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称象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称象教学反思 篇1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
(1)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分析官员们的称象方法的结果和曹冲称象的结果。
(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住“直摇头”的“直”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是用分步骤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称象的过程,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指导学生,并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再……然后…”,描述称象的过程,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不是神童,他的办法是想出来的。表现在第一,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第二,他能够创新。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学文结束前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说:“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同学们想出了不少的办法,但有不少的方法对当时来说是不太可能,其中有一个同学想出的办法是:把曹冲称的沙子换成人,就会更加省事。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称象教学反思 篇2
今天上了一节语文课《称象》,给了我一个惊喜。
我提问:“这一课中一共介绍了几种方法,你觉得那种方法最好?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吧。”孩子们开始认真讨论起来了,不一会就有许多小手纷纷举起来了,这时孩子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造一杆那样的称没有人能提得动 ,这时解修昌同学说:“为了称一个大象去砍一棵树,没有保护树木,这是在破坏环境,这种方法是不好的。”同学们情不自禁的给他鼓起了掌,我很高兴,没想到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这么强。
再讲到第二种方法的时候,同学们也是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把大象宰了,送大象给曹操的那个人会不高兴的,曹操也会不高兴的,有的说把大象宰了会流血,也称不准确。当我提问到糜皓宇的时候,他站起来说:“古代的人太残忍了。”我当时心里一颤,紧接着追问道:“为什么?”他说:“大象也是有生命的',他是我们的好朋友,为了称出它的重量,就把他杀了,大象听了也会伤心的。”全班同学都静了下来,霎时掌声响起来了。
我在内心暗暗地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大不一样了。我微笑着点头,并投以赞许的目光。
称象教学反思 篇3
在老教材中《称象》编排在三年级的语文教材上,不过新人教版把这一课放在了一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在学习这节课时学生遇到了一些难点:课文较长,读起来比较困难;课文中的.生字较多,如“称”和“秤”这两个字读音相近,字形也相近,学生学起来有些分不清。
根据我们班后进生较多,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的特点,在教学中适当放低难度:
1、在初读课文时,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读好,达到正确、流利的标准,我让学生分自然段来读,读好一个自然段再读下一个自然段。
2、学习生字和分自然段读联系起来,每读一个自然段先学习这一自然段中的生字,如“秤”和“称”分开识记降低难度。
3、在理解课文时学生对曹冲想到的方法不太理解,我就让学生亲自观察试验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称象教学反思 篇4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特殊的朋友,它是——
(多媒体出示图片,)生齐答:大象。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头大象吗?
生1: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
生2: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
生3:大象的耳朵像两把扇子。
生4:大象的鼻子像一根管子。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这么大的象,老师特别想知道它有多重,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吗?
(经过些许的沉思,部分学生纷纷举手。)
生:可以称一称。
师:怎样称呢?
生1:用地磅称一称。
生2:可以利用起重机称。
……
师:大家的办法都很棒,不费工夫就称出了大象的体重,可是在1700多年前,没有地磅、起重机,该怎么办呢?
二、品读课文,体会品质
师: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有哪些人?
(生开始自读课文,师来回巡视,帮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生:故事发生在古时候,有曹操、曹冲、官员们。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一下当时称象的录像,看看曹冲和官员们分别是怎样称象的?
(多媒体放映录象,之后生争先恐后,抢着举手。)
生1:官员中有的说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生2:有的说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当秤杆。
师:你同意这种做法吗?
生1:不同意。把大象宰了,大象就死了,多可惜呀。
生2:做一杆大秤也不行,哪有人有那么大的力气。
师:曹操同意吗?你从哪知道的.?
(生纷纷埋头读书,寻求答案。)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说明他不同意。
师:你能给老师演一演“直摇头”吗 ?
(生上台表演。之后师有意只摇一下头,问学生对不对,接着请同学一起演“直摇头”。)
师:曹冲又是如何称象的呢?
