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小学语文教案

2025/10/18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小学语文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写台湾小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没有看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身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小朋友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为主,内容贴近同学心理特征,前面语言浅显易懂,师生最后的对话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同学基础

小学二年级同学好奇,爱玩爱动,对雪有一种向往留恋之情;同时,他们富于想象,容易进入虚构的情境;但是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还很低,对课文蕴含着的“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领悟会有困难;对话语的情感揣测能力不够,读出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需要具体指导。

生活基础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今年是个“暖冬”年,估计没有雪下,按教学进度推算,本课文的教学虽然已接近农历年末,但估计还是没有实际情景作支撑。

教学资料和教具

课件:1、瑞雪图景;2、分动态和静态处置的课本第一幅插图;3、本课字词中故意出错误的字、词语;

教具:中国地图。

课时:2课时

设计理念

以角色对话为主,对话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必作讲解,让同学在“原汁原味”的对话中感悟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和台湾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从而使同学在台湾和北京本是一家人的亲情中经历一次熏陶;

创设“向台湾小朋友发出邀请”的活动,激活同学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锻炼同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创设“协助老师”的机会,激活每个同学的内驱力,培养主动积累词句的意识和习惯,使字词句的教学具有耐久活力;

创设“比一比”的活动,促使同学乐而不疲地把字写好。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湾、省、商、店、景、洁、讲、毯、银、堆、仗”;会认“橱、盼”;

2、学习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习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板书课题、读题

三、激兴初读

四、练读课文

五、练习对话

六、作业

1、协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2、你想让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台湾小朋友说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拓展活读

三、字词句练习

四、质疑问难

五、总结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3.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中,同学们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谈迁的厄运。

2.揭题,厄运如此,那他是怎么面对的?

读题,提示注意“信念”。

3.那什么是谈迁的信念呢?在课文哪里能看出来?

二、选读句子,理清情感轨迹。

谈迁第一次完成书稿,又遭厄运,我们曾深情地读过重点语句,我们再读读,想想他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1.读句子“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①指导读句子。②初稿完成了,他的心情怎样?

2.读句子:“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①指导读句子。②书稿被盗,心血化为乌有,他的情感怎样?

3.面对这一厄运,他无比心痛,他是不是因此一蹶不振,被淹没在沮丧的情绪之中呢?

4.指名读句子:“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定决定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①指导读句子。②这是什么样的情感?

三、学习第三段,探索“打不垮”。

1.指名读第三段,这段写的是什么。

2.坚定的信念还需坚强的行动来保证,谈迁有什么行动,指名读句子。

3.读句子,从句子中划出能反映他行动的词语。

(四处寻访,终日奔波,奋笔疾书)

小结,工作是辛劳的,情感是什么样的(坚定的)。他用行动证明他没有被厄运打垮。

4.有了持之以恒的行动,“打不垮”才不是一句空话,信念才能变为奇迹。

谈迁的奇迹是——(一串数字足以证明)

5.读了这些,感受到谈迁的情感是怎样的?(自豪)

四、学习第四段,拓宽道理。

1.文章讲了什么道理。

2.指名读第四段。

3.我们刚在课堂上说过什么道理。(“坚定的信念还需坚强的行动来保证”“有了持之以恒的行动,‘打不垮’才不是一句空话,信念才能变为奇迹。”

4.你还能总结出什么道理,用精炼的语句说说。

板书: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书稿被盗 立志成书

喜悦

心痛 自信

坚定

自豪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阅读课后的资料袋,搜集关于泉水的其他资料,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叫“珍珠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教师在黑板上写“泉”:引导学生查字典理解意思,

2,用课件请大家欣赏世界各国奇异的名泉,

(图文并茂,同时将课后资料袋的内容涵盖进去)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请学生介绍珍珠,并猜测此泉为什么叫珍珠泉,

二、初读课文,自主质疑

请学生根据阅读提示,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要求:

1,有困难的字词尝试用查字典或四人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

2,读出问题来,读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四人小组内互相解决,遇到稍难的问题可保留,

三、抓住主线,探索交流

1,为什么此泉名叫“珍珠”呢?下面请大家同学们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思考以后在小组上交流,

2,全班交流,估计学生从以下语句找到理由,教师相机引导:

