?
生:用嘴巴、打气筒....
师:你们见过瓶子可以吹气球吗?
生:没见过。
师:如果想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还得请一位小帮手,就是我们刚才认识的二氧化碳。接下来,我们就来动手做这个好玩的实验吧。
1.将小苏打粉末倒2.将小苏打粉末倒3.将柠檬酸与30ml 4.将气球口套在瓶口
在白纸上。入气球内。水搅拌溶解并导入处,拎起气球将苏打
瓶中。掉入瓶中,观察现象。
师:我们的气球吹起来没有?__
生:吹起来了。
原理: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小苏打和柠檬酸溶液发生中和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充满了整个瓶子,从瓶口跑进气球内,就把气球给“吹”大了。
5、生活拓展
师: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二氧化碳吗?
生:......
师:我们喝可乐时,是不是会看到气泡,而且喝完以后会打嗝?
生:是的。
师:这是因为可乐里面含有二氧化碳。
师:回去后跟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里有二氧化碳吧!
活动总结
1、着重强调安全,化学物品要注意不要让孩子误食,下课后,强调孩子洗手。
2、在实验操作中,注意用火的安全,建议小蜡烛熄灭的那个实验由老师来演示。
3、往气球里装苏打粉和将气球套到瓶口上这两个步骤比较难,建议两个孩子合作。气球要往下套紧一点,将苏打粉倒入瓶内时,要用手夹住气球口,防止气体漏出。
4、柠檬酸溶液可以用白醋来代替。
5、柠檬酸溶液和小苏打的量要控制好,防止反应太强烈,建议老师课前先做一下实验体验一下,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