1、同桌互读第4段,然后师指名范读,大家评价朗读效果,接着让学生在每句话的前面标出序号,为下面弄清曹冲称象的过程做铺垫。
2、男、女生分组逐句朗读,师随机总结并板书称象的步骤:
赶象上船,画下记号;赶象下船,装上石头;
搬下石头,称其重量;石头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师:曹冲的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一起愉快地朗读第5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曹冲称象的具体过程。
(多媒体放映曹冲称象的片段。)
师:你喜欢曹冲吗?面对他,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多媒体出示曹冲的图片,激发说话的欲望。)
生1:曹冲你真棒。
生2:你解决了大臣们都解决不了的难题,太聪明了。
生3:你爱动脑,爱思考,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改进方法,鼓励创新
师:下课前,老师有一份礼物要赠送给大家,谁来替大家代领一下?
(生跃跃欲试,你争我抢。)
师挑选三位健壮的男生上台领“奖”——搬三块石砖。
师:请问你有什么感受?
生1:老师太重了。
生2:累死我了。
生3:有点搬不动。
师:三块砖头就把大家累成这样,试想如果让大家搬与大象一样重的石头会如何?
生1:我可不想搬。
生2:非累死我不可。
……
师:所以老师认为曹冲的方法需要改进一下,你认为呢?
(生抓耳挠腮,冥思苦想。见此情景,师建议小组讨论。)
生1:古时候有很多战马,我们可以把石头换成马,能省很多力气。
生2:马还得赶上赶下,浪费时间,不如用人代替石头,省时又省力。
至此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的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以示认可,我想、:这就是智慧的火花,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最完美的办法。
反思: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语言的好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说话,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的凭借。在教学中我很好地利用课文这一资源,为学生训练口语服务。如,导入部分引导生一边观察大象的图片一边向同学介绍大象;还有在学生明确曹冲称象的办法后,让学生面对曹冲的画像用自己的话夸一夸,说一说等,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降低说话难度,激发其欲望,,学生就有话可说。这样的说话训练,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让学生在说话中渗透了思想教育,这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课标指出:“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本节课,我活用教材空白,引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创造性想象。如课堂接近尾声时,请学生改进曹冲的方法,给学生创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困惑:
本节课叙事性很强,教学中学生朗读积极性不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朗读这类课文是我最大的困惑。
称象教学反思 篇5
下课铃声在不知不觉中响起,这堂课师生都觉得轻松有趣。而我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学生首先充分地理解吸收了课本内容。然后在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中,让他们的想象思维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于是发散思维达到一个高潮。
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然后我又指导孩子根据课文的介绍做试验:我用水盆模拟河面,用纵剖的'旷泉水瓶做小船,分别用橡皮代替石头用转笔机代替大象。在实验中,我还请了几个孩子自己来动手试一试。通过亲手实验,孩子们比较形象地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原理。
正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开始深入思考称象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而正是动手实验这种生动的讲解形式唤醒了孩子们的兴趣点。让他们的思维如涌动的浪潮,汹涌澎湃。而真正有血有肉的答案,也应该是学生们自己探讨出来的,真正有血有肉的课堂,也不应该按照教科书循规蹈矩地进行。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更需要教师具有开放课堂、驾驭课堂的理念与能力。
当他们积极思索,吸收着书本知识,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时,课堂里便跳动着学生个性的脉搏,课堂因此而生机勃勃。
称象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围绕“称象”这一思路去展开教学活动的,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了自主学习,理解中悟情明理,在思考中发挥想像,求异求新,大部分学生很会。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一看就懂,既省事又收效好。
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曹冲秤象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动笔画一画每一步。仿照曹冲秤象的故事,动手做做小试验,把物体化整为零,看看能不能称出重量。
对于词语的理解训练不到。教学时应注意读好关键词,可以通过换词、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然后再读好句子。比如,“曹操听了直摇头”中的“直”字,可以换成“不住地、不停地”,“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中的“才”字可以换成“刚刚”“只有”。课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果然”只有通过这样的训练,才能积累词语,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