⑴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⑵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⑶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

3,品读以上语句,想象画面,

4,选择以上一处抄上画简笔画,并在旁边配上自己赞美的句子(如):

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图略)这真是一群调皮的珍珠泡泡,我仿佛看见他们在愉快地生长,快乐地舞蹈,开心地欢笑,你看,还笑得咧开了大嘴,咂咂地叫……

四、展开阅读,体验情感

1,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不仅仅表露在这珍珠样的水珠间,还有一些地方也引起作者的无限热爱呢?找找看,

2,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习二、五自然段,先用“我喜爱珍珠泉是因为它()”来表述情感,再用“我喜爱珍珠泉不仅因为它(),更重要的是它(),”

3,出示“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让学生细细品读,并说说自己读出了“我”的怎样的情感,

五、延伸阅读,拓展情感

其实,作家吴然还写过一篇类似的文章叫《歌溪》,老师把它发给大家,请课外抽时间好好读一读,思考一下,与这篇文章对比,有什么相似点,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2.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冕的画画得好,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并且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功夫,才能成功的道理。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冕的画画得好,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并且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功夫才能成功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难点

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功夫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课文中的11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二)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学会本课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

(二)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我国元朝的时候,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王冕,你想知道他从小是怎么喜欢上画画和他怎样画画的吗?好,老师带领你学习第十五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书中的插图,从这幅画上,你都能知道什么?

1.先让学生自己观察。

2.然后指名回答。

(1)从王冕穿的服饰能知道这件事是古时候的事。

(2)王冕身后有一头牛,说明王冕小时候是放牛娃。

(3)王冕在观看荷花。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师范读全文,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是写的谁什么时候的什么事?

2.师读完后,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本课写的是画家王冕小时候学画荷花的事。

(四)学习生字:

1.看课后田格中的生字,边看拼音读课文,边画出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准生字的读音。

(1)学生自己看拼音读。

(2)指名读,齐读。

3.在读准生字读音的情况下,读全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1)学生自己读。

(2)同学互相读,互相指出读音不对的地方。

(五)识记生字。注意识记的方法。

1.学生自己自学。

2.小组内汇报,说明用什么方法识记的。

3.指小组代表汇报识记情况,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加以点拨或加以强调。

(1)利用熟字记字:

读:左右结构,左边言字旁,右上是“十”,右中是横钩,下边是“头”。读书,读课文,读诗词,朗读。

荷:上下结构,上边草字头,下边左边单人旁,右边是“可”。荷花,荷花生长在水中,它的根是我们能做菜的藕。荷叶,荷苞,荷箭。

想:上下结构,上左是“木”,上右是“目”,下边心字底。思想,想念,理想。

平:干字两横间加上一点一撇。平常,平时,平日,平平安安。

样:左右结构,左边“木”,右边“羊”。样子,样品,榜样,一样,一模一样。

美:上下结构,上边“羊”字头,一竖下边不出头,下边“大”。美丽,美好,美妙。

买:上下结构,上边横钩,下边“头”。买东西,做买卖,买书。

(2)其它:

父:爸字去掉“巴”,笔顺是“。父亲,父母,父辈。

书:独体字。笔顺:。书架有几层,书的字形像书架两层撂起来。书本,读书。

更:上面一横,中间扁日,再一撇一捺。更好,更红,更美,更坏。

丽:上下结构,上面一横,下面是两个“”并列。美丽:意思是漂亮,好看。

(3)学生汇报记字方法时,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字。

4.巩固:抽读生字和词语卡片,让学生读一读。

5.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书”上边“”写小一些,下边“”写长大一些。“更”最后的一捺要过一撇。“美”,“羊”字头的一竖下边不出头。

(2)其它的字让学生自己观察田格中生字每一笔的位置,再照范字抄写,要求抄写一个对照一次,有不对或不美观的擦掉再写,并鼓励孩子要一次成功,不要总是擦了写。

(六)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在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后,再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2.边读边标出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

3.读一段想一想这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七)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1~2自然段,理解这两段的内容,知道王冕小时候是怎样读书的,体会王冕想把荷花画下来的迫切愿望。

(二)背诵课文第2段。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1~2自然段的内容,知道王冕小时候是怎样读书的,体会王冕想把荷花画下来的迫切愿望。

