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醉翁亭记》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培养文言语感,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学习情景交融、寄情于景的写法,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3、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过了两篇以记为体裁的文章,《小石潭记》先借尤为清冽的潭水、参差披拂的青树、往来翕乎的游鱼,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又借四面环竹,空寂无人的环境道出了自己孤独无助、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岳阳楼记》借迁客骚人的忧喜之情,展示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由此可见,记这一文体,明为记,实为寄也。它们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借题发挥,融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为一体的名篇佳作。下面我们学习《醉翁亭记》,且看作者欧阳修如何借题发挥吧!
二、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词注音并注意语音停顿:
学生齐读、听录音读、个人读,理解重点字词句:
⑴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⑶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⑷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⑸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⑹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特别提示:也字的用法,而的轻重读法。
三、课文理解,学生带问题朗读课文
问题设置:
1、结合课文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恰当的修饰语:
之琅琊;
之酿泉;
之醉翁亭;
2、醉翁及醉翁亭的来历是什么?醉翁的乐趣在不在酒?
3、作者在写醉翁亭之前写了哪些景物?它周围的景色如何?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如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朗读中讨论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四、他山之石
我初中时有一个老师性情豪爽,嗜酒如命,每餐无酒不食,每饮四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不间断,常常容光焕发,心乐之,口歌之,手舞之,足蹈之,且自号曰醉翁,他的宿舍被我们戏称为醉翁亭。那么他这个醉翁之意全在酒,或借酒浇愁,或借酒作乐,但教书功夫却很了得,对学生宽严有度,他是教数学的,文学功夫颇深,很得同学的敬重。不幸于上月死于脑溢血。我还特意写了一首挽诗给他:
恩师一朝乘鹤去,山愁水凄万里烟。三尺讲台润无声,一生桃李遍涯天。
从此不得聆面训,长恨华佗早千年。但愿蓬莱仙境在,青鸟殷勤为探看。
而本文的醉翁之意却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五、课文探究
1、作者写早晚之景和四时之景都抓住了的xxx特点,从而写出了山间的无穷乐趣。
2、课文第三段写人物活动,作者设置了几个场景?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3、本文写了作者的哪些快乐之事?他的快乐仅仅是一己之乐吗?
六、小试牛刀
试结合课文注释以及你对课文的理解翻译课文。
七、小结
本文借对醉翁亭及其周围景物的描写,通过人物活动场景的安排,表现了作者的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文为乐的豪迈情怀,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成为成语为世人所称道。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一定游历过不少的名山大川,请就其中的一处景物,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或感悟,500字左右。
《醉翁亭记》教案 篇2
《醉翁亭记》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醉翁亭记》教案 篇3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引出
景
脉络乐
事
归结“醉能同其乐”(主旨)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2课时
三导入
1.指名度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画书下注解①了解欧阳修。
四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第一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
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环滁皆山
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
明确:西南诸峰尤其指出琅玡山
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
明确:酿泉醉翁亭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泻”“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
明确:醉翁亭
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
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和空间角度:远近外内的变换层层推进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
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
明确:亭的来历
10.如何交待的?先?后?
明确:作亭者名之者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小结:本段主要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释义讲解
1.学生默读
2.提问:学生边回答边翻译
①朝暮之景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四时之景的特点?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见3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明确: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偶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5.本段写的是什么?
明确: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2课时
(三)第三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
2.本段共四句话,一句话是一幅图画,给每幅图起名字。
明确: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
3.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靠什么欢?太守醉图中,太
守的神态怎样?
4.本段写的什么?
明确:滁人、宾客、太守游山饮宴场景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四)第四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
2.宴饮结束就要“归”
3.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明确: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此句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衬托: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4.太守一词全文出现了九次,直到最后才道出它是谁,揭开谜底。
5.纵观全文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包含哪些方面?
明确: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二是“宴酣之乐”,就地取材“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其乐”,自己虽被贬滁州,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使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纵情山水,作者为他们的安乐而感到快乐,为经过自己的励精图治达到政通人和的地步而感到快乐。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本文中心思想把握两点:①作者借山水之乐派遣内心的郁闷②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五学后总结
1.古今异义词
2.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3.“而”的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二
4.判断句“……者……也”
《醉翁亭记》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正确翻译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理解“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法、学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尝试
1.熟读课文2遍。对照注释解释加点的词。
2.给加粗字注音或据音写汉字并抄写2遍。
环滁( )皆山 林hè( )尤美 琅琊( )( ) 水声潺潺( )
饮少辄( )醉 林霏( )开 岩穴暝( ) 晦( )明变化
山肴野蔌( ) 宴酣()之乐 觥()筹交错 树林阴翳()
3.了解作者。
4.背景介绍。
二、互动探究
(一)导入: (二)预习成果展示。
(三)学习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师朗读课文,学生自读。
3.学生读第一段,对照注释翻译,难点小组讨论解决。
讨论交流:
(1)醉翁亭具体的位置在哪?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这段按什么顺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怎样?
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4)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4.学习第2段,借助书下注释翻译。
讨论交流:
(1)第2段主要写什么?
(2)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么?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骈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三、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
6.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7.概括本段的大意。
四、作业布置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佳木秀而繁阴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互动探究
1.学习第3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2.讨论交流: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来。
(2)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之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不胜酒力;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与民同乐。
3.学习第4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4.讨论交流:
(1)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5.小结: (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2)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二、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
(1)泉香而酒冽 (2)伛偻提携
(3)临溪而渔 (4)觥筹交错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4.宴酣之乐表现在哪里?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6.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感情是(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三、作业布置
(一)翻译句子。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宴酣之乐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21.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
课文翻译: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边。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但是鸟雀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
《醉翁亭记》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品味文美情美,背课文2.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的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的重点
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庆历四年”。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了解)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出示课件2)
要求学生:对照课件,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出示课件3)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课件、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
2.集体解决疑难。
(出示课件4)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4.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求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再读课文要求
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概括各部分内容:
1段: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点出亭)
2段: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亭外景)
3段: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亭中宴)
4段:宴罢归去情形(离亭归)
二.问题探究
1.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2.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领略文中的景美。(学生读一二段)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山-泉-亭(远—近全景—局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日出-云归(朝暮之景)野花-树木-风霜-水石(四季之景))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段,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醉翁亭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2、“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不知何许人”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了一个字号,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表现了他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3、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
——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也说明陶渊明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5、“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6、“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学笔法加的品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三、.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写作特点
①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
②多用否定句。
思考:找出文中否定句,想想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③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默
2、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