(二)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2段。

三、教学难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让学生掌握背诵课文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课写的是王冕学画画的事,那么他是怎样想起学画画的呢?今天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我们就会明白了。

(二)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己小声读课文第1段,标出这段共有几句话。

(2)再小声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

(3)在小组内读一句话,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指名汇报,汇报时仍然是先读出这句话,再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①第一句话是介绍王冕这个人,从这句话中,知道王冕是个画家,是古时候的人。从图中的穿着打扮也能看出来。

②第二句话是说王冕因父亲去世早,家里很穷,他只好当了放牛娃。

出示句子:

“只念了三年书就去给人家放牛。”“只”和“就”说明什么?到三年级的时候,他就失学了,靠给别人放牛来维持生活。

③第三句告诉我们王冕一边放牛,一边找些书来读。出示句子:

“他一边放牛,一边找些书来读。”“一边……一边……”是什么意思?是指同时,即干着这个,又干着那个。说句子,理解一边一边的意思:放学路上,我一边走路,一边唱歌。

理解:他为什么一边放牛,还要一边找些书来读?(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这说明王冕是个爱读书,爱学习的好孩子,上不起学,在那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那么自觉地学习,那么顽强地学习,这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多么让人敬佩呀。

让同学们想象,正因为他是这样的渴望学习,自觉想办法学习,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画家。

(5)指导朗读这一段。

“很穷”、“只”、“就”、“放牛”等词要重读,体现王冕的家境贫穷。

“一边、一边”“找”重读,突出王冕克服困难、酷爱学习的精神。

范读,多让学生试读,指名读。

(6)教师小结过渡。

王冕小时候家里很穷,只能给别人放牛维持生活,他想学习,他爱学习,所以一边放牛,还一边找书看,那么他怎么成为画家的呢?

2.学习课文第2段。

(1)小声读第2自然段,标出共有几句话,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2)再小声读课文,边读边认真观察插图,再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3)逐句理解。

①指名读第1~2句话,读后告诉大家,从这两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夏天的傍晚(太阳刚落山)

地点:湖边。

事情:放牛时,天气变化,下雨了。

理解“乌云密布”。“乌云”黑色的云彩,“密布”布满了整个天空,正因为乌云密布,所以下起的是大雨。

指导朗读这两句:“忽然”一词要读得快,“大”重读,强调雨下得大。

②指名读第3~4两句话。这两句话是描写什么的?

为什么会“满湖通红”?太阳要落山,会出现晚霞,大雨过后,空气清新,一片晚霞照得满湖显现红色,美极了。

再读第四句话,画出什么,怎么样。

让学生读出你画的句子。指出描写颜色的词,“粉红”“碧绿”。

指导朗读:老师要先激励学生的情绪,然后范读,再让学生读。

同学们,一阵大雨过后,一片晚霞把满湖照得通红,湖里的荷花变美了,粉红色的花瓣上清水滴滴,碧绿的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呀,我们能把这美读出来吗?听老师读。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

③王冕看着这满湖美丽的景色,简直出了神,并且产生了想法,他想什么呢?(指名读第5句话。)

理解“出了神”,看插图,王冕的表情。他两眼直盯着湖中,眼睛一眨也不眨,看呆了。联系生活实际,当你看得出了神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别人叫你,你也听不见,身边发生了什么情况也不知道,只是在那里看着。出示句子:

“要是能把美丽的荷花画下来,那多好哇!”

反复读这句话,提问:

王冕产生了什么想法?

这句话结尾为什么用叹号?

王冕面对这美丽的景色,产生了想画荷花的念头,从叹号说明,王冕急切想画荷花。

(4)理清全段句子之间的联系,为背诵打下基础。

①自己小声读第2段,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再想一想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句子能前后颠倒吗?

②第一句话告诉我们王冕在湖边放牛。第二句话告诉我们忽然下起大雨。第三、四句话是写雨后湖中美丽的景色。第五句是王冕看着这美景出了神,产生要画荷花的强烈愿望。

这几句话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的,句与句之间紧密相连,所以句子前后不能颠倒。

3.指导学生背诵第2段。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去背,背得快,记得牢。

(1)按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去背。这种背诵方法是背之前要认真读课文,弄清课文的层次,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掌握这种联系再背。

(2)看板书背。

老师的板书一般都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线索,看板书背也比较快。

(3)学生自己试背。

(4)指名背诵,并让其介绍是用什么方法来背诵的。

(三)作业。

1.读熟课文。

2.继续背诵课文第2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冕的画画得好,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并且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功夫才能成功的道理。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完成课后作业。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冕的画画得好,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并且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功夫才能成功的道理。

2.完成课后作业。

三、教学难点

从王冕学画中受到思想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前节课讲的内容,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前两段。

2.小结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刚才读前两段课文,我们知道:王冕因为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只能给别人放牛,可是他渴望学习,他一边放牛,一边找书读。一个夏天的傍晚,当他在湖边放牛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大雨过后,满湖显现出一幅美丽的景色。王冕面对这幅美景,他简直看出了神,并且产生了想画荷花的强烈愿望。那么他怎样成为一个画家的呢?今天继续学习课文第3段。

(二)学习课文第3段。

1.自己小声读第3段:边读边标出这段共有几句话。并且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2.指名接读这段中的每一句话(一人读一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3.让学生逐句理解,读一句读一句的理解。

(1)指名读第一句,你抓住哪些词语,是怎样理解句意的?

“平时节省”,和前文照应,因为他家里很穷,他省吃俭用,才能省出钱来买画笔和颜料。“找”来一些纸,请学生体会,想象“找”会是怎么样地找。可能别人扔掉不用的纸,也可能是别人用过的他再用反面。这说明什么?说明了他想方设法画荷花。我们要学习他克服困难的精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王冕的学画用具是怎样来的。

(2)指名读第二句。

这句话告诉我们王冕是怎样画荷花的。

从“不灰心”,“天天画”你体会到什么?说明他不怕失败,不怕挫折,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刻苦努力,坚持不懈。

(3)指名读第3句。

反复读一读“他画的荷花,就像刚从湖里采来的一样”这句话,体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

说明王冕成功了,成为画家了。正因为他勤学苦练,肯下功夫,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三)再读第3段,体会王冕是怎样学画的,他为什么会成功?

1.先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去体会。

2.指名说一说。

3.谈一谈学习这段你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受到思想教育。

4.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

(四)处理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第2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学生自己动手在书上填写。

(3)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填写。

①根据课文内容,大雨过后,荷花开得更鲜艳了,比“很”还进一层的意思是“更”。

②王冕本来是应当读书的,可是只上三年学,就得去放牛维持生活。“才”是“开始”的意思。用“才”会让人误会他放牛已晚了,不合句意。

③王冕没有钱读书,没有钱买画笔、颜料,是靠他平时天长日久地去节省点钱去买的,所以写平时,而不能填“有时”。

(4)把填写好的句子读一读。

2.完成课后第3题;

(1)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读句子。指导学生读的时候,要突出重点词语。

(3)在反复读的情况下,再读一句抄写一句。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会写字,会认读5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奶奶契而不舍的精神。

4、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5、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奶奶契而不舍的精神。

2、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到过金盏花吗?金盏花是一种一年或两年生的植物,开乳黄色或橘红色的花。它不仅花朵美,而且也是一种中药。这种既有观赏价值又具有药理功能的植物,大家想不想在家里栽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一位老奶奶栽种金盏花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并进行交流。

1、学生自由读文,注意生字读音。

2、汇报交流。

A、借助卡片读准字音。

B、教师范读。

C、指导容易读错音的生字。

D、指名学生认读。

3、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生字:镇、试、撒、灿、烂。

B、熟字组合记忆的`字:灿、烂。

C、形近字对比记忆:栽——裁

4、巩固生字。

5、词语释义,积累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听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轻声跟读。

3、男女生分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结构。

1、学生火车接龙分自然段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课文可以归并成几大部分?每一部分各讲了什么?

2、教师相机指导。

课文记述了一位老奶奶满怀希望,坚持不懈,培育纯白色金盏花的故事,赞扬了她契而不舍的精神。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一位老奶奶种花技术特别好,人们称她为“绿手指。”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老奶奶看到报上的消息,不顾儿女的反对,年复一年,精心培育,终于培育出白色金盏花。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讲老奶奶把培育出的白色金盏花寄给园艺所,并表示还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指名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1、会议课文结构,自由讨论。

2、交流课

文叙述顺序。

三、精读课文,探究释疑。

探究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出疑问: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各讲了什么?

3、学生交流:共两句话。第一句写老奶奶住在一个开满鲜花的小镇上。第二句写人们称老奶奶为“绿手指”。

4、指导学习。

A、“因为她种花技术特别好,所以人们称她‘绿手指’。”

“绿手指”为什么加上引号?(比喻用辛勤劳动美化环境的园丁。)

B、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可被成为“绿手指”?

C、指导练习说句:“因为……所以……”

探究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思考:老奶奶为什么想到种纯白色金盏花?老奶奶是怎样种出纯白金盏花的?

3、指导释疑:

A、老奶奶为什么想到种纯白色金盏花?(老奶奶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谁能种出纯白色金盏花,就能得到园艺所的高额奖金。)

B、她的想法为什么会遭到儿女的反对?(老奶奶不懂遗传学,年纪又大,而且要种白色金盏花是专家都不可能完成的事。)

C、老奶奶是怎样种出纯白金盏花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D、鼓励学生用自己一的话说说老奶奶种花的经过。

E、老奶奶培育出白金盏花用了多长时间?齐读相关句子。

教师相机指导:20年,的确太长了!老奶奶用了20年的时间才培育出白金花的种子,你有何体会呢?

4、再读课文,感悟老奶奶的精神。

自学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课文。

2、读后思考:20年后,老奶奶为什么把花种寄给园艺所?

3、合作讨论、交流。

4、教师指导理解:我只想问一问,你们还要黑色的金盏花吗?我也能种出来……

老奶奶把种子寄给园艺所,是想表明自己不仅能种出纯白金盏花,还能种出黑色金盏花,并不是想要那高额奖金。从中可以感受到老人矢志不移,孜孜以求的良好品质。

四、朗读比赛,加深感悟。

五、课后实践:种一盆花或一种蔬菜,观察、记录它的生长过程,体会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

板书: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人们如何借助卫星成功救援西姆三人,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3、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人们如何借助卫星成功救援西姆三人,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3、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教学具准备:

救援卫星的图示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查找了有关卫星的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相互交流自己了解到的知识。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卫星”,领略一下它的奥秘与神奇(板书课题)

师: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生1:谁向卫星求救?为什么求救?

生2:卫星为什么能就人?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到文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资料,并引入课题,不仅拓宽了学生对“卫星”知识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能力,还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梗概。

1、交流读懂了什么?

师:通过读,课文奖励一件什么事?

生1:讲的是西姆救儿子,自己的飞机也失事,结果通过卫星找到她们的故事。

生2:我知道了是西姆向卫星求救。

生3:我知道了卫星之所以能救人的原因是它能收到地球各个角落的信息。

(设计意图:交流读懂了什么,主要是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交流不懂的问题。

师:你还有没有不懂得问题?

生1:提出本课的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如:失事,一些科技术语等。

生2:老师我不懂“卫星”救人的原理是什么?

师:将“卫星”接受信号的一系列过程课件放给学生看。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课件感受“卫星”接受信号的神奇,增强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三、总结及作业。

1、总结: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卫星”的神奇,下节课我们继续分析,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作业: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向卫星求救”的故事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为学生能很好的将这个故事打下基础。)

二、细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并提出读的要求:看一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表达内容的?

2、读完讨论交流课文表达顺序: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3、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尤其是读出使学生身临其境感觉,体味西姆的情感,救援队员的情感,作者的情感以及周围人们情感变化,从中感悟到人们对生命的关注,对现代科技为人类服务的慨叹。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文,学习课文的表达顺序及其中的情感,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有一个升华,为以后学习语文知识打下基础。)

三、具体生动地讲故事。

1、师提出叙讲故事的要求。

2、生在同组内联、交流。

3、指名叙述并共同评价。

4、师生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了解更深刻,不仅内画了对文中的各种情感,还提高了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总结及作业。

1、总结。

2、作业:将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21、向卫星求救

西姆飞机失踪---无线电设备信号—航空队搜寻不到

------求救卫星----传来微弱信号---找到受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